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六单元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下·天津期中)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6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但到民国初年几乎成为“绝唱”。新中国成立后才又焕发新生,中国改革开放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它属于( )
A.自然遗产 B.文化遗产
C.文化景观 D.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如果我们要参观下图中的少女像柱廊,应该去( )
A.雅典卫城的伊瑞克提翁神庙 B.雅典卫城的山门
C.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 D.奥林匹亚遗址
3.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这反映了( )
A.自然灾害成为文化遗产的主要杀手
B.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C.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修旧如旧原则
D.现代设施利于文化遗产保护
4.1994年,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和孔林"被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阅读"曲阜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图",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上图反映了"三孔"的历史变迁
B."三孔"的史料类型为实物史料
C.关系图可用于研究儒家文化发展
D.图中曲阜古城的面积在逐渐扩大
5.雅典卫城坐东朝西,每座建筑都顺山势而建,呈现不规则布局。而明清故宫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则都集中在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上,严整规矩。这种差别集中体现了( )
A.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所处历史时代的差异
C.政治文化地理的差异 D.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
6.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截止到2017年1月,共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这说明( )
①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②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③世界遗产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④国际社会对世界遗产保护达成共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对个人所拥有的历史古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对外开放;设立免费参观日、文化遗产日、25岁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师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等。这些做法( )
A.体现了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 B.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
C.开创国家创办博物馆的先河 D.提升了全体公民文化素养
8.如表所示为2002年至2006年中国颁布的有关文化遗产管理的法规(部分)。这反映了中国( )
法律法规名称 发布单位 颁布年份
《关于加强和改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 文化部、国家文物局 2002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文化部 2006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 国家文物局 2006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咨询管理办法》 国家文物局 2006
A.传承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B.完善了对世界遗产的认识
C.注重世界遗产资源的开发 D.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9.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这反映唐诗( )
A.是研究唐朝政治的主要史料 B.适应了市民阶层生活的需要
C.促进了文化逐渐向平民转移 D.是中华文化辉煌的重要象征
10.对于要不要发掘秦始皇陵,社会各界已争论几十年。主张发掘者认为,发掘不仅可以“证实文献”,还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反对者则认为,技术上的瓶颈常常会使文物遭到破坏。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①历史文献需要考古证实其真实性
②考古发掘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
③考古发掘应以保护文物为前提
④只有技术成熟后,才能进行发掘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11.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申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
①保护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
②将文化遗产与经济效益捆绑在一起
③与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背道而驰
④提升了公众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率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1874年,在普法战争结束后,俄罗斯的亚历山大二世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批准了《关于战争法律及惯例的国际宣言》,宜称;“文化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艺术财富一旦被毁就无法弥补,他们的文化价值对所有人都是有价值的,并不只属于他们所属的国家。”这一宣言( )
A.符合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化的要求
B.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
C.避免了文化遗产遭受战争的破坏
D.确立了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
13.2012年10月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青龙镇遗址发现了唐宋房屋基址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和瓷器等文物。据此推测当时上海地区的县级治所名称是( )
A.嘉兴 B.松江 C.华亭 D.上海
14.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 )
A.是对黄山资源的充分利用 B.与《世界遗产公约》精神相悖
C.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之需 D.是摆脱经济困难的最佳途径
15.以下有关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基本要求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文物保护单位应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B.独立存在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不需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C.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D.文物保护应当按照原址、原状保护的原则,采取相应的保护
16.(2022高三上·台州月考)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 )
A.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B.首次以立法方式进行现代意义上的保护
