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十三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本单元上承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下启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本单元重点共有两个:一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二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和面临的危机。 本单元分为三课,即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和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总体来说,13、14两课讲政治,附带军事、对外关系,第15课讲经济和文化。第13、14两课中,第13课主要讲述明朝,附带讲述清朝建立和清军人关,第14课讲清朝的鼎盛和中衰。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分别体现在第13、14课。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面临的危机,则分散于三课中。 (二)本课内容 本课在逻辑关系上采取先内后外的原则。第一子目“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讲明朝的内政,以专制强化为重点。第二子目“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第三子目“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讲明朝的边疆问题和外部环境,其中先讲沿海,再讲内陆。第三子目讲内陆边疆的时候,顺便带出清朝建立、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从而结束全课。
二、学情分析
(一)已知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明朝历史概况,对明朝的历史概况有一定的了解,已掌握相关的历史学习方法。 (二)未知 学生没有深入学习、探究明朝历史,未熟练运用相关历史学习方法。 (三)想知 学生对深入探究明朝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明清边疆政策等问题有较浓的兴趣,但其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需要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因此需要教师提供相关史料,运用图片、地图、表格等素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同时也加强学生相关的历史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方法探究历史。
三、本课立意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本课主要讲明朝,共三个子目,分别涉及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和明朝经略边疆的问题。尽管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点在清朝,但明朝打下的基础也是不可忽视的。
四、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对比中西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 (二)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同时通过地图,明确明朝经略边疆的具体举措,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 (三)通过分析、总结、归纳史料,对废除宰相制度、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作出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四)感悟明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不懈努力和斗争,增强民族认同感以及历史使命感;感悟明朝逐渐落后于历史潮流,一味的保守只会造成落后,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 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较难。
六、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主要为历史问题探究法,辅之以讲授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师:在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绘制了中西对比的时间轴,14、15世纪,西方迈向了近代,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启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发生,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而中国元明易代,明清易代,建立起来的依然是封建专制统治,继续巩固原有的格局和秩序,从我们后人的角度来看,此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大潮,历史的天平逐渐向西方倾斜。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究竟是哪一个环节,是什么时候,没有赶上世界大潮的呢? 课前绘制中西的时间轴 通过自主绘制中西对比的时间轴,学生将明朝历史与世界历史相联系,以国际视野来看明朝,认识到明朝逐渐落后于西方,面临着巨大危机。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教师简要讲述朱元璋生平,引出江山治理的问题。 问题1:明太祖朱元璋废宰相制度的原因?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朱元璋曾立李善长和徐达为左右丞相,李善长掌握实权,在他罢相之后,把自己的亲信胡惟庸推荐给了朱元璋,而朱元璋也认为胡惟庸是一个人才,而胡惟庸又善于逢迎,深受朱元璋宠信,一时之间,胡惟庸权倾一时,骄横擅权,而朱元璋为了巩固朱家统治,开始大面积诛杀开国功臣。除了个人原因之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朱元璋认为秦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设立了丞相,汉唐宋沿袭,虽然有贤能的人,但也出现了很多小人专权乱政。秦始皇设丞相,丞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总揽全国政务,为分割相权,秦始皇设三公九卿。汉武帝时以“内朝”侵夺以宰相为首的外朝官员的决策权。隋唐时,以三省六部设置众宰相。宋代设置二府三司限制宰权力。可以看到宰相制度沿用的上千年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皇权试图通过政治改革削弱相权。