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10:3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粮食产量
世界第一
人口约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
对外贸易出超量世界第一
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
1662年
1640年
英国革命
1795年
1789年
法国大革命
康乾时期
康乾盛世
“盛”在哪里?
但,40多年后,出现了鸦片战争,
曾经动乱的国家却向盛世王朝发起了冲击,这是为什么?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辉煌与沉沦:康乾盛世何以成为烈日余晖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残阳如血呈辉煌
——盛世之治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壹 残阳如血呈辉煌 盛世之治
康熙帝
1662年-1722年
(在位61年)
雍正帝
1723年-1735年
(在位13年)
乾隆帝
1736年-1795年
(在位60年)
盛世,指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在较长时间内统治集团文治武功达到一定水平、保持国家繁荣昌盛的社会现象。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白年时问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
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何为盛世?清朝前中期出现盛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出现盛世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1.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和地图,归纳清朝面临的边疆问题,然后列举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认识其特点。
探究1:清朝疆域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壹 残阳如血呈辉煌 盛世之治
壹 残阳如血呈辉煌 盛世之治
治理西藏
册封达赖和班禅;
派遣驻藏大臣;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治理新疆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反击沙俄
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
收复与管辖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治理西南 改土归流
治理蒙古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设立盟旗两级单位治理。
抗击沙俄,签订条约; 法律固疆,边界意识。
问题1:阅读教材83-84页内容,归纳清朝面临的边疆问题有哪些?(小组合作)
问题2:清政府针对这些边疆问题采取什么措施?其措施有什么特点 (小组合作)
清朝形势图(1820年)
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东南:郑氏后裔反清势力占据台湾
2.东北:外来势力侵占领土
3.新疆:少数民族叛乱
4.西南地区:地方势力
新疆、西藏历来就是中领土的一部分。
特点:
恩威并施、方式多样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壹 残阳如血呈辉煌 盛世之治
有疆无界
中原统一王朝政权
明朝形势图(1443年)
草原游牧政权
清朝形势图(1820年)
有疆有界,疆界分明
问题3:对比地图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中期加强边疆治理的意义。
从有疆无界——有疆有界、疆界分明,原本含混不清的传统王朝边界开始清晰,是传统王朝边界向近代主权国家边界转型的开端。
壹 残阳如血呈辉煌 盛世之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清朝形势图(1820年)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池
北接西伯利亚
南至南海诸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问题3:对比地图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中期加强边疆治理的意义。
我国最西端位置在帕尔米高原上
我国最北端位置在漠河县北部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我国最东端位置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我国最南端位置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任务1.2:通过阅读图文材料,认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
探究1:清朝疆域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壹 残阳如血呈辉煌 盛世之治
壹 残阳如血呈辉煌 盛世之治
材料2:清朝在继承历代中央王朝边疆治理和民族、宗教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武力征伐、平定叛乱…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制度,既巩固了边疆,又对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材料3: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奠定了这一根基。 ——戴逸
◎清·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部东归
增强国家政权认同意识,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边疆开发,促进边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强化。
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
任务2.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和多种形式史料,知道清朝前中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并结合材料认识其新发展。
探究2:认识清朝前中期君主专制的新发展。
壹 残阳如血呈辉煌 盛世之治
壹 残阳如血呈辉煌 盛世之治
◎雍正奏折批示示意
年羹尧颇不喜尔,尔须加意防范,勿露破绽,被伊指摘。
——雍正帝给凉州镇总兵宋可的批示
◎匣折奏
明朝
清朝
官员和皇帝单线联系
问题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奏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奏折制度
奏折制度
特点:迅速、机密
作用:使得皇帝能够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提高了决策效率;
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壹 残阳如血呈辉煌 盛世之治
乾清宫
养心殿
军机处
◎军机处内部
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归军机,机臣承旨,只供传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乾隆年间曾任军机章京)《檐曝杂记》
军机处
职能:跪受笔录、承旨传达
特点:简、速、密
影响: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皇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问题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军机处带来的影响?
军机处

落日余晖显苍凉
——盛世之危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任务3.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和材料,从内外两方面分析清朝前中期出现的危机。
探究3:清朝盛世下隐藏的危机是什么?
