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原(任务群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草原(任务群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09:1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草 原(总第1-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毯、玻、璃”等9个生字,“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一自然段。
3.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
2.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学习难点:
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习准备:
教师: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歌曲《天堂》,关于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内蒙古草原的相关信息。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流程:
第1学时
一、谈话导入
师:亲爱的同学们,黄老师这个暑假去了一趟新疆,想必大家已经看见黄老师在朋友圈发的图片了。在这一趟旅行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新疆维吾尔族人的友善和淳朴以及伊犁大草原宁静辽阔的壮美之景。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交流感受)
师:刚刚我们通过图片感受了草原之美,通过视频感受了维吾尔族人迎客的热情,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作家老舍笔下的文字感受另一片草原的独特风光以及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
二、学生活动:交流收集的作者资料
作者简介:
舒庆春(1899-1966),笔名老舍,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三、介绍写作背景
1.课件出示:1961年的夏天,老舍等20余位作家、艺术家应邀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北部的陈巴尔虎旗参观访问,老舍先生记下了进入草原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2.地理位置: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五、阅读探究
【学习任务一】划分结构段,并概括小标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描绘了几幅画面。
2.回顾概括小标题的方式:抓住关键词句
3.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内容
第一自然段:草原风光图
第二至第三自然段:喜迎远客图
第四至五自然段:主客联欢图
师总结:不难看出,作者老舍就像是一位导游一样,带着我们从初见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在所见之景中,通过移步换景,由景及人,使我们非常润畅的走入景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学习任务二】体会草原之美,品味“草原风光图”
1.根据阅读提示,自学第一自然段
思考一:文章中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用方位图表现出来)
思考二:思考学过的写景类文章,总结提炼此类文章的写作特点?
2.选择自己认为描写最生动的一两处,琢磨作者是怎样表现草原的美,在感受深的地方简单批注。
引导示例:(以课后思考题第二题为例)
①反复朗读课件中的句子,你觉得哪些字词不好理解?(“渲染”“勾勒”“中国画”“翠色欲流”)
②抓住“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通过对比(删除“欲流”),感受“绿”的特别。
③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轻轻流入云际”的“绿”的美。
思考一: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
思考二: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在写景中融入感受?
(使景物更逼真,有感彩;使抒发的情感有寄托。)
3.第一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句子是情景交融的?找出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抓住“那么”“总想”“满心”,感受情景交融间,作者内心的赞美与喜爱)
(抓住“绣”字,体会草原之美,进而体会作者内心的赞叹)
【学习任务三】体会在写景中发挥想象的好处
1.想一想在美丽的草原风光图中,你仿佛看见了什么,试着填写在下面的图示中。
2.仿照课文的写法说一说。

六、练习设计
1.阅读老舍的《林海》和《五月的青岛》,找出文章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句子,批注自己的理解。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第2学时
一、复习导入
1.试背第1自然段。
2.导入:上节课,草原的美丽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草原,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阅读探究
【学习任务一】再读课文第2~4自然段,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找一找草原人民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喜迎远客)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A.“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很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客人的急切心情。
B.“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草原人民?(一是因为草原人民穿着各色的衣裳,二是比喻草原人民的热情。)
C.“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并行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热闹的场面,热情的草原人民。)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①读这段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①反复朗读这两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②理解“会心”的意思, 知道“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的含义。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
【学习任务二】品读课文第5自然段,感受草原的深情
激越的赛马、香醇的奶酒、嘹亮的民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逐字逐句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2.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分别呢?所以尽管夕阳已经西落,大家仍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迎着斜阳,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3.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学习任务三】回顾全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各自的感悟。
2.讨论:作者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草原的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单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再读抒情的句子)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草原美景的喜爱,对蒙汉之间深情厚谊的赞美。)
3.师小结:是的,草原的景是美的,但草原的人民更是可爱,他们热情好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短短的一次访问,不但增进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更让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写下来。
2.阅读艾平的《聆听草原》。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