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9 23:3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商朝时期
为何不同地区会出现形状和风格类似的青铜器物?





青铜尊
(四川)
饕餮纹尊
(河南)
龙虎青纹铜尊
(安徽)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文明:从起源到形成

石器时代:时间轴

公元前5000年

公元前1万年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磨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
打制石器
元谋人
约170万年前
北京人
70万至20万年前
渔猎和采集
群居生活
学会用火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广泛
观察地图,简述旧石器时代中国人类分布的特点?
文明前夜:旧石器时代
特点:
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生活定居
代表文化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位置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生活特征 彩绘陶器 粟等作物 种桑养蚕 种植水稻
文明前夜: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前提
文明起点:新石器时代晚期
代表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位置 黄河中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生活特征 玉器 黑陶 玉器 祭祀 玉器 古城
文明起点:新石器时代晚期
思考:为什么说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华文明的起点?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出进入文明社会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
城市和阶级已经出现
材料二
“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
---科林·伦福儒
良渚古城功能图
多元一体
观察地图和阅读材料,简述新石器时代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特点?
材料三
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3000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分布特点
文明形成:新石器时代晚期
恩格斯曾有过“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合理命题。一百多年来……将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社会到来的共同标志。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
国家是文明形成的标志
夏禹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夏朝
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
文明的形成过程
伴随着
国家的形成过程
国家的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国家:文明的标志

国家的具体化
材料四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提出的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其中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材料五
文明和国家起源的过程也是阶层和阶级产生的过程,大概没有哪一个文明和国家不是建立在阶层和阶级分化基础上的。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按地区划分国民
阶级分化
国家的具体化
公共权力
国家的孕育:新石器时代晚期
材料六
(红山文化)墓葬的规模有大小,规格有高低,就连不同墓葬所处的位置都根据其地位差别而有主有次……红山墓葬中还出现了明显 的具有祭祀性质的建筑,这代表着礼仪中心的出现,已有专门从事祭祀行业的集团产生,他们是一种已经脱离生产劳动
的特殊阶级。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材料七
阶级分化
公共权力
阶级分化
良渚古城功能图
国家形成的动因:内部

阶级分化
平等
材料八
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仅减轻了使用时的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伴随着猪等动产变为私有,经过一段时间,私有财产的范围逐渐扩大……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氏族内部出现了富有者和贫穷者。
---王玉哲:《中国远古史》
生产力发展
私有制出现
贫富分化
公共权力
从平等社会到阶级分化,又经历怎样的过程?
产品剩余
国家
国家形成的动因
阶级分化
平等
生产力发展
私有制出现
贫富分化
公共权力
产品剩余
国家
在早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东方国家中,外在的自然灾害、族群间的战争,与社会内部阶级分层所导致的阶级冲突相结合,形成了东方古老文明中早期国家产生、演进的内外动因。
---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国家形成的外部因素又是什么?
国家形成的动因:外部
材料九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
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韩非子·五蠹》
内部发展
国家
外部压力
自然灾害
族群冲突
外在的自然灾害、族群间的战争,与社会内部阶级分层所导致的阶级冲突相结合,形成了东方古老文明中早期国家产生、演进的内外动因。---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内外因素下的万邦时代
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中外历史纲要(上)》
命禹治水(自然灾害)
涿鹿之战(族群冲突)
传说
史料史证:传说史料价值
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图
传说的记载者把每种工具和生产上的发明、创造,等等,都归功于某一特定的个人(有巢氏、燧火氏等)……实际上,工具的发明和演进,等等,乃是社会自身演进的必然产物。
---吕振羽: 《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
传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传说
三皇五帝
部落林立
同时存在一定的虚构性
内外因素下的万邦时代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历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
---《中外历史纲要(上)》
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中外历史纲要(上)》
命禹治水(自然灾害)
公共权力
阶级分化
涿鹿之战(族群冲突)
国家
按地区划分国民
(未出现)
与“早期国家”这个阶段有什么关系?
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早期国家:夏
夏禹
时间: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1)中央: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
◆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
(2)地方: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部族间接统治
历法—《夏小正》
地位:
政治:
文化:
二里头遗址夏朝宫殿复原图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早期国家:商
时间: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1)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相合
政治:
(3)地方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2)中央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文化:
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商汤
甲骨文
【神权色彩】
在商人的心中,天神上帝有很大的权威,它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
---王玉哲:《中国远古史》
甲骨文
国之大事要用龟甲来向天神上帝进行占卜
早期国家:西周
时间: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1)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政治:
(2)宗法制: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武王征商簋”
周文王
【分封制】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宗室、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经济:
文化:
早期国家: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1)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2)宗法制: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宗法制】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二者是周王朝的两大政治支柱
◆“政权”和“族权”的结合
【思考】分封制和宗法制关系
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早期国家: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1)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2)宗法制: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3)礼乐制:规范臣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礼节
【礼乐制】概念: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早期国家: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井田制】所谓井田制者,将每方里之地,划成井字形,即等分为九方,每方百亩,中为公田,余则分授八夫,各私百亩,同养公田,不另纳税。成年受田,老死则还。
---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井田制
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1)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2)宗法制: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3)礼乐制:规范臣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礼节
早期国家: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井田制
青铜铸造
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1)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2)宗法制: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3)礼乐制:规范臣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礼节
“青铜之书”是商朝成为信史的重要依据
【青铜器】
早期国家: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井田制
青铜铸造
【民本思想】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人主不要把水当镜子,而应该把臣民当作镜子
翻译
民本思想
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1)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2)宗法制: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3)礼乐制:规范臣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礼节
早期国家:特征
◆夏朝: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部族间接统治
◆商朝: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西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早期国家的特征是,社会已有了阶级分化,氏族部落内部已出现贵族显贵家族……有了王廷和群僚,但氏族部落组织及血缘关系仍是社会的组织单位。
---何兹全《中国的早期文明和国家的起源》
血缘关系仍是社会的组织单位
郡县制
按地区划分国民
有别于
早期国家:特征
◆商朝: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内外服制度)
◆西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血缘关系仍是社会的组织单位
权力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其他地方进行间接统治
表明
◆夏朝: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部族间接统治
家国同构的政治局面
早期国家:特征
血缘关系仍是社会的组织单位
政治:
权力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家国同构的政治局面
(1)
(2)
(3)
(4)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占卜)
经济:
(1)
土地国有(井田制)
(2)
青铜铸造(青铜器)
文化:
民本思想
总结
文明
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外部压力
内部因素
标志
伴随
政治
经济
形成 过程
形成 动力
特征
夏、商、周:国家和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