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弼看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地位: 从单元角度看,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该时期两宋政治、军事的发展对两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推动了该时期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互动。本课为单元中的第一课,明晰两宋政治与军事的发展特征至关重要,能为认识该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交融打下认知基础。 教材内容: 本课四个子目间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先从制度层面出发,讲述宋初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后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解析“崇文抑武”方针的内涵;接着讲述北宋时的边防压力,阐明宋朝同辽、西夏之间的战和关系,解析宋朝军事危机与财政危机产生的原因;随后讲述在愈发严重的行政、军事、财政危机下,部分士大夫掀起了改革变法的浪潮,详析了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两场运动;最后讲述北宋灭亡后,偏安政权南宋与金朝之间的战和关系,通过岳飞的事迹阐明“崇文抑武”方针在南宋时仍得到贯彻。
教学背景分析
授课对象: 广州市某中学高一(3)班学生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崇文抑武方针的实行、宋与周边国家的并立关系已有知识性了解(已知),但尚未深入思考宋初强化中央集权与实行崇文抑武政策的弊端、理解北宋初政治军事建制的新变化对宋朝内部与外部的多重影响,难以建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未知)。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能在教师的引导、情境的创设、任务的驱动下,围绕关键概念与问题链自主探究,通过生动的历史人物故事建构本课逻辑框架(能知)。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认识该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核心目标: 以“富弼的官场履历”为明线,以该时期宋朝与各民族政权间的关系为暗线,从微观的历史人物故事了解两宋政治与军事宏观的发展脉络,通过富弼“谏言仁宗”、“赴辽谈判”、“参与新政”、“反对变法”等人生事迹,认识两宋政治建制与军事发展的特征,建构两宋政治军事的发展与该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格局的历史联系。 素养目标: 1. 学生通过合作研读富弼的谏言等史料,理解宋初实行“崇文抑武”方针的原因,了解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明晰两宋政治的特征。 2. 学生基于富弼赴辽谈判的故事,在问题引领下深挖史料与教材,认识到宋初“崇文抑武”方针与中央集权强化对外影响了宋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对内引发了行政、军事、财政危机。 3. 学生通过研读富弼对变法的评价等史料,了解两宋政治改革与变法运动的利与弊,理解变法最终没能拯救北宋的原因。 4. 学生基于时间轴认识两宋“崇文抑武”、“以和为主”的发展特征,理解两宋政治与军事的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两宋政治与军事的发展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两宋政治与军事发展模式的弊端,理解该发展模式对两宋与周边民族政权关系的重要影响。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型: 课堂演示型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知识视频、历史图片、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史料分析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简表
时间 教师行为 主要教学环节(意图)
1分钟 导入:富弼的官场履历 情境创设
14分钟 谏言仁宗(子目一) 史料研读、合作学习
9分钟 赴辽谈判(子目二) 问题探究
9分钟 革新朝政(子目三) 史料研读
5分钟 偏安岁月(子目四) 时空定位
2分钟 作业:对“改革”成败的认识 知识迁移
附件一: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导入(1分钟)
【教师行为】以宋代“崇文抑武”的政治传统开篇,引导学生联想自己认识的宋代文官。随后教师以宋代著名文官富弼的官场履历作为导入,将富弼的官场履历与对应的宋朝时代背景同时呈现在表格中。
【学生行为】学生回忆所学,能答出“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等宋代文官;对富弼这一历史人物以及两宋的政治军事发展脉络有了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从特定时空的“人”出发,创造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框架,提高课堂兴趣。通过时间轴结合图表的形式,将富弼的官场履历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扣回课本,增强学生对历史的鲜活感受。
第一幕:谏言仁宗——中央集权,弊端初显(14分钟)
【教师行为】展示“知识卡片:燕云十六州之得失”,引导学生从地理特征的角度认识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战略意义。
【教师行为】展示表格与地图,讲述“澶渊之盟”的由来,并指出:富弼正出生在澶渊之盟签订这一年,即1004年。
【学生行为】①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到:宋朝因失去燕云十六州而失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防线;契丹则因占据此地而获得战略优势与发展农业的契机。②学生在教师讲述中明晰宋朝初年军事概况,并认识到:富弼出生在宋朝军事相对孱弱的时代。
【任务一(史料研读)】结合教材第一子目,研读富弼对宋仁宗的“两则谏言”(材料一、二),思考三个问题:
问题一:富弼针对宋朝军事状况提出了哪些看法?
问题二:这一看法的背后说明当时宋朝武将处境如何?
问题三: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富弼何出此言?
