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3.桂花雨
第一单元
一花一鸟总关情。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琦君 (1917—2006),原名潘希真,现代女作家。她是浙江省永嘉县人,12岁随父亲到杭州,32岁去了台湾,60岁移居美国,这篇文章就是她在美国时写的。
她一生漂泊,却久久忘不了家乡的桂花,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笔下的文字从不曾离开过故乡半步。2001年10月,84岁高龄的琦君曾回故乡寻根问祖。
思考: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你认为本篇课文主要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全文?
桂花
讨论:说说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桂花——像下雨一样——记忆中的桂花雨——怀念故乡的桂花——思乡
懂得 兰花 箩筐 婆婆 糕饼 沉浸 缠着 茶叶
杭州 捡起 姿态 香飘十里
预习检查
自读课文,完成任务清单:
1.梳理课文,找出桂花给我带来快乐的语句,并做出批注。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深意。
3.思考第七自然段母亲说的话,体会感情。
对比
爱桂花
通过与梅、兰的对比,突出桂花的特点:样子笨笨的,花很小,体现出桂花的平淡无奇。紧接着用“可是”笔锋一转,交代桂花朴实外表下香气“迷人”,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
找出文中作者对家乡桂花喜爱的句子,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一读,并说说你的感受
浸:香气蔓延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文章的题目是“桂花雨”,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一段直接写了桂花在“下雨”呢?
摇桂花
第5自然段直接写了“摇桂花”时仿佛在下一场桂花雨。
小组为单位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摇花”之前和“摇花”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摇花“之前:急切、盼望(语言描写)
”摇花“时:兴奋、快乐(语言、动作描写)
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为何这样说?结合上文小组合作讨论一下
请同学们阅读本文第七自然段,关注母亲说的一句话
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
这是母亲内心的感受,因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和母亲朝夕相处的,母亲是用感情体味两地的桂花,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受。母亲比的不是香味浓与淡,而是感情的深与浅,在母亲看来,桂花是家乡的代名词,闻着他乡桂花的香气,思念的却是故乡和亲人。
香
如果我说:“这里的天真蓝啊!”母亲会说:“ ”
如果我说:“这里的菜真好吃啊!”母亲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多年过去了,我和母亲到了外地,我对母亲说:“这里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探究
1、杭州的桂花真的就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 结合下面阅读链接,讨论这句话的含义。
琦君和母亲原先住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十二岁迁居杭州。琦君1949年离开家乡,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一直没有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
2、作者记忆中大的故乡,有着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这种写法叫做“借物抒情”。
作者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抒发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把这样的情感寄托在充满回忆的童年事物上。
板书设计
童年生活
喜爱桂花
思念家乡
课后作业
1.找到文中喜欢的段落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并摘抄下来。
2.学习了本文后,你对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了解,试试用这种方法写一写你家乡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