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总编号: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年中国抗疫记 钟华论
教学 目标 了解事件通讯相关文体知识。 2概括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3.学习本文写作技巧,赏析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 4.掌握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异同。
教学 重点 1.学习本文写作技巧,赏析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 2.掌握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异同。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写作技巧,赏析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 2.掌握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异同。
教学 方法 自读法、讨论探究法、主问题引导法。
课时安排 二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了解文章作者和写作背景。 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探究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一、激趣导入 “有一种城市,叫众志成城;有一批战士,叫白衣天使;有一种精神,叫逆流而上;有一种信心,叫万众一心。” 2020年的春节,没有聚餐,没有欢笑,连平日里人来人往的集市都无人问津,大家脸上笼罩着抹不去的哀愁,分明写着“疫情”两个字。家人朋友无不守着电视的新闻报道,关心着疫情的最新状况。 而其中,武汉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城市。隔离,封城,封高速,公交飞机停运、市民居家隔离,无数医生志愿者一路逆行,奔赴抗疫战场…… 让我们跟着新华社记者,一起感受一下防疫现场白衣天使们与死神搏斗的动人场面。 介绍作者及作品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 “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影响力。 探究标题: 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作者通过这个标题要表达什么意思? (1)本文的标题由主副标题构成。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个介词短语,副标题“2020中国抗疫记”则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 (2)这两个标题结合在一起,意思是2020年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文体知识--事件通讯 1、概念及特点 事件通讯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 事件通讯的题材非常广泛,既可以报道重大事件,又可以叙写“凡人小事”;既可以赞颂先进事物,又可以批评错误倾向。 事件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 深入开掘事件的典型意义,确立一个富于时代感的思想主题;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切忌平均使用笔墨; 层次清晰,结构合理; (4)处理好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在叙写事件的同时,注意写好人物。 3、通讯结构方式 时序性结构 纵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 空间并列式 (2)横式结构 人物并列式 侧面并列式 纵横式结构 五、研习课文 1、通读全文,概括各部分内容,并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1)领导力、组织动员力和执行力引领武汉挺过疫情。 (国家力量,挺过疫情) (2)制度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制度优势,八方支援) (3)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4)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是最为深切的抗疫感悟和必须坚守的价值取向。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5)科学防治贯穿中国抗击疫情实践的始终。 (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6)总结、反思抗疫的经验和教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7)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及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 (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8)号召全国人民坚定信念,从深重苦难与磨砺中汲取力量,向着民族复兴 的光明未来前进。 (重焕生机,展望未来) 2、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2):从国家力量,制度层面总结抗疫胜利的原因。 第二部分(3-6):从灾难意义、执政理念、抗疫方法、经验总结等方面总结抗疫胜利原因。 第三部分( 7 ):将抗疫视野从国内转向全球视野,写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以及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第四部分( 8 ):回望过去,当下,展望未来。 3、引导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1) 课文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2020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报道的。 讨论后提问明确: 文章主体由八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从国家、制度、精神、理念、抗疫方法、经验教训、大国担当与国际合作、展望未来八个角度进行报道的。 作者安排课文主体部分的顺序的依据是什么?各部分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问后明确: ① 依据是由宏观到具体,由内因到外因,突出了我们国家抗疫成功的主要因素。 ② 党的领导是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证;四面八方的支援与人民的不屈精神、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以及科学防治效果显著,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抗疫的成功说明了我们国家的治理模式是成功的。合作抗疫虽是外因,但在战胜疫情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构特点总结: 文章属于纵横交错式的复式结构。 本文在叙述中运用了倒叙手法,请分析一下这样叙述有哪些好处。 提问后明确: ①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叙述的平板和单调。 ②造成悬念,引发读者对文章的思考。 ③倒叙打乱事件发展的顺序,使人猝不及防地进入故事发展的紧要关头,使故事更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五、课堂练习:成语积累-----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成语的意思。 ①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②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形容不能动摇。 ③审时度势:研究时机,估量形势。 ④屹立不倒:指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比喻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⑤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⑥谆谆告诫:恳切耐心地劝告。 ⑦沉疴积弊:拖延长久的重病;难治的病。 ⑧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六、课堂总结。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新时代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与战争年代革命者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共产党员、基层干部、白衣战士、志愿者、岗位坚守者、八方驰援者,他们在疫情期间,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体现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担当意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仁爱之心,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他们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体现了新时代广大中国人民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发扬。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找出文中引用的诗句,体会其含义和用意。 体会文章都写法,掌握事物通讯的特点,
