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中世纪早期,西欧实行封建制度,此制度得以形成和维系的基础是( )
A.关系与财富 B.种族与阶级 C.土地与契约 D.宗教与习俗
2.领主可以用来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地方是( )
A.领主自营地 B.农民份地 C.元老院 D.庄园法庭
3.1215年6月,在强大的压力下,英王约翰在兰尼米德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被后世誉为“现代社会法律体系根基”。这是因为《大宪章》( )
A.迫于压力而签署 B.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C.确立君主立宪制 D.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4.恩格斯曾经指出,(西欧)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指( )
A.君权神授观念 B.人文主义思想
C.基督教神学思想 D.自然法精神
5.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为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是政治权利的获得。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
A.土地所有权 B.投票选举权 C.城市自治权 D.自由贸易权
6.拜占庭帝国曾为欧洲抵挡住了来自东方的波斯、阿拉伯人的威胁,被誉为“西方文明的保护神”,但其自身也无法避免衰亡的历史命运。灭亡拜占庭帝国的是( )
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7.据《查士丁尼法典》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了,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 )
A.形成博大缜密的法律体系 B.注重保护奴隶主的权益
C.留下重视证据的法治传统 D.初步具有“契约”思想
8.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是在( )
A.8世纪中期 B.9世纪中期 C.10世纪中期 D.11世纪中期
9.下列对奥斯曼最高统治者苏丹的表达正确的是( )
①宗教领袖 ②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③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④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恩格斯指出:“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应于东方人民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游牧民族。”这表明伊斯兰教( )
A.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复杂的矛盾 B.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
C.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 D.是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
11.幕府时代,日本统治者曾告诫农民:“随便将萝卜叶、豇豆叶、大豆叶等扔掉,就太浪费了,这些东西掺上些杂粮煮着吃,味道是很鲜美的。”这表明日本( )
A.统治者提倡节俭 B.统治者关心民众的生活
C.农民的生活困窘 D.农民被剥夺了政治权利
12.德里苏丹国废除了印度传统的官吏世袭制度,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边远地区分布着印度教王公统治的众多土邦。这些土邦在承认德里苏丹国的宗主权和缴纳贡税的条件下,处于半独立的状态。这说明( )
A.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B.印度教仍是国家的主导宗教
C.不同土邦间的对立非常严重 D.印度王公的各种特权被取消
13.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发源地,西非居民培育出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的是( )
A.埃及人 B.班图人 C.加纳人 D.马里人
14.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下列不属于古代美洲文明的是( )
A.玛雅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印加文明 D.两河流域文明
15.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政府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的目的是( )
A.为加强对奴隶的人身控制 B.为集中人力兴建巨石建筑群
C.为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D.为征税和征兵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制度即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由地主贵族……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即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一种社会的结构,一种以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
材料二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古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并概括西欧市民拥有哪些“自由”。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从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二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摘编自朱寰《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并据此回答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2)请举例说明材料二中拜占庭帝国曾取得的“辉煌成果”。指出材料认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大唐国者,法式(法度、法则)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1)材料一中图片再现了中华文明对日本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依据图片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推崇唐朝制度的基础上实行的改革,并分析这次改革在日本历史上的重大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非洲黑人没有“通达哲学的能力” ,因为“黑人的精神意识十分微弱,或者更确切地说根本就不存在”。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们从来就是这样”,“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相对于欧洲的这些新变化,宋代中国尽管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商业最繁荣的城市集群,建立了遥遥领先于同时期欧洲的经营模式和工商文明,但是,在社会制度的创新上却开始落后了,相反,王安石的变法更空前强化了政府的管制能力。在欧洲所出现的“自由民”“自治城市”“私人财产的合法性原则”“对君主权力的限制”等法权思想,对于强调中央集权的中国而言,根本没有萌芽的土壤。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期,城市与学校一直为政权所牢牢控制,这是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根本性原因。放眼未来中国,能否真正建设好现代政治文明,城市与大学的自由度仍是重要的观察指标。所以,11世纪至12世纪常被称为中西方文明的大分流时期,是“世界时间”的钟摆从东向西摆动的关键时刻。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封君封臣制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的封建制度下,君主将自己名下的土地赏赐给臣属,接受分封土地的人必须对分封者尽一定义务,即要遵守契约精神,因而,这一制度得以形成和维系的基础是土地与契约,故选C项。
封建等级制度,其特点是以土地为中心层层分封,封主封臣之间形成严格的契约关系,A、B、D三项内容均非封建制度形成的中心环节,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欧的封建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欧的封建制度下,君主将自己名下的土地赏赐给臣属,接受分封土地的人必须对分封者尽一定义务,即要遵守契约精神,因而,这一制度得以形成和维系的基础是土地与契约。
2.【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庄园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欧的庄园经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庄园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3.【答案】D
【知识点】西欧的王权
【解析】【分析】英国现代社会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由此点出发来理解《大宪章》的意义。《大宪章》规定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第一个”,没有更多的权力,即在法律层面上对君权进行了限制,具有重要意义,故选D项;
根据材料“在强大压力下”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所以A项错误;
13世纪初的英国处在封建王朝统治下,国王和贵族都是封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是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以后产生的,所以B项错误;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所以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大宪章》的意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大宪章》主要内容是保障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宪章被利用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依据,并被确定为英国宪法性文件之一。
