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的内容,该单元的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长的一段以分裂为主的时期,政权最多,头绪复杂。本课将相关内容分为三个子目进行叙述。首先讲授时间最早的三国和西晋。西晋灭亡之后全国进入长期分裂状态,基本格局是南北对峙。对此,课文中先讲南方,后讲北方。这主要是因为从政权演变的角度,南方的东晋对西晋有直接继承关系,而北方的北朝为以后隋唐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第一子目“三国与西晋”,简述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事件均未述及,但是,提到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与课标中的民族交融主题形成对应。西晋的统一比较短暂,课文中重点讲述了它的覆亡过程,为下面两目进行铺垫。其中简述了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等史实。第二子目“东晋与南朝”,简述东晋和南朝的概况。其中出现并解释了士族和六朝的概念。同时,对应课标要求,讲述北方人口大批南迁背景下的南方区域开发,并提到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的问题。第三子目“十六国与北朝”,简述十六国和北朝的概况。分三个部分:首先,简述十六国概况,其中重点讲述民族关系问题,以淝水之战作为主要事例,说明这一阶段北方各民族尚未充分交融。其次,简述北朝第一个王朝、也是最主要的王朝——北魏的情况。具体主要叙述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最后,简述北朝后面几个王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政权沿革,以隋朝统一全国结束。【教学立意】本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内容上涵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叙述这段时期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的情况。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以“琅琊王司马楚之”为线索,创设情境,带领同学们通过这位历史人物深入学习历史知识、感悟历史情感,以期达到整合教材,突出主线的作用,从而力图使学生充分理解本课内容。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从知识储备上看,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频繁、民族交融等阶段特征有基本认识,但多是机械记忆,并未了解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认知水平上看,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抽象思维比初中时期有所提升,但缺乏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历史问题的理解缺少辩证性和全面性。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地图和教科书内容,在概括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等朝代更迭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示意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素养目标:史料实证、时空观念)。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分析当时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的特点;能够在概括南方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情况(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唯物史观)。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在立足当时的时空框架下,论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的重要影响;探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过程和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5课 从琅琊王司马楚之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政权更迭——从分裂到统一民族交融——从冲突到融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对琅琊王司马楚之的介绍引入新课。[呈现材料]司马楚之(390年~464年),字德秀,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八世孙。北魏时杰出将领,官至大将军、琅邪王,去世后谥曰贞王。公元5世纪初,东晋政权再次面临权臣的篡夺。420年,刘裕取代司马氏建立了刘宋王朝,大杀司马宗室,司马楚之招集义勇同刘裕对抗,以东晋宗室的身份投靠北魏。司马楚之是晋代皇族投靠鲜卑北魏第一人,一生南征北战,战功赫赫,生前封王开府,迎娶北魏拓跋氏河内公主,死后极享哀荣。问题1:刘裕夺位后大杀司马宗室;司马楚之以东晋宗室的身份投靠北魏。这些史实反映了当时社会处于一个什么状态?问题2:身为东晋宗室旁支的司马楚之迎娶北魏拓跋氏河内公主,可谓是“东晋之胤与鲜卑之脉的南北融合”,这体现了当时怎样的历史大势? 观看文字材料,了解琅琊王司马楚之这位历史人物。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政权更迭——从分裂到统一 [情境代入]司马楚之为司马荣期之子,司马懿弟司马馗九世孙,“谯纵叛乱”时,东晋任命司马荣期率军讨伐谯纵,不幸在途中为部下所害。司马楚之本想护送父亲的棺柩返回建康安葬,但此时刘裕为能取代东晋,在京师大杀司马宗室。司马楚之怕被诛杀,遂在江、淮间招集义勇,同刘裕对抗。不久,司马楚之从驻防的国境线上逃到平城,投靠了北魏王朝,后被封为“琅琊王”。据《魏书·司马楚之传》记载,投魏以后的司马楚之官拜“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将军、朔州刺史”。问题3:刘裕夺位后大杀司马宗室,司马楚之以东晋宗室的身份投靠北魏。这些史实反映了当时社会处于一个什么状态?[教师讲述]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分裂动荡。[学生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和教材的相关内容,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间线。