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8 19:0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
授课年级:高一 课时:45min
学情分析: 已知:本课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总体历史观并未明确树立,并没有大的历史体系框架,历史知识储量较低,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集中在事件爆发的原因和经过方面。对于如何正确分析三个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辩证地去评价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学生均没有涉及到。 未知:高中的历史学系更强调专题性和综合性,注重理解和应用层面。从教材衔接来看,高中教材所涵盖的这一课的知识点更多,认知综合性更强。因此,我们组织课堂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本课中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思想主张以及历史意义都是较为重点的内容。 想知:学生对于戊戌变法详细过程及主要人物可能会更为感兴趣。 能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前提下,通过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从而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特别是要放在戊戌维新运动要放在其思想启蒙的作用上。还需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史料研习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通过学习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材分析: 本课与本单元:本课属于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五单元整体上贯穿了两条线索:列强侵华的逐步加剧和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探索。《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属于本单元最后一课,两次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的抗争和地主阶级洋务派自救运动均告失败。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出变法自强的呼声,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但二者都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时期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道路尝试均已失败告终,这些尝试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革命逐渐成为主流。 与初中教材的对比:本节课内容在“历史纵横”栏目增加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本书的介绍。因为这两本书是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托古改制可以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但也为失败埋下了伏笔,所以高中教材增加该内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戊戌维新运功。正文内容第三子目增加了“东南互保”协议,这是与17课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相联系的,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湘淮地方势力增强,威胁到中央权威。增加这个内容后可以使学生明确历史事件间的联系,知识形成系统性。第四子目《辛丑条约》的内容增加了“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这暴露了列强试图在心理精神上征服中国人民的野心,增加到高中教材,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课本史料与问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一子目教学立意教材史料教师设问学习聚焦百日维新的背景(导入)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甲午战败后,国家出路的探索有了什么发展?百日维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但在守旧势力阻扰下最终失败(历史纵横)《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问题探究)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对百日维新的辩证评价(学思之窗)“明定国是”诏书维新变法为何失败?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义和团运动义和揭帖图片义和团运动兴起原因及如何评价?义和团的兴起,缘于地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八国联军侵华原因及过程罗荣光介绍八国联军侵华过程及斗争主体八国联军侵华,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检阅联军部队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克林德碑(学习拓展)东南互保东南互保事件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史料阅读)《上谕》(1901年2月14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辛丑条约》与之前的条约相比有何不同?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图片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史料分析学生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其局限性,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通过教师讲解及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的历史意义。 3、学生通过了解《马关条约》签订以来,在救亡背景下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感受感受中国人民不屈的斗争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难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以及对它的评价,《辛丑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主要为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辅为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无
教 学 过 程
过程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5分钟) 用近代著名的时事漫画《时局图》进行导入:展现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中国的瓜分态势,但是当时的大多数民众及清政府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提问:中华民族的旧梦何时才能醒来? 学生跟随教师思考这幅漫画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什么样的社会危机,及其中元素的内涵具体,并齐声朗读旁边的诗歌体会其情感。 学生能够把握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并培养其史料实证(让学生认识多种史料类型)能力。运用诗歌创设当时国家危亡的历史情景。
2、新课讲授(35分钟) 一、甲午惊梦 引用梁启超对于《马关条约》签订的相关评述,启发学生思考:《马关条约》的签订究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对《马关条约》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从各方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提出问题面对这样的社会危机,中华民族又应该怎样救亡图存呢?
提出【主要设问1】:甲午战败后,国家出路的探索有了什么发展? 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唯有实行变革,才能救亡图存,决心学习西方制度,进行维新改良,由此开始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二、戊戌变法 (一)内部基础 有了试图变革的想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内部的基础条件,《马关条约》签订以来,面对危局,社会各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来叙述戊戌变法运动的内部基础。其中用康有为、梁启超在著作中的主要观点反应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主张。 (二)先进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维新派) 选取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的主要措施探究维新运动发展过程。 思考:康有为能够成功上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除了他个人维新思想的逐渐成熟和努力外,还离不开朝廷内各级官员的支持,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思考变法的可行性。实际上,同学们要认识到是各级官员与部分读书人共同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开展,而绝非康有为一人之力。 上层统治者 康有为上书的奏折终于送达到了光绪帝手中,作为上层统治者的光绪帝的反应。 1895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在之后的103天里,先后发布了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到社会各方面除旧布新的措施。 (四)百日维新 组织学生阅读表格进行小组讨论思考【主要问题2】:与洋务运动相比,维新变法有何异同? 与最初思想主张的比较? 进步性与妥协性 自“百日维新”开始,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杀戊戌六君子,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了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除,变法最终失败。 【主要问题3】: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为何维新变法失败了? 最后得出结论:民族资产阶级探索出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 【过渡】:戊戌变法的结果虽然失败了,但是有学者认为这次变法运动具有特别的意义,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为何会有这样的观点? 