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2、识记隋朝的文治武功的影响、唐朝社会高度繁荣的关键内容以及史实。在此之上,理解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繁荣昌盛阶段,社会经济和民族交融程度得到进一步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教材分析
1、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作为本单元的第二课主要叙述了隋唐的统一至盛世,再衰亡到五代十国的历史演变过程。它与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呈现时间承接关系,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从政治经济制度的角度深入讲述隋唐制度。2、第一子目主要讲述了隋朝的建立、隋文帝和隋炀帝的文治武功与对后世的影响、隋朝的灭亡。第二子目叙述了隋朝兴亡、唐朝的建立与盛世、唐朝繁荣中的经济发展与民族交融。第三子目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出现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以及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三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叙述了从隋唐五代十国政权兴衰更替的历史过程,并对隋唐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前因后果作了必要阐述,体现出从建立到兴盛,从盛象到衰象的历史变化。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已知: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了隋朝兴亡到唐朝建立、盛世的基本过程,对于该阶段的基本史实较为熟悉。2、未知:学生还不知道隋朝文治武功与唐朝盛世之间的联系,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分析能力还不足。学生对隋唐民族交融的内容较为陌生。3、能知:高一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归纳课本内容、教师讲解、史料展现来了解隋朝文治武功与唐朝盛世之间的联系和隋唐民族交融的内容。4、想知:学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较为感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洛阳城、含嘉仓等历史建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在概括隋朝统治措施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能够认识隋朝文治武功对唐朝盛世的影响(唯物史观)2、通过观察隋唐疆域图和阅读唐朝治理少数民族措施相关的史料,归纳大运河的特点和认识唐朝治理少数民族的不同方法。(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3、通过对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知识的学习,认识到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小组探究,认识唐朝治理少数民族的方式具有多元深入、共性增多的特点。2、教学难点认识隋朝文治武功对唐朝盛世的影响。
(六)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1、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2、教学方法 以历史图示教学法为主,讲授法为辅。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展示目录、课标要求和学习目标二、古画鉴赏(一)教师展示古画《虢国夫人游春图》《职贡图》,带领同学进行赏析(二)教师聚焦《虢国夫人游春图》画中间的女眷,通过“西域贡马”引入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交往频繁的主题,再通过女眷繁荣的装扮引出唐朝的繁荣,说明交往频繁的原因。(三)教师聚焦《职贡图》画中间的骑马人士的装备,指出外国贡使的身份,说明当时与中原王朝交往的除了边疆少数民族,还有外国民族。(四)教师指出本节课的主题——繁荣与交融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鉴赏古画。 通过融入古画鉴赏的部分,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美育。同时锻炼学生阅读图像史料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讲授 一、繁荣之影隋(一)隋朝兴亡1、教师询问学生隋朝兴亡息息相关的三个时间点,说明隋朝的短命而亡2、询问学生:“隋朝盛极一时、短命而亡,给后世留下了什么影响?”3、给出答案:从隋朝的文治武功入手,探究隋朝的深远影响。(二)隋朝的盛极一时与深远影响——大运河和粮仓1、教师展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2、教师询问学生和给予提示:大运河的特点和影响(提示:从大运河连接的水系和中心城市两个角度出发归纳影响;从大运河运输内容和流域归纳影响)3、通过学生互动,给出答案:①特点: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②影响:贯通南北、巩固统一、经济交流、沿岸城市发展4、教师展示“《“喝下”37个西湖后,京杭大运河全身“复活”》”的新闻报道,引出隋朝大运河的当代价值5、教师展示“含嘉仓遗址图”和介绍含嘉仓的史料“杜佑《通典 食货典》”,说明隋朝粮仓形成义仓和官方仓库的体系。结合遗址图和“《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王恺考古文集》等”材料中介绍含嘉仓藏粮技术部分,说明隋朝留下的粮食积储丰富、奠定唐朝强盛的物质基础。(三)隋朝的灭亡与隋炀帝的功过1、展示材料:洛阳城、含嘉仓、大运河的古今图片对比和“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2、教师分别通过“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中的两句“尽道隋亡为此河”“共禹论功不较多”两句来说明隋朝灭亡的原因——大兴土木以及评价隋炀帝的两面性。二、繁荣之盛唐(一)唐朝的建立与发展1、教师布置学生活动:学生自主翻阅教材,归纳唐朝走向盛世经历的几个皇帝。2、教师通过“开元盛世”询问:何为盛世?3、展示材料“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中关于盛世的理解4、教师总结归纳盛世的六个特征: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国力强盛(二)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教师展示实物史料的图片,询问学生图片分别展示了唐朝经济繁荣的哪个领域。三、繁荣之交融(一)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1、教师展示“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要求学生指出分布图中的边疆少数民族。2、教师布置小组探究任务: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探究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一组以吐蕃为例,探究唐朝采取的方式带来了什么影响。(二)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1、教师邀请第一小组同学派代表分享探究成果,在学生发言结束后,展示“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表格。2、通过表格成果,可以得出唐朝处理民族关系具有“多元”的特点。3、教师邀请第二小组学生分享唐朝处理与吐蕃关系的重要表现4、教师展示“西藏民歌”,从中分析文成公主入藏对西藏带去的影响。5、教师展示《旧唐书》中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史料记载,询问学生两则史料的类型。6、教师指出文献史料的史料价值大于口述史料,但是在历史研究中,遇到文献史料不足的情况下,口述史料也是重要的补充。7、教师展示职贡图和唐太宗对四夷的态度,指出唐朝的繁荣使得边疆少数民族和外国民族心向往之,体现出民族交融的深入性,并总结唐朝民族交融具有“多元深入”的特点8、教师展示“唐蕃会盟碑”和“赵剑锋:《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分析在多元深入的民族交融后,各个民族共性不断增多,从而可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的可能性增大,从而有了唐蕃会盟的可能性,指出民族交融“共性增多”的特点。