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8 19:2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阐释,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教学要求如下,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唐朝时期民族交融以及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 1.宏观:隋唐时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的一个顶峰阶段,唐朝对内的治国理念、对外的民族政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中观: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本单元从专题角度出发,分别从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制度和文化三个方面展开,第5课和第6课按时间顺序介绍各朝各代的相关信息,第6课梳理隋唐五代时期的兴旺盛衰与朝代更迭,为第7课隋唐繁荣的制度变革,以及第8课各时期文化发展的学习做好相应的知识基础。 3.微观: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是“隋朝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以及“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教材遵循时间顺序对三个子目展开介绍,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讲述从隋唐的兴盛衰败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及其形成过程。第一子目介绍隋朝统一和建立的过程,以及隋朝修建的各项工程,在隋朝繁盛的背后潜藏危机。第二子目重点讲述唐朝中前期政治,就“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繁荣时期展开,这两个时期出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景象,民族关系较为和谐融洽。第三子目从唐王朝的衰落开始介绍。安史之乱之后,中央同地方之间权力失衡,地方的分裂割据势力对中央造成严重威胁,唐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其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三)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通过《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盛唐气象》以及《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四课的学习,已经对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成就,安史之乱等史实有基本了解,但知识点较为零碎,暂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架构,时间脉络的把握上仍待提高,且对史实的学习停留在表层阶段,知道“是什么”而不知“为什么”,无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探究,对于王朝兴衰成败原因的分析上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课重点从“如何评价隋炀帝的功与过”“为何形成隋唐盛世”“安史之乱产生的影响”等几个关键问题展开简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评价分析史实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观看地图、时间轴以及数据表,认识隋唐五代十国这一段时期历史的变迁,把握时间脉络,分析这一段时期发生变迁的原因,提高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通过阅读隋朝建设、民族交融相关文字史料,掌握基本信息,认识到隋唐时期社会的繁盛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提高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通过阅读史料对隋炀帝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通过所学和补充的史料,认识隋唐盛世繁盛、民族交融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隋唐盛世的具体表现及原因、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隋唐兴衰的逻辑关系的梳理及启示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史料研习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京杭大运河的相关史料和三张邮票引入新课: 老师通过三个问题,引出本课: 直至今日,大运河都备受关注,为何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京杭大运河,要修建它呢? 京杭大运河为何在隋朝时修建规模最大? 它的修建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什么情况? 阅读史料,回忆初中所学“京杭大运河”所学内容,感受大运河工程的雄伟浩大,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开展学习。
一、大国一统 隋朝兴亡 知识回顾与新授,由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引出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通过时间轴让学生复习之前课上所学内容,从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中找到统一的潜在因素,得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一结论,进而引出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分裂局面的隋朝。 介绍隋朝统一的过程,对隋统一中的重要人物隋文帝杨坚展开简短介绍,讲述隋文帝代替北周的过程,利用地图展现隋统一过程中的时空位置,通过史料强调隋统一对开启盛唐繁荣的重要作用。 通过史料及图片认识隋朝建设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洛阳城、粮仓以及大运河三部分。 ①洛阳城:从《隋书》中“数百里”“奇珍异兽”等词中认识到洛阳城修建规模之大,耗资之多。 ②粮仓:介绍官仓和粮仓两部分,让学生对粮仓的外形特征、具体功能有基本认识,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概括出官仓与粮仓各自的特点 参考答案: 官仓:官仓的粮储,用以供养军公人员 义仓:储粮由人民捐纳,以备饥荒时赈济灾民 从杜佑的《通典》中,根据“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的分布位置,结合右侧地图,说明其分布特征,引导学生从“千万石、百万石”等词中找出相关特征。