C.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D.充分肯定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
17.(2019高二下·平湖月考)1979年奥斯维辛建造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的入选符合《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是( )
A.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B.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C.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D.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18.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时间是在( )
A.1985年 B.1998年 C.2003年 D.2004年
19.(2023·合肥模拟)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B.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D.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20.((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12+2)同步练习)1905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评论大津巴布韦遗址时指出:“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麦克维尔的观点( )
A.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
B.指出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具有“罗曼史”
C.评价了大津巴布韦遗址重要历史价值
D.鼓励人类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二、材料分析题
21.【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北京故宫曾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永乐年间,夺得帝位的朱棣,为了达到威镇北方、控驭全国的目的,迁都北京,于是迫使全国的农民、军士、工匠修建了比南京更为壮丽的北京宫殿。
——摘编自万依等《故宫——东方建筑的瑰宝》
材料二:世界上的建筑师看过北京故宫以后,无一不发出赞美和惊叹。这一建筑早已达到最高的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恭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达到任何文化都难以超越的程度。它的组织方法、构图意念,绝不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管在技术上、艺术上,它都是继承了伟大的传统而来的。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棣在北京修建宫殿的目的,指出北京故宫的布局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京故宫的文化遗产价值。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和公众的城市遗产保护意识相对匮乏。改革开放后,随着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政府以国际社会为参照,分1980年代、1990年代、21世纪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城市遗产保护,并通过提升民众意识缓解阻力。日益壮大的物质基础,使我国的城市遗产保护不乏后发优势。我国积极将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从文物保护到城市、村镇保护到历史街区保护三级保护体制。尤其是21世纪的前十年,出台城市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文件几乎是将近过去50年的总和。伴随“入世”,我国密切了与国际社会的遗产保护合作,并凭借强大的行政执行力,将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统一了起来。另外,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视,为丰富国际遗产舞台做出了中国贡献。
——摘编自毕玲玲《城市遗产保护:中西对比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的工业化、城市化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关注城市遗产问题。以民促官,法国政府开始重视城市遗产保护。20世纪上半叶,在国际现代建筑学会通过的《雅典宣言》影响下,法国的《历史建筑保护法》在实施时重视功能性城市规划,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20世纪下半叶,法国积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受国际环境运动和相关国际法的影响,出台了《罗儿法》等一系列法律文献,形成了重点城市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列级-历史保护区-历史建筑周边500米保护范围的保护模式。21世纪初,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践行整体性保护以及利用城市遗产推进城市全面发展已成国际普遍共识。法国名城波尔多等城市因其丰富的城市遗产保护及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旅游者。
——摘编自陈静《法国波尔多整体城市遗产保护下的建筑设计策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遗产保护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法在城市遗产保护上的异同。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国际视野谈谈中法城市遗产保护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昆曲
【解析】【分析】昆曲不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昆曲,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基础知识,侧重于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卫城的伊瑞克提翁神庙,南端由6根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少女像柱代替石柱顶起石顶,充分体现了建造师的智慧,她们长裙束胸,头顶千斤,亭亭玉立。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历史遗迹,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雅典的著名建筑,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掌握,考生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分析,布达拉宫受人为、自然因素损毁严重,体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故B正确;
A“主要”的说法错误,排除A;
CD均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通过观察三幅图片可知,两周时期曲阜古城中出现了孔庙,汉代曲阜古城中孔庙、灵光殿并立,城外出现孔林,明清时期,孔府、孔庙占据了曲阜古城的大部分,孔林在城外的规模明显扩大,在曲阜故城与三子布局关系的变化过程中,曲阜古城的面积逐渐缩小而非不断扩大,故D正确;
三幅图的确反映了“三孔”在古代历史中的变迁,排除A;
“孔府、孔庙和孔林”的史料类型确为实物史料,排除B;
曲阜故城与孔府、孔庙和孔林布局关系局图的变迁的确可以用来研究儒家文化的发展,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生可结合材料中“曲阜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图”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雅典属于海洋文明,实行的是民主政治,思想比较自由;中国属于大河文明,实行的是专制制度,禁锢思想。因此体现在建筑上雅典呈现不规则布局,中国严整规矩,故C正确;
