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2.4:中古时期的亚洲练习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2.4:中古时期的亚洲练习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5 23:00:1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2.4:中古时期的亚洲练习试卷
一、单选题
1.辛巴达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均出自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故事集属于哪一文明成果(  )
A.古埃及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阿拉伯文明
2.布罗代尔《文明史纲》中说:当时,阿拉伯地区因敌对部落和联盟的纷争而陷入分裂状态,大门洞开,对列来影响不加任何防备,像波斯、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叙利亚和拜占庭帝国所属的埃及对其进行殖民活动。这表明当时阿拉伯地区最迫切的任务是(  )
A.创立宗教 B.建立国家政权
C.发展社会经济 D.实现统一
3.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其意当为:两者是(  )
A.同时产生的 B.同一个事实 C.同一创始人 D.密不可分的
4.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每个国家走向统一的道路各不相同。其中阿拉伯半岛走向统一主要依靠的是(  )
A.战争 B.改革 C.伊斯兰教 D.外族征服
5.《阿拉伯文学史》: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达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
C.国家重视 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
6.(2020高一下·枣庄月考)花剌子密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发明了这套数码
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7.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基督教 ②佛教 ③伊斯兰教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8.伊斯兰教禁止活埋女婴,主张妇女有财产继承权,提倡赈济贫民,向孤儿、乞丐和过路人施舍;主张停止部族之间的血亲复仇;限制高利贷,善待和释放奴隶。这些主张(  )
A.形成了氏族部落统一的民族力量
B.促进了社会生活的繁荣安定
C.结束了教派仇杀并实现信仰统一
D.超越了伊斯兰教诞生的时代
9.678年,唐高宗一度想再次起兵讨伐新罗,但侍中张文认为:“今吐蕃为寇,方发兵西讨;新罗虽云不顺,未尝犯边,若又东征,臣恐公私不堪其弊。”高宗只好作罢。由此可见(  )
A.唐朝因吐蕃而断绝了与新罗的关系
B.唐政府注重轻重缓急处理外交事务
C.客观上为新罗内政建设提供了条件
D.双方关系经历了冷淡到缓和的过程
10.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  )
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1.(2020高二下·武清月考)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古代学习隋唐文化的“汉化”改革和近代学习西方的“欧化”改革。其中“汉化”改革是指(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奴隶制民主政治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12.《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重大”可以理解为(  )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
A.促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最高统治者放弃“大王”称号,改称“天皇”
C.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
D.日本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14.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淇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下列选项没有体现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15.古代日本“幕府”一词指将领的军帐。12世纪晚期,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此事件的影响是(  )
A.大庄园出现 B.武士集团形成
C.幕府统治开始 D.天皇权力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佛教小故事:在舍卫城,有个姓名叫尼提的旃陀罗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佛陀时,赶快躲开。但佛陀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尼提大惊,答道:“我是个卑贱污秽的人,有资格随你出家吗?听说您的僧团都是刹帝利的王族和婆罗门的行者,我能和他们一样,做伟大佛陀您的弟子吗?”佛陀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
(1)佛陀是谁?尼提看到佛陀为什么想避开佛陀?
(2)佛陀劝尼提随他出家,这与种姓制度什么规定相冲突?
