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怀疑与学问》精品实用高效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怀疑与学问》精品实用高效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8 21:4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统编版 九年级上册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精品实用高效课件
有句格言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瑞士发明家乔治对草籽牢牢地粘在狗毛上的现象感到奇怪,受到启发的他发明了尼龙搭扣;日本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对海带黄瓜汤的鲜美味道产生怀疑,经过研究,发明了风靡全球的味精。以上的论据都能证明怀疑对学问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怀疑与学问》为题的议论文。
导入新课
顾颉(jié)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著作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作者简介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位置:题目、开头、篇中、结尾、自己概括。
(3)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5)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6)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文体知识
议论文
(7)四大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8)议论文开头作用:
①引出论点(论题);
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作为论据(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论点。
文体知识
题目解说
“怀疑与学问”是这篇文章的论
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
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
系。
①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②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③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④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⑤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⑥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防守,因称善于守的人为墨守。后指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⑦停滞(zhì):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读音释义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或“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整体把握
朗读课文,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从哪里能看出来?
分论点: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从关联词“不仅……也是……”可知。
整体把握
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⑤笛卡尔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④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尔)
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即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整体把握
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言,单句成段,显得活泼有新意,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论点,并充当论据的作用。
合作探究
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合作探究
从第3段来看,做学问为什么要有怀疑的精神?
做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
些证据有时不能亲自看到,只能靠传说,
而传说的东西不能轻信,所以必须有怀
疑精神。
合作探究
举例论证。
举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有各种传说的例子,论证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的分论点,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第3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合作探究
(1)对比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说理,强调了“我们对于传
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进而论证了“怀疑
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的分论点。
(2)举例论证。
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
论证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的观点,告诉人们怎
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第4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合作探究
“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这三个步骤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即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最后辨明正确与否。
合作探究
(1)道理论证(引证法)。
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要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2)对比论证。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强调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第5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6段开头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开启下文。
合作探究
(1)举例论证。
列举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高以及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分论点。
第6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2)道理论证。
引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怀疑,
所以我存在”,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
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的观点,
进而有力地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
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分论点”。
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有说服力。
合作探究
(3)对比论证:
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从正反两方面说理,有力地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分论点。
第 - 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运用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分论点”。
合作探究
归纳全文的论证过程,说说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
首先,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消极方面论证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作者是从对一个传说、一本书、一种学问都需要有怀疑的精神来证明的;最后,从积极方面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作者采取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合作探究
主 旨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合作探究
是不是对于一切的学问都要怀疑呢?
拓展延伸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科学道理的“怀疑”。如果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治学将一事无成。
阅读第6段,完成下列各题。
(1)第6段可分哪几个层次?
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①句),提出分论点;
第二层(第②-⑤句),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怀疑精神对学问形成的重要作用;
第三层(第⑥- 句),先例证,然后得出结论,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会在文化史上起到巨大作用;
第四层(第 - 句),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怀疑精神在学术、文化方面的作用。
课堂检测
(2)第②-⑤句与第①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第⑥-⑩句与第①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②-⑤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
第⑥-⑩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
课堂检测
不能去掉。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3)“一切学问家……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能改为句号吗?为什么?
课堂检测
不能。
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
(4)下面句子中,四个“常常”开头的短语,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课堂检测
(5)“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不能互换位置?
不能。
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
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
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到整体,
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