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测试
一、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测试
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②从古至今,大团圆的故事结局一直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
③受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大幅度下降,滴水成冰,人们坐在火炕上,仍然感觉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④国内儿童感冒药品牌多而杂,但主要成分都大同小异。
⑤都市中,高楼鳞次栉比,车辆川流不息,在环境方面,当然比不上乡村。
⑥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了然于心。
A.②③④ B.①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清华大学是梁思成一生钟情的地方,他在这里学习生活了约八年多。美丽的校园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
B.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使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C.按照上级部署,我市相关管理部门将对涉及疫情防控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从生产、经营到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
D.黄振胜先生认为,中国股市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解决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建筑制定了自己特有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如同语言一样,有它自己的特殊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即“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在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那就是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发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的木块“斗”和臂形的短木“拱”,将上面梁枋托住,使它们重量一层层递减地集中到柱头上来。这个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就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惟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可以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且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的,都是内中木构所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部分而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垂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敢于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即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同建筑物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等,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立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更加强烈。
(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的屋顶属于“瓦作做法”,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是结构上的必需部分,但对其略加处理,便能使它们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垂脊、脊兽等。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垂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主要使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所谓的“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的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无论是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及附属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适应了居住者的自然要求,既增加了建筑的功能,也使建筑更加活泼。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造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人之学是贯穿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在很长时间里,一提到天人关系,人们就会想起“天人合一”,认为它是最恰当的表述。这个看法值得商榷。“天人合一”出自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按其思想体系,这种提法其实是“天人感应”论的一种表述,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这明显带有天命决定论的色彩。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夏、商时期。从西周时起,“天”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以《周易》的经文为例,其中有些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界的天体、天象,但多数是关于天命、天神的记载。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献《尚书》,其中“天命”一词比比皆是。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
思想上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兵家著作。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他说的“天时”指阴阳、寒暑、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路途远近、面积大小、形势险易、环境利弊等方面;“人和”指得民心、得民力、上下同心同德。《孙子兵法》认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人和最为重要。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自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因此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孟子之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这和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上;而“同”是排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一。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这个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他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又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如果看不到人的作用,只是祈求天的恩赐,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情况相背离。基于上述分析,荀子认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只有深刻认识了天人之分的内涵,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才产生了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为人之学、会通之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荀子关于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都在这个重大课题土做出了贡献。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本土和外域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产生了新的思想课题,但天人之学在此期间并没有失去它的光泽,只是变换了形式。
(摘编自张岂之《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对“天”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理论来自战争实践,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C.与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的是天人相分的观点,这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的巅峰。
D.源远流长的天人之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对人们认为“天人合一”是天人关系最恰当的表述的质疑开篇,有其针对性。
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突出天人之学在构建中华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古人有关天人之学的观点,通过辩证分析使论证层层深入。
D.文章站在中华文化发展史的高度,阐释了天人之学在古代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天主宰人还是人定胜天,历来被思想家热议,业已成为中华文化赓续的两条路径。
B.如果没有兵家对“天”的概念的再认识,就不可能改变前代有关“天命”的思想。
C.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并在《天论》中对天人之分的内涵进行了深刻而清晰的阐发。
D.天人之学的理论要发展,就必须坚守传统的立场,保持与外来文化交流的态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①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不合语境。②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使用正确。③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不合语境。④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使用正确。⑤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使用正确。⑥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成语的辨析运用能力。对于成语,一要了解其意思,二要从其感彩、语体色彩、使用范围、前后搭配、比喻义、具体语境等方面思考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上有些成语中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成语意思,则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2.【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A.语意重复,删去“约”或“多”。B.主语残缺,去掉“由于”或“使”。D.成分赘余,去掉“解决”。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病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辨析病句要仔细分析选项,注意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抓住句中的一些关键词,如关联词、否定词、两面词、连词“和”、介词、代词、谓语动词“是”、数量词、并列词语和短语等。
3.【答案】(1)D
(2)A
(3)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曲解文意,原文是“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说的是“建筑物直接受光面”与“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的共同效果。
(2)选项表述绝对。原文是“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部分而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垂脊、脊兽等”。
(3)A.“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错,原文是“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B.“把阳光、花木等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错,原文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C.“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错,原文是“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
故答案为:⑴D ⑵A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找出选项和文本的差距。
⑵此题考查准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要关注对概念本质含义介绍的文字以及对概念阐释和解说的文字。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整合相关信息,抓住文章介绍的要点,将选项内容结合语境进行比对。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4.【答案】(1)C
(2)B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这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的巅峰”于文无据。
(2)“以突出天人之学在构建中华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分析有误。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是为了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
(3)A.“天主宰人”“人定胜天”是两条极端的路径,不是中华文化所提倡的发展路径。B.“如果没有……再认识,就不可能……”分析有误,对“天”的概念的再认识是从西周开始的,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只是把这种变化首先写入兵法著作。D.“传统的立场”所指不明确,不是所有“传统的立场”都要坚守。
故答案为:⑴C ⑵B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⑵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⑶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测试
