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叶嘉莹先生首先对曹操进行了评价: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说得很专横但也很真诚。他的诗也是如此,在英雄的志意与诗人的才情之中,往往又结合着一种唯我独尊的“霸气”。
激趣导入
短歌行
曹操
慷慨一曲求贤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理解诗中蕴含的慷慨激昂深沉感情。
2、诵读吟咏, 品味语言,赏析作品比喻、比兴、用典等手法的运用。
一、解题——「行的解释」
古代诗歌体裁, 是汉乐府曲调名。本诗用的是汉乐府的旧题,即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其长短的区别不在于篇幅的长短,也不在于句式的长短,而在于歌声的长短。本诗是曹操用旧题写的新词。
「歌行体」
歌行是乐府诗的一种题材,题目中往往有标志性的字。
《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
《秦中吟》《白头吟》
《李凭箜篌引》
歌行吟引
二、知人论世——名人眼中的曹操
刘渊:“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
司马光:“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毛泽东:“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b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借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建安风骨
汉魏之际“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文风。
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作品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曹操的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两类:
1、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观沧海》《短歌行》。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率83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二、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三、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pì
jīn
wèi
yōu
mò
duō
zā
bǔ
yàn
qiè
四、齐读正音
短歌行(其一)
——曹操
片段来自 《三国演义》 (1994)
五、置身诗境,体会感情
六、再读全诗,读懂文本
结合注释自读,提出疑问,弄懂文意。
七、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诗人在本诗呈现出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什么?
渴望招贤纳士,建功立业。
2、独自探究:围绕“渴望招贤纳士,建功立业”这一感情诗人反复咏叹,诗人情感有哪些变化?分几各层次 请概括。
群雄逐鹿,我主沉浮
-----才华展示
人生短暂,借酒浇愁。忧--人生苦短,功业未就。1-8句
思慕贤才,宴饮嘉宾。思--求贤若渴,礼遇贤才。9-16句
忧思不绝,欢饮畅谈。迎--仰慕贤才,急迫真诚。17--24句
贤才择主,殷勤招待。盼--多纳贤才,天下归心。25-32句
渴望招贤纳士,建功立业。
3、合作探究:诗人在反复咏叹中借助什么手法来表达这种强烈的感情的?请举例分析。
百花齐放,群英荟萃
-----才华展示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既是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运用比兴和虚写手法,表达贤才来归之意。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比喻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分析示例
手法总结
比喻、用典、比兴、借代、设问、虚写。
汉末魏晋时期是中华民族内部大动荡、大残杀、大分裂时期。这时政治上极为混乱,政权更迭,战争频繁,同时温疫、饥荒,使社会人口急剧下降。有数字表明,东汉末,人口约5600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乱,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下降到90万。汉末大动荡最后活下来的,不到原来的1%。所以中国文人生命的危险和心灵的苦闷无有过于魏晋。
然而雄才大略的曹操群却能慨当以慷,把生命苦短的慨叹变成雄心壮志的慷慨,将忧苦上升为豪情,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突破,而且这种忧苦为慷慨的主题日后成为古典诗歌的核心母题,到唐代诗歌中,特别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扬光大,达到高峰。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以及求贤若渴、慷慨激昂的宏伟抱负。
八、主题归纳
九、齐背全诗,慷慨激昂。
《毛诗序》中说过这么一句话:“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曹操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你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悟。
十、我思故我在,拓展探究。
面对人生短暂,曹操也忧,但他忧贤才,忧功业,忧天下,让这个忧忧得豪迈,忧得洒脱,忧得让敬佩,他忧出了诗歌母题的突破,忧出了积极入世的情怀,在天地间忧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安文字,一个空前灿烂的魏晋风骨,一个传世悠久的中国文化,华丽的完成了一次时代精神的突围。
范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