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是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包括四个子目:“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科技”和“少数民族文字”,分别对应文化成就方面的四个“新”变化——新儒学的重建、新文艺的创造、新科技的发明、新文字的交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握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尤其注重政治、经济对文化的影响。学情分析高一新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课,并且通过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己经了解了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治、经济特征。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也通过小说、电视剧等文艺作品接触过一些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以上几点对学生学习本课的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文字做了充足的知识储备。但学生己有的知识是浅层次的,且对儒学的发展的知识较为缺乏,又加之本课的教学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艺、科技等各方面的文化成就以及灿烂辉煌的文化是由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共同缔造的。唯物史观:归纳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客观地认识其成就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时空观念:认识辽宋夏金的文化所处的历史背景,掌握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掌握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分析儒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和影响。家国情怀:总结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分析其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认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文字的特点,认识到少数民族对多元一体、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子目“儒学的复兴”所述程朱理学的内容和历史影响教学难点第四子目“少数民族文字”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辽宋夏金元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的时代?教师展示(日)小岛毅著《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中的材料,说明“我们现在的许多生活习惯以及文化艺术,都是在辽宋夏金元这一时期产生的”,由此点明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又一特征——文化成就多样。教师引导并提问:那么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具体有哪些呢?如此灿烂辉煌的(辽)宋(夏金)元文化是谁创造的?请同学们分成6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寻找答案。 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做出回答;学生依据人物角色的不同分为6个小组,寻找答案。 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在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进行思考并进一步抛出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新儒学的重建 (一)背景——儒学的衰微教师讲解:儒学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思想,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请同学们回顾我们前面所学的历史知识,4人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绘制儒学发展的流程图。绘制完成后,教师结合流程图进行总结:儒学是在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的,到了战国时期继续发展,秦代由于秦始皇奉行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儒学的发展遭到严重打击。到了汉朝,武帝推行了一个著名的文化政策,很好,我听到有同学说“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这一时期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玄学盛行,儒学也吸收了佛道两家思想继续发展。隋唐时期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使得儒释道三教合一。教师提问:复兴一词指的是衰落后再兴盛起来,再创辉煌。纵观整个儒学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儒学素来是古代主流意识形态,为何到了宋代又开始要复兴了呢?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儒学面临了空前的危机?教师呈现材料:材料一:汉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以社会、家庭的道德规范为主体,理论性不强。另外,古代研究儒学的学者,也只注重对儒家经典作咬文嚼字式的考证和注解,结果儒学逐渐变得僵化和流于琐碎。 ——杭侃《中华文明传真(两宋)》 材料二: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李白《嘲鲁儒》教师讲解:儒学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且儒者虽皓首穷经,却死守章句,不懂经邦治国之策,因此导致了儒学的僵化。背景——佛道的冲击教师讲解:当然不仅儒学自身发展存在问题,外部的大环境也使得儒学在这一时期面临挑战。自魏晋到五代以来的分裂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平时在生活中,你非常倒霉、痛苦的时期是不是也会转移注意力去寻找一个精神的寄托呢?教师讲解:所以当时的人们为寻找一个寄托就开始信奉佛教和道家。佛教讲求行善积德,追求来世的幸福;而道教主张修炼成仙,追求无限的寿命,很大地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于是佛道思想在社会中盛行开来,使得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因此,儒学复兴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佛道盛行,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过程——儒学复兴运动教师讲解:面对这种社会现状,一些学者他们就坐不住了,他们要开始行动了。而我们知道宋代它实行的是一个崇文抑武的政策,这为儒学复兴运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政策环境。这些儒家学者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终于重新建立了人们崩溃的信仰。教师提问:那么这些学者是谁呢?他们具体干了哪些事情呢?教师讲解:北宋五子为北宋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理学的开创者。理学是宋代哲学的主流,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故称为理学,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派便是程朱理学,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知道了理学的含义,那么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简单来说,理学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认识理学,我们要围绕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和人生观四个层面来学习。内容——理学的产生教师呈现材料: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二程遗书》卷十九《杨遵道录》教师讲解:我们先来看一下理学的宇宙观,《二程遗书》中说“物物皆有理” 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这说明“理”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存在于万物之中,就像火是热的、水是冷的特性, “理” 决定了这种特性,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把天理推演到人类社会就表现为人伦关系,父子君臣,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在伦理观上,理学讲求三纲五常为人类社会如何运行指明了方向。教师提问:那如果单个的人有较高的人生目标,要怎样平衡好天理和欲望的关系呢?教师讲解:《朱子语类》中指出,要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就是正常的人性,仁义道德;而人欲则是指过度的欲望,即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饮食之间天理与人欲的区别,吃饭这件事情上面什么是自然规律,什么又是属于个人的欲望呢?