提问:请用几个词概括说明粮仓分布有何特征?反映出? 参考答案: 特征:物资储备丰富、分布广、沿河分布 反映出:国力雄厚、财政充裕,体现出隋朝的繁盛 ③京杭大运河:从右侧地图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大致走向,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找到大运河两端的起始位置,以及其沟通的具体水域,提问:请用几个词概括说明大运河的特征(让学生认识到大运河工程量巨大) 提问:通过上述介绍的三个隋朝的建设,请同学们总结出这些工程的共同特征有哪些,它们对隋朝产生怎样影响(引导学生从繁盛后潜藏的危机方面进行思考,重点从消极影响来看) 介绍隋朝的衰落,分析隋朝衰落的原因。上一张PPT中已经从内政策中分析隋朝繁盛背后的危机,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史料,翻译相关内容,分析对外政策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其灭亡的原因。 【材料一】 1.帝以诸藩酋长毕集洛阳……于端门街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籍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值,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值。”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2.癸未,第一军发,终四十日,引师乃尽,旌旗亘千里。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隋书》卷四帝纪第四 参考答案: 对外政策的特征:①显示国威,对外国来客十分慷慨,摆阔气,不爱惜民力(人民生活贫苦)②征讨高丽,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问: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能看到隋朝还是相当繁盛的,“粮仓中粮食千万石”“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可见国库中还是有相当积蓄的,请同学们就这一点出发,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同其他朝代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隋朝,国库充盈,但统治者穷奢极欲,超过社会承受力;其他朝代,资源配置能力(财政能力)枯竭。 评价隋炀帝,结合皮日休的诗,思考如何客观评价隋炀帝?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强调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时要一分为二的客观分析,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对历史评价有三个标准: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根据上述标准引导学生对隋炀帝进行客观评价。 (强化学生对人物评价方法的运用,实行小组合作的方法,按照学生座位分成6-8组,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如何客观评价隋炀帝) 参考答案 功: 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推进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平定南陈,一统天下,为唐朝的繁盛奠定基础 过: 繁重的赋税徭役,对百姓残酷剥削 农业生产力遭到破坏 阶级矛盾激化 (讨论过程中,老师走到各组同学生进行交流,选出具有代表性和观点独特的三个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总结学生的发言) 回忆之前所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知识,思考隋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及潜在条件。 认真观察地图,理清隋朝统一的大致过程,对隋文帝建立隋朝的方式有所了解。认识到隋朝统一对盛唐繁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仔细阅读呈现的史料,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了解洛阳城的基本情况,并归纳总结出粮仓的特征。 认真研读老师提供的材料,结合右侧地图,思考粮仓的分布特征,尝试用关键词进行概括,注意从多角度进行概括。 认真观察地图,查找运河的重要节点,思考相关问题。 结合课堂上老师介绍的三类隋朝的建设,思考它们的共同特征,自主分析,发现这些工程背后存在的消极影响。 结合已学内容,认真研读材料,归纳隋朝对外政策的特征(材料一来自教材,可根据教师指导进行笔记记录和教材勾画)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思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认真分析所给材料,找出“隋朝灭亡的特殊所在” 阅读皮日休的诗歌,再结合对隋炀帝已有的认识,认识到隋朝繁盛背后是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但隋炀帝所修的大运河工程为后世的商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基础,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隋炀帝。对隋炀帝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结合之前所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朝代更迭的客观规律,认识到“国家统一”的必然趋势,提高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通过地图,使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隋朝统一的过程,提高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加强学生对隋朝建设的认识,提高学生抓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对史实进行辩证思考,多角度看待史实。 增强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对隋朝衰落的原因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新角度认识隋朝衰亡的原因。 提升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客观公正地进行看待,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使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汇集不同的思考角度,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隋炀帝。
