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3 15:31:2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
1.从下列两幅图片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B.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C.清朝前期商业发达
D.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清朝前期,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对西藏地区和西北边疆的管辖。下列相关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A.顺治帝册封五世班禅
B.康熙帝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C.雍正帝设置了驻藏大臣
D.乾隆帝平定了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
3.历史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都对1368—1840年的历史特点进行了概括,正确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经济高度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4.昆曲是我国一种影响较大的剧种,以下作品中不属于昆曲曲目的是(  )
A.《牡丹亭》 B.《长生殿》 C.《窦娥冤》 D.《桃花扇》
5.近几十年,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地区和非洲等地都发现了15世纪初期中国的青花瓷。这些发现可以用来研究(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6.雍正曾对军机处作出规定:“满汉成员只能查阅本民族文字的奏章。如有逾阅者,必得请旨批准方可。军机大臣钤封印信,也必得在几方监督下进行。”该规定旨在(  )
A.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B.消除满汉大臣间的矛盾
C.限制军机处的权力 D.提高军机处的办事效率
7.我国的科举制度最开始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后来却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种转变始于(  )
A.设置进士科 B.八股取士
C.开创殿试制度 D.设厂卫机构
8.《明史》中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材料反映了(  )
A.明朝科举完全沿用唐、宋旧制
B.明朝重视科举考试的形式
C.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科考方式
D.明朝考试内容的范围较宽
9.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康熙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
C.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D.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
10.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调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 D.不同文化都能实现融会贯通
11.下面是明代《流民图》(局部),下列与该图契合的主题是(  )
A.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B.李自成起义备受拥护
C.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D.弘扬中华传统艺术
12.“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清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13.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买卖交易俱用中国历代铜钱……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磁(瓷)器……则用铜钱买卖。”材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明朝国威的提高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14.某电视台准备拍摄一个纪念郑和下西洋的节目,打算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他们不可能经过的地方是(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15.下列选项中不是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
A.明朝后期,政治腐败
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C.政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又遭天灾
D.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16.“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A.都江堰 B.隋朝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故宫
二、非选择题
17.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1、图2、图3和康乾盛世局面有关,该局面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哪几位皇帝统治时期?
(2)观察上图,指出这一“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并举例说明。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美洲)以前六十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
——梁启超
材料二 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方面,正如其他方面一样……中国的海军在1100—1450年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材料一中的“郑君”指谁?其主要事迹是什么?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李约瑟批驳了中国人是“非航海民族”的观点,赞扬了中国在航海方面的独创性,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宪庙设立军机大臣……然后机务慎密,议政之弊始革。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材料三 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1)材料一中“议政之弊始革”中的“弊”指什么
(2)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清初政权机构的设置有什么变化 分析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销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 这些政策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4)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 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不符合题意;
B. 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清朝时期农业的发展情况,没有出现商业发展信息,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观察图片,对图片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能”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
2.【答案】C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A. 顺治帝册封五世班禅,不符合史实;
B. 康熙帝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此时是雍正皇帝时,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乾隆帝平定了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注意难度是课本给出了时间,但是没有显示当时的皇帝,要特别注意。
3.【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不符合史实;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368—1840年是我国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经济高度发展 ,不符合题意;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可以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4.【答案】C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A.《牡丹亭》,不符合题意;
B.《长生殿》,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窦娥冤》是元朝时期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它是元杂剧,不是昆曲,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桃花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5.【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A.张骞通西域,不符合题意;
B.玄奘西游,不符合题意;
C.鉴真东渡,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地区和非洲等地都发现了15世纪初期中国的青花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一些国家和地区,把中国的瓷器等物品带到那里,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6.【答案】C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A.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符合题意;
B. 消除满汉大臣间的矛盾,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严格限制军机处人员的权利,其目的是实现君主专制最大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提高军机处的办事效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这是文言文,需要学生先读懂题干含义,再对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7.【答案】B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设置进士科,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了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对考试答卷进行了严格规定,这就是八股取士,这种做法,使得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开创殿试制度 ,不符合题意;
D. 设厂卫机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8.【答案】C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 明朝科举完全沿用唐、宋旧制,不符合题意;
B. 明朝重视科举考试的形式,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明朝科举开始有了新变化,采用八股取士,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明朝考试内容的范围较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细心读材料,对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这是文言文,要先读懂材料含义。
9.【答案】D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A. 康熙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不符合题意;
B.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不符合题意;
