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5.1 种群和群落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5.1 种群和群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4-01 14:31:2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5.1 种群和群落
一、夯实基础
1.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是(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物种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物种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不同,并能够交配繁殖且子代可育的相关的生物群体,从种群、物种、群落的概念思考解题。
【解答】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这是许多同种鸟类的迁徙行为,故他的研究对象属于种群,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一片森林中,有树木、杂草、昆虫、鸟、鼠等动植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生物共同组成(  )
A.一个种群 B.一个物种
C.一个生物群落 D.以上都不是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
【解析】【分析】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解答】一片森林(一定生活环境)中,有树木、杂草、昆虫、鸟、鼠等动植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
故答案为C.
3.下述组合中,属于种群的是(  )
A.生活在一块稻田里的所有生物
B.某一片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C.肺炎患者肺部所有的肺炎双球菌
D.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是指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一种生物的总和,解答时区分
【解答】A、生活在一块稻田里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因此不属于种群,A不符合题意;
B、某一片池塘中的全部鱼类,包括不同的鱼种,因此不属于种群,B不符合题意;
C、肺炎患者肺部所有的肺炎双球菌,该双球菌是肺部一种生物的总和,属于种群,C符合题意;
D、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包括微生物和枯木,因此不属于种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下列区域中生物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  )
A.一块农田 B.塔里木盆地
C.西双版纳原始森林 D.内蒙古草原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群落结构复杂的特点。
【解答】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因此营养结构最复杂,生物群落结构最复杂,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科研人员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确认了一个新物种,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生活在该山区的所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构成一个(  )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群落 D.种群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根据种群、生态系统、群落、种群的概念思考解题。
【解答】由于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的所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它们构成了一个种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地形 C.光照 D.湿度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据此思考解题。
【解答】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光照强度)有关。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因此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下列不属于群落特点的是(  )
A.群落由多种种群组成
B.群落一般是很大的,至少在一平方千米以上
C.群落一般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D.群落中的生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特点。
【解答】群落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边界特征、分布范围、结构、种类组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等。群落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丛、草地、沼泽等)和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组配和种类结构)、优势种(群落中以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的特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丰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丰富度,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群落有多种类型。根据群落的   及其   ,可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   生物群落和   生物群落。
【答案】基本特性;生活的环境;陆生;水生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类型。
【解答】群落有多种类型。根据群落的基本特性及其生活的环境,可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陆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
故答案为:基本特性;生活的环境;陆生;水生
9.陆生生物群落又可分为六种:   、   、   、   、   和   。
【答案】热带雨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草原群落;荒漠生物群落;沼泽群落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陆生生物群落。
【解答】陆生生物群落又可分为六种:热带雨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草原群落、荒漠生物群落和沼泽群落。
故答案为:热带雨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草原群落;荒漠生物群落;沼泽群落
10.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称为   。
【答案】植被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植被与气候、土壤、地形、动物界及水状况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从全球范围可区分为海洋植被和陆地植被两大类。由于陆地环境差异大,因而形成了多种植被类型。
【解答】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称为植被。
故答案为:植被
11.天然森林的形成过程:沙丘上出现   →出现   →出现   →出现乔木→形成乔木群落→最后形成森林。
【答案】先锋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灌木群落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天然森林的形成过程。
【解答】天然森林的形成过程:沙丘上出现先锋植物→出现多年生草本植物→出现灌木群落→出现乔木→形成乔木群落→最后形成森林。
故答案为:先锋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灌木群落
12.某班级调查一块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10个小组各统计一平方米内的蒲公英株数,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0 3 3 2 2 3 3 9 4 3
根据实际情况有两个组所报数值是不真实的,这两个组最可能是第   组和第   组。如果这两个组的实际数据之和为7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   株/m2(种群密度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答案】1;8;3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就叫做样方。
【解答】因为这块地上的蒲公英分布是均匀的,而第8组和第1组的数据与平均值的差距太大,所以第8组和第1组最有可能是不真实的.样方法中若确定了样方,并对每个样方内的物种个体数进行了计数调查后,将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密度.如果这个组的实际数据为5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 。
故答案为:1;8;3
13.一块草地的面积为50m×90m,在随机挑选的10个1m2面积范围内,如果你发现平均有3只蝗虫,你估计这块草地蝗虫种群的总量是多少?