4.【答案】C
【知识点】基督教会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指基督教神学思想,因为在中世纪基督教垄断思想文化,所以意识形态只能是基督教的宗教神学思想。故C项正确;
A、B、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世纪的神学思想,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世纪的西欧处于基督教会的统治下,基督教神学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
5.【答案】C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政治权利的获取指“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即城市自治。结合所学知识,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城市市民加紧剥削。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因此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城市自治权,其他各项不是政治方面的权利。故C正确。A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城市的兴起。根据所学可知政治权利的获取指“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即城市自治。
6.【答案】B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3世纪西方军队的东征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最终在15世纪被奥斯曼帝国灭亡,故B正确;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穆斯林封建王朝,时间不符合,排除A;
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是对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马其顿王国的称呼,排除C;
罗马帝国(前27~476年/1453年),位于地中海地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西方军队的东征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最终在15世纪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7.【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意思为当一个人向别人租马时,就和马主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即租马人应该照顾好马,否则应承担相应责任,所以选D
A、B、C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查士丁尼法典》,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8.【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它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故选A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阿拉伯帝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它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9.【答案】B
【知识点】奥斯曼帝国
【解析】【分析】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与奥斯曼苏丹无关,故排除含④的A、C、D三项。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以通过排除法进行选择。
10.【答案】C
【知识点】伊斯兰教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以看出,伊斯兰教的产生适应了阿拉伯半岛的发展,对市民经济和游牧民族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故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伊斯兰教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伊斯兰教的产生适应了阿拉伯半岛的发展,对市民经济和游牧民族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
11.【答案】C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在幕府时代,由于日本推行封建等级制度,广大农民需要承担的租税负担非常沉重,农民生活非常困苦,题干中统治者告诫农民是一种愚民手段,故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日本的幕府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在幕府时代,由于日本推行封建等级制度,广大农民需要承担的租税负担非常沉重,农民生活非常困苦。
12.【答案】A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南亚(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
【解析】【分析】从题干可看出,德里苏丹国废除了印度传统的官吏世袭制度,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虽然边远土邦之间仍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但相对于以前来讲,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所加强,故A项正确;
题干未涉及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况且德里苏丹国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故B项错误;
题干只是说明边远土邦处于半独立状态,未涉及土邦之间的对立问题,故C项错误;
题干只是强调废除了印度传统的官吏世袭制度,不能由此得出印度王公的各种特权被取消,故D项错
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德里苏丹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废除了印度传统的官吏世袭制度,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13.【答案】B
【知识点】非洲古代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发源地,西非居民班图人 培育出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因此B与材料相符合;
AC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非洲文明,答题关键 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发源地,西非居民班图人 培育出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
14.【答案】D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都是古代美洲的文明成果,而两河流域文明诞生于西亚,与材料中古代美洲不相符,但是符合题意,因此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美洲文明成果,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性选择题,注意把握题干要求。
15.【答案】D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为了征税和征兵,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因此D正确;
ABC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印加帝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印加帝国是11世纪至16世纪时南美洲统一的封建主义君主专制帝国。印加帝国在1438年到1533年间,运用了从武力征服到和平同化等各种方法,使得印加帝国的版图几乎涵盖了整个南美洲西部。帝国的国力在君主瓦伊纳·卡帕克统治期间达到顶峰。
16.【答案】(1)特点: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或王权只是名义上的)。
(2)原因: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
途径: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或者赎买);武装斗争。
自由:在城市里流动的个人自由;司法自由;承认市民财产私有制。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封建制度……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可知: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根据“由地主贵族……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可知: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根据“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得出: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
(2)原因:根据材料“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可知: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根据“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得出: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根据“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得出: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
途径:根据“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得出: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或者赎买);武装斗争。
