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10:5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帝国铁都:
佛山镇的兴盛与危机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14课
新课导入
《佛山铸铁锅组画:去模揀镬(锅)图》
帝国铁都佛山镇为何在近代不再活跃?
康乾盛世下的佛山镇又隐藏了什么危机?
佛山为何兴盛
清朝前中期的盛世繁华
佛山镇铸铁原料从何而来?
材料一:清政府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对铁的生产,从铁砂的冶炼到铁斤的贩运,以至炒炼成熟铁,打制成铁器出售等过程,全都置于严密的监督之下……《两广盐法志·铁志》清楚规定,除边远府县,交通不便之处,在取得清政府允准当地销售外,其余地区必须运往佛山集中加工,否则从严处理。
——谭棣华《明清时期佛山经济繁荣的原因》
佛山镇铸铁的原料从何而来?为什么要施行这一政策?这一体现了清朝怎么样的统治特点?
为了巩固统治;体现了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
在政府的支持下,全国铁必须统一运往佛山加工。
材料二:清前期治国者……为维护满族贵族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专制集权体制极度膨胀,厉行文字狱更导致“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沉闷局面,使政治层面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因素难以发育。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完成学案任务一中表格,并思考清朝前中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会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奏折制度使得大臣人人自危,加强了皇帝对臣僚的人身控制。
军机处使得皇帝更是独揽大权,使得皇帝独掌军政大权。
文字狱钳制思想,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这些政策为官僚机构的腐败埋下了祸根,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转型。
佛山镇铸铁原料从何而来?
《清朝疆域图》
结合教材内容,思考清朝前中期,佛山镇所产出的铁器最远可以销售到国内的哪些地方?
西北端:巴勒喀什池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端: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南端: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端:海南诸岛
西南抵
喜马拉雅山脉
佛山镇所产的铁具运往何处?
西端:葱岭
《现代中国地图》
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
阅读课本,列举清朝统治者为治理边疆采取了什么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何积极影响?
影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佛山镇所产的铁具运往何处?
措施:
武力征伐、
盟旗制度、
军府制度、
册封制度、
改土归流、
设立政治机构、
中央派遣官员治理、
设置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
签订条约。
材料三:(清帝)将历代传统限定在长城以内的“中国”的政治与疆域之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即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皆涵盖在“中国”之内。换言之,它们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帝“大一统”论,是对传统的“华夷之辨”的彻底否定,是民族观念及理论的划时代的创新。
——李治亭:《清帝“大一统”论》
以上材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什么样的民族观念?和以往汉族政权相比,清朝统治者的民族观念有何不同?清朝统治者的民族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影响?
民族观念:清帝的“大一统”论是对传统“大一统”观念的延伸,认为无论长城内外都是“中国”的疆域。清朝统治者突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的民族观念。
扩大了中国的边疆,对边疆地区实行了有效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真正意义上国家“大一统”的实现奠定基础。
佛山镇所产的铁具运往何处?
材料四:遍布粤东的糖察,每察三锅,并常常更换,这个数量相当巨大……与此同时,珠江三角洲的蚕桑业也在不断发展,逐渐形成明清时期蚕桑业的又一中心区。而桑植所需的工具,“桑剪、桑锯、桑钓刮桑耙、接桑刀、切叶刀,皆取式铁匠……明清盐业生产还处于煎盐阶段……“凡煎烧之器,必有锅盘……大盘八九尺,小者四五尺,俱用铁铸”。“俟有数十石,倾置于锅,凡一灶四锅”,所需煎盆镬数量极大。
——罗一星:《帝国铁都:1127-1900年的佛山》
材料五:佛山镇出产的铁锅,“制作精良,他处不及,北“贩于吴越荆楚”,“南售于雷州琼州”,甚向国外出口,如嘉庆四年,出口到南洋的铁锅,“获利数倍。
——李龙潜:《清代前期广东采矿、冶铸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阅读课本15课的相关内容,结合上述材料,思考佛山镇铸铁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从中可以看出清朝前中期经济领域有何新变化?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的需求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
贸易的发展需求
商人群体
商业市镇
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佛山镇所产的铁具为何畅销?
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材料六:“计炒铁之肆有数十,人有数千,一肆数十砧,一砧有十余人。是为小炉。”(肆和砧都是清初佛山炒铁业其中一个单位的规模,一肆可以看作是一个炒铁工坊)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从材料六中,我们提取什么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反映了清朝前中期佛山镇铸铁业发展的什么新变化?
历史信息:佛山镇铸铁业中一个炒铁工坊有数百名工匠。
新变化:出现手工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的现象。
“资本主义萌芽”?
佛山镇所产的铁具为何畅销?
