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8 19:0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设计者 授课题目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个课题,是中国由顽强抗日战争走向新中国的过渡,既承接了第八单元前两课抗日战争的内容,也为第九单元第26课讲述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本课设置四个子目,分别是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讲述了: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围绕未来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进行较量,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导致统治危机的出现,而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在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某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 从知识基础看,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基本史实: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及解放军的自卫反击、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但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以识记为主,对本课中共为何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等问题理解不深。 从心理基础看,高一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 基于此学情,教师在授课时需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对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建国主张、经济政策以及政治举动相关史料的解读和对比,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涵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素养。(水平1、2)时空观念运用历史地图概述全面内战的爆发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进程。(水平1、2)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地图、图片、表格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分析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统治危机以及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水平1、2)历史解释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史料,阐述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以及中共解放区深得民心的做法。(水平1、2)家国情怀感悟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认识取得“民心”是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的关键。(水平1、2)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突破方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 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突破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特色 一、主题引领,重构教材。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三、围绕主题,教材变学材。 基于“民心”这一主题,我重新调整本课内容顺序,将原本相对独立的四个子目通过“战后之所求——民生之所需——命运之所择”这一线索有机结合起来。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史料教学法 学法:比较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2min) 【呈现材料】 “人民”86次;“民族”55次;“发展”34次;“坚持”31次; “社会主义”27次;“复兴”26次;“奋斗”23次 ——新华社《第一观察·百年庆典|总书记讲话中这些高频词有深意》 【教师陈述】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到这样一张图片,同学们第一眼看到的是哪些词呢? 【学生回答】人民、中国共产党、民族。 【教师陈述】的确,这是最显眼的几个词语了。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习总书记在七一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图片上的这些词就是七一讲话的高频词。具体来说,习总书记一个多小时的讲话中,“人民”一词出现了86次,频率最高。百年庆典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这句话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从革命的来路中观摩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是如何选择属于自己的命运,是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的。 以习总书记“七一”讲话中的高频词为切入点,以其中的最高频词“人民”为主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 战后之所求 【教师提问】我们上节课学习到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于1945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那同学们想一想,此时人民渴求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和平 【呈现材料】 和平,和平,在中国今日,实在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中国人民……渴盼还乡,渴盼回家,渴盼恢复常态的生活,自然诚心祈求和平。 ——《中国和平之大梗》,《申报》1946年7月30日 【教师陈述】看来同学们的想法与当时的人们不谋而合,1946年的申报就有文章提出,和平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具体来说,当时的中国人民渴盼还乡,渴盼回家,渴盼恢复常态的生活,那这指的是哪些人呢? 【学生1回答】打仗的士兵 【学生2回答】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 【教师陈述】没错,和平是士兵,是百姓,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那在全国人民盼望和平的大背景下,当时最具实力的国共两党又是怎样的主张呢?下面我们首先把目光投向中共方面。 【呈现材料】 巩固国内团结,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主与富强的新中国。 ——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1945年8月25日)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材料指出抗战胜利后中共对当时时局的主张。 【学生回答】和平民主团结 【教师提问】对,同学们抓到了关键词。那么,这个主张是否符合人民的需求呢? 【学生回答】符合 【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将目光转向国民党。结合所学知识,针对当时的时局,国民党方面有何举动呢?对此中共又有何回应和行动? 【学生回答】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冒险赴重庆。 【呈现材料】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期间的合影 【教师陈述】没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重庆谈判。“冒险”一词用得很准确。其实对于毛泽东赴重庆,当时延安内部是有顾虑的,但毛泽东依然决定于1945年8月28日率领中共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爱国诗人柳亚子就曾写诗称赞毛泽东此举是“弥天大勇”。 【教师提问】那这次谈判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学生回答】双十协定 【呈现材料】(双十协定) 【教师提问】对,几个月后又召开了? 【学生回答】政治协商会议 【呈现材料】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 【教师提问】很好,那国民党是真的主张和平吗?蒋介石会履行双十协定的内容吗? 【学生回答】没有,是假和平。 【教师陈述】没错,1946年3月,国民党在六届二中全会上否决了政治协商会议所提出的协议,并于6月发动了内战。那为什么政协协议仅在两个月后就被推翻,不到半年国民党就发动了内战呢?我们从以下两则材料中来寻找答案。 【呈现材料】 材料一:今日的中心,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国外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 ——蒋介石在国民党“六大”上的讲话(1945年5月) 材料二:想用软的一套手法 ,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陶希圣 【教师陈述】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1945年国民党六大上,蒋介石已经把共产党当作敌人,企图消灭共产党。他之所以没有直接发动内战而选择谈判,套用材料二蒋介石智囊陶希圣的说法,电邀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是因为把共产党吃掉不容易!当时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国民党更被动,所以陶希圣认为“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教师提问】由此可见战后国民党采取的是什么策略呢? 【学生回答】假和平真内战。 【呈现小结】 【教师小结】抗战胜利后人民所求是和平,国民党方面实行的是假和平真内战,违背了民意,而中共主张和平民族团结,并为此努力争取,顺从了民心。由此可见,共产党的主张和举动符合战后人民的和平需求。 通过相关图片和史料呈现人民的和平需求以及国共两党不同的建国主张,在鲜明的对比中分析得出共产党满足了人民的需求。
第二部分: 民生之所需 (一)经济民所需 【教师过渡】中国人民需要和平。那战后人民在生活上又有哪些方面的需求呢?我们先来看经济方面。 【呈现材料】 ——中国战后灾民,1945年-1947年,资料: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并简析其原因。 【教师引导】同学们可以看图中的小孩是怎么样的? 【学生回答】没有衣服,且肚子很大 【教师陈述】没错,图中小孩的肚子并不是吃得太饱,而恰恰相反,是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他穿不暖吃不饱,已经饿到营养不良、畸形发胀。而这体现的便是战后人民的什么需求呢? 【学生回答】温饱需求 【教师陈述】对,而且同学们要注意,这种现象在当时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我们看另外一张图。 【呈现材料】 【教师陈述】人山人海,大家排着队都在领取救济粮。可见此时人民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我们所说的温饱需求。那既然人民有这种需求,国共两党又有何作为呢?我们先来看看国统区。 【呈现材料】 材料一: 1946年上半年,国民党当局为了扩军备战,增发了一倍的法币……6月下旬,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付出繁浩军费,财政赤字达46978亿元。为了弥补巨额赤字﹐南京政府动员上海5家印钞工厂日夜开工印钞,并乞求外国帮忙,到1947年底发行法币33万亿,比1946年增加9倍。 ——刘明逵、唐玉良编:《中国工人运动史第6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版 材料二: 材料三: 官僚资本在……胜利后更展其魔手于接收工业,许多敌伪的大型工厂都落人官僚资本的手里,破坏法令,逃避关税,垄断原料,控制价格,促成少数人发财,整个民族工业破产。 ——狄超白编:《中国经济年鉴1947》,太平洋经济研究社1947年版 【教师提问】这里有三则材料,接下来我们分成三个小组,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所呈现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3分钟) 【1组学生回答】材料一呈现的是国民党由于发动了内战,导致军费增加,出现了财政危机,而国民政府所应对的措施就是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纸币泛滥。 【2组学生回答】材料二体现的是物价上涨,1937年100元法币可购买两头大牛,到1948年,就只能买五百分之一两大米,由此可见纸币购买力极速下降,钱多却买不起生活必需品,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 【3组学生回答】材料三呈现的是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利用职权进行巧取豪夺,趁机发财,导致民族工业破产,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师陈述】很好,同学们都阐述的很到位。材料一国民政府滥发纸币,便引发了材料二的物价暴涨,导致了民不聊生。材料三的官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巧取豪夺,则造成了民族工业破产,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时国统区的经济呈现出怎样的态势? 【学生回答】经济崩溃。 【教师陈述】没错,那面对经济崩溃的状况,国统区的人民会作如何选择呢?我们通过下一则材料来了解一下。 【呈现材料】 国统区: 现政权的支持层原是城市市民、公教人员、知识分子、工商界人。现在这一批人,一股脑儿都对南京政权没有好感。国民党的霸道作风使自由思想分子深恶痛绝;抗战以来对公教人员的刻薄待遇,使公教人员对现政权赤忱全失;政府官员的贪污作弊,种种刁难,使工商界人物怨气冲天;因财政金融失策以及内战不停而造成的物价暴涨,使城市市民怨声载道。 ——储安平:《中国的政局》,《观察》1947年第2卷第2期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政权的支持层有哪些群体,并说明其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城市市民、公教人员、知识分子、工商界人 【教师陈述】是的,那这些支持者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知识分子是深恶痛绝;公教人员是赤忱全失;工商界人即我们前面所提的民族资产阶级是怨气冲天;城市市民因物价暴涨而普遍的怨声载道。可见,原来的支持者现在已经失望透顶,反映出这个政府面临怎样的状况? 【学生回答】众叛亲离 【教师陈述】很好,就是众叛亲离。那我们再看解放区又发生了什么呢? 【呈现材料】 解放区: ……上官轩富一户也由赤贫变成了够吃户。军属上官法前几天给他儿子的信中写道:“从前你没参军时,咱父子俩种六、七亩地也种不好,秋天没吃的;今年咱翻了身,收回七亩地,我和你妈、你媳妇都在互助组……他最后嘱咐儿子说:“好好在前方打仗,保卫咱这好光景吧!” ——《农民有土地生产热情高》,《人民日报》1946年10月2日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好好在前方打仗,保卫咱这好光景吧!”? 【学生回答】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把问题肢解,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同学们指出什么是农民口中的“好光景”? 【学生回答】好光景指的是耕者有其田,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由赤贫变成够吃户。 【教师引导】那又是为什么要好好在前方打仗,才能保卫咱这好光景呢? 【学生回答】因为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只有共产党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所以要好好打仗,拥护共产党。 【教师小结】很好,理解得很到位。正是由于土地改革,农民翻了身,共产党也由此得到了农民的拥护,这与众叛亲离的国民党形成鲜明的对比。 【呈现小结】 【教师讲述】总的来说,此时的人民在经济上需要的是温饱,国统区呈现的是经济崩溃、物价上涨的态势,使得人民的生活更加的恶化;而解放区是实行了土地改革,提高了生产热情,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适应当时形势的变化,1947年夏中共中央还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由此可见共产党满足了人民的温饱需求。 (二)政治民所需 【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转向政治方面,人民在政治上又有何需求呢?我们看这一则材料。 【呈现材料】 二十世纪的政治真理,只有自由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只有人民有力量,国家才有力量……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 ——《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的宣言》(1946年1月4日) 【教师陈述】这是1946年中国民促会发表的一则宣言,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人民需要什么? 【学生回答】自由民主 【教师陈述】很好,大家抓住了关键词,自由自主,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说明人民想要顺从自己的愿望,想要当家做主。那么既然人民需要自由民主,国共两党又有何举动呢?我们先来看看国统区。 【呈现材料】 ……伪“国大”终于在南京开幕了。中共、民盟拒绝出席。参加大会的85%是国民党的代表,加上青年党、民社党的代表及少数所谓“社会贤达”,共1600多人。其中1000多人又是1936年由国民党指定或以贿选、舞弊,胁迫等方式产生的……“国大”在国民党一手操纵下,于12月25日通过了所谓《中华民国宪法》……是一部“人民无权,政府有权;地方无权,中央有权;立法无权,总统有权”的“根本法”。 ——陈旭麓:《五四后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版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党召开“国大”,并通过所谓《中华民国宪法》的企图? 【学生回答】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我们看制宪国大的具体情况,1946年,国民政府召开了国民大会,但中共、民盟拒绝出席,参会85%是国民党的代表,总共1600多人,其中1000多人是国民党指定或贿选产生,这说明什么企图? 