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
目 录
晨光熹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01
日出东方:青铜时代的早期国家与社会
02
三期论
新课导入
三期论是丹麦考古学家C·J·汤姆森在183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历史分期方法。
他根据人类制作工具所使用的材料,将人类的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三个时期。
本课将会借鉴这种历史分期方法进行讲授。
石器
铁器
青铜器
01
晨光熹微: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我们从哪里来?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阐明了生物进化论的思想。
赫胥黎的《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认为现代人类和猿类是由同一祖先分化而来的。
考古资料显示,现代人类起源于南方古猿,即我们经历了一段从猿到人的演变。而根据解剖学的证据推测黑猩猩与人的分化至少在500万年前已开始。
南方古猿
能人
直立人
智人
距今约400万至100万年
距今约200万至150万年
距今约200万至20万年
约20万年以前至今
【问题探究】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对比看看其中有什么不同之处?
普通石头表面光滑,而北京人的砍砸石器棱角分明,边缘锋利,有人为打制的痕迹。我们将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晨光熹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晨光熹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阅读教材补充时间轴
距今约300万年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万年
距今约20万年
距今约3万年
距今约1万年
公元前5000年
公元前3000年
公元前2070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早期 中期 晚期 早期 中期 晚期 末期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直立行走
脑容量增大
使用、制作并加工工具
学会用火
总体趋势:从野蛮到文明
晨光熹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中期
仰韶文化
地点: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
时段:约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
基本特征:打磨石器、彩绘陶器、定居农业社会、从半地穴到地面建筑的转换
大汶口文化
地点: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
时段:约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
基本特征:打磨石器、以灰陶和红陶为主、以粟为主要作物、定居生活
河姆渡文化
地点:浙江省宁波市河姆渡镇
时段:约公元前5000年至前4000年
基本特征:打磨石器、以灰陶和黑陶为主、养蚕缫丝、以水稻为主要作物、干栏式房屋
仰韶文化
彩陶花瓣纹盆
大汶口文化
红陶兽形壶
河姆渡文化
干栏式房屋
晨光熹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晚期
红山文化
地点: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
时段:约公元前4500年至前3000年
基本特征:磨制石器和细石器共存、以褐陶和红陶为主、聚落等级化、玉器制作专业化、出现祭坛神庙
龙山文化
地点:山东省济南市龙山镇
时段:约公元前2600年至前1900年
基本特征:磨制石器为主、出现冶铜业、以精美的磨光黑陶(蛋壳陶)为显著特点、有祭坛神庙
良渚文化
地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时段:约公元前3300年至前2000年
基本特征: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文化代表、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城墙、祭坛神庙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
红山文化
玉猪龙
龙山文化
蛋壳黑陶
高柄杯
良渚文化 玉琮
晨光熹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从地图看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问题探究】回顾刚刚所学知识,对比上述两副地图,说明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材料一 新旧石器时代重要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分布图
星罗棋布,江河而居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晨光熹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合作探究: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
材料二 国家产生的标志
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王震中《文明与国家》
【问题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补充完整国家建立过程的逻辑链条。
材料一 国家建立的过程
劳动分工是私有制产生的社会前提,剩余产品的增加是私有制产生的物质前提,私有制的发展使得社会分裂为阶级。国家是在私有制和阶级发生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部落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增加
劳动
分工
私有制产生
分配不均
贫富差距增大
早期
贵族
早期
奴隶
阶级
分化
国家
产生
晨光熹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合作探究: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
【问题2】结合材料二三四,谈谈良渚文化能够被称为古国的原因。
良渚文化草鞋山遗址M80墓葬仅存头骨碎片,随葬品有彩绘灰陶杯1件;吴家埠遗址M8墓随葬品较为丰富,有6件陶器,45件玉器和1件陶纺轮。头骨部位倒盖一件泥质黑皮陶盘,颈部有--串由玉管、珠、珮、柱形饰等30件组成的项链形玉饰,胸腹部有玉璜1件,小玉璧3件,钮形玉珠3件,脚部有8件小玉珠和陶鼎2件、豆、壶、罐、纺轮各1件。
——杨京《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墓葬研究》
材料三 良渚文化墓葬的随葬品
水利系统位于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目前共确认有11条堤坝,是良渚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设计的城外有机组成部分。其中的谷口高堤高约海拔30~35米,长度在50~200米之间,坝体厚度近100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
材料四 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
材料五 文明诞生的标准
在考古学语义中,“文明”即国家,文明的诞生就是国家的诞生。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名著中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即国家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标志。
——贺云翱《考古学中发现的有趣的东西方不同文明模式》
贫富差距悬殊
阶级分化严重
大型公共工程
公共权力运用
良渚古国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
02
日出东方:
青铜时代的早期国家与社会
日出东方:青铜时代的早期国家与社会
寻找夏朝:万邦林立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行之。
——王国维《古史新证》
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推定的夏朝起始年份只是一个大约数,并不能说明夏朝始年一定在公元前2070年。
王国维(1877-1927)
二重证据法
纸上之材料
(文献史料)
地下之新材料
(实物史料)
扩充史料
综合运用
日出东方:青铜时代的早期国家与社会
纸上与地下
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
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
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
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
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
鲧产文命,是为禹。
——摘编自戴德《大戴礼记·帝系》
黄帝
颛顼
帝喾
帝尧
帝舜
日出东方:青铜时代的早期国家与社会
纸上与地下
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海。
——《越绝书·宝剑篇》
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刘向《战国策·燕策一》
【问题】综合文献与实物材料,
谈谈夏朝的国家与社会特点。
纸上的夏王朝
青铜器里的二里头文化
云纹鼎
从“公天下”
到“家天下”
青铜技术
出现但不成熟
日出东方:青铜时代的早期国家与社会
殷商
夏商之替:鸣条之战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商汤乃兴师率诸侯伐桀,夺夏国。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商王朝概况
时间:公元前1600年至1046年
都城:亳——偃师——殷墟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世官制度
文化: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造型雄奇纹饰华丽的青铜器、人祭
社会性质:奴隶制社会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尚书·酒诰》
内外服制度
内服
商王直接控制
的王畿地区
外服
商王间接控制
的方国和部落
【问题】商王朝凭何掌控内外服?