【主要问题4】:维新变法运动留下了什么宝贵遗产? 引导设问:学会、学堂、报馆是什么?其创办原因及背后阶级主要是什么? 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促进新思想的传播。 【过渡】:如果你有个朋友没有听过包老师讲的内容,想去深入了解戊戌变法,但不知从何下手怎样去选择课外文献阅读,目前有以上三则文献材料,你会怎样向他推荐? 一一说明三则文献材料的不同和特点。 【过渡】:我们在第一章的时候提到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主题由自强转为救亡,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也证明了民族资产阶级探索出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那么当时社会上有另一股力量也在探索着救亡图存的道路,他们就是农民阶级。不过相对于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变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自下而上进行进行着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下面我们来进入第三章“庚子事变”。 庚子事变 背景 【主要问题5】:结合教材及材料,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主要探究深层原因。 补充义和揭帖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史料类型上的区别,前者为一手史料,后者为二手史料。 (二)过程 讲述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过程。 (三)评价 那么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究竟是一次爱国斗争还是祸国导引,我们该怎样去评价它呢?同学们先别急着回答,从老师提供的史料中寻找答案。 我们再进行一下横向对比,将义和团运动与戊戌维新运动进行比较,除了阶级主体和措施内容外,这两次运动相比有什么主要的不同。 辛丑国变 【过渡】:在史学界学者评价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祸国运动的时候给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它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但同学们想想如何没有义和团运动,列强难道真的就不会有这次侵略吗? 很明显并非如此,列强想使人相信,它只是在平定暴乱,帮助合法的中国政府恢复正常的秩序。但我们回望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帝国主义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一个又一个的条约不断扩大在华权益,侵害中国主权和利益,半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 (一)原因分析 引出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 【主要问题6】:结合教材梳理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思考本次战争期间中国的斗争主体是? 重点在地方势力的隐身,进而引出东南互保这一重点。 (二)东南互保 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对东南互保进行评析。 (三)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 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填写表格。 【主要问题7】:《辛丑条约》与之前的条约相比有何不同? 最悲哀的是甚至连反抗都不允许,清政府沦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跟随老师讲述和设问对于《马关条约》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并对应其主要内容分析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 意识到甲午战败后中国人的历史主题已经由自强转为了救亡,阅读材料思考不同的主题背景下国家出路的探索有了什么新发展? 学生由此进入戊戌变法运动内容的学习,带着一个主要问题:戊戌变法是怎样探索国家出路,挽救民族危机的。 学生学习戊戌变法运动的内部背景,抓住民资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和维新思想这两个关键点。 学生仔细阅读表格材料主要了解康有为上书背景及结果,思考影响康有为上书结果的过程是什么? 学生理解光绪帝作为上层统治者在甲午战败后也认识到了变法的必要性,由此促进了维新变法的开展。了解维新变法开展过程史实及主要措施和影响。 学生通过表格了解百日维新各方面的除旧布新的措施及其作用并与洋务运动进行对比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进步性,并将具体的措施与维新思想的主张进行比较认识到其局限性。 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思考维新变法运动的有利影响,认识到其思想启蒙作用,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维新变法的意义。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思考并进行回答,如果对于以上史料感兴趣可以课后阅读。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进入下一子目的学习,理解戊戌维新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不同。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深入思考。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述,对于义和团运动发展过程基础史实有所了解。 学生进行史料阅读,根据史料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并将其与戊戌维新运动进行比较。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思考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并根据表格回顾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知识。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国过程并思考其斗争主体。 了解东南互保协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并结合当时的局势和史料对于东南互保的性质进行评析。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填写表格,对于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将其与其他条约进行对比,认识这一条约对于中国的危害。 创设情境,使得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当时中危机局面,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知识。 提出本课主要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史学重要观点,提供更多样的角度让学生去理解和思考问题。提升历史解释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来思考问题,理解三者之间的联系,培养其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经济基础决定是上层建筑。 运用表格材料概述康有为为实行变法所作的努力其上书过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维新运动的开展,认识到变革的趋势。 通过文献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格的问题的引导能够更好地理解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妥协性。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沟通交流,进行思维碰撞,通过提供的材料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通过选择题来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并提供学生如果想要深入研究的文献推荐。 使得教学过渡更为自然,点出戊戌维新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区别。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用时间轴更好地展现义和团运动发展过程,增强学生时空观念。 培养其史料阅读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将其与戊戌维新运动进行比较,更能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 自然过渡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表格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印象。 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实质。 突出重点,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评析能力。 使得学生认识到这一条约的危害,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小结(3min) 中国近代史不止是一部被侵略史、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反抗史,近代以来,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不同阶级在不同时期对于国家出路进行了自己的探索,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虽然这些道路探索都最终失败,但是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基础。那么下一次将会是哪一阶级去承担探索出路的责任呢,是否将会能够找到正确的道路呢?下节课我们将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 跟随教师思路一起回顾本单元所学的人民的斗争反抗与国家出路的探索”这一条主线,对下一单元下一课的内容进行预习。 对于第本单元的一条线索“人民的斗争反抗与国家出路的探索”进行系统的梳理,使得学生思路更清晰,内容更明确,引出下一单元下一课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作业布置 (2min) 对于本课另一条主线“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危机的加深”进行强化基础知识,思考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学生填写表格并对本单元基础知识进行回顾,结合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对于本课另一条主线“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危机的加深”进行强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