【学生回答】一党专政 【教师引导】很好,一党专政,那我们再看,会议上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宪法特点是“人民无权,政府有权;地方无权,中央有权;立法无权,总统有权”,尤其是“立法无权,总统有权”,体现了在一党专政之下总统是如何执政的呢? 【学生回答】专制独裁 【教师陈述】对,专制独裁。那解放区共产党又是如何做的呢?我们通过下一则材料来进一步了解一下。 【呈现材料】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1948年4月30日)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8年中共中央委员会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的目的。 【学生回答】召开政协,建立联合政府 【教师陈述】对,这体现了解放区共产党民主协商、号召联合的目的。这也使得民主党派都积极响应号召,支持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新政协而努力。 【呈现小结】 【教师小结】总的来说,此时的人民在政治上需要自由民主,国民党是召开了制宪国大,实行一党专政,专制独裁,最后失去了中间力量的支持;而共产党是号召建立联合政府,实现新政协,因而得到民主党派的支持。可见,共产党满足了人民的民主需求。 第二战线 【教师过渡】既然国民政府没有满足人民的物质、政治需求,反而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面对这种状况,国统区的人民又作何反应呢? 【教师补充】1946年冬,美军士兵强奸中国女大学生,引起了“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从北平迅速向全国大中城市发展,国统区的爱国民主斗争由此开始。5月,上海学生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最终发展成全国性的学生运动。 【呈现材料】 在学生运动不断高涨的促进下,使整个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高涨起来。在城市中,工人罢工斗争迅速扩大发展;市民抢米风潮持续不断;公教人员和各界人民的反美、反蒋斗争此起彼伏。在农村,农民抗税、抗捐、反对征兵拉夫的斗争空前高涨,有些地区的农民甚至揭竿而起,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 ——徐玉珍主编:《新编中国革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版 【教师提问】同学们再看这一则材料,思考学生运动又引发了什么? 【学生回答】城市工人罢工、市民抢米;农村农民武装斗争。 【教师陈述】没错,以学生为先锋,后面工人、市民、农民等各阶层人民不断加入斗争,逐渐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有力配合着解放区的斗争。 通过相关图片和史料呈现人民的温饱需求和民主需求,以及国统区、解放区不同的状况,体现人民两种命运之所在,在鲜明的对比中分析得出共产党满足了人民的经济和政治需求;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形成过程,体现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帮助学生理解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三部分: 命运之所择 【教师过渡】那有了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配合,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决斗如何呢?中国人民在此次战争中又将作何抉择呢?我们接着看。 (一)势如破竹的决斗 【呈现地图】 【教师陈述】1946年6月,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中共中央确定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随后粉碎了全面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军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中共中央转战陕北,重点进攻随之也被粉碎。这个阶段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 【学生回答】战略防御阶段。 【教师提问】很好。经过一年的作战,到了1947年6月,就进入了什么阶段呢? 【学生回答】战略反攻阶段 【呈现地图】 【教师提问】那哪一个事件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呢? 【学生回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教师陈述】是的,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那这个阶段人民的反应又是如何的呢,我们来看正报的一则报道。 【呈现材料】 解放军全面大反攻后,冀晋翻身农民掀起空前的参军热潮,各地民兵积极整编练武,准备远征。五天内即有一千五百名青壮年涌入反攻军。 ——梁柏参:《解放区人民支援大反攻!》,《正报》1947年第2卷第8期 【教师陈述】材料中提到,在全面反攻后,农民掀起了参军热潮,而且还整编练武,为解放军提供了兵源支持,最后在人民的支持下,解放军顺利反攻国民党军。很快,到了1948年,就进入了哪个阶段? 【学生回答】战略决战阶段 【教师提问】对,那战略决战阶段包括哪些重大战役呢? 【学生回答】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呈现地图】 【教师陈述】接下来我们通过一组数字,来关注在人民在淮海战役中的行动。 【呈现材料】 冀鲁豫、鲁中、胶东、渤海根据地的五十多万民工,出动数万辆小车、担架,为部队运送维持三个月作战的五千多万斤粮食以及弹药、柴草、蔬菜、麻袋等物资。这样大规模的支前工作,在山东解放区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刘统:《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教师陈述】我们看,五十多万民工,出动数万辆小车,为解放军运送了五千多万斤粮食和物资,可见这支前工作是大规模的,这里说是前所未有的,所以陈毅才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那三大战役有何影响呢? 【学生回答】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教师陈述】很好,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全线崩溃。迫于这样的形势,蒋介石在1949年1月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随后,国共两党进行了北平谈判,两个政党的代表分别有谁? 