(3)佛陀与尼提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6、7世纪,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形成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6世纪,日本的统治阶缀“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大化二年元旦,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革诏书是新政权施行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以封食。二、造户籍,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长30步,广20步为段,10段为可(段、可为日本古代面积单位);班田农民担负租庸调(租,即实物地租;庸,是力役及其代纳物;调,征收的地方特产)。三、改革统治机构。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建立“置八省百官”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成边军)及驿站,各置职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化改新的背景。
(2)阅读材料二,概括大化改新的内容,并分析它们分别效仿了中国哪些制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一千零一夜》反映了阿拉伯境内各族人民和东方古国风土人情,属于阿拉伯文学的瑰宝,D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阿拉伯文明,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阿拉伯文明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2.【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布罗代尔强调阿拉伯地区分裂混战是导致外族入侵的原因,所以当时阿拉伯地区最迫切的任务应该是实现统一,D项正确;
根据题意可知,阿拉伯地区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是实现统一,而非创立宗教和发展社会经济,故A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统一是建立国家政权的前提,故B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主旨进行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于7世纪初得到真主启示,创立了伊斯兰教,7世纪20年代至632年,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为日后的阿拉伯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所以比鲁尼认为两者是一对孪生兄弟,这说明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并非同时产生,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者不是同一个事实,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阿拉伯帝国建立时穆罕默德已经去世,两者并非同一创始人,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进行分析。
4.【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之前,阿拉伯半岛部落林立,相互混战。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后,利用伊斯兰教完成了统一。所以,C项正确。
A项不是“主要依靠”。
B、D两项错误,均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帝国,答题关键在于对阿拉伯帝国建立过程的掌握,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游历欧亚非三洲”“ 载蜜而归”等信息可以看出,阿拉伯文学繁荣与吸收外来文明并进行融合有关,B项符合题意;
题干所给材料涉及的是吸收其它地区的文明,不涉及经济,也与国家重视无关,A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吸收其它文明,并不是立足以往文明,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 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 ”进行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可以得出,“”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B项。
这套数码是印度人发明,故排除A项。
这套数码和伊斯兰教无关,故排除C项。
阿拉伯人是向欧洲传播了东方文化,而不是传播了西方文化,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材料中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分析即可。
7.【答案】B
【知识点】基督教会;伊斯兰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②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③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因此先后顺序是②①③,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大宗教,解答本题需根据三大宗教产生的时间进行分析。
8.【答案】D
【知识点】伊斯兰教
【解析】【分析】A 、氏族部落统一的民族力量与材料主旨不符;
B这些措施利于社会生活安定,促进了社会生活的繁荣安定与史实不符;
C项,这些措施并未结束教派仇杀并实现信仰统一 排除。
D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张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即伊斯兰教诞生的时代。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伊斯兰教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今吐蕃为寇,方发兵西讨;新罗虽云不顺,未尝犯边,若又东征,臣恐公私不堪其弊”可见,由于唐朝为吐蕃所累,对朝鲜半岛已是有心无力,表明唐政府注重轻重缓急处理外交事务,故B项正确;
唐政府停止了对新罗的战争而非断绝了与新罗的关系,A项错误;
C项在材料没有体现,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双方的缓和关系,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今吐蕃为寇,方发兵西讨;新罗虽云不顺,未尝犯边,若又东征,臣恐公私不堪其弊”进行分析即可。
10.【答案】D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唐时期中国制度对日本和朝鲜产生深远影响,并影响到了近代欧洲的文官制度,这些都是中国文明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D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全面比较分析当时世界上各国家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AC项这样的结论,排除;
“ 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只是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B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古时期的朝鲜、日本,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主旨。
11.【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一事件又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故C正确;
AB不是日本的改革,排除;
D是近代学习西方的“欧化”改革,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解题的关键是“学习隋唐文化”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在这场改革中,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因此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③指的是明治维新,这与材料信息不符,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古时期的日本,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大化改新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3.【答案】C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保护自己的庄园,扩张自身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集团,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成员称为“武士”。
A、B、C项不是材料的直接结果,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答题关键在于通过对材料庄园经济的分析入手,再结合所学知识庄园经济下形成的社会组织进行分析即可。
14.【答案】A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官员认为“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应学习中华文化,社会习俗应保持自身特性,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中“华夏之制,不可不遵”“宜法中华”可知该大臣承认朝鲜处于藩属地位,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中“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可知该官员主张社会习俗应保持主体的选择性,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中“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可知该官员主张社会习俗应遵循自身传统,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古时期的朝鲜,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分析。
