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入学测试模拟卷(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入学测试模拟卷(三)(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8 17:1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初一入学测试模拟卷(三)
语文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基础知识综合运用(15分)
1.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少年正是读书时。我们应以满腔的热忱( )去读书,从好书中jí( )取力量。有些书,我们可以精读,不断琢磨,读得透彻些;有些书,可以跳读,以求更高的效率。不管采用什么读法,前提都是要多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滋养心灵,使头脑清醒,不再迷茫;使思想深刻,不再________。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热忱( ) ②jí( )取
(2)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对“琢磨”一词的解释,你觉得语段中“琢磨”的读音和释义应选择( )(2分)
A.琢磨(zhuó mó) 雕刻和打磨(玉石)。
B.琢磨(zhuó mó) 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C.琢磨(zuó mo) 思索;考虑。
(3)语段中的“这样”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1分)
(4)联系上下文,为横线处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形容词( )(1分)
A.肤浅 B.深邃 C.怅然 D.犹豫
2.根据题目要求填空。(9分)
(1)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要写好作文,不只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陆游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离别之情。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想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送别朋友。
二、语言表达运用(8分)
3.下图是乙组同学搜集的“节”字金文的写法。请你按要求补全对话。(4 分)
小鼓:你看,金文的“节”字,像不像一节一节的竹子?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节”字的本义是________(填词义)。
小楼:不错!我还发现,图中“节”字的下半部分,竹子好像被什么东西绑着,所以“节”字又可以用作________(填词性),引申为________(填词义)的意思。
小鼓:我明白了!(①高风亮节②开源节流③细枝末节)________(填序号)中的“节”字也是这个意思!
小楼:是的!汉字很有趣,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古字形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思。
4.为了更好地宣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丙组同学搜集了两幅漫画。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4分)
图一:吃不了,兜着走 图二:________________
(1)图一的标题“吃不了,兜着走”有何妙处?(2分)
(2)请为图二拟写标题,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三、诗歌鉴赏(5分)
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太多的_____________之情,眼前所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脑海所想的是亲人团聚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诗人用时空交错的语句,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道出了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
四、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人民教育出版社)
【乙】
桓玄问刘太常①曰:“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 )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
(选自《世说新语·品藻》,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释]①刘太常:刘瑾,字仲璋,历任尚书、太常卿。他母亲是王义之的女儿、王子敬(王献之)的姐妹。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太丘舍去 ________
(2)尊君在不 ________
(3)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4)我何如谢太傅 ________
7.根据语境,乙文方框处填入的敬辞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贤 B.家 C.惠 D.舍
8.按要求答题。
(1)用“/”划分句子停顿,划一处。(1分)
公 高 太 傅 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9.两文中陈元方和刘太常的回答都很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
五、现代文阅读(30分)
(一)小狮子的教育
[俄]克雷洛夫
狮子大王很盼望有一个儿子,老天爷就赐给他一个儿子。
也许你对野兽有所认识,他们可跟咱们人类大不相同!在人类,一个一岁大的婴孩是愚笨而娇弱的,不论他是帝王还是老百姓的儿子。一只一周岁的狮子,大家知道,却是早已离开襁褓的了。所以这一年狮子大王的脑子里老在不断地考虑:怎样才能确保自己的儿子不是笨蛋,皇家的声望不受玷污,当儿子像他一样执政的时候,他的子民们不会因为太子的缘故责备父王。所以,他该请求、雇佣或强迫谁来把国王的任务好好地教给这孩子呢?
托付给狐狸吗?狐狸是聪明的,然而他却老爱撒谎!跟撒谎的人打交道,那可要搞出乱子来的;狮子大王认为撤谎不是国王所要学习的技术。或许鼹鼠合适些?经常听说鼹鼠的屋子里是井井有条的,连食桌上摆的每一粒谷子,都是他亲自弄干净研磨过的。总而言之,据报告所说,鼹鼠是小事情的大能手。且慢!据说他对于近在眼前的事物是目光锐利的,然而他能看得到一码以外的事物吗?鼹鼠的制度是好的,对咱们可不合适,谁都同意,狮子的王国是远胜于鼹鼠的。那么,为什么不让豹子来试试呢?豹子又勇敢又强壮,豹子能够整天给你讲战略。然而政治——豹子可就不大明白,对于公民权利他一点儿也不懂,那么豹子在如何治理国家方面还能教些什么功课呢?一个国王必须既是政治家,又是法官,还要是战士;而豹子真正擅长的就只有作战!国王的儿子是不宜受豹子教育的。
总而言之,狮子大王把所有的野兽都考虑过了,因为智慧而在森林中名气大得像古代的柏拉图一样的大象,甚至也被考虑过了,但在狮子大王看来,所有的野兽,都是聪明有限,愚笨透顶的。
却说对他的邻国抱有深厚的友谊的鹰王,知道了狮子大王的苦恼,就决意要为他的朋友大大地效劳,他要求亲自来教育小狮子(幸与不幸,现在只好猜测一下)。狮子大王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得到一位国王来做你的太子的教师,可不是空前绝后的大造化吗?