但是到了元代一反前代王朝分化相权之举,以中书省总揽行政大权,以致相权扩大,这是元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作为元朝之后的王朝,朱元璋立国后定要吸取前朝教训。 明初,承继元代政制,相权很大,严重威胁到专制皇权,这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胡惟庸案不过是朱元璋加强专制皇权的“借口”。 问题2: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政务繁多、负担过重的问题?其后继者呢? 师:没有了宰相,大小政务都需朱元璋自己处理,不仅大大增加了皇帝负担,还降低了办事效率,朱元璋曾写诗诉说自己的辛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及其后继者采取了什么措施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2页最后一段。 师问: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思考内阁是怎么运转的呢? 师总结学生回答:内阁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奏章。明宣宗时期开始为皇帝草拟处理意见,称之为“票拟”。皇帝在此基础之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之为“批红”。这样内阁就分担了皇帝的政务,减轻了皇帝的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权力膨胀,部权尽归内阁,此时的内阁首府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居正 内阁和宰相的职责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为了加强皇权而废除宰相,此时内阁权力膨胀会威胁到皇权吗? 问题3:明朝内阁与前朝宰相有何不同? 师:总的来说,宰相作为百官之长,手握实权,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皇权,而内阁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可以参与决策而无决策权,这就在负担政务的基础上,保障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内阁实质上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问题4:宦官专权的局面是怎么造成的? 师问:到了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大家阅读这则材料,结合课本,思考宦官专权的局面是怎么造成的? 教师梳理明朝处理政务的流程图,明朝行政设计上,应该是通政司将奏章上交皇帝,皇帝让内阁票拟,再呈送给皇帝批红,但是如图所视,期间都有司礼监的介入,明朝中后期皇帝怠政,流程就变成了内阁票拟,呈送司礼监,司礼监是权力最大的宦官机构,拥有协助甚至是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除此之外,司礼监还控制着负责监视、侦查的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 任务一:总结明太祖对废宰相的看法。 朱元璋认为可以集权于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维护皇权。 任务二:概括黄宗羲对废宰相的理解。 黄宗羲首先强调“天下不能一人而治”的基本道理;其次肯定了宰相作为官僚机构首长对皇权的制衡作用;最后指出,由于皇位世袭,皇帝治国的素质要求高。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将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置于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任务三:分析明太祖与黄宗羲对废宰相的理解为何不同。 明太祖与黄宗羲在废宰相问题上的观点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立场不同。明太祖站在皇帝的角度看宰相,觉得后者对皇权有威胁,故必欲废之而后快。黄宗羲则站在普通士大夫的角度,认为宰相是官僚机器当中针对皇权的调节器,废掉之后会有严重后果。 所以对同一事件,会因为主观情感、所处时代、问题角度、阶级立场的问题,产生不同的解释。 总结:明朝的决策流程造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然而无论是内阁还是宦官在本质上都是皇权的延伸,因此可以说明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封建专制的发展对经济文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此时的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们在不断的解放思想,冲破束缚,不断向外探索,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明朝沿海地区又有什么挑战和机遇呢? 1、历史原因:前朝丞相权势过重的教训。 2、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 3、根本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阅读教材,结合自主搜集资料进行总结。 并不会,明太祖时期的殿阁大学士只是顾问,几乎不能参与决策。 而随着内阁发展,皇帝依然是决策者。 皇帝不亲政事,导致事权下移,内阁阁臣也听从于地近者,“地近者”就是受到皇帝宠幸的宦官。明朝后期,多位皇帝长期不理政事,万历皇帝近三十年没有上朝,这更是为宦官把持朝政创造了机会。 依次完成任务。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学生能基本了解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历史、直接和根本原因,并理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通过自主搜集资料,锻炼学生搜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比宰相和内阁各方面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内阁实质上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明朝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通过梳理明朝处理政务流程图,学生基本理解造成宦官专权局面的原因,知道宦官专权的表现。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学生知道明太祖与黄宗羲对废宰相的理解有何不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他们的观点为什么会不同,培育历史解释素养。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局势 十五世纪是世界航海技术取得巨大突破的时期,这一时期,明朝郑和率领的船队实现了远洋航行,同时,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也使得明朝受到了西方强烈的挑战和冲击 (一)海上交通之变 问题1:郑和为何下西洋? 