板书 设计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年中国抗疫记 国家力量,挺过疫情 制度优势,八方支援 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重焕生机,展望未来
教后记
课时总编号: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在民族夏兴的历史丰碑上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钟华论
教学 目标 1.了解事件通讯相关文体知识。 2.概括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3.学习本文写作技巧,赏析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 4.掌握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异同。
教学 重点 1.学习本文写作技巧,赏析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 2.掌握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异同。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写作技巧,赏析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 2.掌握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异同。
教学 方法 自读法、讨论探究法、主问题引导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学习本文写作技巧,赏析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 2、体悟文中抒发的感情。 3、探讨总结文章的写法特点。 一、激趣导入 这篇通讯主要运用综合叙述的方式,沿着内在思路,概述大量的人和事,并发掘其中的意义与价值,这就使得文章兼具宏阔和深刻之美;在叙述中,运用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名言、诗句和格言式的句子穿插其间,使文章不仅充实、厚重,还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体会这样的写法。 二、朗读课文,体悟感情 启发思考:本文在叙述中使用了一些名言、诗句、格言,极富诗意,饱含深情,请按章节找出这些句子并赏析这些句子的使用效果。(手法+含义) 1、“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4) 化用英国诗人雪菜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同时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寒冬象征困境,而春天象征生机与希望。“阻挡不了”说明困难总会过去,希望必将到来。 2、“障百川而东之,会狂澜于既倒。”(14) 此话出自韩愈的《进学解》原意指的是防堵泛滥的百川,使它们向东流淌,挽回已经倾倒的狂澜。疫情的肆虐有如洪水猛兽,在最严峻的时刻,党中央沉着冷静,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统筹规划,运筹帷幄。能让中国在最短的时间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这有中华五千年的智慧,也有党中央心系民众的赤诚之心。 3、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27) 对称句式,“从来不是”加强语气,突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句话,生动形象的解读了抗议期间大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 4、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29) 引用恩格斯的话强调团结的力量和作用,使得文章的观点有说服力。高度赞扬中国人民集中量办大事的作风,肯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30) 采用对称句式,指出抗疫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在于党带领人民上下一心,奋起战斗;比喻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与赞扬,语言富有诗意又饱含作者情感。 6、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35) 用语精警,犹如格言,让人印象深刻。大难无情人有情,我们能在家中享受物资充足供应、水电网络正常运转的生活的时候,可曾想过这是无数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冒着生命危险操作着一切。 7、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36) 句式整齐、结构对称的排比句,重现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一连串的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8、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46)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比喻成文明标尺。生命是宝贵的,只有高度发达的文明才会对生命保持足够的尊重,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明水平。 9、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相帮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优美而又经典的语言,写出了白衣天使的英勇果敢,无畏和坚强。但更多的是给人以启迪和感悟,让人从中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品味下列语言,体悟作者的去情感,说说其中暗含的人生大爱情怀。 语句1∶ 抗疫期间,病房里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医者握着患的手加油鼓劲。每一次握手,都在传递力量; 每一句话语,都是郑重的承诺∶"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拼搏。"不管是 108 岁的老人,还是出生仅 30 个小时的婴儿,医务工作者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倾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表现出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语句2∶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章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 语句3;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礼赞。 语句4∶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出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全球抗疫,命运与共,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 一批批中国专家与东盟、欧洲、非洲同行连线交流, 多语种的中国诊疗和防控方案及时分享给世界各国……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原望和博大胸怀。 