雅典和中国建筑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两个文明政治文化地理的差异,并不是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时代和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文明的对比,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中西方建筑风格特点的不同之处及影响因素,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世界遗产公约》体现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国际社会对世界遗产保护达成共识, ①②④ 正确,即B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我能可知世界遗产并不是都受到了有效保护,排除 ③ ,即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遗产,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世界遗产公约》的特点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可免费参观文化遗等等”可以看出法国通过各种政策向公众开放历史古迹,体现了法国充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来教育影响广大民众,B项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创办博物馆的信息,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做法的影响,且“全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解答本题根据“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可免费参观文化遗等等”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中国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举措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国家文物局,文化部通过发布法律法规来更好的促进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彰显我国的大国责任,故D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我国的传统文化走在世界前列,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对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和担当,“完善”表述错误,排除B;
材料涉及的是保护,不是开发,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文化遗产,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唐诗不仅是文学作品,而且对于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说明唐诗蕴含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化辉煌的重要象征,故D项正确。
唐诗是文学作品,不是研究历史的主要史料,故A项错误。
唐诗属于士大夫文化,不是市民文化,故BC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文化传承的载体
【解析】【分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考古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利益,还要保护好文物,故 ②③正确;历史文献除了考古证实之外还有其他方式来证实其真实性,故① 错误;
文物是否发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 ④ 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申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这三个步骤可以看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将文化遗产与经济效益捆绑在一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违背了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公益性,与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 ②③ 正确。
①④ 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说法太绝对,故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申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宣言指出文化价值的普世性,宣称文化保护不应仅限于国家,实际符合了这一时期文化保护展开国际化合作的要求,故A正确;
材料作为宣言,并未反映其在民众中所起到的实际效果,无法判断是否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排除B;
使文物自此避免遭受战争的破坏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
材料与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主要考查的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华亭县是唐天宝年间的设立的管辖包括上海在内地区的县级治所,元时设上海县明清时期隶属松江府。从题干“唐宋房屋基址”,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C项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文化遗产,解答本题需了解古代上海地区的棉纺织业发展和近代以来上海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考查了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黄山所在地政府的做法是对黄山景区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世界遗产公约》的目的在于对日益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显然二者相矛盾,故B正确;
A、D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AD;
C项可能是政府的初衷,但此做法不可取,排除C。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文化遗产,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
15.【答案】B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2006年,我国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故B符合题意;
ACD说法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考生可根据材料“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基本要求的描述错误”分析,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世界遗产公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遗产公约》充分肯定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D正确;
A错误,《威尼斯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B错误,与《世界遗产公约》不相符,排除;
C错误,“完善”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遗产公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7.【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奥斯维辛建造集中营不是艺术成就,排除A;
奥斯维辛建造集中营不是已消失的文明,排除B;
奥斯维辛建造集中营并非建筑物的杰出范例,排除C。
奥斯威辛建造集中营是德国纳粹政权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的铁证,是大屠杀、种族主义和野蛮行为的沉痛记忆,在人类历史中,对极端意识形态引起的悲惨后果,具有警示意义,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涉及思想文化史部分,是对历史知识的再现进行考查,可根据所学知识排除。
18.【答案】D
【知识点】中国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举措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故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世界文化遗产,解答本题需准确把握相关基础知识,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掌握。
19.【答案】A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可知,强调了古迹保护与修复必须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和方法,故A项正确;