【答案】解:这块草地蝗虫种群的总量为50m×90m× =13500只。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计算种群数量的方法。
【解答】 这块草地蝗虫种群的总量为50m×90m× =13500只。
故答案为:这块草地蝗虫种群的总量为50m×90m× =13500只
二、能力提升
14.观察酵母菌种群实验中,关于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大
B.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小
C.酵母菌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随时间延长,酵母菌的数量先快速增多,后缓慢增多,到一定的程度酵母菌的数量保持不变。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和酵母菌数量的增长,培养基中空余空间变得越来越小,食物和氧气越来越少,同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会释放一定的热量,温度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高。
【解答】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随时间延长,酵母菌的数量先快速增多,后缓慢增多,到一定程度后,酵母菌的数量保持不变,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我国在鱼类饲养上有悠久的历史,很早就掌握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鱼类混合放养技术。在一个湖泊中,由水草、多种鱼、虾、螃蟹等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在不同水层中生活,这说明其在垂直方向上有   现象。
【答案】群落;分层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从群落的特征解题。
【解答】在一个湖泊中,由水草、多种鱼、虾、螃蟹等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群落。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在不同水层中生活,不同水层分布不同鱼类,反映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说明其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
故答案为:群落;分层
16.如图表示一个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后,其数量增长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图中表示种群的数量最大的点是   (填字母,下同)。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   。
(3)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   。
【答案】(1)d
(2)b
(3)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1、S型增长曲线有几个阶段:
①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
②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
③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会停止生长。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解答】(1)由图可知,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数量,因此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100只,即d点。
(2)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数量增长迅速,当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即图中b点。
(3)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数量,因此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d。
故答案为:(1)d(2)b(3)d
17.观察森林植物的分层现象,并回答问题:
(1)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因其长得高低错落,这样在群落中出现分层现象,请分析图中所标字母代表的层:
A:   ;B:   ;C:   。
(2)天然森林的形成要经历近千年,但在形成森林之前,最早在沙丘上出现的植物是   。
【答案】(1)植物;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2)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或先锋植物)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群落的主要结构是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体现的是垂直结构,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体现的是水平结构。
【解答】(1)生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生物是绿色植物,因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将太阳光能固走下来,并储存在有机物中,供自身和其它生物生命活动之需要,因绿色植物长得高低错落,如此在群落中出现分层现象,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据图可知,A是乔木层、B是灌木层、C是草本层;
(2)天然森林的形成要经历近千年,但在形成森林之前,最早在沙丘上出现的植物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或先锋植物)。
故答案为:(1)植物;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2)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或先锋植物)
18.松毛虫是严重危害松树的森林害虫,我国松林管理中已广泛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赤眼蜂把卵产在松毛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幼虫以松毛虫卵里的营养物质为食物,因而使松毛虫的卵不能孵化。请回答:
(1)以上三种生物是否可称为群落?说明理由。
(2)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最大优点是   。
【答案】(1)不能,因为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的集合,森林里除了松树、松毛虫和赤眼蜂外还有其他的生物。
(2)可以减少农药污染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从群落的概念以及生物防治的方法切入解题。
【解答】(1)不能,因为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的集合,森林里除了松树、松毛虫和赤眼蜂外还有其他的生物。
(2)生物防治是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因此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手段最大优点是可以减少农药污染,从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故答案为:(1)不能,因为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的集合,森林里除了松树、松毛虫和赤眼蜂外还有其他的生物(2)可以减少农药污染
19.某生物学家跟踪一个鹿群生活长达30年之久,收集到的研究数据见表。
时间(年) 1 5 10 15 20 25 30
鹿群数量(千只) 15 30 65 100 40 25 10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曲线图。(要求: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鹿群数量)
(2)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鹿群的数量哪一年最高?哪一年最低?