语句5: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命运与共、天下一家。 对新时代中国人民崇尚品格的歌颂。 语句6∶ 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抗疫斗争,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跟不上,折射出形式主义、宫僚主义的危害,警示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 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四、提炼概括文章主旨 1、总结归纳:文本传达的价值理念 (1)对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2)对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 (3)对文化精神的热情礼赞 (4)对命运与共的真诚愿望 (5)对人民品格的歌颂赞美 (6)对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2、文章主旨概括 文章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表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了科学抗议的理性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礼赞,对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文章写法探讨与总结 1、这篇通讯运用综合叙述的方式和文学性表达来呈现宏大的事件,请小组合作探究:文章运用了哪些有特色的写作手法,并根据具体的文段进行分析。 示例一: 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为了抢救生命,医务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采集病毒样本,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累得迈不开脚,28岁药师宋英杰因过度劳累再也没有醒来……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那一封封按着鲜红手印的请战书,那一道道口罩勒出的深痕,那一个个彻夜照顾患者的身影,正是对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 点面结合,既展现了医护人员群体的英勇无畏、辛劳坚守,也关注到典型人物张定宇、宋英杰的无私奉献、舍生忘死,这都是对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 示例二: 名言、诗句和格言式的句子穿插其间,使文章不仅充实、厚重,还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恩格斯说:“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 引用恩格斯名言,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帮互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隔一座城,护一国人。” 简洁有力的格言式语句体现了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付出的巨大牺牲。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科学部署下,我们发挥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守住全国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 示例三: 运用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完美结合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句式整齐、结构对称的排比句,重现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这份谢意,澎湃而又悠长。只有穿越了大风大浪,经历了生死考验,才能读懂其中的真情与大爱。” 谢意澎湃悠长,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武汉在疫情中得到八方援助后之后深沉的谢意。 “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孤岛”与“孤军作战”形象生动,“从来不是”加强语气,突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2、写法总结 (1)多角度、分层次。 (2)点面结合 概述大量的人和事,并发掘其中的意义与价值,这就使得文章兼具宏阔和深刻之美。 (3、议论抒情相结合。 (4)运用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 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使文章不仅充实、厚重,还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六、提升练习 1.下列各句加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战友们生死与共,相濡以沫,一起度过了那日晒雨淋、炮火纷飞的艰苦岁月。 B.这个小区虽然不大,但邻里之间守望相助,你来我往,关系融洽,这良好的社区风气着实令人羡慕。 C.张校长既是一位党员,又是一个国家干部,他不辞劳苦,披荆斩棘地为全校师生服务。 D.能根据战场瞬间变化的情况,审时度势地作出决策,是一个灵活军事指挥员应有的本领。 解析:C项与语境不合,句中没有克服困难,清除障碍的意思,不能用“披荆斩棘”,可用“勤勤恳恳”。 2,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浩浩长江水,巍巍黄鹤楼。(对偶) B.我们党带领人民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控疫情,实践反复印证着一个结论。(排比) C.在中国大地上,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村庄,每一户家庭,每一个公民,都坚守着各自责任。(拟人) D.做好疫情“加试题”,答好发展“必答题”,……才能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答卷。(比喻) 解析:C项句子运用了层递、排比的修辞手法。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上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叫层递。 课堂总结。 本文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站在全局的高度将回顾与总结、叙事与思考融为一体;采用概括式叙述的方式,夹杂运用了大量名言、诗句、格言式的句子议论抒情。文章语言典雅厚重,不仅热情讴歌了面对疫情时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与责任,更肯定和赞扬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抗疫的精神。全文视野宏阔、思辨深刻。 文章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表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了科学抗议的理性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礼赞,对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大爱情怀。 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 设计 在民族夏兴的历史丰碑上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一)文本传达的价值理念: (1)对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2)对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 (3)对文化精神的热情礼赞 (4)对命运与共的真诚愿望 (5)对人民品格的歌颂赞美 (6)对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二)写法总结 (1)多角度、分层次。 (2)点面结合 (3)议论抒情相结合。 (4)运用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