自由:根据“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概括出:在城市里流动的个人自由;司法自由;承认市民财产私有制。
故答案为:(1)特点: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
(2)原因: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
途径: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武装斗争。
自由:在城市里流动的个人自由;司法自由;承认市民财产私有制。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欧封建庄园及城市自治运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7.【答案】(1)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下来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作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媒介。
(2)成果:《罗马民法大全》。
原因: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封闭保守、不思创新。
(3)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1)影响:根据“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得出: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根据“从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得出:将被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下来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作用:根据“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得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媒介。
(2)成果: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及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发展了罗马法,编成《罗马民法大全》。
原因:根据“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得出: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封闭保守、不思创新。
(3)启示: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例如: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故答案为:(1)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下来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作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媒介。
(2)成果:《罗马民法大全》。
原因: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封闭保守、不思创新。
(3)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古时期的世界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8.【答案】(1)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国学习、吸纳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国家;日本的服饰、建筑和书法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传统文化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
(2)改革:大化改新。
影响:通过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服饰、建筑及书法等方面借鉴了大唐文化,这说明,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国家。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学习唐朝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实现了封建化。
故答案为:(1)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国学习、吸纳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国家;日本的服饰、建筑和书法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传统文化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
(2)改革:大化改新。
影响:通过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日文化交流与日本大化改新,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大化二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唐朝政治和经济体制学习, 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大化革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明治维新并称为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变革。大化革新将日本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明治维新将封建社会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19.【答案】材料的观点是非洲黑人处于野蛮状态,没有自己的文明。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源地,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在西非,8—15 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马里的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所以,非洲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不是处于野蛮状态。
材料中的观点是站在西方殖民者的立场上,为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寻找借口。
【知识点】非洲古代文明
【解析】【分析】学生要先提取材料观点,根据材料“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们从来就是这样”“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等信息可知:作者认为黑人是野蛮的,没有自己的文明。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评价,明确自身观点,同意材料观点或者不同意,本题显然材料观点是不符合史实的。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指出非洲的文明成果进行论述即可。最后进行总结和升华。
故答案为:
材料的观点是非洲黑人处于野蛮状态,没有自己的文明。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源地,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在西非,8—15 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马里的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所以,非洲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不是处于野蛮状态。
材料中的观点是站在西方殖民者的立场上,为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寻找借口。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非洲文明成果,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20.【答案】论题: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原因。
论述:秦朝开创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王安石变法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变法导致了国富民贫。而同时期的欧洲所出现的“自由民”“自治城市”“私人财产的合法性原则”“对君主权力的限制”等法权思想,对于强调中央集权的中国而言,根本没有萌芽的土壤。城市自治权的确立、独立的大学制度,以及对君权的法律性限制,是欧洲最终走出“黑暗中世纪”、迈向现代社会的根本性路径,它们分别催生了自由的经济土壤、思想土壤和法治土壤。而在中国,城市与学院一直为政权所牢牢控制,限制君权更是从未被尝试,这是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重要原因。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西欧的王权;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准确的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找准论题。题目的要求是要中外关联,因此可以提取出的论题有社会制度的创新影响城市的发展,或者城市与学校的结合推动城市与现代化的发展。论述要结合当时中西方的史实展开,言之有理,逻辑通顺。
故答案为:
论题: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原因。
论述:秦朝开创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王安石变法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变法导致了国富民贫。而同时期的欧洲所出现的“自由民”“自治城市”“私人财产的合法性原则”“对君主权力的限制”等法权思想,对于强调中央集权的中国而言,根本没有萌芽的土壤。城市自治权的确立、独立的大学制度,以及对君权的法律性限制,是欧洲最终走出“黑暗中世纪”、迈向现代社会的根本性路径,它们分别催生了自由的经济土壤、思想土壤和法治土壤。而在中国,城市与学院一直为政权所牢牢控制,限制君权更是从未被尝试,这是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重要原因。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以城市为突破口考查东西方文明的演进。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中世纪早期,西欧实行封建制度,此制度得以形成和维系的基础是( )