(三)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结果——回纥教师以回纥为例,通过归纳回纥的历史发展进程,证明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促进了民族交融。四、繁荣之余晖(一)安史之乱缘由1、教师展示白居易《胡旋女》,邀请学生诵读并指出诗中对唐朝中央政治情况的描述。2、教师总结:“耽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并提问:“安史之乱爆发的地方因素?”3、教师展示“天宝十年节度使图”,通过安禄山担任节度使的地理位置和数量,指出安禄山在地方权力过大的史事,从而总结安史之乱爆发的地方因素(二)由盛转衰——安史之乱1、教师展示“唐后期藩镇割据图”和材料“欧阳修《新唐书·兵志》”,询问学生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出现哪些新情况。2、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材料后总结:唐朝出现“外重内轻”的现象。3、教师展示“唐朝安史之乱前后户口变化表格”与“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指出安史之乱的另外两个影响“南北户口下降,促进经济重心南移”和“边防空虚”。4、教师总结:安史之乱的影响(三)唐朝的灭亡教师与学生一起,根据地图和教材内容,梳理唐朝灭亡的过程。(四)五代十国1、教师展示“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五代十国开国君主即位前的职位表格”,说明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继续和发展的时期,同时通过形势图显示当时出现统一的趋势。2、教师介绍周世宗改革,说明改革顺应当时形势、实力增强,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基础。 一、学生找出与隋兴亡息息相关的三个时间点:581、589、618。二、学生通过阅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归纳大运河特点。三、学生通过诗句和图片对比,了解隋炀帝“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评价四、学生自主翻阅课本,梳理唐朝的建立与发展。五、学生通过阅读实物史料的图片,理解其背后的经济领域,了解唐朝经济繁荣的多方面体现。六、学生通过阅读分布图,指出少数民族。七、学生通过阅读分布图、教材上的相关内容,进行小组探究八、第一小组的学生派出代表,总结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最后学生根据表格进行答案对较。九、学生回答: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碑。十、学生回答分别是口述史料和文献史料十一、学生通过教材和教师一起归纳回纥历史进程中与唐朝的交融。十二、学生朗诵白居易《胡旋女》,并指出“中有太真外禄山……死弃马嵬念更深。”描述了唐朝中央政治情况十三、学生阅读地图和史料,得出“方镇数量增多、节度使权力增大”的结论十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地图并教材,梳理唐朝灭亡的过程。 一、引入隋朝的盛极一时与深远影响的知识点二、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总结归纳能力,落实时空观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通过新闻报道阐述大运河的当代价值,说明大运河的影响不限于当代和唐朝,更是跨越千年,突出影响深远。三、结合教材诗句,学生能体会到评价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同时展示洛阳城、含嘉仓、大运河的古今图片对比,让课程融入生活价值。四、通过学生自主归纳唐朝的建立与发展,培养学生的教材阅读和总结归纳能力,同时了解本次授课的时间线。五、锻炼学生从实物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六、锻炼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同时为后面的小组讨论打下基础。七、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展示能力,并便于引出后续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八、通过材料指出民族交融中尊重差异的特点,与小组探究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战少和多”的答案形成前后呼应,学生能理解唐朝民族交融发展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尊重差异、最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十、通过辨别口述史料和文献史料的活动,融入历史学习方法,贯彻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十一、锻炼学生的教材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并且通过回纥的实例,再次突出唐朝民族交融的特点。同时说明回纥是“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突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十二、锻炼学生从诗歌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十三、学生通过将文字史料与图片史料相结合,对得出结论进行户政,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水平三。十四、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总结归纳能力,落实时空观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唐朝后期外重内轻的局面为后人留下深刻教训,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宋朝、明朝如何防止这一现象出现。 学生于课后完成作业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宋朝和明朝的中央与地方政策,初步认识到宋明两朝出现与唐朝不同的局面,即内重外轻。通过对比,从而学生对唐朝外重内轻的局面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评价
一、反思教学实施效果本次教学计划达到学业质量水平2,(一)通过对隋朝文治武功和唐朝经济繁荣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能直到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隋朝盛世的出现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二)学生通过阅读“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等地图,可以对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治理方式、大运河特点等史事加以描述。(三)在了解隋朝文治武功、唐朝经济繁荣、民族交融表现中,学生可以通过文献史料、图像史料等多种类型的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在以吐蕃为例的小组探究中,学生通过比较《旧唐书》中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史料记载和西藏民国,了解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的史料价值和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四)学生可以把握历史发展的联系,认识到唐朝繁荣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意识到繁荣是民族交融的前提,同时民族交融也是盛世繁荣的重要体现;把握隋朝大运河的古今联系。(五)学生通过对民族交融内容的学习,尤其是了解回纥是“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二、师生意见以及优化方案(一)可以把处理民族关系的表现、特点等可以把结果放在一起总结(二)可以适当联系高考题(三)导入可以设置学生自主鉴赏古画的环节,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四)板书设计可以更加通俗易懂些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