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8 19:3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线索梳理是历史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对一件史实的系统性梳理不仅可以快速捕捉教材上的考点,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核心内容所在。“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的开端,是后续课程的重要接转衔接点,本课中的重要知识点如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二府三司制度、王安石变法的高效讲授非常重要,此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朝代知识内容的学。因而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以梳理出一条明确的历史发展线索为主要宗旨,克服学生面对学习政治史的畏难心理,将政治史的知识点以富有逻辑、极具规律的形式呈现,益于历史信息的有效吸收,形成“局部统一的再度实现——以史为鉴、居安思危的家国政策——改革的利弊与继续发展”的串联(即集权安天下—贫弱危天下—改革挽天下—循弊失天下),激发学生对北宋历史的兴趣同时启发学生们对复杂历史问题思考。从宋初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士人共治天下的雅量,到边境危机的处理、应对内外危机的变革,以及无力抵抗外族的入侵而偏安媾和的无奈等五个方面,试图探讨两宋的政治与军事的新表现,以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理解历史事物的实质,进行辩证客观的历史解释,感悟历史人物的勇于任事和爱国情怀。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两宋政治和军事》一课在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中起着纽带的作用,是分析辽宋夏金的经济政策、文化革新、民族交融等方面内容的历史思维逻辑支撑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宋朝自身内部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不断,军事战斗力相较较弱,这为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提供了可能性,也客观上为并立政权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较温和的方式处理关系提供了机会。同时,宋代自太祖、太宗开始形成的政治制度不断调整完善并渗入到官僚阶层和知识阶层中,深刻影响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判断。宋代文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国理念不仅为士人参政、议政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与之同时“异论相搅”的治国方针也为宋朝士大夫之间因政治见解不同而相互倾轧埋下了伏笔。课标解读中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为本节课的要点,故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采用史料实证的形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宋初采取相关措施的内在逻辑,训练历史解释的能力。学生情况分析 刚刚进入高一学习历史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史学基础,对于朝代发展的先后顺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新教材对于历史的叙述更为详尽,所配的文字和图片和旧教材相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力。我校的学生是在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层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具有较好的历史学习基本能力,对历史问题的探索抱有一定的兴趣,但学生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知不足,对于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尚不明确,故问题的设计要要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层次,先简单后困难,层层深入,步步扎实;同时要突出历史核心素养,让学生课前整理时间轴,具备时序感,用史料阅读培养基本的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并分析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影响的认识、评价王安石变法等问题,培养全面、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通过解读图片、材料等信息,分析宋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原因、措施、特点及影响,提高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疆域图认识两宋的地理位置和政权形式,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运用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等有效信息,认识宋代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解决了唐代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也造成了庞大的管理体系的弊端,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内容及评价的学习,认识士大夫救国民国家于危难之间的勇气和信念,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北宋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情景创设法:本课是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的开篇,通过清明上河图中的细思极恐之处,截取其中两小部分说明盛世之中蕴含危机,以此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2.归纳法:本课主要讲了两目的内容,可以采用归纳法培养归纳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比较能力。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会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截取清明上河图中的两个部分,无人看守的望火楼和懒散的兵卒,使学生明白在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宋朝经济繁荣的盛世之中,其实还蕴含着军备废驰的危机,以此创设情境来导入本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材料 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诸州度支经费”外,全部运输至宋统治中心开封。前此藩镇以“留州”“留使”等名目而截留的财物, 一律收归中央。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师提问】◎宋太祖通过什么措施削弱地方的财政权?【教师讲解】唐末以来,藩镇有收税的权利,北宋统一后,于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财富收入除各州县留下少量应付日常开支外,其余全部由转运使运送中央,上交国库。地方财权收归中央,这样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教师展示】【教师讲述】分散各级机构权力,使其相互控制①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②地方: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教师讲述】①崇文:提倡文治,扩大科举;重用文官;提高文官与士子地位②抑武:释宿将兵权;枢密院与三衙分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北宋强化中集权的措施稳固了政权,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同时,制度僵化,分权过细,行政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随着时间的推进,“内忧”——边防压力——军事屡败,战斗力低(积弱)“外患”——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积贫) 由此引入第二子目第二子目: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北宋与辽的关系 教师出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地图,总结宋辽关系。