二、大唐繁盛 民族交融 课堂导入:隋朝固然繁盛,但短命而亡,而它之后唐朝,繁盛延续了数十年,有人评价“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顶峰”,唐朝为何如此强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政治—①贞观之治 通过《秦王府十八学士图》、《晋书》的图片,以及课堂上对李世民广纳贤才、重视修史工作、编写《贞观律》等内容的补充介绍,引导学生认 识李世民的治国政策 ②武周的统治 阅读史料,从“咸令自举”“贡士殿试自此始”“判之糊名”等字词中,了解武则天在科举制度具体的变革内容,提问:武则天对选官制度的优化对唐朝盛世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提拔有学识的人才优化选官制度,为唐朝的繁荣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再对武则天时期的经济、政治以及对外政策进行简单介绍 ③开元盛世 通过阅读“唐前期主要时段户口数”数据表,可知天宝十三载的户数和口数达到较高数值,引发学生思考人口数与王朝的繁盛是否相关?为何人口数在古代社会如此重要? 参考答案:人口是古代的重要资源之一,赋税、劳役、兵丁皆出于人口;唐前期人口大幅增加也是唐前期社会繁荣的体现。 经济—农业和手工业 唐朝的繁荣不仅仅体现在政治方面,还体现在经济方面。根据筒车和曲辕犁的图片,了解各自的用途及优点,对农业发展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根据手工业的相关图片,认识唐朝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此时纺织业以蜀锦最为出名,瓷器生产技术也取得巨大进步,对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民族交融 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唐朝民族政策的开放和包容是其他朝代少有的,阅读课本第33-34页,完成相关内容(包括吐蕃、突厥、靺鞨和回纥),并归纳出唐朝处理边疆问题的特点。 参考答案: 突厥:6世纪 东突厥汗国 西突厥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吐蕃:7世纪前期 文成公主 9 靺鞨:靺鞨栗末部 渤海郡王 回纥:东突厥灭亡后 怀仁可汗 回鹘 九世纪 维吾尔族 特点:恩威并重;措施灵活多样;政治开明 阅读唐太宗曾说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归纳总结出唐朝的民族政策(华夷一体),通过唐蕃会盟碑以及下列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唐朝民族间广泛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突厥居民)“入居京师者近万人” ——《通典·边防典·突厥》 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日益密切 【材料二】 渤海政权的官制,大抵是模仿唐朝的,为了避免和唐王朝官职名称雷同,因而略作改动,渤海政权模仿唐王朝建置三省制度……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的发展 【材料三】 (开元二十六年)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国春秋》 ——《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九 文化交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 【材料四】 高宗即位,(吐蕃)又请蚕种,酒人与碾硙等工,诏许 ——《新唐书·吐蕃传》 经济交流:给少数民族地区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 上述政策均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通过《职贡图》认识唐朝外国使节以及我国少数民族使臣同中国的友好往来,对唐朝的朝贡制度有初步了解。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多角度分析) 在老师的引导下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尝试回到唐朝强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通过所给图片和资料感受贞观之治时期国家的发展,认识“贞观之治”治世的基本情况。 阅读武则天改革科举制的相关举措,认识到选官制度的改变对唐朝及后世产生的深刻影响。 仔细阅读“唐朝主要时段户口数”数据表,通过对不同时期人口和户口的对比,归纳总结人口和户口发生变化的原因。 认真观看老师提供的农业生产工具及手工业的图片,思考唐朝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尝试归纳出唐朝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征。 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PPT上相应的填空题,并尝试归纳出唐朝在处理边疆问题上的特点。 认真研读材料内容,根据所给信息,完成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基本理解唐朝民族交融的重大意义。 认真观看《职贡图》,尝试分析绘画背后的历史信息,认识到唐朝时中外之间的友好往来,对朝贡制度有基本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思考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将老师讲授的重要内容进行记录,跟随老师思维深入思考。 培养学生的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抓取关键信息的水平。 提升学生的读图水平,及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认识唐朝农业及手工业的新发展。 强化时空观念,增强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认识唐周边少数民族分布的具体位置,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提升学生提取关键历史要素的能力,认识到唐朝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巨大作用。 使用“画”这一形式较为新颖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隋朝的盛世,“以画证史”,提升学生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提升学生的史实分析水平和历史解释能力。