师:明成祖时期,派遣郑和远航海外,从1405年,到1433年共七次下西洋,如地图所示,他们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开创了西太平洋到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史称郑和下西洋。同学们阅读史料结合所学,思考郑和为何下西洋,为何能下西洋 问题2: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亚非等国家的联系;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开辟新航路,为大航海时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加深了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 消极影响: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地位: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远远领先于新航路开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二)沿海形势之变 问题1:明朝沿海危机何来? 问题2:采取什么措施解决? 虽然有强大的装备与技术,但明朝沿海并不太平。 早在元朝时期,忽必烈曾经两次远征日本,却以失败为告终,为了报复元朝侵日,日本人开始抢劫元朝的船只,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抢劫船只获利多且快,频繁地骚扰我国东部沿海,被称为倭寇。 明朝建立以后,面对这样的情况,朱元璋开始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但海禁政策并不是一以贯之,经历数次开合,请同学 唐王朝对外交往态度趋于保守。 到了明中期,这些渔民无法生计,转而为盗,走私活动频繁,倭寇与中国商人相互勾结。 纵观明朝,嘉靖年间的倭寇活动最为猖獗,于是朝廷派遣戚继光等人平倭。这位戚继光在年少时期就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言壮语,后来来到浙江招募三千人亲自训练,创设鸳鸯阵,改良军备,这支队伍在之后的作战中不断壮大,成为让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戚继光消除倭患,保护海防,是一位维护民族领土完整的民族英雄。 形势好转后,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放松了对沿海私人贸易的限制,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问题3:欧洲殖民者给明朝带来了什么挑战? 问题2:欧洲殖民者给明朝带来了什么机遇?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此后,明朝政治腐败,澳门几乎由葡萄牙人管理,葡萄牙人修造炮台,设官置署,筑室建房,进行移民,澳门逐步沦为西方殖民者第一块在华殖民地,每年征收税银两万余两 。 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末,西班牙被荷兰打败,西班牙退出台湾,但荷兰始终未能打开与明朝直接贸易的渠道。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4页,明朝后期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的荷兰殖民者与明朝军队交锋的史料。 明朝军队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而荷兰的武器可以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这表明此时荷兰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此时西方殖民者已经给明朝构成了明显威胁。这件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明清易代时,明朝清朝都制造了欧式红夷大炮,应用于作战,成为保疆卫土的依仗。 过渡:明朝虽然有过航海史上的壮举,但并没有延续下,十六世纪后欧洲步入了近代化进程,中国依然在巩固原有的秩序 随着倭寇的侵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纷至沓来,即使政府将沿海大门紧紧关闭,依然不能为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这又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收集相关材料,进行深度的思考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寻找惠帝、宣扬国威、扩大朝贡贸易。 依次完成任务。 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借口需要停泊、晾晒货物等,并许诺缴纳租金,“求于近处泊船”经澳门守澳官王绰代为申请,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门。 欧洲殖民者占领中国土地,对中国领土主权造成威胁,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武器。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通过中西对比,客观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培育学生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明朝沿海倭寇危机,为理解之后明朝、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做铺垫,感悟明朝逐渐落后于历史潮流,虽有开放,但明朝大趋势还是逐渐保守封闭,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感悟戚继光抗倭的为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努力和斗争,增强民族认同感以及历史使命感。 通过梳理西方殖民者侵略明朝的时间轴,对比中西此时的军事实力差距,明白此时明朝已经落后与世界大潮,逐渐保守自封。学习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如果说明朝的海外活动经历了有主动发展到被动应对的过程的话,那么明朝的内陆边疆形势一直都比较复杂。 问题1:明朝北部边疆有何变化? 我们先来看看明朝北部边疆的压力和对策,元朝灭亡后,蒙古形成了瓦剌和鞑靼两大集团,永乐时期,这两大集团互相争斗不断,尚未对明朝构成较大威胁,北部边疆形势相对稳定,北部边疆防御体系也在这一时期完全形成,主要设施就是今天看到的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成为明朝与蒙古势力范围的基本分界线 从明朝中期开始,瓦剌和鞑靼就一直威胁着北部边防,明英宗时,瓦剌势力大增,兼并了鞑靼诸部,基本统一漠北,1449年,瓦剌还曾在土木堡俘虏了御驾亲征的明英宗,史称土木之变,到明代宗时期,瓦剌衰落,退回漠北西部,鞑靼再度崛起,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是鞑靼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现有规模无法满足鞑靼的需求,为了逼迫扩大与明朝的往来,1550年,鞑靼的首领俺答汗对明朝打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明朝承平日久,军备废弛,十万军队聚城而守,不敢应敌,任由对方掠夺,之后,俺答汗多次发动小规模进犯,明朝都城多次戒严,北部边防形势一直比较紧张。 