B.材料强调的是文物修复的真实性,并未强调艺术性,故排除B项;
C.材料强调文物修复的真实性、客观性,并非主观性,故排除C项;
D.材料反映的是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的目标,并不是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
20.【答案】A
【知识点】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非洲古代文明
【解析】【分析】 由材料信息“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可知,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故A符合题意;
B与“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不符,B不符合题意;
CD材料未体现,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大津巴布韦遗址,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21.【答案】(1)目的:安定北方;便于控制全国;显示皇权至上。
特点:前朝后寝;沿中轴线排列;对称格局;以三大殿为中心。
(2)价值:人类创造力的杰作;超越时代的产物;伟大传统的体现。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一“为了达到威镇北方、控驭全国的目的,迁都北京”,结合所学可知,目的是安定北方, 便于控制全国;显示皇权至上。 第二小问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特点是前朝后寝,沿中轴线排列;对称格局;以三大殿为中心。
(2)本小问的价值,依据材料二“这一建筑早已达到最高的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恭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达到任何文化都难以超越的程度。它的组织方法、构图意念,绝不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管在技术上、艺术上,它都是继承了伟大的传统而来的”,结合所学可知, 人类创造力的杰作;超越时代的产物;伟大传统的体现。
故答案为:(1) 目的:安定北方;便于控制全国;显示皇权至上。特点:前朝后寝;沿中轴线排列;对称格局;以三大殿为中心。
(2) 价值:人类创造力的杰作;超越时代的产物;伟大传统的体现。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朱棣在北京修建宫殿的目的、北京故宫的布局特点以及北京故宫的文化遗产价值。需要掌握北京故宫修建的原因、特点、历史价值。
22.【答案】(1)①有国际经验教训可供参考。
②政府的高度重视执行力强。
③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
④中国强大的基建实力,客观上有助于城市遗产保护。
(2)同:立法保障;分阶段推进;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注重国际合作。(任答对三点即可)
异:①法国起步早,中国则晚得多;
②法国以民促官,中国以官促民;
③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为重视;
④中国在本世纪城市遗产保护的密度更大。
(3)①要善于吸收国际经验教训,加强国际合作;
②要符合本国国情;
③要有本国声音,做出国际贡献。(任答对两点即可)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后,随着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政府以国际社会为参照,分1980年代、1990年代、21世纪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城市遗产保护,并通过提升民众意识缓解阻力”可知,有国际经验教训可供参考。根据材料“我国密切了与国际社会的遗产保护合作,并凭借强大的行政执行力,将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统一了起来”可知,政府的高度重视执行力强。根据材料“日益壮大的物质基础使我国的城市遗产保护不乏后发优势”可知,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强大的基建实力,客观上有助于城市遗产保护。
(2)相同: 根据材料“我国积极将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从文物保护到城市、村镇保护到历史街区保护三级保护体制”“20世纪下半叶,法国积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受国际环境运动和相关国际法的影响,出台了《罗儿法》等一系列法律文献,形成了重点城市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列级-历史保护区-历史建筑周边500米保护范围的保护模式”可知,立法保障;根据材料“我国政府以国际社会为参照,分1980年代、1990年代、21世纪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城市遗产保护”“19世纪的工业化、城市化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关注城市遗产问题。以民促官,法国政府开始重视城市遗产保护。20世纪上半叶,在国际现代建筑学会通过的《雅典宣言》影响下,法国的《历史建筑保护法》在实施时重视功能性城市规划,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20世纪下半叶,法国积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可知,分阶段推进;根据材料“我国密切了与国际社会的遗产保护合作,并凭借强大的行政执行力,将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统一了起来”“21世纪初,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践行整体性保护以及利用城市遗产推进城市全面发展已成国际普遍共识”可知,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根据材料“20世纪下半叶,法国积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受国际环境运动和相关国际法的影响,出台了《罗儿法》等一系列法律文献”“我国密切了与国际社会的遗产保护合作”可知,注重国际合作。异:从起步时间看,法国起步早,中国则晚得多;根据材料保护的主体看,法国以民促官,中国以官促民;根据材料“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视,为丰富国际遗产舞台做出了中国贡献。”可知,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为重视;根据材料“尤其是21世纪的前十年,出台城市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文件几乎是将近过去50年的总和”可知,中国在本世纪城市遗产保护的密度更大。
(3)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审题时要注意“国际视野”的限定,要注意依托材料又要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分析,涉及学习国际社会,立足本国国情,做出国际贡献三个层面层层推进。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自信。如要善于吸收国际经验教训,加强国际合作;要符合本国国情,要有本国声音,做出国际贡献等等。
故答案为:(1) ①有国际经验教训可供参考。②政府的高度重视执行力强。③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④中国强大的基建实力,客观上有助于城市遗产保护。
(2) 同:立法保障;分阶段推进;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注重国际合作。(任答对三点即可)异:①法国起步早,中国则晚得多;②法国以民促官,中国以官促民;③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为重视;
④中国在本世纪城市遗产保护的密度更大。
(3) ①要善于吸收国际经验教训,加强国际合作;②要符合本国国情;③要有本国声音,做出国际贡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遗产的保护。第一小问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遗产保护的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中国和法国遗产保护的特点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遗产保护的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 / 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六单元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下·天津期中)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6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但到民国初年几乎成为“绝唱”。新中国成立后才又焕发新生,中国改革开放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它属于( )