一、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测试
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②从古至今,大团圆的故事结局一直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
③受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大幅度下降,滴水成冰,人们坐在火炕上,仍然感觉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④国内儿童感冒药品牌多而杂,但主要成分都大同小异。
⑤都市中,高楼鳞次栉比,车辆川流不息,在环境方面,当然比不上乡村。
⑥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了然于心。
A.②③④ B.①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①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不合语境。②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使用正确。③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不合语境。④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使用正确。⑤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使用正确。⑥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成语的辨析运用能力。对于成语,一要了解其意思,二要从其感彩、语体色彩、使用范围、前后搭配、比喻义、具体语境等方面思考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上有些成语中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成语意思,则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清华大学是梁思成一生钟情的地方,他在这里学习生活了约八年多。美丽的校园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
B.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使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C.按照上级部署,我市相关管理部门将对涉及疫情防控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从生产、经营到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
D.黄振胜先生认为,中国股市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解决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A.语意重复,删去“约”或“多”。B.主语残缺,去掉“由于”或“使”。D.成分赘余,去掉“解决”。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病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辨析病句要仔细分析选项,注意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抓住句中的一些关键词,如关联词、否定词、两面词、连词“和”、介词、代词、谓语动词“是”、数量词、并列词语和短语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建筑制定了自己特有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如同语言一样,有它自己的特殊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即“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在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那就是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发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的木块“斗”和臂形的短木“拱”,将上面梁枋托住,使它们重量一层层递减地集中到柱头上来。这个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就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惟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可以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且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的,都是内中木构所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部分而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垂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敢于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即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同建筑物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等,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立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更加强烈。
(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的屋顶属于“瓦作做法”,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是结构上的必需部分,但对其略加处理,便能使它们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垂脊、脊兽等。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垂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主要使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所谓的“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的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无论是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及附属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适应了居住者的自然要求,既增加了建筑的功能,也使建筑更加活泼。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造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答案】(1)D
(2)A
(3)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曲解文意,原文是“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说的是“建筑物直接受光面”与“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的共同效果。
(2)选项表述绝对。原文是“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部分而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垂脊、脊兽等”。
(3)A.“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错,原文是“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B.“把阳光、花木等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错,原文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C.“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错,原文是“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
故答案为:⑴D ⑵A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找出选项和文本的差距。
⑵此题考查准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要关注对概念本质含义介绍的文字以及对概念阐释和解说的文字。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整合相关信息,抓住文章介绍的要点,将选项内容结合语境进行比对。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人之学是贯穿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在很长时间里,一提到天人关系,人们就会想起“天人合一”,认为它是最恰当的表述。这个看法值得商榷。“天人合一”出自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按其思想体系,这种提法其实是“天人感应”论的一种表述,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这明显带有天命决定论的色彩。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夏、商时期。从西周时起,“天”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以《周易》的经文为例,其中有些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界的天体、天象,但多数是关于天命、天神的记载。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献《尚书》,其中“天命”一词比比皆是。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
思想上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兵家著作。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他说的“天时”指阴阳、寒暑、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路途远近、面积大小、形势险易、环境利弊等方面;“人和”指得民心、得民力、上下同心同德。《孙子兵法》认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人和最为重要。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自战争实践,同时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因此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孟子之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分,这和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上;而“同”是排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一。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把这个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他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又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如果看不到人的作用,只是祈求天的恩赐,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情况相背离。基于上述分析,荀子认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只有深刻认识了天人之分的内涵,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进行探索,才产生了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为人之学、会通之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荀子关于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都在这个重大课题土做出了贡献。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本土和外域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产生了新的思想课题,但天人之学在此期间并没有失去它的光泽,只是变换了形式。
(摘编自张岂之《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对“天”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理论来自战争实践,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C.与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的是天人相分的观点,这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的巅峰。
D.源远流长的天人之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对人们认为“天人合一”是天人关系最恰当的表述的质疑开篇,有其针对性。
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突出天人之学在构建中华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古人有关天人之学的观点,通过辩证分析使论证层层深入。
D.文章站在中华文化发展史的高度,阐释了天人之学在古代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天主宰人还是人定胜天,历来被思想家热议,业已成为中华文化赓续的两条路径。
B.如果没有兵家对“天”的概念的再认识,就不可能改变前代有关“天命”的思想。
C.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并在《天论》中对天人之分的内涵进行了深刻而清晰的阐发。
D.天人之学的理论要发展,就必须坚守传统的立场,保持与外来文化交流的态度。
【答案】(1)C
(2)B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这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的巅峰”于文无据。
(2)“以突出天人之学在构建中华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分析有误。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是为了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
(3)A.“天主宰人”“人定胜天”是两条极端的路径,不是中华文化所提倡的发展路径。B.“如果没有……再认识,就不可能……”分析有误,对“天”的概念的再认识是从西周开始的,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只是把这种变化首先写入兵法著作。D.“传统的立场”所指不明确,不是所有“传统的立场”都要坚守。
故答案为:⑴C ⑵B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⑵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⑶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