【教师讲解】富弼的看法是:皇帝及朝廷难以及时知悉战场变化,不应直接指挥战斗;武将理应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才能引导战争获得胜利。从富弼的看法中可知当时武将的权力已经受到严格的限制,导致武将在战场上很难大展身手,而富弼作此谏言也正是因为他看到了“抑武”传统的弊端所在。
【学生行为】结合教材和史料探究三个问题,概括富弼的看法,并认识到崇文抑武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
【设计意图】在任务一中以问题链的形式启发学生从富弼对仁宗的谏言中提取历史信息,培育学生史料分析能力,让学生借助富弼的谏言窥视宋朝政治状态,学会将人的言行与时代背景相联系。
【教师过渡】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思考:宋初时,武将出身的赵匡胤为何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让学生认识到赵匡胤实行崇文抑武方针是因为吸取了唐末“武将势大”、“君弱臣强”、“地方权重”的历史教训。
【任务二(小组合作)】结合教材第一子目,思考宋初统治者如何贯彻崇文抑武方针?如何解决“武将势大、地方权重、君弱臣强”的问题?
第一组:根据表格概括统治者从三个角度解决“武将势大”问题的方法。
——整理自张其凡:《两宋历史文化概论》,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第二组:从唐宋两朝地方管理机构“道”与“路”之异同中,思考宋代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第三组:对比唐代中央官制,聚焦御前会议、枢密院、知谏院的职能,思考宋朝以来中央官制有了哪些新变化?
【学生行为】通过归纳概括史料主旨,认识到宋初采取强化控制、限权分权、分离将兵、精兵内调的方式落实抑武方针;通过对比“道”“路”之异,了解宋朝中央官制的新变化,认识到宋朝通过扩大官僚队伍、践行崇文方针、强化君主专制的方式解决君弱臣强问题;通过分析宋朝中央官制的特征,认识到宋朝通过扩大官僚队伍、践行崇文方针、强化君主专制的方式解决君弱臣强问题。
【教师过渡】至此,三个难题被有效解决,宋初这一系列措施起到了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效果,并奠定了宋朝政治军事发展模式的主要基调——崇文抑武、守内虚外。然而,通过富弼的谏言,我们都知道这些措施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这些弊端具体是什么?又会给宋朝的发展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将一起通过富弼赴辽谈判的故事来解答这一疑问。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整合教材知识,深入分析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强化中央集权的历史原因,通过对比,认识两宋在政治领域的新变化,理解宋朝政治发展特征,突破本课重点之一,并为之后理解宋朝军事发展特征、突破学习难点奠定认知基础。
第二幕:赴辽谈判——边防重压,危机深化(9分钟)
【教师过渡】富弼之所以向仁宗谏言,正是因为他看到了过分“抑武”的弊端所在,即压制武将的同时也阻碍了宋朝军事实力的发展。仁宗年间,这种弊端随着宋与边境各民族政权和平关系的破裂而更加显现。1040年,李元昊立志称帝,与宋朝爆发了战争。无独有偶,1041年,辽兴宗要求宋朝归还关南十县之地,否则将考虑对宋开战。无奈之下,宋仁宗派遣富弼赴辽谈判,护国重担落在了富弼身上。播放片段一(时长约1分钟15秒),并辅以生动的口头讲述。
【任务三(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一】然而,面对咄咄逼人的辽国,富弼乃至宋廷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应当尽可能向辽求和,以稳住局面,就算用钱财换取也可以接受。时人为何如此认为?这种以钱财换取和平的方式是否可取?一起通过材料四来解决这个疑问。
思考一:从表格中可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思考二:表格所展现的信息对宋朝内部有何影响?
思考三:这说明宋朝当时面临怎样的局势?以钱财换取和平的方式是否可取?
