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包括四个子目,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现两汉巩固大一统国家发展的模式,以及社会危机导致王朝覆灭的过程。第一子目是“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包括西汉建立、“文景之治”、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需要理解西汉建立后“与民休息”与“文景之治”的关系,郡国并行制造成的问题。“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提供物质基础。汉王朝虽然平定“七国之乱”后,但中央集权依然受到王国的威胁。第二子目是“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边疆治理加强中央集权。这一部分内容较多,很多措施需要详细解释,是本课难度最大,最为重要的部分。第三子目是“东汉的兴衰”。这一部分涉及西汉灭亡、王莽建新、东汉建立、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内容。内容较多,但并不是本课重点,可以简略处理。第四子目是“两汉的文化”。这一部分涉及史学成就、文学成就、科学技术等方面,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这些成就。通过阅读,了解汉代文化气势恢宏,进一步培养家国情怀。这四个子目之间呈现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兴盛的局面因社会矛盾逐渐积累而走向衰亡。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是面向高一学生的新授课。学生在初中阶段虽已了解过相关内容,但零散杂乱不成体系,因此要理解本课仍有较大难度。因此,本课在讲授时,注重每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时序的认识,掌握重点知识实现体系化。
教学目标
通过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西汉的强盛,了解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强盛等史事,并能够从中体会不同史事之间的联系,认识政治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认识西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能够根据史料提取信息,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对于文化发展推动,并从中体会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涵养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教学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承秦制 休养生息——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巩固一统 汉武鼎盛——西汉的强盛帝国重建 危机四伏——东汉的兴衰汉风飞扬 汉蕴璀璨——两汉的文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项羽和刘邦的诗词导入新课 诵读《大风歌》,并体悟刘邦思想感情。 通过两则代表人物,两则古诗词,应用“诗史互证”的方法,创设情境。并与上节课内容做衔接。以此引入为维护汉初的稳定。刘邦和他的统治集团采取的其他措施。
一、汉承秦制 休养生息——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亡秦之鉴,与民休息讲述西汉建立史实。 学生观察时间轴,深刻记忆西汉建立时间。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帮助学生构建历史脉络。
通过图片一和材料一,通过“高车驷马”和“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形成对比,推出汉初“休养生息”的社会背景。通过材料二陆贾所言,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思想指导和具体措施。通过时间轴的延续,明白“休养生息”政策的持续推行,以及其成果——文景之治。(二)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了解汉初在政治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汉承秦制”了解汉初政治方面发展的基本概况。掌握汉初中央的基本制度。问题设计了解汉高祖刘邦从设立异姓诸侯王到同姓诸侯王转变的史实。了解刘邦时期汉王朝的“王国问题”的历史线索。并理解王国势大,与中央形成矛盾,以时间轴的方式,了解七国之乱爆发的背景,以及结果。以“有所损益”掌握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问题设置:结合所学知识,汉初为何要实行郡国并行制?“惩亡秦孤立之败” 分封制的历史影响 郡县制的影响 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概括。学生观察时间轴,梳理时间线索。学生观察表格,了解汉初“汉承秦制”具体采取的措施。并做高考题。学生思考探讨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概括。观察时间轴,梳理时间线索。了解七国之乱爆发的背景,过程以及结果。 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帮助学生构建历史脉络。学生通过新知识的摄入,与及时的检测。加入“教学评的一致性”的内容。并更进一步深化理解。培养史料阅读和概括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唯物史观。培养史料阅读、概括和所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时空观念。立体认识七国之乱。