A.关系与财富 B.种族与阶级 C.土地与契约 D.宗教与习俗
【答案】C
【知识点】封君封臣制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的封建制度下,君主将自己名下的土地赏赐给臣属,接受分封土地的人必须对分封者尽一定义务,即要遵守契约精神,因而,这一制度得以形成和维系的基础是土地与契约,故选C项。
封建等级制度,其特点是以土地为中心层层分封,封主封臣之间形成严格的契约关系,A、B、D三项内容均非封建制度形成的中心环节,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欧的封建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欧的封建制度下,君主将自己名下的土地赏赐给臣属,接受分封土地的人必须对分封者尽一定义务,即要遵守契约精神,因而,这一制度得以形成和维系的基础是土地与契约。
2.领主可以用来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地方是( )
A.领主自营地 B.农民份地 C.元老院 D.庄园法庭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庄园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欧的庄园经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庄园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3.1215年6月,在强大的压力下,英王约翰在兰尼米德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被后世誉为“现代社会法律体系根基”。这是因为《大宪章》( )
A.迫于压力而签署 B.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C.确立君主立宪制 D.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答案】D
【知识点】西欧的王权
【解析】【分析】英国现代社会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由此点出发来理解《大宪章》的意义。《大宪章》规定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第一个”,没有更多的权力,即在法律层面上对君权进行了限制,具有重要意义,故选D项;
根据材料“在强大压力下”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所以A项错误;
13世纪初的英国处在封建王朝统治下,国王和贵族都是封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是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以后产生的,所以B项错误;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所以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大宪章》的意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大宪章》主要内容是保障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宪章被利用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依据,并被确定为英国宪法性文件之一。
4.恩格斯曾经指出,(西欧)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指( )
A.君权神授观念 B.人文主义思想
C.基督教神学思想 D.自然法精神
【答案】C
【知识点】基督教会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指基督教神学思想,因为在中世纪基督教垄断思想文化,所以意识形态只能是基督教的宗教神学思想。故C项正确;
A、B、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世纪的神学思想,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世纪的西欧处于基督教会的统治下,基督教神学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
5.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为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是政治权利的获得。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
A.土地所有权 B.投票选举权 C.城市自治权 D.自由贸易权
【答案】C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政治权利的获取指“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即城市自治。结合所学知识,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城市市民加紧剥削。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因此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城市自治权,其他各项不是政治方面的权利。故C正确。A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城市的兴起。根据所学可知政治权利的获取指“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即城市自治。
6.拜占庭帝国曾为欧洲抵挡住了来自东方的波斯、阿拉伯人的威胁,被誉为“西方文明的保护神”,但其自身也无法避免衰亡的历史命运。灭亡拜占庭帝国的是( )
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答案】B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3世纪西方军队的东征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最终在15世纪被奥斯曼帝国灭亡,故B正确;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穆斯林封建王朝,时间不符合,排除A;
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是对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马其顿王国的称呼,排除C;
罗马帝国(前27~476年/1453年),位于地中海地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西方军队的东征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最终在15世纪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7.据《查士丁尼法典》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了,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 )
A.形成博大缜密的法律体系 B.注重保护奴隶主的权益
C.留下重视证据的法治传统 D.初步具有“契约”思想
【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意思为当一个人向别人租马时,就和马主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即租马人应该照顾好马,否则应承担相应责任,所以选D
A、B、C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查士丁尼法典》,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8.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是在( )
A.8世纪中期 B.9世纪中期 C.10世纪中期 D.11世纪中期
【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它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故选A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阿拉伯帝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它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9.下列对奥斯曼最高统治者苏丹的表达正确的是( )
①宗教领袖 ②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③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④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奥斯曼帝国
【解析】【分析】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与奥斯曼苏丹无关,故排除含④的A、C、D三项。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以通过排除法进行选择。
10.恩格斯指出:“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应于东方人民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游牧民族。”这表明伊斯兰教( )
A.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复杂的矛盾 B.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
C.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 D.是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
【答案】C
【知识点】伊斯兰教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以看出,伊斯兰教的产生适应了阿拉伯半岛的发展,对市民经济和游牧民族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故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伊斯兰教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伊斯兰教的产生适应了阿拉伯半岛的发展,对市民经济和游牧民族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
