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表格式)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8 19:3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以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为基础,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导向,选择“寻找木兰之旅”为核心线索,将拓跋鲜卑的迁徙作为视角进行切入,以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为两条主要线索展开教学活动,并且通过情境创设,增加师生互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在教材导语部分,这一课的大部分内容都属于“了解”程度,区域开发和民族交融属于“认识”层次。但从时间上来看,这是“承前启后”的一课,前与两汉的内容相衔接,后与隋唐相连,所以要做好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工作,为后面的教学过渡。学生情况分析已知: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通过初中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史实,例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著名战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未知: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该阶段历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片段化的阶段,缺乏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全面认识;对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江南区域开发等概念和知识存在认识模糊等问题。需选择合适的切入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知:《木兰诗》是高一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木兰的身世背景亦正好切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而根据前期调研,学生对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的脉络及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较为陌生,通过“寻找木兰”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并对以上知识点产生情感上与逻辑上的认同和认知。能知:高一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面临着初中知识结构向高中知识结构的过渡和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的转换;通过图片史料、文字史料等材料的展示及情境创设,加之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在保持新鲜感的同时加深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关史实的学习和认识。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了解和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民族交融对国家统一和中华文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历史地图与教材,能够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的基本史实,并运用示意图梳理该历史时期的朝代更迭情况,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能够运用记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史料立足时空框架下论述民族交融的发展。(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地图的观察与对比,考古材料与文字史料的相互印证,以拓跋鲜卑迁徙的视角认识少数民族内迁与民族交融的关系(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对民族交融的掌握和理解,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民族交融的历史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结合《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进行引入【教师语言】同学们想必都学过《木兰诗》吧?那么老师在这里想问一个问题:木兰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朝代?木兰是谁,又为何要从军? 依托现代影视剧和古诗词,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
——《隋书 食货志》 回忆、学习东汉末年至西晋的相关史实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西晋覆灭后,晋元帝逃往江南,在江左重建了东晋王朝。长江天堑,是一个限制南北的天然屏障,使中原战火不能直接延烧到江南。这时江南虽然还是一个经济落后区城,但永嘉之乱的后果“洛京倾覆,中州士人避乱江左每十六七、幽、雾、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
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
近一百万南征军在这场战斗(肥水之战)中一举崩溃,利用这一机会,慕容垂自立于关东。接着慕容泓(鲜卑族)占据利用这一机会,慕容垂自立于关东。......此时,羌族姚装也举反旗,与泓相呼应。
——谷川道雄北方民族矛盾仍然尖锐。民族交融不够充分【教师语言】前秦的瓦解,是因其内部民族交融不够充分,致其统治基础薄弱,那么在前秦之后,北魏也统一了北方,鲜卑族出身的北魏统治者又会怎么去应多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呢?通过阅读材料,试简要概括孝文帝为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通过阅读文字史料,了解并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三、走出木兰——如何看待? 【问题设计】魏晋之后,鲜卑人消失了吗? 知道,了解感悟,思考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课堂小结 【教师语言】民族交融和民族融合有着天差地别的差异,尽管在孝文帝改革之下,鲜卑等少数民族逐渐“汉化”,但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成为了我们华夏族,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如今,木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已经走向好莱坞等国际大舞台,这也代表着中华文化在逐渐走向世界。 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教学反思
1、“木兰”作为一个课时的线索实际上较为单薄,与江南区域开发以及部分政权更迭的知识连接较少。2、本课知识点较多,内容庞杂,在实际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可能会显得略微紧凑,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三国两晋南北时期的相关史实学生容易受到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的误导,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规正。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