C.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实是发生的历史事件,而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看法评价,按照这一原则来看,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属于历史观点,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理解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的概念,然后进行对照比对回答,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0.【答案】C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A.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不符合题意;
B. 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调之长而形成的 ”,可以看出,京剧是有诸多剧种融合而成,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不同文化都能实现融会贯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1.【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A. 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不符合题意;
B. 李自成起义备受拥护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明朝时期,人民生活困难,四处流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各级官吏疯狂剥削压榨人民造成的,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弘扬中华传统艺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先看懂图片含义,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2.【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 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不符合题意;
B. 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不符合题意;
C. 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题、破题这是明清时期八股文的格式,这里显示的是采用八股取士,结果变成死读书,对国家百姓无益,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八股取士,再接题干信息理解其影响回答。
13.【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A. 明朝国威的提高 ,不符合题意;
B. 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经过爪哇国”“ 买卖交易俱用中国历代铜钱……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磁(瓷)器……则用铜钱买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爪哇国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郑和船队和他们做生意,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注意这里“ 爪哇国 ”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
14.【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A.印度洋沿岸,不符合题意;
B.红海沿岸,不符合题意;
C.非洲东海岸,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非洲和亚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但是没有到达地中海沿岸,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郑和下西洋到达的国家和地区的识记来分析,注意理解识记地中海沿岸,抓住题干中的“不可能”字样分析回答。
15.【答案】D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A.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 ,不符合题意;
B.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不符合题意;
C. 政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又遭天灾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有明朝后期,政治腐败,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 政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又遭天灾 ,难以存活,但是没有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是”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
16.【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A.都江堰,不符合题意;
B.隋朝大运河,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明朝万里长城,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北京故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7.【答案】(1)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
(2)农业方面: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手工业方面:手工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商业方面: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全国性商帮;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在北京、江宁、扬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康乾盛世局面出现于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乾盛世表现在农业方面: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手工业方面:手工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商业方面: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全国性商帮;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在北京、江宁、扬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故答案为:(1) 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
(2)农业方面: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手工业方面:手工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商业方面: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全国性商帮;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在北京、江宁、扬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来回答,主要是准确记忆,这些都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综合在一起。
18.【答案】(1)“郑君”:郑和。主要事迹:七次远航西洋。影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两宋时期与宋朝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近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郑和7次下西洋。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中的“郑君”指明朝航海家郑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七次远航西洋;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两宋时期与宋朝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近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郑和7次下西洋,这些都说明我国绝不是非航海民族;
故答案为:(1) “郑君”:郑和。主要事迹:七次远航西洋。影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 两宋时期与宋朝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近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郑和7次下西洋。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后面的两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这些都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先细心读题干,读懂题干含义即知道要回答什么,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回答。
19.【答案】(1)议政王大臣会议拥有很大权力,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是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诸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
(2)变化:清朝初期,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被军机处取代。原因:议政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办事能力低下;根本原因是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3)政策: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消极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4)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材料一中“议政之弊始革”中的“弊”指议政王大臣会议拥有很大权力,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是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诸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清朝初期,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被军机处取代 ; 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销的原因是议政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办事能力低下;根本原因是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3)依据材料三信息“ 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三中清朝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 ,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
(4)依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到了清朝以后,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
故答案为:(1) 议政王大臣会议拥有很大权力,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是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诸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
(2) 变化:清朝初期,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被军机处取代。原因:议政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办事能力低下;根本原因是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3) 政策: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消极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4)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点评】(1)(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回答,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回答,难点是材料是文言文,理解有困难;