【学生行为】通过材料四挖掘历史信息,了解到自宋太宗开宝年以来,军队人数呈增长趋势,并在庆历中达到顶峰。可见庆历年间宋朝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危机,这也使该时期军费大增,给宋廷内部带来财政压力。由此理解“以钱财换取和平”的方式是可取的。
【教师讲解】这一军事危机正是源于宋夏战争的爆发,迫于这一形势与国力实况,宋朝很难做到两线开战,此时以钱财求和的方式便是当时宋朝代价最小、最现实的选择。
【设计意图】学生在视频辅助下神入情境,借助富弼赴辽谈判、护国卫国的事迹建构时空框架,明晰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政权并立关系,认识宋朝军事发展特征,突破重点之二。随后在结论反思型问题的引领下学会从时人角度思考历史问题,深入理解宋朝面临财政压力、产生军事危机的原因,理解以钱财换取和平这一方式的合理性。
【问题探究二】然而,在对西夏战争方面,尽管宋朝拥兵甚众,仍然屡战屡败,被动挨打。为何宋朝拥兵甚众却屡战屡败?深挖前面“富弼的两则谏言”与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等内容,从军队训练废弛、武将权弱、士兵素质低下三个角度探讨宋军战斗力不强的原因。
【教师行为】播放片段二(时长约1分钟30秒),并辅以生动的口头讲述。
【学生行为】①在教师引导下深挖史料与教材,理解宋军战斗力弱的原因:“抑武”政策使武将难以大展身手,将兵配合不善;不尽合理的募兵制导致兵源差、士兵素质低下等问题;自澶渊之盟后几十年的和平环境使得军队训练逐渐废弛。
②通过视频了解到了辽宋达成“增币”和议,此次谈判让宋廷认清国情,看清辽国面目,引发宋廷内部革新变法浪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认识到宋朝军事危机、财政压力本质上源于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崇文抑武的传统,明晰宋朝政治军事建制的弊端,突破本课难点。
第三幕:革新朝政——革新变法,力挽狂澜(9分钟)
【教师行为】从“冗”字含义出发,阐明“冗军”、“冗官”、“冗费”的具体内涵。
【学生行为】借助“冗”字所含多余闲散、平庸无用之义,进一步明晰北宋的行政、军事、财政危机,认识到:军事危机与政治危机引发了宋廷内部的不安,具有革新精神的一批士大夫就此掀起变法浪潮。
【设计意图】学生聚焦“冗”字含义,透彻理解本课重要概念,通过思维导图建构宋朝政治、军事危机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历史联系,深化学生对本课难点的理解。
【教师行为】讲述:富弼追随范仲淹,参与了庆历新政一事。指出:庆历新政关注宋朝民生问题、吏治问题与军事问题,但因触及多方利益,遭到抵制而最终失败。提问:然而,在后来的王安石变法中,富弼、韩琦等人却一反之前对改革的积极态度,站在了变法的对立面。阅读并梳理教材第三子目,填写学案表格,思考为何富弼等人反对变法?引导:展示“知识卡片:王安石变法”,引导学生梳理教材。
【学生行为】从“富弼对两场变法有不同态度”这一史实出发阅读和梳理教材内容,认识到富弼等人反对变法的原因是他们意识到了变法的弊端所在。自主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原则、目的,认识到变法通过调控经济的方式开辟财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目的。
【任务四(史料研读)】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成效。然而,富弼等人很快发现了变法的弊端所在。以具有代表性的青苗法为例,时人根据该法实施后出现的社会现象对其做出了评价。结合史料与教材回答三个问题:
问题一:阅读材料五,概括青苗法的实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问题二:阅读材料七、八,阐述二人对青苗法的评价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问题三:阅读材料七、八,对比王安石实行青苗法的初衷,思考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行为】通过解读史料认识到:①青苗法通过官府贷款给农民的方式,一方面起到救济农民、抑制土地兼并、维系社会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依靠利息缓解了财政压力。②青苗法实施过程中存在官府借法变相聚财敛财、为追求政绩强迫农民借贷的现象。③变法改革在部分地区得不到良好落实,实施结果与变法初衷存在偏差,从而损害了人民利益。
【教师讲解】仅以青苗法为例,富弼等人就发现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弊端,可见尽管变法目的是“富国强兵、改善社会秩序”,但若得不到正确落实,甚至被人恶意利用,改革就会成为变相获利的工具,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第四幕:偏安岁月——偏安一方,以和为贵(5分钟)
【教师行为】呈现时空定位图,先从“偏安政权”的概念出发讲述北宋灭亡与南宋建立的历史;进而通过时间轴引导学生思考两宋对外关系的特征。
【学生行为】通过对比两幅地图与教师讲述,认识南宋偏安政权的具体特征,熟悉“靖康之变”等历史事件;自主填写并观察时间轴,了解到两宋与并立民族政权间的关系呈现以和为主的特征,认识到该状态源于崇文抑武的政治传统。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建构完整的时空框架,培育时空观念的素养,并着眼“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单元大概念,宏观地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对多民族政权并立格局发展的重要影响。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2分钟)
【教师行为】展示本课思维导图。结合完整板书,讲述“崇文抑武”、“以和为主”对促进两宋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推动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回归“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行为发展”这一单元主题。
【教师行为】布置开放性作业。有关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因,学术界有多种观点,以下是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开放性探究1】请自行搜集史料,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论证或推翻。
【开放性探究2】根据探究1,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成败之标准的看法。
【设计意图】本题抓住“改革”这一热点词汇,以开放与论述题的形式呈现,实现课堂内容的延伸。课堂中仅关注了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本题则引导学生在所学基础上自行搜集史料并针对某种观点展开论述,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深化学生对宋朝变法运动利弊的认识,进而反思当下,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