(3)简单地叙述在跟踪研究期间鹿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4)跟踪到第16年时,假设这个地区经历了非常寒冷的冬季,你认为会对鹿群数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1)解:如答图所示。
(2)第15年最高;第30年最低。
(3)从第1年到第15年鹿群的数量不断增加,第15年后鹿群数量又不断下降,直到第30年时下降到最低点。
(4)会使鹿群数量下降。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结合鹿群收集数据表,分析解题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曲线图如下:
(2)根据图表数据所示:鹿群的数量第15年最高,第30年最低。
(3)从第1年到第15年鹿群的数量不断增加,第15年后鹿群数量又不断下降,直到第30年时下降到最低点。
(4)跟踪到第16年时,假设这个地区经历了非常寒冷的冬季,由于非常寒冷的冬季不适合鹿的生存,因此鹿群数量会下降。
故答案为:(1)
(2)第15年最高;第30年最低(3)从第1年到第15年鹿群的数量不断增加,第15年后鹿群数量又不断下降,直到第30年时下降到最低点(4)会使鹿群数量下降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5.1 种群和群落
一、夯实基础
1.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是(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物种
2.一片森林中,有树木、杂草、昆虫、鸟、鼠等动植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生物共同组成(  )
A.一个种群 B.一个物种
C.一个生物群落 D.以上都不是
3.下述组合中,属于种群的是(  )
A.生活在一块稻田里的所有生物
B.某一片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C.肺炎患者肺部所有的肺炎双球菌
D.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
4.下列区域中生物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  )
A.一块农田 B.塔里木盆地
C.西双版纳原始森林 D.内蒙古草原
5.科研人员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确认了一个新物种,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生活在该山区的所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构成一个(  )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群落 D.种群
6.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地形 C.光照 D.湿度
7.下列不属于群落特点的是(  )
A.群落由多种种群组成
B.群落一般是很大的,至少在一平方千米以上
C.群落一般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D.群落中的生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8.群落有多种类型。根据群落的   及其   ,可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   生物群落和   生物群落。
9.陆生生物群落又可分为六种:   、   、   、   、   和   。
10.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称为   。
11.天然森林的形成过程:沙丘上出现   →出现   →出现   →出现乔木→形成乔木群落→最后形成森林。
12.某班级调查一块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10个小组各统计一平方米内的蒲公英株数,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0 3 3 2 2 3 3 9 4 3
根据实际情况有两个组所报数值是不真实的,这两个组最可能是第   组和第   组。如果这两个组的实际数据之和为7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   株/m2(种群密度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13.一块草地的面积为50m×90m,在随机挑选的10个1m2面积范围内,如果你发现平均有3只蝗虫,你估计这块草地蝗虫种群的总量是多少?
二、能力提升
14.观察酵母菌种群实验中,关于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大
B.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小
C.酵母菌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5.我国在鱼类饲养上有悠久的历史,很早就掌握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鱼类混合放养技术。在一个湖泊中,由水草、多种鱼、虾、螃蟹等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在不同水层中生活,这说明其在垂直方向上有   现象。
16.如图表示一个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后,其数量增长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图中表示种群的数量最大的点是   (填字母,下同)。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   。
(3)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   。
17.观察森林植物的分层现象,并回答问题:
(1)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因其长得高低错落,这样在群落中出现分层现象,请分析图中所标字母代表的层:
A:   ;B:   ;C:   。
(2)天然森林的形成要经历近千年,但在形成森林之前,最早在沙丘上出现的植物是   。
18.松毛虫是严重危害松树的森林害虫,我国松林管理中已广泛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赤眼蜂把卵产在松毛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幼虫以松毛虫卵里的营养物质为食物,因而使松毛虫的卵不能孵化。请回答:
(1)以上三种生物是否可称为群落?说明理由。
(2)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最大优点是   。
19.某生物学家跟踪一个鹿群生活长达30年之久,收集到的研究数据见表。
时间(年) 1 5 10 15 20 25 30
鹿群数量(千只) 15 30 65 100 40 25 10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曲线图。(要求: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鹿群数量)
(2)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鹿群的数量哪一年最高?哪一年最低?
(3)简单地叙述在跟踪研究期间鹿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4)跟踪到第16年时,假设这个地区经历了非常寒冷的冬季,你认为会对鹿群数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物种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不同,并能够交配繁殖且子代可育的相关的生物群体,从种群、物种、群落的概念思考解题。
【解答】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这是许多同种鸟类的迁徙行为,故他的研究对象属于种群,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
【解析】【分析】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解答】一片森林(一定生活环境)中,有树木、杂草、昆虫、鸟、鼠等动植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是指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一种生物的总和,解答时区分
【解答】A、生活在一块稻田里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因此不属于种群,A不符合题意;
B、某一片池塘中的全部鱼类,包括不同的鱼种,因此不属于种群,B不符合题意;
C、肺炎患者肺部所有的肺炎双球菌,该双球菌是肺部一种生物的总和,属于种群,C符合题意;
D、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包括微生物和枯木,因此不属于种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群落结构复杂的特点。
【解答】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因此营养结构最复杂,生物群落结构最复杂,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根据种群、生态系统、群落、种群的概念思考解题。
【解答】由于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的所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它们构成了一个种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据此思考解题。
【解答】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光照强度)有关。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因此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特点。
