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8 19:3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作为本单元的第二课,主要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经济发展、变法运动和思想发展。而实际上整节课的内容都是围绕战国时期的“变法”开展的,因此“变”即是本节课的中心,内容的走向都需要指向“变法”是如何针对现实进行开展的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总共有四个子目,第一子目“列强纷争与华夏认同”描述春秋战国社会变法以及民族关系变化,主要涉及到时局政治的变动和民族史方面的内容;第二子目“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则是经济方面的变法以及商鞅变法这一具体的变法;第三子目“孔子和老子”则是介绍春秋时期两大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第四子目“百家争鸣”则是思想史方面的内容,介绍第一次思想运动的繁荣状况。本节课的设计中并不按照子目的逻辑,而是按照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培养,针对“变法”的时代背景,指导变法的各类思想以及作为核心的变法运动开展设计。学生情况分析已知:高一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朝代更迭,经济状况,商鞅变法等内容的基本史实在初中阶段已有了解;未知:高一学生对时代变法、经济发展、思想碰撞和变法运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未有深入的把握;能知: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经济基础,思想铺垫以及之间的逻辑关系;想知:时代变化、经济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思想以及在其影响下出现的变法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时局变化、经济发展、思想繁荣以及变法运动的基本史实以及其中的内在逻辑,从而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以及孔子、老子思想和“百家争鸣”的时代意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通过历史地图的分析理解以及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学生直观深刻地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的局面,感悟时代的特征,从而提高分析理解不同类型的史料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认识,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从而对改革运动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历史规律有深入的把握。(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民族交融、经济发展、思想繁荣、变法运动的基本史实及其内在逻辑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和商鞅变法的历史评价、改革运动的必然性与历史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一张图片和一则材料导入新课 (孔子讲学图) 分析图片和材料内容,思考“礼乐征伐”从“自天子出”到“自诸侯出”的原因。产生疑问:这种变化具体如何体现。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核心,产生疑问进入新课。
一、变革之因——时代特征与经济基础 用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三幅地图进行分析对比,从图中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政权等变化的信息,从而了解当时的局势变化和时代特征。通过两则分别描写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材料的解读,结合课本知识总结时代特征,并呈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知识点。运用教材中“历史纵横”栏目中的史料内容,结合示意图讲述“华夏”观念的形成以及戎狄蛮夷如何产生“华夏认同”。结合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材料,组织小组讨论,理解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历史影响。史料和图片相结合,运用三则材料,从中总结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并进行逻辑的推理,总结从农业的发展到手工业、工商业发展的逻辑联系。运用教材中“史料阅读”栏目中的材料以及相关历史图片,展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良好现象以及社会的繁荣面貌。 结合图片和史料,分析春秋战国的时代变化和时代特征;理解与思考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一观念的形成对民族关系的深远影响;通过材料和逻辑分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现象,从中思考农业、手工业、工商业和城市繁荣的内在逻辑联系。 掌握必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史料和图片相结合,提升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的史料的能力;进行逻辑的梳理,将零散的历史知识通过逻辑联系的方式进行整合,促进历史框架的构建。
二、变革之思
——思想先驱与百家争鸣 以表格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代表作体现的思想总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从而学习其基本的思想内容。运用《老子》中的一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中的异同,从而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产生的最终目的。以表格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完成表格,了解诸子百家代表性的思想。通过史料的分析,结合课本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诸子百家思想,引出其背景并梳理其内在联系。通过史料和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课本并根据表格列出来的框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学习孔子和老子,以及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阅读并分析史料,回顾所学知识,思考并分析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原因。阅读史料,感受百家争鸣的时代意义,并结合课本内容思考其影响。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方面的必备历史知识;通过史料的分析和理解,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感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感受古代思想的跨时代魅力,培养家国情怀。
三、变革之法
——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 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相关的图片,总结秦国实行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根据表格的逻辑自行总结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通过史料的分析与所学知识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呈现教材“学思之窗”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了解其思想的先进之处;同时呈现商鞅最终的结局(车裂之刑),引导学生思考变革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展现其他国家变法的情况进行适度拓展。 通过自主学习和知识总结,掌握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进行史料的分析和理解,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感悟商鞅的最终结局,并思考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历史规律。 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通过史料的分析和理解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感悟变法的历史意义,理解改革的历史规律,理解改革艰难但却具有历史必然性。
课堂小结 跟随老师进行本节课的知识梳理和总结 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要点较多,知识点比较零散,需要抓住一个核心的要素,既要进行知识点的整理,同时也要构建合适的历史逻辑。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在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的前提下,进行逻辑的梳理和历史框架的构建,形成整体的历史体系。教材中需要背诵记忆的历史知识点较多,该部分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课堂上主要进行历史思维的培养和情怀的渲染,对于百家争鸣思想的历史意义以及改革这一部分的历史规律的学习,应当进行更深入的拓展与讲述,对于家国情怀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
都江堰示意图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