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
到五代十国
一、繁荣之影隋
二、繁荣之盛唐
三、繁荣之交融
四、繁荣之余晖
目录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习目标:
①在概括隋朝统治措施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能够认识隋朝文治武功对唐朝盛世的影响(唯物史观)
②通过观察隋唐疆域图和阅读唐朝治理少数民族措施相关的史料,归纳大运河的特点和认识唐朝治理少数民族的不同方法。(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③通过对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知识的学习,认识到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家国情怀)
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零·古画鉴赏
◎虢国夫人游春图
◎职贡图
你能从中提取哪些元素?
西域贡马
华丽的服饰
零·古画鉴赏
◎虢国夫人游春图
◎职贡图
外国打扮
你能从中提取哪些元素?
零·古画鉴赏
繁荣与交融
◎虢国夫人游春图
◎职贡图
繁荣之影隋
壹
壹:繁荣之影隋
◎图二:隋朝疆域图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为隋文帝。
589年,杨广灭陈,隋朝统一。杨广即位,为隋炀帝。
618年,隋朝灭亡。
一、隋朝兴亡
隋朝盛极一时、短命而亡
给后世留下了什么影响?
二、隋朝的盛极一时与深远影响——大运河
◎图三: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海 河
◎图四:大运河今貌
特点: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
影响:贯通南北、巩固统一、经济交流、沿岸城市发展
材料一:“十四五”时期,京杭大运河要实现主要河段基本有水目标。按照《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规划》,完善河道水资源条件、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加强岸线保护、助力绿色航运发展,这条千年玉带的复苏应该不是空谈。
——《“喝下”37个西湖后,京杭大运河全身“复活”》
壹:繁荣之影隋
二、隋朝的盛极一时与深远影响——粮仓
◎图五:含嘉仓遗址
材料二: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说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杜佑《通典 食货典》
形成义仓和官方仓库的体系
壹:繁荣之影隋
二、隋朝的盛极一时与深远影响——粮仓
◎图五:含嘉仓遗址
材料三:唐朝前期,政府沿用隋朝的粮仓,并在洛阳附近营建大型国家粮仓。其中含嘉仓规模最大,粮窖总数400个左右。第160号粮窖还保存有一窖已炭化的谷子,约50万斤。仓窑所储粮食主要是从华北地区运来的租粟和江南地区运来的租糙米。仓城设有专门管理机构,并有驻军守护。地下储粮采用低温密封的科学原理。
——摘编自《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王恺考古文集》等
奠定唐朝强盛的物质基础
壹:繁荣之影隋
材料四: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万艘龙舸绿丝间,
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
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三、隋朝的灭亡与隋炀帝的功过
隋炀帝
洛阳城
含嘉仓
大运河
壹:繁荣之影隋
材料四: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万艘龙舸绿丝间,
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
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三、隋朝的灭亡与隋炀帝的功过
隋炀帝
洛阳城
含嘉仓
大运河
壹:繁荣之影隋
繁荣之盛唐
贰
贰:繁荣之盛唐
一、唐朝的建立与发展
618年
唐高宗李渊
建立唐朝
626年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
690年
武则天
“贞观遗风”
712年
唐玄宗李隆基
“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
何为盛世?
材料五:隋唐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
——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国力强盛
经济繁荣
民族团结
二、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国际大都市
贰:繁荣之盛唐
繁荣之交融
叁
叁:繁荣之交融
◎图六: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小组探究
问题1: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问题2:以吐蕃为例,唐朝与吐蕃之间交往的代表性事件有哪些?