(3)本题的第一问,需要学生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综合分析回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
1.从下列两幅图片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B.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C.清朝前期商业发达
D.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 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不符合题意;
B. 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清朝时期农业的发展情况,没有出现商业发展信息,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观察图片,对图片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能”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
2.清朝前期,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对西藏地区和西北边疆的管辖。下列相关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A.顺治帝册封五世班禅
B.康熙帝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C.雍正帝设置了驻藏大臣
D.乾隆帝平定了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
【答案】C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A. 顺治帝册封五世班禅,不符合史实;
B. 康熙帝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此时是雍正皇帝时,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乾隆帝平定了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注意难度是课本给出了时间,但是没有显示当时的皇帝,要特别注意。
3.历史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都对1368—1840年的历史特点进行了概括,正确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经济高度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不符合史实;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368—1840年是我国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经济高度发展 ,不符合题意;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可以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4.昆曲是我国一种影响较大的剧种,以下作品中不属于昆曲曲目的是(  )
A.《牡丹亭》 B.《长生殿》 C.《窦娥冤》 D.《桃花扇》
【答案】C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A.《牡丹亭》,不符合题意;
B.《长生殿》,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窦娥冤》是元朝时期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它是元杂剧,不是昆曲,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桃花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5.近几十年,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地区和非洲等地都发现了15世纪初期中国的青花瓷。这些发现可以用来研究(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A.张骞通西域,不符合题意;
B.玄奘西游,不符合题意;
C.鉴真东渡,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地区和非洲等地都发现了15世纪初期中国的青花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一些国家和地区,把中国的瓷器等物品带到那里,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6.雍正曾对军机处作出规定:“满汉成员只能查阅本民族文字的奏章。如有逾阅者,必得请旨批准方可。军机大臣钤封印信,也必得在几方监督下进行。”该规定旨在(  )
A.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B.消除满汉大臣间的矛盾
C.限制军机处的权力 D.提高军机处的办事效率
【答案】C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A.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符合题意;
B. 消除满汉大臣间的矛盾,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严格限制军机处人员的权利,其目的是实现君主专制最大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提高军机处的办事效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这是文言文,需要学生先读懂题干含义,再对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7.我国的科举制度最开始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后来却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种转变始于(  )
A.设置进士科 B.八股取士
C.开创殿试制度 D.设厂卫机构
【答案】B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设置进士科,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了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对考试答卷进行了严格规定,这就是八股取士,这种做法,使得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开创殿试制度 ,不符合题意;
D. 设厂卫机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8.《明史》中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材料反映了(  )
A.明朝科举完全沿用唐、宋旧制
B.明朝重视科举考试的形式
C.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科考方式
D.明朝考试内容的范围较宽
【答案】C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 明朝科举完全沿用唐、宋旧制,不符合题意;
B. 明朝重视科举考试的形式,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明朝科举开始有了新变化,采用八股取士,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明朝考试内容的范围较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细心读材料,对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这是文言文,要先读懂材料含义。
9.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康熙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
C.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D.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
【答案】D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A. 康熙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不符合题意;
B.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不符合题意;
C.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实是发生的历史事件,而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看法评价,按照这一原则来看,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属于历史观点,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理解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的概念,然后进行对照比对回答,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0.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调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 D.不同文化都能实现融会贯通
【答案】C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A.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不符合题意;
B. 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调之长而形成的 ”,可以看出,京剧是有诸多剧种融合而成,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不同文化都能实现融会贯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1.下面是明代《流民图》(局部),下列与该图契合的主题是(  )
A.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B.李自成起义备受拥护
C.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D.弘扬中华传统艺术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A. 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不符合题意;
B. 李自成起义备受拥护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明朝时期,人民生活困难,四处流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各级官吏疯狂剥削压榨人民造成的,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弘扬中华传统艺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先看懂图片含义,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2.“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清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 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不符合题意;
B. 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不符合题意;
C. 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题、破题这是明清时期八股文的格式,这里显示的是采用八股取士,结果变成死读书,对国家百姓无益,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八股取士,再接题干信息理解其影响回答。
13.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买卖交易俱用中国历代铜钱……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磁(瓷)器……则用铜钱买卖。”材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明朝国威的提高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答案】C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A. 明朝国威的提高 ,不符合题意;
B. 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经过爪哇国”“ 买卖交易俱用中国历代铜钱……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磁(瓷)器……则用铜钱买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爪哇国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郑和船队和他们做生意,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注意这里“ 爪哇国 ”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
