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11:4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万国来朝”的荣灭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故宫博物院·养心殿东暖阁
《万国来朝图》
乾隆帝将其中一幅《万国来朝图》贴在了养心殿中用来守岁的明窗内。他为什么如此重视和期盼“万国来朝”呢?
“万国来朝”向来是国家统治成功、缔造繁荣盛世的标志……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图“万国来朝”之治: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二、显“万国来朝”之象:
疆域奠定与社会发展
三、探“万国来朝”之隐:
统治危机的初显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图“万国来朝”之治

一、图“万国来朝”之治: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雍正“勤政亲贤”匾额
康熙
雍正
乾隆

“勤政”的实质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
“勤政”的传统
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bó)毙,必有更换者。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康熙起居注》
亲理朝政
大权独揽
君主专制加强,达到顶峰
一、图“万国来朝”之治: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乾隆十六年(1751)六月初一,傅恒奉上谕:
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著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猺黎獞以及外夷番众,仿其服饰,绘图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会之盛,各该督抚于接壤处,俟公务往来乘便图写,不必特派专员,可于奏事之便,传谕知之,钦此。
军机处
奏折制度
阅读有关“万国来朝图”绘制过程的史料,能发现清朝政治领域哪些新变化?
构建“最便于乾纲独断的权力配置格局”
一、图“万国来朝”之治: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使得皇帝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
改变了清朝权力的分配格局,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雍正帝批阅过的奏折
清·红漆皮奏折匣
高效性
机密性
今后各科道每日一人上一密折, 轮流具奏,或二三人同日具奏一折, 一折止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可据实陈之;即或无事可言,折内亦必声明无可言之故。
——《清世宗实录》
皇帝
官员
奏折
内阁
避开了内阁的票拟权
1.文书制度变革:奏折制度
广泛性
【探究一】结合具体史实,奏折制度如何强化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一、图“万国来朝”之治: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
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
故宫平面图(局部)
特点:简、速、密
皇权的强化;行政效率的提高。
皇帝
军机处
官员
内阁
奏折
谕旨
2.行政机构优化: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
军机处虽为政府,
其权属于君!
处理一般文书
中枢秘书机构
一、图“万国来朝”之治: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图表数据均来自孙光妍、宋鋆《清代文字狱案例评析——以数据统计为中心的考察》
清代前中期文字狱数量统计图
清代前中期文字狱案罪名统计图
巩固皇权,强化了清代统治者对社会文化与秩序的全面控制;
对反清思潮从行为到思想言论进行了全面防范,禁锢人民思想。
3.思想控制加强:“文字狱”
疆域奠定与社会发展
显“万国来朝”之象

“万国来朝图”局部
伊犁、哈萨克等西北少数民族使者
更靠近象征皇权的太和门和日晷。
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雍正《大义觉迷录》
雍正
二、显“万国来朝”之象:疆域奠定与社会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国疆域
【探究二(1)】清朝疆域向哪些方向巩固和拓展?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时期台湾纳入版图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南
册封达赖、班禅册封制度
派遣驻藏大臣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西藏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立伊犁将军
西北
乾隆彻底平定准噶尔叛乱
设立盟旗制度
北部
康熙帝时雅克萨之战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
东北
改土归流
西南
乾隆时期
驻藏大臣令牌
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
二、显“万国来朝”之象:疆域奠定与社会发展
内地:督抚制度,分立18省。
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理藩院: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
总体特征: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形式多元
【探究二(2)】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治理辽阔的疆域?
二、显“万国来朝”之象:疆域奠定与社会发展
西跨葱岭
西北达巴勒喀什池
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中国疆域含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中国领土!
北接西伯利亚
中国古代疆域在清中期最终定型,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二、显“万国来朝”之象:疆域奠定与社会发展
中国领土!
清朝疆域图(18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奠定中国疆域的空间范围
促进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巩固
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清朝前中期疆域奠定有什么意义