佛山兴盛的表现
清朝前中期文化发展
材料七:佛山镇自康熙中期以后,有较多的本省商人和外省商人涌来这里投资经营工商业。……城市的人口集中和增多为地方戏曲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基础。许多官的调任、商人的聚集和非农业生产的农民的移集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戏曲,为了满足城市各阶层人们对戏曲的需求,在城里各剧种竞相演出。
——余勇:《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阅读第15课相关内容,猜测这些外地人可能会听什么剧种?又可能会听什么剧目?
剧种:昆曲、京剧、杂剧等。
剧目:《桃花扇》《游园惊梦》《葬花》等从小说等民间文学作品中提取出来的故事,这些剧本也被成为传奇。
清光绪刊本
《红楼梦图咏》
清朝前中期文化的发展
佛山镇兴盛下隐藏的危机
清朝前中期社会危机的初显
清朝前中期兴盛的佛山镇隐藏着什么危机?
康熙十一年 嘉庆末年
辖地面积 752 人口 112607 1075723
人口密度 149 1430
耕地面积 857275 859836
人均耕地面积 7.61 0.8
材料八: 清代顺德县人口密度和人均耕地变动比较
(辖地面积: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
阅读以上表格,提取相关历史信息,结合课本思考为何会出现这一历史现象,这会给佛山镇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摊丁入亩”使得康熙以后人口数量激增,但耕地面积却没有相应增加。
人地矛盾的加剧;无地农民成为流民;部分流民进入手工业和商业的领域,部分流民加入秘密会社,危害治安。
——叶显恩:《明清珠江三角洲商业化与社会变迁》
资源危机
人口激增
人口密度增大
耕地面积增幅较小
人均耕地面积锐减
清朝前中期兴盛的佛山镇隐藏着什么危机?
材料九:人口数量超出资源供应额,加之社会的不平等带来的资源分配不均,势必导致一部分人作为“多余人”而被驱逐出生产领域。这些游离于墟镇、城市的无业者,包括流氓、赌徒、乞亏、小偷、娼妓、迷信职业者等等,为了在激烈的斗争中幸存下来,他们便组织起了秘密会社……他们或下海为盗,或拦途劫掠,杀人越货,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咸丰、同治年间的起义,正是以这些人为骨干的。
——叶显恩:《明清珠江三角洲商业化与社会变迁》
结合课文和所学知识,除了人口压力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秘密会社的形成?
阶级压迫与剥削、分配不均
政府查禁无力
专制统治阻碍社会转型
阶级矛盾尖锐
政治危机
清朝前中期兴盛的佛山镇隐藏着什么危机?
[德] 门采尔《轧铁工厂》(1875年)
《佛山铸铁锅组画:落铁水》(19世纪初)
工人众多
几位工匠
机器炼铸
土炉炼铸
生产方式落后,新的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发展
经济危机
材料十:清前期治国者并未顺应工业文明萌动的趋向,积极调动有利资源革新进取;而是立足于承袭两千多年农耕文明运势的惯习“持盈保泰”。为维护满族贵族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专制集权体制极度膨胀,厉行文字狱更导致“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沉闷局面,使政治层面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因素难以发育,在遏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成长,阻碍社会变革等方面带来严重恶果……清朝闭关自守的消极防御对策……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更加远离世界潮流。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清朝前中期兴盛的佛山镇隐藏着什么危机?
结合上述材料与课本相关内容,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危机?
君主专制的加强
小农经济仍占压倒性优势
闭关锁国
大兴文字压制思想文化发展
清朝时期,清政府在佛山镇定制的广炮
广炮在鸦片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随着鸦片战争的落败而被毁。
清朝前中期兴盛的佛山镇隐藏着什么危机?
本课小结
一、佛山为何兴盛——清朝前中期的盛世繁华
(一)铸铁原料从何而来?
官准专利
君主专制的加强
控制官僚
强化皇权
提高效率
开拓边疆
人人自危
禁锢思想
滋生腐败
(二)铁产品运往何处
体现
影响
全国贩运
体现
疆域的奠定
意义
打破“华夷之辨”捍卫领土的依据
(三)铁产品为何畅销
农业需求
手工业需求
商业需求
多种经营,农产品商品化趋势
不断发展
大额和长途贸易 商人群体
订单多
产量大
手工工场、雇佣劳动
二、佛山兴盛的表现——清朝前中期文化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阶层扩大
文化知识普及
戏曲:昆曲、京剧
文学:小说《红楼梦》
本课小结
三、佛山镇兴盛下隐藏的危机——清朝前中期危机的初显
资源危机
阶级剥削
社会矛盾
政府无力
生产落后
资源危机
阶级矛盾
政治危机
经济危机
原因
君主专制
生产力无变革,小农占主导
闭关锁国
感谢垂听
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