直到1571年,隆庆合议,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明穆宗订立,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并扩大贸易,进行“互市”,直到明末基本维持了和平的局面,史称俺答封贡。 俺答封贡具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来认识,从短期来看,俺答封贡结束了蒙古与明朝的长期对峙,创造了和平的局面,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期来看,还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问题2:明朝经略内陆边疆措施有何特点? 我们接着看看明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情况,西藏地区在明朝被称为乌斯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保留他们原有的上下级关系,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 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西藏地区一直与中央保持良好的同属关系 明朝前期对于东北地区的统治相对稳固,统治者在黑龙江流域设置了奴儿干都司,并封受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东海女真基本活动与黑龙江流域,距离汉族较远,社会方式相对落后,对于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使用镇压、招抚、防范等手段,尽管女真诸部不时有反抗之举,但都很快被平定,明朝的统治地位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明朝对于内陆边疆的管理,为清朝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表格,概括明朝经略内陆边疆措施的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明朝统治者采取了像订立合约,设置行政机构等政治上的措施,也通过扩大贸易等经济手段稳固边疆,还修筑长城加强自己的军事防御能力,可以看出明朝稳固边疆措施形式上的多样性,此外明朝在边疆还大量任用了当地人进行管理,实现了因俗而治。 十六世纪后期,女真政权的兴起,改变了边疆地区基本稳定的局面。 1616年,努尔哈赤经过二十多年的战斗,统一了女真各部,此时正值明神宗怠政,未能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努尔哈赤的膨胀,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其后,其子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定都 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经过与明朝二十多年的交战,清逐渐成长为雄踞关外的强大政权,为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问题2:明朝为何灭亡? 师:相较于女真的蒸蒸日上,明朝可谓是山河日下,明思宗时期,明朝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统治危机,内忧外患,请同学们阅读史料,结合所学,思考明朝灭亡有哪些原因? 图中展示的就是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的进攻路线,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随后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 师:清朝在得知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迅速做出反应,聚集了大量军队,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配合下,迅速入关,打败了李自成,占领北京,坐收渔翁之利,此后,经过二十年的征战,清朝基本消灭了明朝农民军余部,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结合教材,梳理归纳明朝北部边疆形势变化,思考俺答封贡的意义。 明朝稳固边疆措施呈现出形式多样,因俗而治的特点。 ①崇祯皇帝个人原因。 ②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濒于崩溃。 ③天灾,阶级矛盾尖锐 ④农民起义 通过梳理明朝边疆措施,结合地图,理解明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做出的努力,培养时空观念;通过分析明朝边疆措施的特点,思考对当今社会治理的借鉴意义。 通过分析史料,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为当下社会治理提供借鉴,吸取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总结与作业 一、总结 通过这一课,我们学习了明朝的发展变化,通过废宰相,设内阁等方式,明朝加强了君主专制,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解决了东南沿海和内陆的边疆压力,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来贡献。 然而君主专制的强化也加强了明朝政治的腐化,没有及时应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最终在农民起义军和清的双重打击下,土崩瓦解,清朝起而代之,统一全国,建立起新的王朝。 二、作业布置 1、结合本课所学,完善明朝时间轴。 2、明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同时面临巨大危机,这其中蕴含了诸多启示,请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明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完成2021年高考真题(全国甲卷)第42题。 4、预习第14课,思考清朝沿袭了明朝哪些制度?又有什么改变? 学生梳理本课时间轴 通过梳理本课内容,明确明朝基本史实,知道明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的努力,增强民族认同感。理解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逐渐走向保守自封,落后于世界大潮,同时将明朝历史与世界历史相联结,从国际角度认识明朝历史,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能力,压实时空观念,培育家国情怀。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