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 2 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欣赏中国现当代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象征和暗示等艺术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这首诗是郭沫若“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是其个性和自由诗风的代表作。
2.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但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品味,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五四”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时代意义。
二、核心素养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朗读和品味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音乐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了解“五四”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理解诗歌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品味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五四”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诗歌的时代意义。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音乐美。
2. 问题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意象和象征,理解诗歌的内涵。
3. 比较鉴赏法:通过与其他诗歌的比较鉴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色和意义。
4. 历史背景介绍法:通过介绍“五四”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时代意义。
5.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音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与大海有关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壮阔和神秘,从而引出课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 年 11 月 16 日—1978 年 6 月 12 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诗人。
1892 年 11 月 16 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 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21 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26 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1927 年,南昌起义爆发,郭沫若参加起义,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1928 年 2 月,因受蒋介石通缉,流亡日本。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长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务。1978 年 6 月 12 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 86 岁。
文本解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 1919 年 12 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真实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另一方面,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
诗歌的第一节,描绘了诗人站在地球边上,面对宇宙的壮丽和神秘,发出了强烈的情感和思想的呼唤。这里的“无数的白云”“一片的晴天”“无限的太平洋”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宇宙的浩瀚和壮美。同时,诗人以“啊啊”的呼唤开头,表达了自己对宇宙的敬畏和惊叹之情。
诗歌的第二节,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达了自己对宇宙的探索和思考。这里的“海水”“太阳”“地球”等意象,既是客观的描写,也是诗人主观的想象和表达。同时,诗人以“我手攀我自己的顶峰”为结尾,表达了自己对探索和超越的渴望和决心。
诗歌的第三节,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这里的“火山”“大雪”“铁树”等意象,既是客观的描写,也是诗人主观的想象和表达。同时,诗人以“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向上发展哟”作为结尾,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自然的不断追求和探索,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整首诗歌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独特风格和思想深度。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追求自由和美好的未来。
拓展延伸
比较这首诗与郭沫若的其他诗歌的异同,如《女神》等。
讨论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以及它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小结作业
(1) 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2) 布置作业:背诵诗歌,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的一首诗歌,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无限的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诗歌的朗诵和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力量。总的来说,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们通过朗诵和欣赏诗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无限的生命力,也提高了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对学生的朗诵和欣赏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歌的美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