配备了崭新的行装,小狮子出发到外国去了;在善良的鹰王的学校里,学习治理国家之道。
一年、两年过去了。在过去的那些日子里,听到的尽是赞美。“他一天比一天聪明,”鸟儿们一致说道,“没有一个学者学习得那么迅速。”小狮子终于毕业了,狮子大王派人去接他。小狮子回来了,狮子大王就把所有的野兽召来。大家坐好了,狮子大王拥抱他的儿子,跟他接吻,并且对他说道:“亲爱的儿子,当我归天的时候,必须由你来治理国家,我是已经一只脚踏在棺材里的了,你还正是旭日东升呢。我极愿意让你接替我的王位,可是你先告诉我们,好让大家听到看到,你学到了什么渊博的知识,你以为怎样才可以为你的子民谋得幸福。”“爸爸,”小狮子答道,“多谢你的栽培,我已经学到了你们中没有一个人能懂得的学问:从老鹰到鹌鹑,各种各类的鸟,在什么地方能饲养得最好,他们最爱吃什么食物,他们的各种不同的样儿,各种鸟生的蛋,各种鸟所必需的一切东西——我没有一件是不知道的。因此,如果你的意思是叫我管理这个国家,我就要叫我的子民们立刻建筑鸟巢。”
狮子大王长叹,一切野兽也同样地长叹了。
(选自《世界著名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有删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10.从狮子大王的角度理清本文的思路,填写下表。( 4 分)
事件 情感
①________ 幸福
②________ 苦恼
狮子大王送小狮子跟鹰王学习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失望
11.文中画线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分)
12.下面最符合本则故事寓意的一项是( )(2分)
A.提醒人们:不管动物还是人都不是完美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B.告诉我们:一个国王所要掌握的最大学问就是了解自己的国家。
C.讥讽类似狮子大王一样的统治者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
D.赞美狮子大王与鹰王的友谊,以及鹰王的乐于助人、善于教育。
13.这则故事虽然短小,但特别有趣,请结合文章说说原因有哪些? (3分)
(二)冬景
贾平凹
①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灰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②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吹着他的箫管,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咕嘟嘟冒上来。
③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过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④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下,不动也不响,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作出长久的沉默。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着霜,很容易抓起来。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着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一副不能言传的表情,原地吸溜打转儿。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⑤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本质,连现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⑥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
⑦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背上也戴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儿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奶奶,电线肿了。”
⑧“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⑨“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只眼睛。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⑩一声枪响,四野一个重重的惊悸,阴崖上的冰锥震掉了几个,哗啦啦地在沟底碎了,一只金黄色的狐狸倒在雪地里,殷红的血溅出一个扇形。冬天的狐皮质量好,正是村里年轻人捕猎的时候。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大来,也没有死了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着雪,吱吱地捏个团子,说:“好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接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抬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他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了一首诗,又道不出来。“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问道。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柱。他吓了一跳,那雪柱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脱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作诗。”他说。“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看绿。”
“绿在哪儿?”“绿在树枝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还看到什么吗?”“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瞧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晒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了:“你这么喜欢冬天?!”“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单调……”“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子啊!”“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不是孕育着春天吗?”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有删改)
14.文中先后描写了三幅冬景,生动展现了北方山村在茫茫白雪中的情致。请仿照示例给另外两幅画面命名。(2分)
示例:画面一:郊外闲冬图
画面二: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三:__________________
15.小语和小文都很喜欢这篇文章,便一起朗读起来。读到“你这么喜欢冬天?!”这句话时,两人将重音放在了“你”上,并且在“你”后进行了停顿,但是总觉得读得不对劲,请你帮帮他们,给出更合适的包含停连与重音的朗读方案。(3分)
16.读完文章,小语和小文又一起赏析了贾平凹传神的语言。(10分)
小语:“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明明是冷的感觉,却用了(1)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冷跟热的感觉相比,将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
小文:还有这句,“奶奶,电线肿了。”这里的“肿”用得可真妙。(2) 。(2分)
小语:贾平凹很喜欢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如(3)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2分)
小文:是的,很多作家都喜欢。《春》中就有这样的例子:(4) 。(2分)这些作家还喜欢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贾平凹在本文中就借冬日里物的状态、人的活动和感受,如(5)________展现了冬的寒冷,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分)
小语:看来想把景物描写好,这几个方法缺一不可啊!