15.【答案】C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92年,源赖朝正式出任征夷大将军,他是镰仓幕府首任征夷大将军,也是日本幕府制度的建立者,C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大庄园出现 ”、“ 武士集团形成 ”、“天皇权力加强”并不是该事件的影响,AB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古时期的日本,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幕府统治建立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16.【答案】(1)悉达多,佛教的创立者。因为尼提是贱民,属于低级种姓。依照种姓制度,低种姓的人不能与高种姓的人享受同等的社会权力,即使是行路也要避让。
(2)不同种姓宗教生活不平等
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各个种姓之间的鸿沟不可逾越。
(3)贱民在印度社会中受歧视,没有任何权力和地位。
佛陀反对种姓制度,倡导宗教领域“众生平等”,所以获得广泛支持,传播迅速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南亚(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佛陀是悉达多,佛教的创立者。根据“挑粪者”可知尼提是贱民,属于低级种姓。结合所学可知,依照种姓制度,低种姓的人不能与高种姓的人享受同等的社会权力,即使是行路也要避让。
(2)根据“我是个卑贱污秽的人,有资格随你出家吗?听说您的僧团都是刹帝利的王族和婆罗门的行者,我能和他们一样,做伟大佛陀您的弟子吗?”可知,按照种姓制度,不同种姓宗教生活不平等,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各个种姓之间的鸿沟不可逾越。
(3)根据“我是个卑贱污秽的人,有资格随你出家吗?听说您的僧团都是刹帝利的王族和婆罗门的行者,我能和他们一样,做伟大佛陀您的弟子吗?”,说明贱民在印度社会中受歧视,没有任何权力和地位。根据“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得出佛陀反对种姓制度,倡导宗教领域“众生平等”,所以获得广泛支持,传播迅速。
故答案为:(1) 悉达多,佛教的创立者。因为尼提是贱民,属于低级种姓。依照种姓制度,低种姓的人不能与高种姓的人享受同等的社会权力,即使是行路也要避让。
(2) 不同种姓宗教生活不平等;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各个种姓之间的鸿沟不可逾越。
(3) 贱民在印度社会中受歧视,没有任何权力和地位。佛陀反对种姓制度,倡导宗教领域“众生平等”,所以获得广泛支持,传播迅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佛教、种姓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主旨及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种姓制度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
17.【答案】(1)中国先进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2)日本经济上的公地公民制度、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效仿中国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日本政治上的君主专制、中央八省百官”制、地方制度效仿中国的皇帝制、三省六部制与郡县制。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1)根据“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形成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得出中国先进文化的巨大影响;根据“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得出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2)根据“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以封食”“ 造户籍,施行班田收授法”“ 租庸调”得出日本经济上的公地公民制度、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效仿中国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根据“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建立‘置八省百官’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得出日本政治上的君主专制、中央八省百官制、地方制度效仿中国的皇帝制、三省六部制与郡县制。
故答案为:(1) 中国先进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
(2) 日本经济上的公地公民制度、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效仿中国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日本政治上的君主专制、中央八省百官制、地方制度效仿中国的皇帝制、三省六部制与郡县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化改新,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及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及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归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2.4:中古时期的亚洲练习试卷
一、单选题
1.辛巴达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均出自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故事集属于哪一文明成果(  )
A.古埃及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阿拉伯文明
【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一千零一夜》反映了阿拉伯境内各族人民和东方古国风土人情,属于阿拉伯文学的瑰宝,D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阿拉伯文明,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阿拉伯文明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2.布罗代尔《文明史纲》中说:当时,阿拉伯地区因敌对部落和联盟的纷争而陷入分裂状态,大门洞开,对列来影响不加任何防备,像波斯、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叙利亚和拜占庭帝国所属的埃及对其进行殖民活动。这表明当时阿拉伯地区最迫切的任务是(  )
A.创立宗教 B.建立国家政权
C.发展社会经济 D.实现统一
【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布罗代尔强调阿拉伯地区分裂混战是导致外族入侵的原因,所以当时阿拉伯地区最迫切的任务应该是实现统一,D项正确;
根据题意可知,阿拉伯地区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是实现统一,而非创立宗教和发展社会经济,故A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统一是建立国家政权的前提,故B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主旨进行分析。
3.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其意当为:两者是(  )
A.同时产生的 B.同一个事实 C.同一创始人 D.密不可分的
【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于7世纪初得到真主启示,创立了伊斯兰教,7世纪20年代至632年,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为日后的阿拉伯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所以比鲁尼认为两者是一对孪生兄弟,这说明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并非同时产生,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者不是同一个事实,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阿拉伯帝国建立时穆罕默德已经去世,两者并非同一创始人,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进行分析。
4.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每个国家走向统一的道路各不相同。其中阿拉伯半岛走向统一主要依靠的是(  )
A.战争 B.改革 C.伊斯兰教 D.外族征服
【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之前,阿拉伯半岛部落林立,相互混战。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后,利用伊斯兰教完成了统一。所以,C项正确。
A项不是“主要依靠”。
B、D两项错误,均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帝国,答题关键在于对阿拉伯帝国建立过程的掌握,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5.《阿拉伯文学史》: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达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
C.国家重视 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
【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游历欧亚非三洲”“ 载蜜而归”等信息可以看出,阿拉伯文学繁荣与吸收外来文明并进行融合有关,B项符合题意;
题干所给材料涉及的是吸收其它地区的文明,不涉及经济,也与国家重视无关,A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吸收其它文明,并不是立足以往文明,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 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 ”进行分析。