(1)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2)宋太祖: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3)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4)宋真宗: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澶渊之盟”。2.北宋与夏的关系教师出示“党项族崛起与西夏建立”,介绍宋夏之间关系。 战: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和: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得出结论:北宋以钱财换和平,边疆危机深化。北宋财政危机【教师展示】材料一 宋代见过本与汉唐不同。宋由兵士拥戴,而其建国第一要务,即须裁抑兵权……以代替武人政治的文治……宋初文臣,出五代南唐之遗,皆猥琐浮薄,无所建树。——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采用不足,皆起于养兵。十分,八分是养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朱熹《朱子语类》【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归纳出材料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北宋养兵、选官制度造成了冗兵和冗官以及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财政危机加深。财政积贫,改革势在必行!引出下一子目——王安石变法。 回顾北宋建立基本史实结合材料与设问,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结合材料,思考回答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回答问题结合课本互相讨论,辨证评价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结合地图,带领学生回顾北宋建立史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展示材料,结合问题,锻炼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通过设问宋太祖为何会难以安枕而眠?让学生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以及之后措施都是以强化集权以安天下为目的。通过展示材料,结合问题,锻炼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让学生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与主要措施。通过展示中央与地方矛盾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宋太祖强化集权的“强干弱枝”,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论从史出,让学生结合材料及课本,理解宋太祖收其精兵的措施。点出地方派文臣担任长官。通过材料研读,使学生明白通判的具体职能,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展示材料,结合问题,带领学生了解宋太祖在地方财政权上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学生依据史料评述宋初“分化事权”的措施,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学生通过材料分析,认识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随着时间的推进,各种危机逐渐显现,成为威胁统治的不安定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的成因,进而提升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从《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中找出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进而从时空角度直观了解北宋疆域情况和少数民族政权势力范围分布,利用地图判断特定时空内容,从而提升时空观念核心素养。通过阅读“澶渊之盟”和“庆历和议”的材料,从文字层面认识到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作战中败多胜少,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对北宋的边防危机有深入认识,进而提升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北宋出现的财政危机,主要由军队和官员数量激增而导致。军队数量不断增加,北宋实行的选官方式和行政机构设置有诸多问题,使军饷和俸禄成为北宋的一大难题,财政危机愈加严重。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找出宋初政策的失当,造成了冗官、冗兵,并导致财政危机,从而锻炼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提升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改革挽天下 【教师展示】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结果带领学生学习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以及措施的本意与结果。【教师讲解】王安石变法的成效与不足(1)成效: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2)不足: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结合课本,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各个措施及意义 以表格的形式展现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本意和结果,使学生结合课本理解变法的各项措施以及变法失败的一部分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循弊失天下 【教师展示】靖康之变材料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下册) 【教师讲解】由于三冗的局面和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不断加深,改革并没有使宋王朝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依然循着祖宗之法。最终,在靖康之变之后,北宋走向了灭亡。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新忧虑:保全皇位,绍兴和议【教师讲解】:面对金政权的不断挑衅,宋高宗因担心其皇位的合法性而选择了“皇权”,将“国家”置于皇权之下,用十二道金牌召回了岳飞,与金政权签订了“绍兴和议”,使金军在不利的情况下赚取了最大的利益,这次议和的签订造成了岳飞 ( https: / / baike. / doc / 5330628.html )被杀。金宋对峙局面正式形成。2、新局势:岳飞被杀,偏安一隅【教师讲解】:南宋的皇帝,“直把杭州作汴州”,安心地当起了“儿皇帝”,偏安一隅。只是可怜了岳飞满腔爱国热情,只能化作《满江红》的怒吼,最后杀身成仁,再也无法实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展示材料,并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现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几次合议,使学生了解南宋偏安的具体表现,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
课堂小结 两宋通过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官僚权力制约机制,构建了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是宋代经济、文化、科技乃至对外贸易繁荣的重要原因。同时,两宋面对现实问题,不断自我调整革新:立开国新政,维护中央集权;启共治之势,使士人甘心以天下为己任;创和平新法,换来120年的太平;行守国新制,国家财富得以积累;虽最终无奈成偏安新局,但宋代在各领域的繁荣是不争的事实。少数民族政权的南犯,一方面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但另一方面,南进也促使少数民族政权主动“汉化”,这既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学习的价值在于学会理性思考,客观评价,总结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1.本教学设计以集权安天下为主题,通过强干弱枝,分化事权和崇文抑武三个方面探索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缘由和具体举措,紧接着分析这些举措带来的影响,依据消极影响分析北朱面临的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为了应对危机进行变法革新。2.在教学中,本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其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方面得到锻炼。3.历史问题设计的环节如何做到进一步精简,以及今后还是要发掘新的方式和方法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掌握历史基本能力和核心素养,形成科学价值观认真服务。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