【呈现材料】 张治中与周恩来在北平谈判期间的合影 【教师陈述】我们看这张图片,右边是我们熟悉的周恩来,左边的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这是国民政府的首席代表张治中,那这次谈判有没有成功呢?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陈述】是的,因为国民党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导致了谈判破裂。谈判破裂之后,解放军发起了哪场战役? 【学生回答】渡江战役 【教师陈述】对,百万雄师过大江,那人民的反应又是如何的呢?我们来看这一个人物,同学们认识她吗? 【学生回答】渡江英雄马毛姐 【呈现材料】 【教师陈述】是的。渡江战役中,年仅14岁的马毛姐在手臂中弹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划船送解放军渡江。可见,人民解放军的顺利渡江同样离不开人民的支持,所以习总书记才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而马毛姐所说的“我想把解放军送过江,让那边的老百姓也能过上好日子!”更是体现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选择。渡江战役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纵观整个战争进程,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决斗才变得势如破竹。那面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当时人民又是什么样的举动呢?我们来看《申报》当时的一则报道。 【呈现材料】 一秧歌队到达静安寺路冠生园前,两个人把旗子扯起,旗上写欢迎人民解放军,解放军从旗下走过去,秧歌队唱着歌,扭着秧歌舞,喊着口号,情绪很是热烈。 ——《街头处处唱秧歌,热烈欢迎解放军》,《申报》1949年4月27日 【学生回答】街头处处唱秧歌,热烈欢迎解放军 【教师陈述】是的,百姓皆以欢迎的姿态面对解放军,这就是人民的选择,最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众望所归的胜利。而在这一年的春天,在即将胜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在哪里召开的呢? 【学生回答】河北西柏坡 【呈现材料】 【教师陈述】是的,所以又称“西柏坡会议”。那召开这次会议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教师陈述】很好,根据会议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西柏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好了充分准备,更是为中国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那中国共产党何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呢?胜利又有何意义呢?接下来我们分成4个小组,请1、2小组的同学回顾讨论胜利的原因;3、4小组的同学分别从中国和世界的角度思考讨论胜利的意义。4分钟后我请各小组的代表来回答。 【呈现截图】 【1组学生回答】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人民,满足了人民的和平、温饱以及民主需求,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深得民心是共产党胜利之关键。 【教师陈述】好,还有哪一组的同学做一下补充吗? 【2组学生回答】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而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选择了共产党。 【教师陈述】很好,两位同学分别从具体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选择了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共产党的举动深得民心,人民也由此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促进了革命的伟大胜利,这是一种双向的选择。 【呈现总结】 【教师陈述】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何意义呢?我们先来看理论意义。 【呈现总结】 理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教师陈述】这句话该怎么理解?毛泽东思想在此处的内涵是什么呢?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便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而其中就包括人民至上思想,已经深刻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找到了依靠人民的正确道路,从而促使革命走向胜利。因此,也可以说是人民的胜利,那这一胜利对人民来说又有何意义呢? 【3组学生回答】对中国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4组学生回答】对世界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鼓舞了世界的民族解放斗争。 【教师陈述】很好,同学们都阐述的很不错,老师也对其进行了概括,如下: 【呈现总结】 通过地图帮助学生回顾整个解放战争的过程,以人民支援解放军的材料作为史料支撑贯穿其中,体现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通过相关材料认识众望所归的革命胜利,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以及意义。
课堂小结 (2min) 【呈现总结】 【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最终选择了属于自己的命运。习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人民之根本,走过再长的路,走到再远的未来,“人民”是永恒的关键词。 对应时政热点,升华课程主题,培养家国情怀
课后活动 (1min) 紧扣主题设计,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
板书设计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通过表格搭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