6.(2020高一下·枣庄月考)花剌子密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发明了这套数码
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答案】B
【知识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可以得出,“”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B项。
这套数码是印度人发明,故排除A项。
这套数码和伊斯兰教无关,故排除C项。
阿拉伯人是向欧洲传播了东方文化,而不是传播了西方文化,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材料中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分析即可。
7.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基督教 ②佛教 ③伊斯兰教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答案】B
【知识点】基督教会;伊斯兰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②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③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因此先后顺序是②①③,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大宗教,解答本题需根据三大宗教产生的时间进行分析。
8.伊斯兰教禁止活埋女婴,主张妇女有财产继承权,提倡赈济贫民,向孤儿、乞丐和过路人施舍;主张停止部族之间的血亲复仇;限制高利贷,善待和释放奴隶。这些主张(  )
A.形成了氏族部落统一的民族力量
B.促进了社会生活的繁荣安定
C.结束了教派仇杀并实现信仰统一
D.超越了伊斯兰教诞生的时代
【答案】D
【知识点】伊斯兰教
【解析】【分析】A 、氏族部落统一的民族力量与材料主旨不符;
B这些措施利于社会生活安定,促进了社会生活的繁荣安定与史实不符;
C项,这些措施并未结束教派仇杀并实现信仰统一 排除。
D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张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即伊斯兰教诞生的时代。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伊斯兰教的相关知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9.678年,唐高宗一度想再次起兵讨伐新罗,但侍中张文认为:“今吐蕃为寇,方发兵西讨;新罗虽云不顺,未尝犯边,若又东征,臣恐公私不堪其弊。”高宗只好作罢。由此可见(  )
A.唐朝因吐蕃而断绝了与新罗的关系
B.唐政府注重轻重缓急处理外交事务
C.客观上为新罗内政建设提供了条件
D.双方关系经历了冷淡到缓和的过程
【答案】B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今吐蕃为寇,方发兵西讨;新罗虽云不顺,未尝犯边,若又东征,臣恐公私不堪其弊”可见,由于唐朝为吐蕃所累,对朝鲜半岛已是有心无力,表明唐政府注重轻重缓急处理外交事务,故B项正确;
唐政府停止了对新罗的战争而非断绝了与新罗的关系,A项错误;
C项在材料没有体现,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双方的缓和关系,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今吐蕃为寇,方发兵西讨;新罗虽云不顺,未尝犯边,若又东征,臣恐公私不堪其弊”进行分析即可。
10.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  )
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答案】D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唐时期中国制度对日本和朝鲜产生深远影响,并影响到了近代欧洲的文官制度,这些都是中国文明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D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全面比较分析当时世界上各国家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AC项这样的结论,排除;
“ 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只是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B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古时期的朝鲜、日本,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主旨。
11.(2020高二下·武清月考)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古代学习隋唐文化的“汉化”改革和近代学习西方的“欧化”改革。其中“汉化”改革是指(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奴隶制民主政治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一事件又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故C正确;
AB不是日本的改革,排除;
D是近代学习西方的“欧化”改革,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解题的关键是“学习隋唐文化”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重大”可以理解为(  )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在这场改革中,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因此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③指的是明治维新,这与材料信息不符,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古时期的日本,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大化改新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3.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
A.促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最高统治者放弃“大王”称号,改称“天皇”
C.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
D.日本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答案】C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史实。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保护自己的庄园,扩张自身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集团,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成员称为“武士”。
A、B、C项不是材料的直接结果,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答题关键在于通过对材料庄园经济的分析入手,再结合所学知识庄园经济下形成的社会组织进行分析即可。
14.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淇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下列选项没有体现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答案】A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官员认为“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应学习中华文化,社会习俗应保持自身特性,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中“华夏之制,不可不遵”“宜法中华”可知该大臣承认朝鲜处于藩属地位,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中“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可知该官员主张社会习俗应保持主体的选择性,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中“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可知该官员主张社会习俗应遵循自身传统,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古时期的朝鲜,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分析。
15.古代日本“幕府”一词指将领的军帐。12世纪晚期,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此事件的影响是(  )
A.大庄园出现 B.武士集团形成
C.幕府统治开始 D.天皇权力加强
【答案】C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92年,源赖朝正式出任征夷大将军,他是镰仓幕府首任征夷大将军,也是日本幕府制度的建立者,C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大庄园出现 ”、“ 武士集团形成 ”、“天皇权力加强”并不是该事件的影响,AB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古时期的日本,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信息及幕府统治建立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佛教小故事:在舍卫城,有个姓名叫尼提的旃陀罗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佛陀时,赶快躲开。但佛陀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尼提大惊,答道:“我是个卑贱污秽的人,有资格随你出家吗?听说您的僧团都是刹帝利的王族和婆罗门的行者,我能和他们一样,做伟大佛陀您的弟子吗?”佛陀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
(1)佛陀是谁?尼提看到佛陀为什么想避开佛陀?