A.自然遗产 B.文化遗产
C.文化景观 D.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D
【知识点】昆曲
【解析】【分析】昆曲不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昆曲,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基础知识,侧重于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2.如果我们要参观下图中的少女像柱廊,应该去( )
A.雅典卫城的伊瑞克提翁神庙 B.雅典卫城的山门
C.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 D.奥林匹亚遗址
【答案】A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卫城的伊瑞克提翁神庙,南端由6根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少女像柱代替石柱顶起石顶,充分体现了建造师的智慧,她们长裙束胸,头顶千斤,亭亭玉立。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历史遗迹,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雅典的著名建筑,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掌握,考生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3.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这反映了( )
A.自然灾害成为文化遗产的主要杀手
B.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C.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修旧如旧原则
D.现代设施利于文化遗产保护
【答案】B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分析,布达拉宫受人为、自然因素损毁严重,体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故B正确;
A“主要”的说法错误,排除A;
CD均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1994年,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和孔林"被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阅读"曲阜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图",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上图反映了"三孔"的历史变迁
B."三孔"的史料类型为实物史料
C.关系图可用于研究儒家文化发展
D.图中曲阜古城的面积在逐渐扩大
【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通过观察三幅图片可知,两周时期曲阜古城中出现了孔庙,汉代曲阜古城中孔庙、灵光殿并立,城外出现孔林,明清时期,孔府、孔庙占据了曲阜古城的大部分,孔林在城外的规模明显扩大,在曲阜故城与三子布局关系的变化过程中,曲阜古城的面积逐渐缩小而非不断扩大,故D正确;
三幅图的确反映了“三孔”在古代历史中的变迁,排除A;
“孔府、孔庙和孔林”的史料类型确为实物史料,排除B;
曲阜故城与孔府、孔庙和孔林布局关系局图的变迁的确可以用来研究儒家文化的发展,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生可结合材料中“曲阜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图”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5.雅典卫城坐东朝西,每座建筑都顺山势而建,呈现不规则布局。而明清故宫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则都集中在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上,严整规矩。这种差别集中体现了( )
A.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所处历史时代的差异
C.政治文化地理的差异 D.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雅典属于海洋文明,实行的是民主政治,思想比较自由;中国属于大河文明,实行的是专制制度,禁锢思想。因此体现在建筑上雅典呈现不规则布局,中国严整规矩,故C正确;
雅典和中国建筑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两个文明政治文化地理的差异,并不是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时代和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文明的对比,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中西方建筑风格特点的不同之处及影响因素,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截止到2017年1月,共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这说明( )
①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②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③世界遗产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④国际社会对世界遗产保护达成共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世界遗产公约》体现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国际社会对世界遗产保护达成共识, ①②④ 正确,即B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我能可知世界遗产并不是都受到了有效保护,排除 ③ ,即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遗产,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世界遗产公约》的特点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对个人所拥有的历史古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对外开放;设立免费参观日、文化遗产日、25岁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师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等。这些做法( )
A.体现了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 B.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
C.开创国家创办博物馆的先河 D.提升了全体公民文化素养
【答案】B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可免费参观文化遗等等”可以看出法国通过各种政策向公众开放历史古迹,体现了法国充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来教育影响广大民众,B项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创办博物馆的信息,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做法的影响,且“全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解答本题根据“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可免费参观文化遗等等”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8.如表所示为2002年至2006年中国颁布的有关文化遗产管理的法规(部分)。这反映了中国( )
法律法规名称 发布单位 颁布年份
《关于加强和改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 文化部、国家文物局 2002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文化部 2006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 国家文物局 2006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咨询管理办法》 国家文物局 2006