17.贾平凹的散文往往在平淡朴实的语言中表达深邃的哲思。文章最后一段的“奇景”之说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思?(4分)
六、作文(30分)
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同伴共读,诸如此类的共读生活,是滋养我们精神的良好阅读方式。请以“共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等信息。
第 1 页 共 8 页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综合运用(15分)
1.(1)chén 汲
(2)C
(3)多读书
(4)A
2.(1)何人不起故园情 (2)稻花香里说丰年 (3)山重水复疑无路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语言表达运用(8分)
3.(1)竹节/竹子分枝长叶的部分 (2)动词 (3)节约、约束 (4)②
4.(1)示例:反用方言俗语,提倡饭后打包,杜绝浪费,诙谐亲切。(或一语双关,既指吃不下可以饭后打包带走,又指餐饮浪费造成的不良后果最终会自己承受。)
(2)示例:别撑坏了我的肚子! / 杜绝餐饮浪费,减少厨余垃圾。
【解析】(2)本题考查拟写标题。只需选取一种熟悉的修辞进行标题的拟写即可。漫画的内容是“厨余垃圾”的垃圾桶被厨余垃圾塞满,不堪重负,其余的垃圾桶在给厨余垃圾桶扇风降温、为他减负。这幅漫画讽刺的是人们浪费粮食,造成了大量的厨余垃圾。为这幅漫画拟写标题时,可以从杜绝粮食浪费、减少厨余垃圾的角度进行拟写,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我快撑死了;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杜绝餐饮浪费,减少厨余垃圾。
三、诗歌鉴赏(5分)
5.凄苦、孤苦、思念、无奈、遗憾等 巴山夜雨涨秋池 虚实相生/虚实结合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阐发了作者孤寂、凄苦、无奈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出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
四、文言文阅读(12分)
6.(1)舍弃,丢下 (2)“不”通“否” (3)回头看 (4)比,比得上
7.A
9.(1)公高/太傅深
(2)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朋友自己先离开了。
9.元方的回答有理有据,从守信和礼节两方面直接反驳友人对父亲的责怪,元方的回答逻辑性强,巧妙地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刘太常的回答生动形象,巧用“楂梨橘柚”的比喻(或类比),肯定了双方的优点,刘太常的回答比较委婉,思考问题比较全面。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桓玄问太常刘瑾说:“我和谢太傅相比,怎么样?”刘瑾回答说:“公高明,太傅深厚。”桓玄又问:“比起贤舅子敬来怎么样?”刘瑾回答说:“楂、梨、橘,柚,各有各的美味。”
五、现代文阅读(30分)
(一)
10.①狮子大王盼子得子 ②狮子大王选师傅而不得 ③惊喜 ④狮子大王得知小狮子学习所得
11.承上启下。这句话既是对上文狮子大王为小狮子选师傅的总结,也是为了引出下文鹰王亲自教育小狮子。
12.B
13.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物;文中描写逼真(细腻、生动),特别是狮子大王的心理描写;故事有波折,多次出现意外,如想找师傅而不得,好师傅送上门,学得好却无用等;结局出人意料,学得好却没有任何用处;故事有留白,为什么长叹、寓意是什么,没有明说;语言通俗易懂,娓娓道来,注重与听众的交流,如“大家知道”“总而言之”等。
(二)
14.画面二:农村喜雪图 画面三:雪中对话图
15.朗读方案:你这么/喜欢冬天?!(“么”字后停顿,“这么”两字重读,“喜欢冬天”连读并且语调上扬。)
【解析】这句话表达了对“雪柱”喜欢冬天的惊奇与不可思议; “这么”表程度, “这么”重读且在其后停顿,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强调的是对方喜欢冬天的程度;句末用的问号感叹号,所以“喜欢冬天”要连读并且语调上扬,读出一种不可置信又惊叹的感情。
16.(1)比喻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电线人格化,生动形象得写出了电线被雪覆盖后变粗的形态,也写出了孩子的童真童趣,表达了小孩对大雪到来的喜爱与惊奇。
(3)“狗的叫声与封冻的小鱼”/“毛驴的奔跑与主人的不动不响”
(4)傍晚时候,乡下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和雨里静默着的房屋,同样是一动一静。
(5)被冻固在河里的小船、冰封的鱼 / 扫叶人僵硬的手,碰到树枝原地吸溜打转。
17.①冬天庄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生。作者眼中的冬景美不胜收,让人热爱。②心灵的热爱,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
【解析】第 段写鸟“是一树会唱的绿叶”,第 段“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第 段写冬天“是分号”,第 段“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第 段“正是起跑前的后退”,第 段“不是孕育着春天吗”等语句都体现出“冬天庄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生”的情思。两人他们在寒冷的冬天观察冬天,思考冬天,感悟冬天,这样的热爱与思考的力量也使得他们成为冬天的奇景。
七、作文(30分)
【解析】考查全命题作文。认真审视题目,从题目中找写作思路,确定题材和主题。“共读”顾名思义与人一起读书。结合材料提示,我们可以选择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同伴共读等。写作前要选好与谁共读,共读的书目内容,共读中选择哪些内容讨论、交流,共读的效果和心得感受。文中重点要叙述就书中的精彩处,触动心灵处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对书目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撞出精神的火花。文中要用大量的篇幅进行共读的交流与讨论,所以在叙述中要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写作前重要的是对书目的选择,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并且有深刻体会的书目的,如《西游记》《三国演义》《骆驼祥子》
答案 第 3 页 共 3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