(2)佛陀劝尼提随他出家,这与种姓制度什么规定相冲突?
(3)佛陀与尼提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答案】(1)悉达多,佛教的创立者。因为尼提是贱民,属于低级种姓。依照种姓制度,低种姓的人不能与高种姓的人享受同等的社会权力,即使是行路也要避让。
(2)不同种姓宗教生活不平等
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各个种姓之间的鸿沟不可逾越。
(3)贱民在印度社会中受歧视,没有任何权力和地位。
佛陀反对种姓制度,倡导宗教领域“众生平等”,所以获得广泛支持,传播迅速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南亚(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佛陀是悉达多,佛教的创立者。根据“挑粪者”可知尼提是贱民,属于低级种姓。结合所学可知,依照种姓制度,低种姓的人不能与高种姓的人享受同等的社会权力,即使是行路也要避让。
(2)根据“我是个卑贱污秽的人,有资格随你出家吗?听说您的僧团都是刹帝利的王族和婆罗门的行者,我能和他们一样,做伟大佛陀您的弟子吗?”可知,按照种姓制度,不同种姓宗教生活不平等,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各个种姓之间的鸿沟不可逾越。
(3)根据“我是个卑贱污秽的人,有资格随你出家吗?听说您的僧团都是刹帝利的王族和婆罗门的行者,我能和他们一样,做伟大佛陀您的弟子吗?”,说明贱民在印度社会中受歧视,没有任何权力和地位。根据“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得出佛陀反对种姓制度,倡导宗教领域“众生平等”,所以获得广泛支持,传播迅速。
故答案为:(1) 悉达多,佛教的创立者。因为尼提是贱民,属于低级种姓。依照种姓制度,低种姓的人不能与高种姓的人享受同等的社会权力,即使是行路也要避让。
(2) 不同种姓宗教生活不平等;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各个种姓之间的鸿沟不可逾越。
(3) 贱民在印度社会中受歧视,没有任何权力和地位。佛陀反对种姓制度,倡导宗教领域“众生平等”,所以获得广泛支持,传播迅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佛教、种姓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主旨及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种姓制度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6、7世纪,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形成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6世纪,日本的统治阶缀“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大化二年元旦,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革诏书是新政权施行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以封食。二、造户籍,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长30步,广20步为段,10段为可(段、可为日本古代面积单位);班田农民担负租庸调(租,即实物地租;庸,是力役及其代纳物;调,征收的地方特产)。三、改革统治机构。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建立“置八省百官”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成边军)及驿站,各置职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化改新的背景。
(2)阅读材料二,概括大化改新的内容,并分析它们分别效仿了中国哪些制度。
【答案】(1)中国先进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2)日本经济上的公地公民制度、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效仿中国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日本政治上的君主专制、中央八省百官”制、地方制度效仿中国的皇帝制、三省六部制与郡县制。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1)根据“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形成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得出中国先进文化的巨大影响;根据“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得出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2)根据“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以封食”“ 造户籍,施行班田收授法”“ 租庸调”得出日本经济上的公地公民制度、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效仿中国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根据“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建立‘置八省百官’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得出日本政治上的君主专制、中央八省百官制、地方制度效仿中国的皇帝制、三省六部制与郡县制。
故答案为:(1) 中国先进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
(2) 日本经济上的公地公民制度、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效仿中国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日本政治上的君主专制、中央八省百官制、地方制度效仿中国的皇帝制、三省六部制与郡县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化改新,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及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归纳。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及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归纳。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