肚子饿了要吃饭,这个是自然规律,但是你追求山珍海味,那这个就是人欲。在这里老师要澄清一点,“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说人一点点欲望都不能有,而是要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从而达到如朱子所言的圣人的境界。教师讲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理学中的理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来认识理呢?对,答案就是格物致知。格物就是考查研究具体事物,致知就是获取事物之理,连起来就是通过探究万物本原而达到对天理的认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想要认识苹果的特质,我们可以从看、闻、摸、尝等多方面去感觉,最后在整体上总结苹果的特征,达到对苹果这一事物的普遍认识。影响——国家意志和教育层面教师讲解:在理学家的不断努力下,新儒学得以重建并在国家意志、教育以及民族气节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朱熹本人对教育十分重视,长期从事讲学活动,其中白鹿洞书院成为了理学传播中心。朱熹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学统一教科书,程朱理学也成为官方哲学。到了元朝中期,经书考试单独出题,考试内容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这标志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最终确立。理学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请同学们根据以下诗句分析理学的社会影响。教师总结: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反映了强大的民族气节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带来理学的积极影响,它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起了积极作用。 1.回顾儒学建立、发展的相关史实,4人为一组绘制儒学发展流程图。2. 结合史料分析得出儒学衰微的背景。3.结合《程朱理学——北宋五子》的画作,理解理学的概念。4.结合史料并阅读课本,总结出理学的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 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影响深远,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了解背景有利于从整体把握儒学复兴的内容。运用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史料探学习,启发式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认识到儒学复兴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分析史料,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同时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够在回忆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通过讲解宋代的政治环境,儒家学者的努力,逐步推导到理学的建立。在此期间,进行提问,使学生结合课本和史料认识程朱理学的整体内容,并对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进行比较详细的学习。通过诗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到理学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宋代学者强烈社会责任感,增强历史学习能力。
二、新文艺的创造 (一)宋词、元曲和话本教师讲解并提问:我们领略了理学家在思想层面给我们带来的成就,那么词人、市民、书画家在这一时期又带给了我们哪些文化成就呢?特点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请第二、三、四组的同学们阅读课本67—68页的内容完成表格。教师讲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兴起,于是便出现了世俗文学。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用一个词概况就是雅俗共赏。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世俗化、平民化。 (二)书法和绘画教师讲解:学习了宋元时期的宋词、元曲、话本等文学成就,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接下来请欣赏下面四幅图片。教师提问:通过图片赏析,谈一谈你对这三幅作品的感受,理解宋元时期绘画和书法的特点。教师总结:书法: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绘画: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1.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2.欣赏书画作品,感受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 让学生总结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将教科书中的材料与补充材料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意境和旨趣,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新科技的发明 (一)三大发明教师讲解: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巅峰。 宋代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手工业更是空前繁荣,大大激发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就在宋代基本成熟, 请第五小组(扮演科学家)的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括三大发明的发展和影响。教师总结: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二)三大科技巨著教师讲解:除了三大发明、建筑成就外,宋元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还有《梦溪笔谈》和《授时历》。说到这两部科技成就著作,不得不提其作者——北宋的沈括与元朝的郭守敬。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郭守敬最突出的成就是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元代的农学家王祯,他编撰了集南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的《农书》,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学生整理总结三大发明的发展和影响:三大发明分别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在唐末已经被运用于军事,宋代时由于战争不断,设置了火药作坊。火药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古代叫司南,宋朝时广泛应用于航海。它促进欧洲地理大发现,世界由分散到连成一个整体。 科技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自主归纳三大发明的历程,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四.新文字的交融 教师提问:请第六组的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本最后一个子目,并观察下列图片,说说以下文字的共同之处? 教师总结:由于受到汉文化影响,辽夏金统治者在创造本民族文字时都模仿了汉字字形,所以与汉字比较接近。辽、夏、金、元少数民族的文字,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格局。 观察少数民族文字图片,概况文字特点——在汉字基础上创制,同时保留本民族个性。 认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文字的特点,认识到少数民族对多元一体、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回答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如此灿烂辉煌的(辽)宋(夏金)元文化是谁创造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共同缔造了灿烂的文化。1.理学家:完成儒学复兴,产生理学,使儒学更加思辨化、哲学化。2.词人、市民、书画家:创造出宋词、元曲、话本、书画以及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3.科学家:创造诸多科技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4.少数民族统治者: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丰富多彩的宋元文化成就不是单个人、单个民族创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 本课以辽宋夏金元文化的发展变化为主线,使学生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艺、科技等各方面的文化成就以及灿烂辉煌的文化是由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共同缔造的,从而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