注音:
①纥(hú)
②靺鞨(mò hé)
一、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民族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突厥 武力征服
设置机构
回纥 归附
册封
吐蕃 和亲
会盟
靺鞨 册封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多元
◎图六:唐朝前期疆域和
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叁:繁荣之交融
二、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材料六: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
给西藏的粮食仓库,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
——西藏民歌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叁:繁荣之交融
二、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材料六: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
给西藏的粮食仓库,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
——西藏民歌
材料七: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 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旧唐书》
史料辨析
叁:繁荣之交融
二、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材料六: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
给西藏的粮食仓库,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
带来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
——西藏民歌
材料七: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 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旧唐书》
史料辨析
口述史料
文献史料
<
叁:繁荣之交融
二、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材料七: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
——唐太宗
多元深入
叁:繁荣之交融
二、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图七:唐蕃会盟碑(9世纪中期)
◎材料八:民族交融既不包含旧族体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族体的产生,而是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往交流中,产生的互相交融的一种状态,一种共同性不断增长的过程。民族交融则包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
——赵剑锋:《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共性增多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叁:繁荣之交融
二、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交河故城
回鹘(纥)的历史
联合铁勒诸部、在唐军支持下,灭东突厥
7世纪初期
7世纪中叶
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
9世纪
迁入内部或西域
当代
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
叁:繁荣之交融
三、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结果——回纥
繁荣之余晖
肆
肆:繁荣之余晖
◎材料九: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白居易《胡旋女》
耽于享乐、怠于政事、
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一、安史之乱缘由
安史之乱爆发的
地方因素?
中央
肆:繁荣之余晖
耽于享乐、怠于政事、
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一、安史之乱缘由
中央
◎图八:天宝十年节度使图
地方
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肆:繁荣之余晖
二、由盛转衰——安史之乱
◎材料十: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
——欧阳修《新唐书·兵志》
◎图九:唐后期藩镇割据图
肆:繁荣之余晖
◎材料十: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
——欧阳修《新唐书·兵志》
◎图九:唐后期藩镇割据图
安史之乱后,方镇越来越多,规模不固定
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管理地方军事、民政、财政。随着方镇的强大,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外重内轻
二、由盛转衰——安史之乱
肆:繁荣之余晖
二、由盛转衰——安史之乱
天宝元年(742年)户数 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 下降幅度(%)
北方 3736652 866887 76.8
南方 3117624 1506548 51.68
总计 6854276 2373435 65.73
◎材料十一:
◎材料十二:
◎图六: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南北户数大量下降,北方幅度高于南方,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总结:
肆:繁荣之余晖
二、由盛转衰——安史之乱
①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②民族关系上,周边少数民族趁机侵扰
③南北户数大量下降,北人南迁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肆:繁荣之余晖
三、唐朝的灭亡
◎图十:唐末黄巢起义
根据地图和教材内容,梳理唐朝灭亡
875年 黄巢起义爆发
肆:繁荣之余晖
三、唐朝的灭亡
◎图十:唐末黄巢起义
根据地图和教材内容,梳理唐朝灭亡
875年 黄巢起义爆发
880年 起义军先后攻占洛阳 长安
肆:繁荣之余晖
三、唐朝的灭亡
◎图十:唐末黄巢起义
根据地图和教材内容,梳理唐朝灭亡
875年 黄巢起义爆发
882年 朱温镇压起义军
880年 起义军先后攻占洛阳 长安
肆:繁荣之余晖
三、唐朝的灭亡
◎图十:唐末黄巢起义
875年 黄巢起义爆发
907年 朱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梁”
882年 朱温镇压起义军
880年 起义军先后攻占洛阳 长安
根据地图和教材内容,梳理唐朝灭亡
肆:繁荣之余晖
四、五代十国
◎图十一: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政权 开国君主即位前的职位 五代 后梁 宣武节度使 后唐 行营节度使 后晋 河东节度使 后汉 河东节度使 后周 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 十国 吴国 淮南节度使 南唐 宁国节度使 吴越 镇东军节度使 前蜀 西川节度使 后蜀 剑南两川节度使 …… 北汉 河东节度使
唐末藩镇割据继续和发展的时期
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
肆:繁荣之余晖
四、五代十国
周世宗
政治: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强化中央集权
经济:招抚流民、垦种荒田、均定租赋、减免苛敛
军事:整顿军队、严肃军纪
改革
顺应当时形势、实力增强,
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基础
作业布置:
唐朝后期外重内轻的局面为后人留下深刻教训,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宋朝、明朝如何防止这一现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