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设计
课程定位与资源
课标要求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教材分析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的第一课。 教材视角:本单元主要叙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接续了第五至六单元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递。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策略。中国社会特有的矛盾因此而获得了一种理论上的解决。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以社会主义前途,承认了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同时又压抑了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由此,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面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一面又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导。 单元视角:本单元的两课分别为“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两课内容可以说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起了重要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指导革命实践。但同时,历史也以中国社会性质和国情的特殊性限制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利实现,这个矛盾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本课视角:本课分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五四运动可以说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方面,一批知识分子受现实政治社会危机的刺激将目光转到对思想文化的反思,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原有的对于个人自由的强调被扩大化为群体解放,加之马克思主义的广泛深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启蒙的目的,仍是未来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的面貌,仍然没有脱离中国近代反抗外侮,追求独立富强的救亡主线,故其救亡性也决定了五四运动继新文化运动的发现“人”,转向利用思想改造社会,并突出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阶层,如学生、工人、商人等群体的爱国行动,这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推动国共合作,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大革命高潮。 学情分析 根据建构主义原理,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从显性因素来看,学生在初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所了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第13课 五四运动》、《第14课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从隐性因素来看,学生思想活跃,历史思维能力较刚入学时有所提高,但感性思维较强,对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因果关系、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等内容认识不够深入;经过几个月高中历史学习,学生的历史学习模式已逐渐形成; 从其需求来看,学生更需要的是理性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不仅是基础史实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会通过对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及因果关系、国共合作的意义及大革命失败的原因等内容的材料探究与小组合作,注重锻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目标与要点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和学情思考,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作出如下设置: 教学目标 1.通过漫画史料与文字史料相结合的阅览,讨论探究,了解五四运动在启蒙与救亡两方面所具有的革命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在联系,体会五四运动过程中的斗争精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史实,从现实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诞生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对对两则漫画史料的观察分析,自主思考,认识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中国共产党从中吸取的重要教训;同时,关注革命道路中英勇牺牲的先辈,体会时代所赋予的五四精神、建党精神、革命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与因果联系 2.教学难点: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上利用建构主义思想,以图片和文字史料为基点,通过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历程的总结概括(素养立意),引导学生思考本课核心问题,即变化的原因及趋势(问题导向),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对本课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本位)。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述引导,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2.合作探究法:以分工合作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3.史料分析法:通过图片、文字史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和总结概括能力。
课程脉络与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马星驰《玩弄于股掌之间》(1919年2月《真相画报》) 【问题引入】 请同学们看这幅漫画,并说说漫画主要有哪些要素,内容主要叙述了什么? 【过渡】 大家基本都提到了,画中,一个身穿和服的巨大日本人把一个小小的中国人抱在手中,面容和蔼,口称“公道待遇”,但是,他的一只脚已经伸进了中国的山东省。 【问题引出】 (1)图中口称“公道待遇”但实际上踏足山东青岛的“人”代表哪个国家? (2)被抱在手中的“人”代表的是什么政府?为什么说他被“玩弄于股掌之上”? (3)该漫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 以近代漫画家马星驰的漫画作品《玩弄于股掌之上》为导入,马星驰本人曾赴广州投身革命,后又随孙中山流亡海外10余年,归国后致力于通过漫画创作展现时政、揭露现实。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漫画作为材料,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利于学生接受,同时借助漫画中的细节设问释疑,引导学生从漫画内容的表达概括中思考漫画的内在含义,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五四运动、感受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能力、信息提取能力以及历史问题的发现和探究能力
新课讲授 一、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一)前奏——五四运动的背景认知 (PPT展示材料,教师结合材料讲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五四运动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1912——1919年,北洋政府的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五四运动前,民主科学推动者人们思想不断更新。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带来的震撼,也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1919年5月,外交交涉的失败直接推动了五四风雷的到来。 ——孔雀《五四运动爆发原因新论》 国际方面: (1)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2)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国内方面: (1)北洋军阀统治黑暗,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壮大,为五四运动提供阶级基础; (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 (4)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导火线) (二)合奏——五四运动的过程认识 (PPT展示两幅漫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两幅漫画) ——《全国同志莫被日奴耻笑》 ——沈伯尘《工学商打倒曹陆章》(1919年) 问题:(1)从漫画《全国同志莫被日奴耻笑》中反映出五四时中国人民反抗的对象有哪些?他们的抗争手段有哪些? (2)画中这三个拳头为什么要砸向曹陆章?由“劳动”“学”“商”三个拳头分别代表哪一社会阶层? (3)在漫画中,你能感受到中国人民怎样的斗争精神? 生:从漫画里学生可以看到中国人民通过游行示威、集会演讲的方式反对北洋政府的卖国政府的卖国政策,同时也在自发用“抵制日货”的方式反抗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斗争过程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形成的巨大爱国力量,表达了不怕牺牲、坚决抵抗的爱国精神,其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令人热血沸腾。 (三)变奏——五四运动的意义探究 探究一: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历史重现】五四运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扮演顾维钧的角色,体会人物的责任与情感,在巴黎和会作出拒绝签字的演讲。 “牧野男爵愤怒了,他真的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那么我倒想问问牧野男爵,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四万万中国人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是盗窃,是不是无耻啊,是不是极端的无耻!!! 