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4 生态平衡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4 生态平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3-09 12:42:17

文档简介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4 生态平衡
一、夯实基础
1.为生物圈的形成创造了首要条件的是(  )
A.原始地球 B.原始生命 C.多细胞生物 D.氧气
【答案】B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解答】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故为生物圈的形成创造了首要条件的是原始生命,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最早出现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是(  )
A.蓝菌 B.海带 C.绿藻 D.水绵
【答案】A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解答】最早出现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是蓝菌, 蓝藻能够进行产氧光合作用,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真正的生物圈形成的标志是(  )
A.蓝菌的出现 B.多细胞生物的出现
C.动物的出现 D.高等植物的出现
【答案】D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
【解答】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而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比出现了花与果实,使其繁殖能力更强、后代的成活率更高,适应能力更强,也就更高级,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划分,生殖多为低等的孢子生殖,是最低等的植物,植物的类群由低等到高等依次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那么当高等植物的出现时,生物圈的许多生物也已经丰富多彩,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生物圈,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下列有关生物圈演化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但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B.大气中氧气增多与蓝藻等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有关
C.大气中的臭氧层出现,使生物有了向陆地发展的可能
D.生物圈的演化是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圈演化过程。
【解答】A、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起源学说提供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物质条件——原始大气原始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氨、甲烷、水蒸气、硫化氢和少量氢气等,特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气。(2)能量条件——原始地球上不断出现的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以及火山爆发等,为化学进化提供能量。(3)一定的环境场所条件——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A不符合题意;
B、蓝藻等藻类植物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释放氧气,B不符合题意;
C、由于臭氧层的形成大大减少了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从而使陆地生物的出现成为可能,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B.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
C.生物圈就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
D.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会被破坏
【答案】D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地,它衍生出环境生态灾害。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解答】生物圈的确具有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比如草原上放养的牧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漠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对生态平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随着生产者的数量锐减,消费者也大量死亡
B.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相等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保持恒定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解答】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 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完成的,它们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能量流动伴随物质循环,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生态平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这种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甚至导致生态危机。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有:①   因素:地震、海啸、火山、泥石流、流行病等;②   因素:过度采伐、放牧、捕猎等。
【答案】自我调节;自然;人为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调节和生态平衡因素。
【解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甚至导致生态危机。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有:①自然因素:地震、海啸、火山、泥石流、流行病等;②人为因素:过度采伐、放牧、捕猎等。
故答案为:自我调节;自然;人为
8.保持生态平衡就是要使一个生态系统中的   处于良性循环,即达到   。当生态平衡被破坏,就会遭到大自然的反击:   、   、   ,还会间接影响大气、水的   ,改变   乃至   的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类的生存。
【答案】能量和物质;动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质量;地区;全球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答】保持生态平衡就是要使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处于良性循环,即达到动态平衡。当生态平衡被破坏,就会遭到大自然的反击: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还会间接影响大气、水的质量,改变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类的生存。
故答案为:能量和物质;动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质量;地区;全球
9.小江到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公园内瀑飞潭碧、林茂树古。
(1)钱江源森林公园可看作一个____。
A.种群 B.群落 C.生物圈 D.生态系统
(2)景区内空气清新、湿润,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主要与植物的哪些生理作用有关?   。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保护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列做法不妥的是____。
A.在林区野炊、烧烤
B.矿泉水瓶带离林地
C.摘取和捕捉景区内的植物和动物
【答案】(1)D
(2)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3)A;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而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光、温度和水等因素。
(2)滥捕滥杀、乱砍乱伐、焚烧垃圾产生有害气体等均属于破坏生态环境。
【解答】(1)钱江源森林公园有绿色植物,有阳光、有水分,有各种微生物,以及小动物因此属于一个生态系统。
(2)由于景区有许多树木,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促进景区内空气清新、湿润,树木同时通过蒸腾作用将体内大量水分散失到空气中。
(3)在林区野炊、烧烤,由于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空气污染,捕捉动物破坏生态环境,A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3)AC
10.姚江是宁波的“母亲河”,随着两岸经济的发展,污水排江入海,使姚江的水质一度恶化,鱼类品种由50多种衰退到10多种。通过“五水共治”,目前,原来几乎消失的鱼种又开始重现,尤其是投放量较大的鲢鱼和鳙鱼,它们是水体的“净化器”,每生长一公斤,大约能吃掉30~40公斤蓝藻等浮游生物。