【解答】群落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边界特征、分布范围、结构、种类组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等。群落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丛、草地、沼泽等)和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组配和种类结构)、优势种(群落中以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的特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丰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丰富度,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答案】基本特性;生活的环境;陆生;水生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类型。
【解答】群落有多种类型。根据群落的基本特性及其生活的环境,可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陆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
故答案为:基本特性;生活的环境;陆生;水生
9.【答案】热带雨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草原群落;荒漠生物群落;沼泽群落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陆生生物群落。
【解答】陆生生物群落又可分为六种:热带雨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草原群落、荒漠生物群落和沼泽群落。
故答案为:热带雨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草原群落;荒漠生物群落;沼泽群落
10.【答案】植被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植被与气候、土壤、地形、动物界及水状况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从全球范围可区分为海洋植被和陆地植被两大类。由于陆地环境差异大,因而形成了多种植被类型。
【解答】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称为植被。
故答案为:植被
11.【答案】先锋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灌木群落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天然森林的形成过程。
【解答】天然森林的形成过程:沙丘上出现先锋植物→出现多年生草本植物→出现灌木群落→出现乔木→形成乔木群落→最后形成森林。
故答案为:先锋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灌木群落
12.【答案】1;8;3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就叫做样方。
【解答】因为这块地上的蒲公英分布是均匀的,而第8组和第1组的数据与平均值的差距太大,所以第8组和第1组最有可能是不真实的.样方法中若确定了样方,并对每个样方内的物种个体数进行了计数调查后,将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密度.如果这个组的实际数据为5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 。
故答案为:1;8;3
13.【答案】解:这块草地蝗虫种群的总量为50m×90m× =13500只。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计算种群数量的方法。
【解答】 这块草地蝗虫种群的总量为50m×90m× =13500只。
故答案为:这块草地蝗虫种群的总量为50m×90m× =13500只
14.【答案】C
【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
【解析】【分析】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随时间延长,酵母菌的数量先快速增多,后缓慢增多,到一定的程度酵母菌的数量保持不变。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和酵母菌数量的增长,培养基中空余空间变得越来越小,食物和氧气越来越少,同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会释放一定的热量,温度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高。
【解答】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随时间延长,酵母菌的数量先快速增多,后缓慢增多,到一定程度后,酵母菌的数量保持不变,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群落;分层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从群落的特征解题。
【解答】在一个湖泊中,由水草、多种鱼、虾、螃蟹等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群落。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在不同水层中生活,不同水层分布不同鱼类,反映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说明其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
故答案为:群落;分层
16.【答案】(1)d
(2)b
(3)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1、S型增长曲线有几个阶段:
①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
②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
③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会停止生长。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解答】(1)由图可知,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数量,因此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100只,即d点。
(2)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数量增长迅速,当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即图中b点。
(3)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数量,因此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d。
故答案为:(1)d(2)b(3)d
17.【答案】(1)植物;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2)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或先锋植物)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群落的主要结构是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体现的是垂直结构,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体现的是水平结构。
【解答】(1)生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生物是绿色植物,因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将太阳光能固走下来,并储存在有机物中,供自身和其它生物生命活动之需要,因绿色植物长得高低错落,如此在群落中出现分层现象,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据图可知,A是乔木层、B是灌木层、C是草本层;
(2)天然森林的形成要经历近千年,但在形成森林之前,最早在沙丘上出现的植物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或先锋植物)。
故答案为:(1)植物;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2)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或先锋植物)
18.【答案】(1)不能,因为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的集合,森林里除了松树、松毛虫和赤眼蜂外还有其他的生物。
(2)可以减少农药污染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从群落的概念以及生物防治的方法切入解题。
【解答】(1)不能,因为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的集合,森林里除了松树、松毛虫和赤眼蜂外还有其他的生物。
(2)生物防治是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因此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手段最大优点是可以减少农药污染,从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故答案为:(1)不能,因为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的集合,森林里除了松树、松毛虫和赤眼蜂外还有其他的生物(2)可以减少农药污染
19.【答案】(1)解:如答图所示。
(2)第15年最高;第30年最低。
(3)从第1年到第15年鹿群的数量不断增加,第15年后鹿群数量又不断下降,直到第30年时下降到最低点。
(4)会使鹿群数量下降。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结合鹿群收集数据表,分析解题即可。
【解答】(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曲线图如下:
(2)根据图表数据所示:鹿群的数量第15年最高,第30年最低。
(3)从第1年到第15年鹿群的数量不断增加,第15年后鹿群数量又不断下降,直到第30年时下降到最低点。
(4)跟踪到第16年时,假设这个地区经历了非常寒冷的冬季,由于非常寒冷的冬季不适合鹿的生存,因此鹿群数量会下降。
故答案为:(1)
(2)第15年最高;第30年最低(3)从第1年到第15年鹿群的数量不断增加,第15年后鹿群数量又不断下降,直到第30年时下降到最低点(4)会使鹿群数量下降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