A.传承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B.完善了对世界遗产的认识
C.注重世界遗产资源的开发 D.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答案】D
【知识点】中国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举措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国家文物局,文化部通过发布法律法规来更好的促进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彰显我国的大国责任,故D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我国的传统文化走在世界前列,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对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和担当,“完善”表述错误,排除B;
材料涉及的是保护,不是开发,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文化遗产,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这反映唐诗( )
A.是研究唐朝政治的主要史料 B.适应了市民阶层生活的需要
C.促进了文化逐渐向平民转移 D.是中华文化辉煌的重要象征
【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唐诗不仅是文学作品,而且对于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说明唐诗蕴含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化辉煌的重要象征,故D项正确。
唐诗是文学作品,不是研究历史的主要史料,故A项错误。
唐诗属于士大夫文化,不是市民文化,故BC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对于要不要发掘秦始皇陵,社会各界已争论几十年。主张发掘者认为,发掘不仅可以“证实文献”,还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反对者则认为,技术上的瓶颈常常会使文物遭到破坏。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①历史文献需要考古证实其真实性
②考古发掘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
③考古发掘应以保护文物为前提
④只有技术成熟后,才能进行发掘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文化传承的载体
【解析】【分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考古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利益,还要保护好文物,故 ②③正确;历史文献除了考古证实之外还有其他方式来证实其真实性,故① 错误;
文物是否发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 ④ 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1.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申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
①保护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
②将文化遗产与经济效益捆绑在一起
③与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背道而驰
④提升了公众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率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申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这三个步骤可以看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将文化遗产与经济效益捆绑在一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违背了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公益性,与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 ②③ 正确。
①④ 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说法太绝对,故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申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12.1874年,在普法战争结束后,俄罗斯的亚历山大二世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批准了《关于战争法律及惯例的国际宣言》,宜称;“文化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艺术财富一旦被毁就无法弥补,他们的文化价值对所有人都是有价值的,并不只属于他们所属的国家。”这一宣言( )
A.符合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化的要求
B.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
C.避免了文化遗产遭受战争的破坏
D.确立了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
【答案】A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宣言指出文化价值的普世性,宣称文化保护不应仅限于国家,实际符合了这一时期文化保护展开国际化合作的要求,故A正确;
材料作为宣言,并未反映其在民众中所起到的实际效果,无法判断是否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排除B;
使文物自此避免遭受战争的破坏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
材料与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主要考查的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2012年10月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青龙镇遗址发现了唐宋房屋基址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和瓷器等文物。据此推测当时上海地区的县级治所名称是( )
A.嘉兴 B.松江 C.华亭 D.上海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华亭县是唐天宝年间的设立的管辖包括上海在内地区的县级治所,元时设上海县明清时期隶属松江府。从题干“唐宋房屋基址”,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C项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文化遗产,解答本题需了解古代上海地区的棉纺织业发展和近代以来上海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考查了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14.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 )
A.是对黄山资源的充分利用 B.与《世界遗产公约》精神相悖
C.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之需 D.是摆脱经济困难的最佳途径
【答案】B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黄山所在地政府的做法是对黄山景区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世界遗产公约》的目的在于对日益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显然二者相矛盾,故B正确;
A、D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AD;
C项可能是政府的初衷,但此做法不可取,排除C。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文化遗产,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
15.以下有关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基本要求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文物保护单位应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B.独立存在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不需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C.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D.文物保护应当按照原址、原状保护的原则,采取相应的保护