日出东方:青铜时代的早期国家与社会
青铜之用:掌控内外服
商王朝时期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
青铜
亚醜钺
青铜的一个主要用途在于打造兵器,青铜兵器一方面能帮助商朝获取新鲜的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能保证商朝持续剥削既有劳动力。
青铜的另一个主要用途在于制造祭器,青铜礼器主要在仪式上使用并成为商朝贵族统治合法性的象征。
——摘编自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阅读材料
商王朝
对外征伐
对内统治
青铜兵器提供强大的军事力量,帮助商朝开疆扩土,掠夺奴隶。
青铜兵器镇压国内奴隶起义,巩固商朝统治。
青铜礼器巩固等级制度,提供贵族统治合法性。
日出东方:青铜时代的早期国家与社会
西周
商周之变:牧野之战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从。武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
——《逸周书·克殷解》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利簋铭文
商军主力毁于牧野一战,武王的西土联军则只有轻微的损失,此时商纣王帝辛的王朝已走向终结。
——摘编自李硕《翦商》
西周青铜器利簋及其铭文
对比阅读
【问题】通过对比阅读,谈谈如何运用二重证据法研究牧野之战。
找到多重证据
进行比对分析异同
科学整合接近历史真相
日出东方:青铜时代的早期国家与社会
西周
西周概况
时间:公元前1046年至771年
都城:镐京
土地制度:井田制
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文化:金文、种类丰富的青铜器、以德为核心
社会性质:奴隶制社会
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来源:商朝内外服制度
主要内容:周王将人口与土地分封给同姓亲族、异姓功臣、商遗民(即诸侯),同时诸侯也要履行战时勤王,平时进贡的义务。
周天子
诸侯
授土授民
履行义务
日出东方:青铜时代的早期国家与社会
宗法制与礼乐制
宗法制: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来源:自夏朝开启的父子相承制
主要内容:由嫡长子继承对应职位,其他儿子降一级担任职位。
举例:诸侯A有B(25岁,正妻所生)、C(15岁,正妻所生)、D(28岁,侧室所生)三个儿子。当他薨时,诸侯之位应传给B,C、D降级为卿大夫。
礼乐制:强调各得其所
主要内容:要求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所差别,以区分等级与身份。
举例:礼乐制规定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西周的等级制度
家国同构
日出东方:青铜时代的早期国家与社会
井田制及与上述三者的关系
井田制: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来源:自夏朝开始的原始公社制
主要内容:将土地按“井”字分隔开来,周边为私田,收成归农民,中间为公田,收成归周王。诸侯不得买卖与转让井田,并且需要按比例缴纳贡赋。
井田制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四者之间的关系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公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权力初次分配
权力再次分配
巩固宗法制,维系周朝统治
维护分封制,强化等级制度
日出东方:青铜时代的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堂小结
晨光熹微
日出东方
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夏朝 商朝 西周
时间 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 距今约1万年-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2070年-1600年 公元前1600年-1046年 公元前1046年-771年
社会性质 原始人群 母系、父系 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经济 采集渔猎 动植物 驯化栽培 原始公社制 井田制 政治 家庭、私有制、国家 与文明的起源 王位世袭制 内外服制度、 世官制度 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文化 原始的神灵崇拜、石器、陶器、玉器的出现 青铜器 的出现 甲骨文、精美的青铜器、人祭 金文、精美的青铜器、重视德
感谢垂听
敬请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