贰 落日余晖显苍凉 盛世之危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教材p82)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
(教材p82)
贰 落日余晖显苍凉 盛世之危
体制僵化、独裁专制
盲目顺从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时阴影笼罩,危机凸显,是个僵化的盛世。
政治:制度僵化
问题1:阅读教材内容和材料,分析清朝前中期出现的内部危机有哪些?
天理教攻打皇宫被镇压后,嘉庆帝下《罪已诏》通告全国,其中说:
猝于九月十五日,变生肘腋,祸起萧墙......突遭此变,实不可解。然变起一时,祸积有日。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诚,舌敝唇焦,奈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予唯返躬修省,改过正心,上答天慈,下释民怨。诸臣若愿为大清国之忠良,则当赤心为国,竭力尽心,匡朕之咎,移民之俗;若自甘卑鄙,则当挂冠致仕,了此一身,切勿尸禄保位,益增联罪。笔随泪酒,通谕知之!
——《清仁宗实录》卷274嘉庆十八年九月庚辰(教材p86)
贰 落日余晖显苍凉 盛世之危
政治: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
天理教攻入紫禁城打斗所留下的痕迹
“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其余十之七八, “皆绅衿商贾之产”。
——引自方苞《望溪先生文集》
人口膨胀
资源危机
4亩
贰 落日余晖显苍凉 盛世之危
经济:资源危机、贫富分化
民众困苦、贫富分化,是个
饥饿的盛世。
贰 落日余晖显苍凉 盛世之危
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清稗类抄·狱讼类八》
思想文化:文化高压、大兴文字狱
专制王权下民众民主、自由等基本权利毫无保障,是个恐怖的盛世。
中国
(茶叶、生丝、土布、瓷器)
欧洲
(毛织品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 ——摘编自《清高宗实录》教材p86
出超
入超
贰 落日余晖显苍凉 盛世之危
闭关自守、错失良机
问题2: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中期面临的外部危机有哪些?
乾隆帝认为与“外域”交往会危及统治,选择“宁可求全关不开”,闭关自守,一口通商。
这种消极防卫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侵略,但也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商业发展的诉求与现有制度相抵触
西方的对外侵略和殖民扩张与
清王朝闭关自守形成鲜明对比,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个保守的盛世。

盛衰转换引思量
——盛世之辨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任务4.1: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探究4:清朝由盛转衰的深层次原因。
叁 盛衰转换引思量 盛世之辨
叁 盛衰转换引思量 盛世之辨
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百年盛世衰落的原因,其原因对当今中国大国治理有什么启示?(小组合作)
1644年清军入关;
1729年雍正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736~1796年乾隆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以修《四库全书》为名大肆删毁书籍;
清政府给马戛尔尼使团的回礼有: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等,但对于英方的各种谈判要求一概拒绝。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1748年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发表《论法的精神》,进一步推动欧洲思想解放;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带来地球仪、蒸汽机、织布机、连发手枪、巨型战舰模型等礼品,希望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1644年建立全国性的政权
1689年颁布
《权利法案》
1729年设军机处
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
1689年《尼布楚条约》
1757年
一口通商
1793年
马戛尔尼访华
1789年法国大革命
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
1840年
鸦片战争
如今新生蓬勃崛起的工业文明
曾经辉煌逐渐落幕的农业文明
原因:
政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制度僵化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思想:天朝上国观念、盲目自大
启示: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
处理好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发展创新,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引领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与时代同行,才是盛世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天下一家
命运与共
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
普遍安全
开放包容
一、残阳如血呈辉煌——盛世之治
二、落日余晖显苍凉——盛世之危
三、盛衰转换引思量——盛世之辨
康乾盛世何以成为烈日余晖
辉煌与沉沦:
天下一家
命运与共
课堂小结
残阳如血
盛世辉煌千秋大业
千秋大业
闭关听海
锁国望月
深宫谁知阶前雪
远洋先声惊响世界
惊响世界
朝阳如火
残阳如血
—— 吴美林
感谢倾听!欢迎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