【答案】B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2006年,我国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故B符合题意;
ACD说法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考生可根据材料“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基本要求的描述错误”分析,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16.(2022高三上·台州月考)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 )
A.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B.首次以立法方式进行现代意义上的保护
C.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D.充分肯定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
【答案】D
【知识点】《世界遗产公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遗产公约》充分肯定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D正确;
A错误,《威尼斯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B错误,与《世界遗产公约》不相符,排除;
C错误,“完善”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遗产公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7.(2019高二下·平湖月考)1979年奥斯维辛建造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的入选符合《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是( )
A.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B.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C.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D.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奥斯维辛建造集中营不是艺术成就,排除A;
奥斯维辛建造集中营不是已消失的文明,排除B;
奥斯维辛建造集中营并非建筑物的杰出范例,排除C。
奥斯威辛建造集中营是德国纳粹政权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的铁证,是大屠杀、种族主义和野蛮行为的沉痛记忆,在人类历史中,对极端意识形态引起的悲惨后果,具有警示意义,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涉及思想文化史部分,是对历史知识的再现进行考查,可根据所学知识排除。
18.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时间是在( )
A.1985年 B.1998年 C.2003年 D.2004年
【答案】D
【知识点】中国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举措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故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世界文化遗产,解答本题需准确把握相关基础知识,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掌握。
19.(2023·合肥模拟)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B.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D.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答案】A
【知识点】世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可知,强调了古迹保护与修复必须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和方法,故A项正确;
B.材料强调的是文物修复的真实性,并未强调艺术性,故排除B项;
C.材料强调文物修复的真实性、客观性,并非主观性,故排除C项;
D.材料反映的是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的目标,并不是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
20.((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12+2)同步练习)1905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评论大津巴布韦遗址时指出:“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麦克维尔的观点( )
A.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
B.指出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具有“罗曼史”
C.评价了大津巴布韦遗址重要历史价值
D.鼓励人类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答案】A
【知识点】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非洲古代文明
【解析】【分析】 由材料信息“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可知,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故A符合题意;
B与“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不符,B不符合题意;
CD材料未体现,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大津巴布韦遗址,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材料分析题
21.【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北京故宫曾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永乐年间,夺得帝位的朱棣,为了达到威镇北方、控驭全国的目的,迁都北京,于是迫使全国的农民、军士、工匠修建了比南京更为壮丽的北京宫殿。
——摘编自万依等《故宫——东方建筑的瑰宝》
材料二:世界上的建筑师看过北京故宫以后,无一不发出赞美和惊叹。这一建筑早已达到最高的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恭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达到任何文化都难以超越的程度。它的组织方法、构图意念,绝不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管在技术上、艺术上,它都是继承了伟大的传统而来的。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棣在北京修建宫殿的目的,指出北京故宫的布局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京故宫的文化遗产价值。
【答案】(1)目的:安定北方;便于控制全国;显示皇权至上。
特点:前朝后寝;沿中轴线排列;对称格局;以三大殿为中心。
(2)价值:人类创造力的杰作;超越时代的产物;伟大传统的体现。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一“为了达到威镇北方、控驭全国的目的,迁都北京”,结合所学可知,目的是安定北方, 便于控制全国;显示皇权至上。 第二小问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特点是前朝后寝,沿中轴线排列;对称格局;以三大殿为中心。
(2)本小问的价值,依据材料二“这一建筑早已达到最高的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恭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达到任何文化都难以超越的程度。它的组织方法、构图意念,绝不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管在技术上、艺术上,它都是继承了伟大的传统而来的”,结合所学可知, 人类创造力的杰作;超越时代的产物;伟大传统的体现。
故答案为:(1) 目的:安定北方;便于控制全国;显示皇权至上。特点:前朝后寝;沿中轴线排列;对称格局;以三大殿为中心。