14.某电视台准备拍摄一个纪念郑和下西洋的节目,打算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他们不可能经过的地方是(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A.印度洋沿岸,不符合题意;
B.红海沿岸,不符合题意;
C.非洲东海岸,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非洲和亚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但是没有到达地中海沿岸,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郑和下西洋到达的国家和地区的识记来分析,注意理解识记地中海沿岸,抓住题干中的“不可能”字样分析回答。
15.下列选项中不是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
A.明朝后期,政治腐败
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C.政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又遭天灾
D.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答案】D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A.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 ,不符合题意;
B.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不符合题意;
C. 政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又遭天灾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有明朝后期,政治腐败,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 政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又遭天灾 ,难以存活,但是没有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是”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
16.“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A.都江堰 B.隋朝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故宫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A.都江堰,不符合题意;
B.隋朝大运河,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明朝万里长城,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北京故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
17.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1、图2、图3和康乾盛世局面有关,该局面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哪几位皇帝统治时期?
(2)观察上图,指出这一“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并举例说明。
【答案】(1)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
(2)农业方面: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手工业方面:手工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商业方面: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全国性商帮;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在北京、江宁、扬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康乾盛世局面出现于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乾盛世表现在农业方面: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手工业方面:手工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商业方面: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全国性商帮;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在北京、江宁、扬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故答案为:(1) 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
(2)农业方面: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手工业方面:手工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商业方面: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全国性商帮;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在北京、江宁、扬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来回答,主要是准确记忆,这些都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综合在一起。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美洲)以前六十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
——梁启超
材料二 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方面,正如其他方面一样……中国的海军在1100—1450年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材料一中的“郑君”指谁?其主要事迹是什么?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李约瑟批驳了中国人是“非航海民族”的观点,赞扬了中国在航海方面的独创性,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郑君”:郑和。主要事迹:七次远航西洋。影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两宋时期与宋朝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近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郑和7次下西洋。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中的“郑君”指明朝航海家郑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七次远航西洋;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两宋时期与宋朝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近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郑和7次下西洋,这些都说明我国绝不是非航海民族;
故答案为:(1) “郑君”:郑和。主要事迹:七次远航西洋。影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 两宋时期与宋朝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近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郑和7次下西洋。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后面的两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这些都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先细心读题干,读懂题干含义即知道要回答什么,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回答。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宪庙设立军机大臣……然后机务慎密,议政之弊始革。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材料三 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1)材料一中“议政之弊始革”中的“弊”指什么
(2)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清初政权机构的设置有什么变化 分析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销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 这些政策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4)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议政王大臣会议拥有很大权力,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是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诸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
(2)变化:清朝初期,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被军机处取代。原因:议政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办事能力低下;根本原因是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3)政策: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消极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4)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材料一中“议政之弊始革”中的“弊”指议政王大臣会议拥有很大权力,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是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诸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清朝初期,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被军机处取代 ; 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销的原因是议政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办事能力低下;根本原因是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3)依据材料三信息“ 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三中清朝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 ,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
(4)依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到了清朝以后,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
故答案为:(1) 议政王大臣会议拥有很大权力,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是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诸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
(2) 变化:清朝初期,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被军机处取代。原因:议政王大臣大多不谙世务,办事能力低下;根本原因是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3) 政策: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消极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4)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点评】(1)(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回答,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回答,难点是材料是文言文,理解有困难;
(3)本题的第一问,需要学生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综合分析回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