11.幕府时代,日本统治者曾告诫农民:“随便将萝卜叶、豇豆叶、大豆叶等扔掉,就太浪费了,这些东西掺上些杂粮煮着吃,味道是很鲜美的。”这表明日本( )
A.统治者提倡节俭 B.统治者关心民众的生活
C.农民的生活困窘 D.农民被剥夺了政治权利
【答案】C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在幕府时代,由于日本推行封建等级制度,广大农民需要承担的租税负担非常沉重,农民生活非常困苦,题干中统治者告诫农民是一种愚民手段,故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日本的幕府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在幕府时代,由于日本推行封建等级制度,广大农民需要承担的租税负担非常沉重,农民生活非常困苦。
12.德里苏丹国废除了印度传统的官吏世袭制度,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边远地区分布着印度教王公统治的众多土邦。这些土邦在承认德里苏丹国的宗主权和缴纳贡税的条件下,处于半独立的状态。这说明( )
A.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B.印度教仍是国家的主导宗教
C.不同土邦间的对立非常严重 D.印度王公的各种特权被取消
【答案】A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南亚(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
【解析】【分析】从题干可看出,德里苏丹国废除了印度传统的官吏世袭制度,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虽然边远土邦之间仍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但相对于以前来讲,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所加强,故A项正确;
题干未涉及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况且德里苏丹国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故B项错误;
题干只是说明边远土邦处于半独立状态,未涉及土邦之间的对立问题,故C项错误;
题干只是强调废除了印度传统的官吏世袭制度,不能由此得出印度王公的各种特权被取消,故D项错
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德里苏丹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废除了印度传统的官吏世袭制度,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13.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发源地,西非居民培育出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的是( )
A.埃及人 B.班图人 C.加纳人 D.马里人
【答案】B
【知识点】非洲古代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发源地,西非居民班图人 培育出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因此B与材料相符合;
ACD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非洲文明,答题关键 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发源地,西非居民班图人 培育出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
14.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下列不属于古代美洲文明的是( )
A.玛雅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印加文明 D.两河流域文明
【答案】D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都是古代美洲的文明成果,而两河流域文明诞生于西亚,与材料中古代美洲不相符,但是符合题意,因此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美洲文明成果,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性选择题,注意把握题干要求。
15.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政府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的目的是( )
A.为加强对奴隶的人身控制 B.为集中人力兴建巨石建筑群
C.为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D.为征税和征兵
【答案】D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为了征税和征兵,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因此D正确;
ABC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印加帝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印加帝国是11世纪至16世纪时南美洲统一的封建主义君主专制帝国。印加帝国在1438年到1533年间,运用了从武力征服到和平同化等各种方法,使得印加帝国的版图几乎涵盖了整个南美洲西部。帝国的国力在君主瓦伊纳·卡帕克统治期间达到顶峰。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制度即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由地主贵族……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即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一种社会的结构,一种以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
材料二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古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并概括西欧市民拥有哪些“自由”。
【答案】(1)特点: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或王权只是名义上的)。
(2)原因: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
途径: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或者赎买);武装斗争。
自由:在城市里流动的个人自由;司法自由;承认市民财产私有制。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封建制度……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可知: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根据“由地主贵族……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可知: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根据“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得出: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
(2)原因:根据材料“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可知: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根据“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得出: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根据“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得出: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
途径:根据“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得出: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或者赎买);武装斗争。
自由:根据“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概括出:在城市里流动的个人自由;司法自由;承认市民财产私有制。
故答案为:(1)特点: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
(2)原因: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
途径: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武装斗争。
自由:在城市里流动的个人自由;司法自由;承认市民财产私有制。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欧封建庄园及城市自治运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从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二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摘编自朱寰《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并据此回答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2)请举例说明材料二中拜占庭帝国曾取得的“辉煌成果”。指出材料认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1)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下来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作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媒介。
(2)成果:《罗马民法大全》。
原因: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封闭保守、不思创新。
(3)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1)影响:根据“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得出: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根据“从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得出:将被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下来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作用:根据“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得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媒介。
