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11:3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庙堂之高:行“变法”
1.背景·政治
戊戌维新变法
《时局图》
①政治形势: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1.背景·经济
戊戌维新变法
①政治形势: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开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895-191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 平均每年增加数量 总额
企业数量(个) 24.6 468
资金数量(万) 516.9 9822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简图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
1.背景·思想
戊戌维新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
特点: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原因:主观上借助孔子减少阻力;客观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
思想内容: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
③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托古改制”奠定变法维新理论基础。
2.过程·公车上书
戊戌维新变法
事件 奏折名称 时间 结果
中法战争 《上清帝第一书》 (1888年)光绪帝十四年十月初八日 未达
《马关条约》 《上清帝第二书》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四月 未达
《上清帝第三书》 光绪二十一年五月 送达
《上清帝第四书》 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八 未达
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抢占旅顺、大连 《上清帝第五书》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 未达
《上清帝第六书》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八 送达
《上清帝第七书》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 送达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公车上书
①公车上书:
概况:1895年,康有为组织的各省举人集众联名上书,未抵御前。
影响: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过程·组织
戊戌维新变法
①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②组织:公车上书失败后,从1895年夏到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纸、建设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影响: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的作用。
2.过程·“百日维新”
戊戌维新变法
③“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此后的103天里,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问题1:变法措施有什么作用?结合内容,你认为变法能否成功?
除旧 布新 作用 局限
政治 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
经济 废除旗人 寄生特权 提倡实业,建设铁路 文化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 军事 裁汰八旗 绿营旧军 训练新式陆军海军 光绪帝
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推动新思想传播
提高军队实力
④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再次临朝听政。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改革措施大多被废止。
2.过程·戊戌政变
戊戌维新变法
慈禧照片
④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再次临朝听政。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改革措施大多被废止。
材料三:
前期:皇上自四月以来所有举办新政,莫不先赴太后前禀白,若事近西法,(慈禧)必曰:“汝但留祖宗神主不饶,辫发不剪,我便不管……”
后期:“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愦,不肖乃尔!”
——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杨参军《戊戌六君子祭》
材料五: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明定国是诏》
材料四:伯兄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统治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qu)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
3.失败原因
戊戌维新变法
问题2: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维新派
顽固派
慈禧太后
大权在握
官僚贵族
势力强大
维新人士
势力弱小
光绪皇帝
无兵无权
策略失误:急于求成,操之过急。
vs
缺乏实力:没有严密组织,社会基础薄弱;寄托于无实权的皇帝;
理论缺陷:变法自身理论没有突破“中体西用”藩篱;
①客观原因:顽固派力量强大(长期把持朝政;封建思想浓厚;自然经济基础;)
②主观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策略失误:急于求成,操之过急;
缺乏实力:没有严密组织,社会基础薄弱;寄托于无实权的皇帝;
理论缺陷:变法自身理论没有突破“中体西用”藩篱;
③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

江湖之远:号“灭洋”
1.兴起背景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揭帖(节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自信天,不信神,忘祖先。
男无伦,女行奸,鬼孩俱是子母产。
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球俱发蓝。
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神发怒,仙发怨,一同下山把道传。
非是邪,非白莲,念咒语,法真言。
升黄表,敬香烟,请下各洞诸神仙。
仙出洞,神下山,附着人体把拳传。
兵法艺,都学会,要平鬼子不费难。
折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问题3:从义和团揭帖中可以看出什么?
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采用迷信言论动员群众
口号:“扶清灭洋”
西方势力深入,引发冲突,民众反洋教斗争
7.14天津陷落
8月中北京失陷,慈禧与光绪出逃至西安
6.21慈禧向各国“宣战”
1899.11.28慈禧《上谕》“剿”
1900.6.6慈禧《上谕》“抚”
6月中天津保卫战,6.20克林德事件
6.10联军在廊坊遭清军与义和团阻击,退回天津
1900.6控制京津
1900.5.28八国联军侵华
1898冬于山东兴起
2.运动形势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
清政府
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著都饬所属文武各员,查明各种会匪名目,严行禁止,胆敢仍前聚众,藉闹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
——《上谕》1899.11.28
“无论其会不会,但论其匪不匪”,“教民、拳民,均为国家赤子,朝廷一视同仁,不分教、会。”——《上谕》1900.6.6
1.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
材料六:联军统帅瓦德西曾下令,特许联军公开抢劫三日。……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1900)
美军掠夺的白银
联军屠杀义和团民
联军军官坐在龙椅上合影
①军事侵略:
八国联军犯下骇人听闻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略中国东北。
1.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
学习拓展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协议虽未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东南互保”省份区域
②“东南互保”
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根基。
1900.8起中外联和镇压下,渐息
7.14天津陷落
8月中北京失陷,慈禧与光绪出逃至西安
6.21慈禧向各国“宣战”
1900.9《上谕》“剿”,议和
1899.11.28慈禧《上谕》“剿”
1900.6.6慈禧《上谕》“抚”
6月中天津保卫战,6.20克林德事件
6.10联军在廊坊遭清军与义和团阻击,退回天津
1900.6控制京津
1900.5.28八国联军侵华
1898冬于山东兴起
2.运动形势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
清政府
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上谕》1900.9.7
3.评价
义和团运动
材料七:“扶清灭洋”的排外主义口号虽然不可避免地具有盲目排外地消极意义,但它要求驱逐外国侵略者,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却是这一次反帝爱国运动的主流,符合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要求。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1卷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材料八: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问题4: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谈判桌上:求“议和”

1.《辛丑条约》的签订
民族危机的加深

问题5:《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何影响?
①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②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内容 危害
严禁反帝 惩办“首获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赔款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划使馆界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拆炮驻兵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内容 危害
严禁反帝 惩办“首获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标志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赔款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划使馆界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拆炮驻兵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内容 危害
严禁反帝 惩办“首获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标志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赔款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划使馆界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拆炮驻兵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内容 危害
严禁反帝 惩办“首获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标志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赔款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划使馆界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国中之国”
拆炮驻兵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内容 危害
严禁反帝 惩办“首获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标志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赔款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划使馆界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国中之国”
拆炮驻兵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2.中国沦为“半殖半封”历程
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
当时“各种条约加身的中国”
1840-1842鸦片战争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
《马关条约》
完全陷入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
问题6:为什么“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最终没有阻止危机的加深?
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大大加深
爱国主义不能只有激情与勇敢,更需把握时代方向,基于理性,并采取恰当的策略。
板书设计
维新派
义和团
南方各省
慈禧
帝国主义列强
清政府
变法
“灭洋”
议和
由支持到反对
由抵抗到妥协
由侵略到控制
《辛丑条约》
“东南互保”
“扶清”
“灭洋”
镇压
剿·抚·剿
逐渐脱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