三、烽火连天 五代十国 导入:唐玄宗开创出开元盛世,是唐朝最为繁盛的时期,是发展的顶峰,然而由于他晚年不理朝政、沉迷于声色中,进而导致政治的腐化、唐朝的衰落,唐玄宗不理朝政引发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唐王朝后期的走向带来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三部分的学习。 通过安史之乱的地图,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始时间及具体过程,对安史之乱的性质和地位有清晰的认知。 阅读下列史料,思考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材料一】 (唐玄宗)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 ——《资治通鉴》唐天宝十一载 ①统治者安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 【材料二】 视金钱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 ——《资治通鉴》唐天宝八载 ②朝政的腐败奢侈 通过课堂讲授,梳理此时的重要人物,例如李林甫、安禄山以及杨国忠等人,帮助学生明白这些人在安史之乱爆发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参考答案: ③藩镇权力的加重为叛乱提供了基础(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 ④人事关系的变化成为叛乱的契机 安史之乱对于唐朝中后期的走向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边疆问题等多个角度分析安史之乱所产生的影响 藩镇割据 通过地图帮助学生认识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形式及其大致分类,提问:不同类型的藩镇同中央之间有何关系呢?对唐王朝又会产生何种影响呢? 除了藩镇割据以外,通过图片及史料认识到唐朝后期的其他政治特征: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即牛李党争) 黄巢起义 阅读材料和地图认识黄巢起义的基本信息,虽然黄巢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其对唐朝末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思考: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 五代十国 梳理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的时间线,阅读史料,概括出五代时期的社会特征 【材料三】 五代之乱,可谓极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性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餘岁,甚者三四岁而亡! ——欧阳修 参考答案:战乱频发、社会动荡 五代十国如此混乱,此时产生出众多国家及君主,阅读“五代十国君主即位前的官职”表能够得出何种结论? 参考答案:五代十国的君主即位前都曾担任过节度使,所以可见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阅读周世宗改革在经济和政治上所发挥的作用,分析其改革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参考答案:为后来的统一奠定基础 五代十国后期,国家呈现出由分裂逐渐统一的趋势,帮助学生树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观念。 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到唐玄宗晚期,社会存在较为较重的问题,对唐朝后来的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认真观察地图,了解安史之乱的发生过程,对安史之乱的性质和地位进行深入理解和认真记忆。 仔细阅读史料,尝试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找出老师所提问题的答案。 结合之前所学知识,认真聆听老师的讲授,认识到安史之乱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根据老师的讲解了解藩镇割据的大致分类,进而尝试思考老师提出的新问题。 阅读老师提供的相关信息,对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有基本认识。 根据老师所给信息,并阅读史料,了解黄巢起义兴起原因,并尝试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跟随老师的思路,梳理相应的时间轴,仔细阅读史料,尝试自行归纳出五代时期的社会特征。 仔细对比表格信息,提取关键历史元素,挖掘出其中的有效信息,结合已学知识深入思考。 。 阅读老师所提供的史料,提取关键信息,认识周世宗改革与统一之间的密切关系。 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通过史料挖掘出关键信息,认识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提升学生的史实分析水平和历史解释能力。 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不同的藩镇类型对于唐王朝产生不同影响,全面认识藩镇割据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概括史料的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安史之乱时社会状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表中找出有用的历史要素,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阅读史料,并结合五代十国后期的形势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隋朝虽然也展现出盛世之景,呈现出一片繁荣的面貌,然而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超过社会生产力的承受能力,致使隋短命而亡。唐初统治者汲取隋灭亡的教训,实行合理的统治政策,重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推行“华夷一体”的民族政策,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由于唐玄宗晚年的奢侈腐败、人事关系上处理不当、重用蕃将等问题,造成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以及唐朝后期的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王朝中央政府的权力被不断削弱,盛唐衰落。 跟随老师的讲授,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形成条理清晰地时间脉络。 培养学生历史的时空观念,梳理重要的历史节点。
教学反思
1.总体说来,课堂容量还是比较大,课堂时间有限,部分问题可能存在学生思考时间不够,难以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所以,部分初中已经涉及的问题可以略讲,关注课堂中的难点和重点,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内容详略程度的把握仍需进一步调整。 2.文字史料的使用相对还是比较多,可适当进行删减,过多的文字史料会让课堂变得枯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一定的积极性,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更加具有挑战性。可将部分文字史料替换成图片史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