(1)姚江中的鲢鱼、鳙鱼和蓝藻等所有生物可以称为一个   。
(2)姚江水质曾一度恶化,许多经济鱼类濒临绝迹,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是有限的。
【答案】(1)群落
(2)自动调节能力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物种数量、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的大小。
【解答】(1)姚江中的鲢鱼、鳙鱼和蓝藻等所有生物,这是一个区域内所有生物,因此可以称为一个群落。
(2)姚江水质曾一度恶化,许多经济鱼类濒临绝迹,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故答案为:(1)群落(2)自我调节能力
二、能力提升
11.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表格中为科研人员对4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推断,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种类 数量 生态系统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A 0 90 0 0 30 30 0 0 40
B 200 350 0 0 30 0 0 0 40
C 150 250 100 800 40 30 50 20 1
D 300 200 0 0 0 0 0 50 50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解答】C选项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将引起(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解答】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若乙的数量增加,会大量捕食甲,造成甲的数量下降;甲数量减少,对丙的捕食数量减少,所以丙的数量增加;丁以乙为食,乙数量增多,导致丁的食物充足,大量繁殖,使丁的数量增多,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在一个生态保护区中,一段时间内,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不相互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性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C.捕食者种群数量受被捕食者控制,但被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D.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被捕食者增加、捕食者也增加;捕食者的增加又导致了被捕食者的减少,被捕食者的减少,从而又使捕食者减少。
【解答】A、由曲线可知,捕食者的数量与被捕食者的数量是有必然的联系,A不符合题意;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影响,被捕食者增加、捕食者也增加,使种群数量发生有规律的波动,B符合题意;
C、捕食者的数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也受捕食者的影响,捕食者的增加可导致被捕食者的减少,C不符合题意;
D、被捕食者的数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捕食者数量的变化受被捕食者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如图所示为人工改造后的某地溪流,原来湍急的流水变得平缓,蜿蜒不平的河道变得平坦,自然河岸被垂直的混凝土堤坝所替代。结果飞溅的水花大大减少,石缝和泥洞大量消失,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削减。

(1)从溪流生态系统的组成看,水中的溶解氧属于   成分。按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特征分,溪流中的鱼类属于   。
(2)人工改造后的溪流,水体自净能力大大下降。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生态平衡的知识分析,其本质原因是   。
【答案】(1)非生物;消费者
(2)溪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降低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根据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特征可将生物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反之越小。
【解答】(1) 从溪流生态系统的组成看,水中的溶解氧属于非生物成分。按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特征分,溪流中的鱼类属于消费者;
(2) 人工改造后的溪流,生物的种类减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大大下降。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生态平衡的知识分析,其本质原因是溪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降低。
故答案为:(1)非生物,消费者;(2)溪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降低
三、拓展创新
15.如图,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置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并不是瓶内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自然界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动态平衡,如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存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再举1个类似的动态平衡例子。
【答案】当旱季来临时,草原上的草逐渐枯萎,以草为食的动物如长颈鹿、斑马等就会迁往他乡,草原鼠类也会因为缺乏食物而繁殖能力下降,从而减轻对草原的压力;当雨季到来时,风调雨顺会使草原上的草生长茂盛,草原鼠类又大量繁殖,食草动物也会重返故里,就连凶猛的狮、豹等肉食动物也会尾随而来,这样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1 / 1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4 生态平衡
一、夯实基础
1.为生物圈的形成创造了首要条件的是(  )
A.原始地球 B.原始生命 C.多细胞生物 D.氧气
2.最早出现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是(  )
A.蓝菌 B.海带 C.绿藻 D.水绵
3.真正的生物圈形成的标志是(  )
A.蓝菌的出现 B.多细胞生物的出现
C.动物的出现 D.高等植物的出现
4.下列有关生物圈演化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但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B.大气中氧气增多与蓝藻等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有关
C.大气中的臭氧层出现,使生物有了向陆地发展的可能
D.生物圈的演化是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B.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
C.生物圈就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
D.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会被破坏
6.对生态平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随着生产者的数量锐减,消费者也大量死亡
B.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相等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保持恒定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
7.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这种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甚至导致生态危机。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有:①   因素:地震、海啸、火山、泥石流、流行病等;②   因素:过度采伐、放牧、捕猎等。
8.保持生态平衡就是要使一个生态系统中的   处于良性循环,即达到   。当生态平衡被破坏,就会遭到大自然的反击:   、   、   ,还会间接影响大气、水的   ,改变   乃至   的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类的生存。
9.小江到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公园内瀑飞潭碧、林茂树古。
(1)钱江源森林公园可看作一个____。
A.种群 B.群落 C.生物圈 D.生态系统
(2)景区内空气清新、湿润,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主要与植物的哪些生理作用有关?   。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保护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列做法不妥的是____。
A.在林区野炊、烧烤
B.矿泉水瓶带离林地
C.摘取和捕捉景区内的植物和动物
10.姚江是宁波的“母亲河”,随着两岸经济的发展,污水排江入海,使姚江的水质一度恶化,鱼类品种由50多种衰退到10多种。通过“五水共治”,目前,原来几乎消失的鱼种又开始重现,尤其是投放量较大的鲢鱼和鳙鱼,它们是水体的“净化器”,每生长一公斤,大约能吃掉30~40公斤蓝藻等浮游生物。
