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8 19:1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在“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设计。立足学情,确立促进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有意义的问题,合理使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生成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注重“元认知”的教学方法,设计问题链,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实现思维外显;开展持续性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监控学习过程,以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在优化教学环节与让各环节有机组合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从课标要求的行为动词来看,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内容,而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是学习如上两个关键内容的理论基础。2.教学内容分析《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是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一课。本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考古和文献相结合的方法,解释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子目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该子目重点讲述典型性、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以生产工具的制造、社会生活方式的改编、社会组织的变化为线索,说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与早期国家形成的道路;子目二“从部落到国家”,该子目用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讲述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王朝建立的过程;子目三“商和西周”,该子目用甲骨文、金文与文献记载互证,重点讲述商和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结构、生产方式和文明成就。三个子目衔接紧密,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即从原始社会组织逐步走向早期国家的过程。学生情况分析与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相关的初中内容为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第1课“夏商周的更替”、第2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典型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已有一定了解,但对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缺乏认知;部分学生已经能认识到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认识仍有欠缺;同时,学生对夏、商、西周的历史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初中教材对早期政治制度介绍较少,高中讲授应在引导学生系统了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讲明制度间的纵向联系(如:内外服制、分封制)与横向联系(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并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早期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能够在梳理新石器时代典型文化遗存文明要素(史料)的基础上,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认识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深刻感悟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与突出的统一性,增强文化自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综合了解“新、旧石器时代的生活和生产概况”、“私有制、阶级与国家的内在联系”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演变过程”,纵向认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深刻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3.从概念及政治、经济与文化概况角度认识我国早期国家,重点掌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研究成果,深刻认识夏、商、西周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2.早期国家的特征;教学难点1.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以讲授法、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为主,辅之以历史课堂讨论教学法等。(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原有的子目是:“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通过我对本课教材逻辑结构、叙事内容的分析,以及学情的考量等,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划分为两个部分:“溯源中华文明”与“探索早期国家”。在“溯源中华文明”部分设置如下探究:1.中华大地何时进入文明社会?2.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原因?3.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在“探索早期国家”部分设置如下探究:1.早期国家有何特征 2.从西周“三制”看早期国家3.商·西周 时期的经济文化概况 整节课由“2个部分 - 6个探究”构成,环环相扣、逐级递进、有序穿插,旨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汲取学科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培育核心素养。 (三)教学环境设计与资源整合本课程在多媒体课件环境下实施。在文字材料准备方面,主要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研究成果;图像材料主要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求是网”。课程设计综合参考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等书籍。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设计 1.先展示①处文字(“中华文明”对应的甲骨文,来源:王本兴所编《甲骨文小字典》),引导学生揣摩是什么字。2.展示②处文字,讲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提问学生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 1.思考①处文字对应的现代中文。2.回忆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思考中华文明起源时间。 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感悟先民们的智慧。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增强文化自信。以两个设问,帮助学生唤醒的历史思维。
一、溯源中华文明 探究1:中华大地何时进入文明社会?1.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步骤,即“知道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寻找中华大地上对应的文明要素-得出结论”。2.出示如下材料,辅助学生了解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3.引导学生梳理中华大地上的文明要素,并得出结论。(表格梳理前后) 1.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解决问题的步骤。2.了解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3.根据教材,梳理新石器时代典型文化遗存中显现的文明要素。并根据梳理成果,得出结论——中华大地于距今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 紧密衔接“导入”设计,引导学生探究“中华大地何时进入文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探究2: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原因?1.提问学生“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原因”,并展示①处红框中的内容,方便学生综合了解“新、旧石器时代的生活和生产概况”、“私有制、阶级与国家的内在联系”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演变过程”,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 1.根据教师的引导,思考“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原因”。 探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原因”,纵向认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深刻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培育唯物史观。
探究3: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1.出示如下图文材料,辅助学生探究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2.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学科术语。 1.结合图文材料,探究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2.将自己的回答与材料从逻辑关系、学科术语等方面进行对照,积累经验。 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提升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二、探索早期国家 探究1:早期国家有何特征?1.出示如下材料,引导学生从概念上认识“早期国家”(即早期国家哪些方面体现出其具有国家的基本特征?哪些方面具有原始社会的残余色彩?)。2.引导学生梳理夏、商、西周的行政制度,从中寻找早期国家哪些方面体现出其具有国家的基本特征?哪些方面具有原始社会的残余色彩?(表格梳理前后) 1.在教师引导下,从概念上认识早期国家,并思考早期国家哪些方面体现出其具有国家的基本特征?哪些方面具有原始社会的残余色彩?2.梳理、分析,并给出答案(夏商周早期国家建立了世袭王朝,确定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结构,具备了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血缘关系没有彻底被地缘关系所取代,部族组织残留严重,国家内部结构往往只能采取部族、方国联盟或分封制管理形式,中央集权程度不高。) 引导学生从概念商认识早期国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探究2:从西周“三制”看早期国家1.借助如下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况,思考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意义。2.借助如下逻辑关系图,引导学生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之间的关系。 1.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思考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意义。2.在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西周贵族的血缘政治,从而深化对“早期国家”的认识。 通过对西周“三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学习,深化对“早期国家”的认识。
探究3:商与西周的经济文化概况 1.引导学生梳理商和西周的经济文化概况。 1.梳理商和西周的经济文化概况。 补充经济、文化视角,帮助学生在对“早期国家”的理解上达到“观‘众’隅而知全貌”的效果
结课设计 1.简要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背景图片来源:河南博物院官网),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 1.回顾本课所学。 回顾本课所学,为第一单元后续课程的讲授预设铺垫,凸显单元主线。
教学反思
笔者认为本课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与交流:1.良渚等古国是否属于早期国家(问题来源于课程设计时与同仁的交流)笔者认为良渚古国属于早期国家。在本课设计中,从概念认识“早期国家”部分,笔者选取了恩格斯对国家特征的说明与易建平教授对早期国家的概述作为材料,源于笔者在阅读了《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研究成果及有关“国家”这一概念的研究成果之后,认同“公共权力与国家联系紧密”(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中》所说: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以‘是否以地域为了公共目的来划分国民’作为早期国家与国家的区别”。以此论之,根据良渚考古成果推断,当时已出现王权,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从考古成果与历史演变的角度不难推知良渚时期也还未以地域划分国民,故其属于早期国家。至于在讲解早期国家时,为何多集中于夏、商、西周,而无更早的古国,笔者认为是文字史料记载缺乏的缘故。2.“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科综合历史学科”14题参考答案选取地域皆集中于文明起源阶段论述,可以选其他阶段(时间区间)论述吗?(问题来源于讲题时学生的提问)我的回答是可以选取其他阶段进行论述,但选取文明起源阶段论述是最典型的,缘于文明起源阶段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