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我,我,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协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演讲 【小组讨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内在联系? 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比飞机飞得还快。……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 1999年以后,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献进人中国,其数量之多令人吃惊,全国主要报纸、杂志都以大幅版面介绍社会主义思想。五四爱国运动后,许多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身体力行,到田间去,到工厂去。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穿起工人的服装,学习工人的语言,从事工人的劳动,力求与工人打成一片。 ——[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 生:启蒙性——全国各地出现大批报刊及团体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救亡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个自觉的力量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同时造就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工人阶级先进分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组织基础,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设计意图】时政漫画为引,通过问题的递进设置带领学生梳理五四运动的发展,认识其斗争对象与各阶层表现,在梳理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体会运动过程中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认知观察能力与家国情怀。 【设计意图】以历史重现和小组讨论两环节构成,一方面,以【历史重现】说明五四运动的直接结果,通过邀请学生模仿顾维钧演讲深入体会人物情感与时代情绪;另一方面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在自主思考的前提下,通过沟通讨论,强化对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在联系的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二、历史与人民的必然选择 (一)其作始也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 (PPT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教师结合地图讲述中共共产党的成立过程) (二)其将毕也必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 探究二: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经历,说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并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历史和人民会选择中国共产党。 历史的事实和经验表明,单纯的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无法完成这两大艰巨任务……中国共产党诞生在社会矛盾极其尖锐,人民革命斗争极其勇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除了少数工贼以外,整个阶级都是革命的。中国共产党是集中了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的最革命的品格。 ——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生:伟大意义:开天辟地,焕然一新——坚强的领导力量,正确的前进方向,强大的凝聚力量,光明的前途。 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具有现代性、革命性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性,继而可以解决近代中国的矛盾和发展问题,又易于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并改造传统。 【设计意图】以马克思主义宣传刊物及组织分布图来讲授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通过让同学们分享访谈过程中的故事及自身在访谈后的收获与感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建党百年以来中国社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变迁,体会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伟大意义。
三、理论到实践的曲折探索 (一)最佳的利益选择与结合 京汉铁路大罢工由于遭到军阀残酷镇压,惨案发生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这一系列斗争提供了重要教训: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为了战胜它,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没有起码的民主权利,到处受到反动军警的镇压。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923年到1924年冬,苏联军事顾问们对孙逸仙麾下军队的状况感到吃惊:军队大部训练不足,装备很差,统兵的军官也不够格。同时陈炯明叛变后,孙更加深感扩展党的组织和获得稳定外援之重要,故接受马林的建议,调整革命纲领,同意吸收中共党员入党。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问题:结合材料及课本132页史料阅读,思考国共两党为何会选择合作? ①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②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失败,急需要改组国民党,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二)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与失败 (PPT展示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军北伐示意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相关图片) 师: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决定与国民党合作。1924年在共产党的参与与帮助下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会议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后统一战线内部争夺权力斗争加剧,“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武汉“分共”相继发生,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探究三:结合漫画与教材,思考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南昌市党部宣传部《新军阀蒋介石甘自向坟墓摸索前行》(1927年3月10日) ——《共产主义与中国国情》 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联合绞杀中国革命,尤其是帝国主义干涉、破坏中国革命,寻找其代理人; 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破坏中国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主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不足,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为开辟革命新道路提供了思想借鉴。 【设计意图】通过课内外史料研读思考国共两党选择合作的原因,认识国共合作是双方的利益选择与结合。通过展示,按时间顺序讲述国民革命的发展进程并说明其历史意义,强化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两幅讽喻漫画所表达的内涵,思考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体会革命过程中牺牲的先辈们的爱国精神与奉献精神,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与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通本课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为主题,认识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过程,还未能与中国国情充分结合,故而到第22课中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就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充分结合的阶段,通过实践得到新的理论内涵并指导新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课后思考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叙述五四运动时写到“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人在千辛万苦之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但民主革命在政治上的胜利并没有带来一个产业革命和自由贸易的时代……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它所面对的是没有经受过资本主义大规模冲击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这片汪洋大海里深藏着和复制着几千年传统留下的影响”,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也出了五四运动“救亡压倒启蒙”的观点,针对两位学者的观点,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有何新的认识。
教学反思(教学前)
1.本课采用大单元教学,通过史料分析,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教学,主题明确,层层递进,以“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为主体,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三部分内容做出了整合的尝试,教学环节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本课属于课前设计,实际处理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灵活处置,存在不完美的可能性。我会在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