[教师讲述][呈现图片][呈现表格][教师讲述]三国时期的概况。[呈现图片][教师讲述]西晋时期的概况。问题4: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教师讲述]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八王之乱耗竭国力;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呈现图片][教师讲述]少数民族内迁的概况与影响。[呈现图片][呈现材料]帝(晋元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教师讲述]东晋时期的概况与士族专政的形成。[呈现图片][呈现表格][教师讲述]南朝时期的概况。[呈现图片][教师讲述]十六国时期的概况。[呈现图片][教师讲述]北朝时期的概况。问题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中蕴含着什么时代趋势 [教师讲述]于分裂中孕育统一因素,于统一中隐含分裂因素。 学生观看图片,结合表格和文献记载,解读相关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变化和信息,结合教材和教师引导,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采用政权更迭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发挥以图证史的效果;采用问题链方式教学,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和向深推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结合时间轴讲解教学内容,增强历史的可信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二、民族交融——从冲突到融合 [情境代入]司马楚之在北魏迎娶下嫁的北魏宗室女子,成为北魏拓跋氏家族的女婿。这位拓跋氏为司马楚之诞下至少两子,分别是司马金龙、司马跃。司马金龙从小便是在汉鲜、南北大交融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一边是司马氏家族自汉代起便有所传承的经学教导,一边是拓跋氏家族口耳相传的族群记忆,司马金龙本身就是北朝族群融合的典型代表,既是血脉的融合,也是文化的融合。问题6:身为东晋宗室旁支的司马楚之迎娶北魏拓跋氏河内公主,可谓是“东晋之胤与鲜卑之脉的南北融合”,这体现了当时怎样的历史大势?[教师讲述]民族交融。[呈现材料]1.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2. 材料二: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鄠县、杜县,在今陕西)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问题7:阅读上述材料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分析江南地区出现了什么变化?[教师讲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由贫穷逐渐富饶。[呈现材料]1. 材料一: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2. 材料二:侨立郡县,安土定居,生息休养,遂创东晋南朝二百七十年偏安之局。——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3. 材料三:会土(约相当今钱塘江下游平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指北方)之间,不能比也。——《宋书》[学生活动] 阅读下面的材料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分析江南开发的原因?[教师讲述]劳动力和技术因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问题8:阅读教材第28页的相关内容,分析江南地区的表现和影响?[呈现图片] [教师讲述](1)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胡汉对立严重。(2)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建立,民族差异逐渐缩小,民族隔阂依旧存在。(3)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加强。[呈现图片][教师讲述]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措施之一:迁都洛阳。[学生活动]根据上面的地图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讨论探究为什么要迁都洛阳?[教师讲述][呈现图片][呈现材料]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教师讲述]孝文帝改革的其余措施及其影响。[呈现图片][教师讲述]民族大融合的实现,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历史发展中最积极的因素,隋唐统一帝国正是在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基础上形成的。 学生观看图片、结合材料,解读文献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教师的引导,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同时,采用问题链方式教学,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和向深推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课堂小结 梳理时间轴,感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展示本课时间轴,带领同学们梳理本课线索,加深印象;同时让同学们感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教学反思
首先,本课的主要特点是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设计的主线是以“琅琊王司马楚之”为线索,创设情境,将课程内容分为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两部分,同时由浅入深,带领同学们从政权更迭看民族交融。其次,课程材料包含信息丰富,图片资料和文献资料趣味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本课容量大,在教学中必须有所取舍,有些内容就没有深入讲解分析,比如,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西晋的八王之乱、士族的特点及影响、北魏分裂的原因、北魏灭亡前后民族交融进程的短暂回流,等等。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