(2)成果:根据材料”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及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发展了罗马法,编成《罗马民法大全》。
原因:根据“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得出: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封闭保守、不思创新。
(3)启示: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例如: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故答案为:(1)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下来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作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媒介。
(2)成果:《罗马民法大全》。
原因: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封闭保守、不思创新。
(3)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古时期的世界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大唐国者,法式(法度、法则)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1)材料一中图片再现了中华文明对日本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依据图片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推崇唐朝制度的基础上实行的改革,并分析这次改革在日本历史上的重大影响。
【答案】(1)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国学习、吸纳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国家;日本的服饰、建筑和书法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传统文化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
(2)改革:大化改新。
影响:通过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服饰、建筑及书法等方面借鉴了大唐文化,这说明,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国家。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学习唐朝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实现了封建化。
故答案为:(1)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国学习、吸纳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国家;日本的服饰、建筑和书法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传统文化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
(2)改革:大化改新。
影响:通过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日文化交流与日本大化改新,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大化二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唐朝政治和经济体制学习, 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大化革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明治维新并称为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变革。大化革新将日本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明治维新将封建社会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非洲黑人没有“通达哲学的能力” ,因为“黑人的精神意识十分微弱,或者更确切地说根本就不存在”。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们从来就是这样”,“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材料的观点是非洲黑人处于野蛮状态,没有自己的文明。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源地,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在西非,8—15 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马里的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所以,非洲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不是处于野蛮状态。
材料中的观点是站在西方殖民者的立场上,为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寻找借口。
【知识点】非洲古代文明
【解析】【分析】学生要先提取材料观点,根据材料“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们从来就是这样”“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等信息可知:作者认为黑人是野蛮的,没有自己的文明。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评价,明确自身观点,同意材料观点或者不同意,本题显然材料观点是不符合史实的。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指出非洲的文明成果进行论述即可。最后进行总结和升华。
故答案为:
材料的观点是非洲黑人处于野蛮状态,没有自己的文明。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源地,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在西非,8—15 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马里的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所以,非洲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不是处于野蛮状态。
材料中的观点是站在西方殖民者的立场上,为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寻找借口。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非洲文明成果,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相对于欧洲的这些新变化,宋代中国尽管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商业最繁荣的城市集群,建立了遥遥领先于同时期欧洲的经营模式和工商文明,但是,在社会制度的创新上却开始落后了,相反,王安石的变法更空前强化了政府的管制能力。在欧洲所出现的“自由民”“自治城市”“私人财产的合法性原则”“对君主权力的限制”等法权思想,对于强调中央集权的中国而言,根本没有萌芽的土壤。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期,城市与学校一直为政权所牢牢控制,这是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根本性原因。放眼未来中国,能否真正建设好现代政治文明,城市与大学的自由度仍是重要的观察指标。所以,11世纪至12世纪常被称为中西方文明的大分流时期,是“世界时间”的钟摆从东向西摆动的关键时刻。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原因。
论述:秦朝开创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王安石变法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变法导致了国富民贫。而同时期的欧洲所出现的“自由民”“自治城市”“私人财产的合法性原则”“对君主权力的限制”等法权思想,对于强调中央集权的中国而言,根本没有萌芽的土壤。城市自治权的确立、独立的大学制度,以及对君权的法律性限制,是欧洲最终走出“黑暗中世纪”、迈向现代社会的根本性路径,它们分别催生了自由的经济土壤、思想土壤和法治土壤。而在中国,城市与学院一直为政权所牢牢控制,限制君权更是从未被尝试,这是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重要原因。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西欧的王权;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准确的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找准论题。题目的要求是要中外关联,因此可以提取出的论题有社会制度的创新影响城市的发展,或者城市与学校的结合推动城市与现代化的发展。论述要结合当时中西方的史实展开,言之有理,逻辑通顺。
故答案为:
论题: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原因。
论述:秦朝开创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王安石变法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变法导致了国富民贫。而同时期的欧洲所出现的“自由民”“自治城市”“私人财产的合法性原则”“对君主权力的限制”等法权思想,对于强调中央集权的中国而言,根本没有萌芽的土壤。城市自治权的确立、独立的大学制度,以及对君权的法律性限制,是欧洲最终走出“黑暗中世纪”、迈向现代社会的根本性路径,它们分别催生了自由的经济土壤、思想土壤和法治土壤。而在中国,城市与学院一直为政权所牢牢控制,限制君权更是从未被尝试,这是东西方文明走向不同演进道路的重要原因。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以城市为突破口考查东西方文明的演进。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