(2) 价值:人类创造力的杰作;超越时代的产物;伟大传统的体现。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朱棣在北京修建宫殿的目的、北京故宫的布局特点以及北京故宫的文化遗产价值。需要掌握北京故宫修建的原因、特点、历史价值。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和公众的城市遗产保护意识相对匮乏。改革开放后,随着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政府以国际社会为参照,分1980年代、1990年代、21世纪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城市遗产保护,并通过提升民众意识缓解阻力。日益壮大的物质基础,使我国的城市遗产保护不乏后发优势。我国积极将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从文物保护到城市、村镇保护到历史街区保护三级保护体制。尤其是21世纪的前十年,出台城市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文件几乎是将近过去50年的总和。伴随“入世”,我国密切了与国际社会的遗产保护合作,并凭借强大的行政执行力,将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统一了起来。另外,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视,为丰富国际遗产舞台做出了中国贡献。
——摘编自毕玲玲《城市遗产保护:中西对比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的工业化、城市化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关注城市遗产问题。以民促官,法国政府开始重视城市遗产保护。20世纪上半叶,在国际现代建筑学会通过的《雅典宣言》影响下,法国的《历史建筑保护法》在实施时重视功能性城市规划,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20世纪下半叶,法国积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受国际环境运动和相关国际法的影响,出台了《罗儿法》等一系列法律文献,形成了重点城市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列级-历史保护区-历史建筑周边500米保护范围的保护模式。21世纪初,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践行整体性保护以及利用城市遗产推进城市全面发展已成国际普遍共识。法国名城波尔多等城市因其丰富的城市遗产保护及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旅游者。
——摘编自陈静《法国波尔多整体城市遗产保护下的建筑设计策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遗产保护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法在城市遗产保护上的异同。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国际视野谈谈中法城市遗产保护的启示。
【答案】(1)①有国际经验教训可供参考。
②政府的高度重视执行力强。
③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
④中国强大的基建实力,客观上有助于城市遗产保护。
(2)同:立法保障;分阶段推进;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注重国际合作。(任答对三点即可)
异:①法国起步早,中国则晚得多;
②法国以民促官,中国以官促民;
③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为重视;
④中国在本世纪城市遗产保护的密度更大。
(3)①要善于吸收国际经验教训,加强国际合作;
②要符合本国国情;
③要有本国声音,做出国际贡献。(任答对两点即可)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后,随着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政府以国际社会为参照,分1980年代、1990年代、21世纪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城市遗产保护,并通过提升民众意识缓解阻力”可知,有国际经验教训可供参考。根据材料“我国密切了与国际社会的遗产保护合作,并凭借强大的行政执行力,将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统一了起来”可知,政府的高度重视执行力强。根据材料“日益壮大的物质基础使我国的城市遗产保护不乏后发优势”可知,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强大的基建实力,客观上有助于城市遗产保护。
(2)相同: 根据材料“我国积极将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从文物保护到城市、村镇保护到历史街区保护三级保护体制”“20世纪下半叶,法国积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受国际环境运动和相关国际法的影响,出台了《罗儿法》等一系列法律文献,形成了重点城市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列级-历史保护区-历史建筑周边500米保护范围的保护模式”可知,立法保障;根据材料“我国政府以国际社会为参照,分1980年代、1990年代、21世纪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城市遗产保护”“19世纪的工业化、城市化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关注城市遗产问题。以民促官,法国政府开始重视城市遗产保护。20世纪上半叶,在国际现代建筑学会通过的《雅典宣言》影响下,法国的《历史建筑保护法》在实施时重视功能性城市规划,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20世纪下半叶,法国积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可知,分阶段推进;根据材料“我国密切了与国际社会的遗产保护合作,并凭借强大的行政执行力,将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统一了起来”“21世纪初,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践行整体性保护以及利用城市遗产推进城市全面发展已成国际普遍共识”可知,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根据材料“20世纪下半叶,法国积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受国际环境运动和相关国际法的影响,出台了《罗儿法》等一系列法律文献”“我国密切了与国际社会的遗产保护合作”可知,注重国际合作。异:从起步时间看,法国起步早,中国则晚得多;根据材料保护的主体看,法国以民促官,中国以官促民;根据材料“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视,为丰富国际遗产舞台做出了中国贡献。”可知,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为重视;根据材料“尤其是21世纪的前十年,出台城市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文件几乎是将近过去50年的总和”可知,中国在本世纪城市遗产保护的密度更大。
(3)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审题时要注意“国际视野”的限定,要注意依托材料又要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分析,涉及学习国际社会,立足本国国情,做出国际贡献三个层面层层推进。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自信。如要善于吸收国际经验教训,加强国际合作;要符合本国国情,要有本国声音,做出国际贡献等等。
故答案为:(1) ①有国际经验教训可供参考。②政府的高度重视执行力强。③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④中国强大的基建实力,客观上有助于城市遗产保护。
(2) 同:立法保障;分阶段推进;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注重国际合作。(任答对三点即可)异:①法国起步早,中国则晚得多;②法国以民促官,中国以官促民;③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为重视;
④中国在本世纪城市遗产保护的密度更大。
(3) ①要善于吸收国际经验教训,加强国际合作;②要符合本国国情;③要有本国声音,做出国际贡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遗产的保护。第一小问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遗产保护的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中国和法国遗产保护的特点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遗产保护的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