疆域 中国古代疆域在清中期最终定型。
财力 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康熙后期将百姓赋税中的“丁银”数额固定下来,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将其分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称“摊丁入亩”。
人口 从1700年到1794年翻了一番,达3.13亿。
文化 完成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的“御纂诸书”,其中《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城市 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占了6个。
——整理自《中外历史纲要(上)》、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
人口增长
人身依附放松
商品经济发展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 食货志》
经济繁荣,国土开发
赋税改革
二、显“万国来朝”之象:疆域奠定与社会发展
我朝山川发诩,自康熙初元以来,如日炎炎……——《龚定庵全集类编》
“盛世”
统治危机的初显
探“万国来朝”之隐


三、探“万国来朝”之隐:统治危机的初显
今为画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北墙四海升平年节画一张(宽七尺,高一丈)共暂领本库(宽七尺),画绢长一丈一块……
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北墙用年景画一张,净高九尺五寸、宽六尺五寸,着沈庆兰起稿,于二十五日起得呈览,照样用绢绘画……
乾隆
嘉庆
道光
万国来朝
四海升平
风调雨顺
为什么《万国来朝图》被替换下来?
贴画的更换顺序,反映出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及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盛世”背后的危机
“盛世”错失的良机
三、探“万国来朝”之隐:统治危机的初显
年份 实际人口 耕地量(百亩) 人口承载力 人口超载率
乾隆十八年(1753) 183678259 7352218 183678259 100%
乾隆四十九年(1784) 286321307 7605694 190142350 150.80%
嘉庆十七年(1818) 333700564 7886256 197156401 169.20%
道光二年(1822) 372457539 7562102 189152550 196.90%
清朝中期人口超载情况表
整理自季泓旭、李信《清中期的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超载》
1.“盛世”背后的危机……
人口增长
人地矛盾
政治腐败
贫富分化
流民起义:白莲教起义等
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洪亮吉《意言 治平篇》
(和珅)夹墙藏金二万六千馀两,私库藏金六千馀两,地窖埋银三百馀万两…… ——《清史稿·卷三百十九·列传一百六》
【探究三】阅读史料及课本,概括清朝统治危机初显的几点诱因。
三、探“万国来朝”之隐:统治危机的初显
白莲教支派天理教攻入紫禁城留下的箭镞
天理教逆匪七十余众,犯禁门,入大内,戕害兵役……突遭此变,实不可解。
……然变起一时,祸积有日。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舌敝唇焦,奈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思及此,实不忍再言矣!予唯返躬修省,改过正心,上答天慈,下释民怨。诸臣若愿为大清国之忠良,则当赤心为国,竭力尽心……
——《清仁宗实录》卷274嘉庆十八年九月庚辰
“罪己诏”
嘉庆
嘉庆帝认为白莲教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大臣因循守旧、懒怠疏忽,未有效执行皇帝决策;
未看到流民起义的实质诱因:人地矛盾、政治腐败、贫富分化……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英)马戛尔尼
三、探“万国来朝”之隐:统治危机的初显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为什么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会对中国作出如此评价?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清高宗实录》
间年外域有人来,
宁可求全关不开。
人事天时诚极盛,
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御制诗》
三、探“万国来朝”之隐:统治危机的初显
2.“盛世”错失的良机……
累洽重熙四海春,
皇清职贡万方均。
书文车轨谁能外,
方趾圆颅莫不亲。
——乾隆《题职贡图八韵》
广州十三行
【探究四】阅读乾隆帝的两首诗作,试分析清朝的对外政策呈现出什么特征?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
朝贡
体系
广州一口通商,“十三行”商人代管;
限制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限制中外商民交往。
闭关
自守
天朝上国
三、探“万国来朝”之隐:统治危机的初显
新兴工业文明世界
传统农耕文明世界
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完善时间轴的左右两边——“中国”与“世界”……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清军入关
摊丁入亩
疆域的奠定
康雍乾时期的“盛世”
白莲教起义
军机处
马戛尔尼访华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
《尼布楚条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面对几千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如果专制统治不那么密不透风,中国社会不那么铁板一块,西方涌来的文明新潮就有可能自然地浸润这片古老的土地。
可惜,中国恰逢了一个执政能力空前提高的“盛世”。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落后于世界潮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