二、巩固一统 汉武鼎盛——西汉的强盛 (一)汉武帝有为的背景时间轴了解汉武帝刘彻登基,西汉国力强盛的基本事实。通过材料三了解汉武帝积极有为的社会背景。(二)武帝有为,西汉鼎盛问题设计:阅读课本“西汉的强盛”,归纳汉武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上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政治上:行推恩令、设中朝、察举制、设刺史、用酷吏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征税抑商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民族关系上:反击匈奴、丝绸之路、管理西域、管理东南边疆通过柳宗元的著述,材料五、六,了解推恩令的基本内容和影响。通过图二和材料七了解汉武帝分设刺史的基本内容和影响。通过饼状图和西汉张汤制作的新律令了解“任用酷吏、严刑峻法”的内容和作用。与秦朝中央官制相对比掌握汉武帝设立中朝的内容。通过西周到西汉的选官制度,进一步掌握行察举制内容。开放性问题设置: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察举制的利弊何在?优点:①首先, 它打破了“任子”、“赀选”等“世袭制”和军功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 促进了社会政治的安定。②其次, 它开创了士人政治之先河, 为吏治和社会风气的纯洁提供了条件。③再次, 为隋唐时期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奠定了基础。缺点:①选官权名义上掌握在皇帝之手, 实则控制在中央或地方官吏手中。所经保举的士人, “徒讲交游”不问政治, 容易导致“拜门奔竞, 货赂嘱托”的恶习盛行。②其次, 被选者大多是富豪子弟, 或“阀阅”、权势之家, 或其“门生故吏”, 并无真才实学。③再次, 随着吏治的腐败, 察举制客观上为“世族”如虎添翼。通过材料八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内容和影响。通过讲解和图三以及材料九,辅助了解汉武帝在经济方面的举措。问题设置: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九,思考汉武帝统制经济、扩大财源的功用何在?筹集军费 提高应对险情的能力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通过盐铁会议上,儒生对桑弘羊的质问,了解到汉武帝积极有为的举措下,存在一些缺陷。通过柳宗元在《封建论》中的著述,了解汉王朝持续的匈奴问题。问题设置:对匈奴的战争与加强中央集权是什么关系?反击匈奴的战争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集中财力;反击匈奴不仅有利于巩固统一国家,而且强化了民族意识。掌握汉武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举措和影响。 记忆,练习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阅读课本“西汉的强盛”,归纳汉武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上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学生记录笔记。学生了解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措施,思考探究对匈奴的战争与加强中央集权是什么关系?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记录本课脉络,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记录本课脉络,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概括能力,理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以及促进民族认同的。了解汉武帝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通过地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理解两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时期。
三、帝国重建 危机四伏——东汉的兴衰 (二)西汉灭亡,王莽新朝讲述昭宣之治,改变学生历史惯性。讲述西汉后期社会背景。讲述王莽篡政史实。(二)重建汉朝,光武中兴讲述东汉建立史实。问题设置:阅读p22,梳理刘秀吸取西汉后期教训,采取了哪些措施,使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并试图分析其目的(作用)。(三)政治黑暗、东汉衰落讲述东汉建立史实。问题设置:阅读课本内容,并结合左表,分析东汉衰亡的原因是什么?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讲述东汉中后期外企宦官交替专权的成因。讲述“清议”和“党锢”。掌握东汉中晚期地方政局,了解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经济模式”。讲述东汉土地兼并带来的后果。讲述黄巾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知道西汉末年社会发展状况。了解王莽篡政史实。阅读p22,梳理刘秀吸取西汉后期教训,采取了哪些措施,使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并试图分析其目的(作用)。了解汉武帝柔道为政举措带来的影响——“光武中兴”阅读课本内容,并结合左表,分析东汉衰亡的原因是什么?了解戚宦交替专权成因。了解党锢之祸的史实。了解东汉中后期的地方政局,掌握东汉末年豪强势大,土地兼并严重的史实。了解黄巾起义的史实。了解东汉灭亡的原因。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三、汉风飞扬 汉蕴灿烂——两汉的文化 问题设置:阅读课本第四子目“两汉的文化”,总结归纳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阅读课本第四子目“两汉的文化”,总结归纳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学生记笔记。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课后作业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本节课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感悟他们的家国情怀。 完成作业。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丰富历史知识。
教学反思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给学生们的历史学习带来重大变革。学生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课下自主学习知识,课上由教师引导思考提升认识。因此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应该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应用核心素养思考提升。本节课主线突出,通过时间轴梳理,建立知识联系。所有的环节都落实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深化学生对两汉在中国历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各子目对学生的训练各有侧重。在“西汉的强盛”这一目通过多角度的史料铺设和问题设置,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