(1)姚江中的鲢鱼、鳙鱼和蓝藻等所有生物可以称为一个   。
(2)姚江水质曾一度恶化,许多经济鱼类濒临绝迹,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是有限的。
二、能力提升
11.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表格中为科研人员对4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推断,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  )
种类 数量 生态系统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A 0 90 0 0 30 30 0 0 40
B 200 350 0 0 30 0 0 0 40
C 150 250 100 800 40 30 50 20 1
D 300 200 0 0 0 0 0 50 50
A.A B.B C.C D.D
12.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将引起(  )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13.在一个生态保护区中,一段时间内,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不相互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性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C.捕食者种群数量受被捕食者控制,但被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D.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14.如图所示为人工改造后的某地溪流,原来湍急的流水变得平缓,蜿蜒不平的河道变得平坦,自然河岸被垂直的混凝土堤坝所替代。结果飞溅的水花大大减少,石缝和泥洞大量消失,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削减。

(1)从溪流生态系统的组成看,水中的溶解氧属于   成分。按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特征分,溪流中的鱼类属于   。
(2)人工改造后的溪流,水体自净能力大大下降。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生态平衡的知识分析,其本质原因是   。
三、拓展创新
15.如图,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置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并不是瓶内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自然界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动态平衡,如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存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再举1个类似的动态平衡例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解答】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故为生物圈的形成创造了首要条件的是原始生命,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A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解答】最早出现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是蓝菌, 蓝藻能够进行产氧光合作用,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案】D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
【解答】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而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比出现了花与果实,使其繁殖能力更强、后代的成活率更高,适应能力更强,也就更高级,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划分,生殖多为低等的孢子生殖,是最低等的植物,植物的类群由低等到高等依次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那么当高等植物的出现时,生物圈的许多生物也已经丰富多彩,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生物圈,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D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圈演化过程。
【解答】A、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起源学说提供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物质条件——原始大气原始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氨、甲烷、水蒸气、硫化氢和少量氢气等,特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气。(2)能量条件——原始地球上不断出现的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以及火山爆发等,为化学进化提供能量。(3)一定的环境场所条件——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A不符合题意;
B、蓝藻等藻类植物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释放氧气,B不符合题意;
C、由于臭氧层的形成大大减少了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从而使陆地生物的出现成为可能,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D
【知识点】生命的起源;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地,它衍生出环境生态灾害。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解答】生物圈的确具有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比如草原上放养的牧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漠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解答】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 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完成的,它们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能量流动伴随物质循环,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生态平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自我调节;自然;人为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调节和生态平衡因素。
【解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甚至导致生态危机。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有:①自然因素:地震、海啸、火山、泥石流、流行病等;②人为因素:过度采伐、放牧、捕猎等。
故答案为:自我调节;自然;人为
8.【答案】能量和物质;动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质量;地区;全球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答】保持生态平衡就是要使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处于良性循环,即达到动态平衡。当生态平衡被破坏,就会遭到大自然的反击: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还会间接影响大气、水的质量,改变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类的生存。
故答案为:能量和物质;动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质量;地区;全球
9.【答案】(1)D
(2)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3)A;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而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光、温度和水等因素。
(2)滥捕滥杀、乱砍乱伐、焚烧垃圾产生有害气体等均属于破坏生态环境。
【解答】(1)钱江源森林公园有绿色植物,有阳光、有水分,有各种微生物,以及小动物因此属于一个生态系统。
(2)由于景区有许多树木,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促进景区内空气清新、湿润,树木同时通过蒸腾作用将体内大量水分散失到空气中。
(3)在林区野炊、烧烤,由于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空气污染,捕捉动物破坏生态环境,A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3)AC
10.【答案】(1)群落
(2)自动调节能力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物种数量、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的大小。
【解答】(1)姚江中的鲢鱼、鳙鱼和蓝藻等所有生物,这是一个区域内所有生物,因此可以称为一个群落。
(2)姚江水质曾一度恶化,许多经济鱼类濒临绝迹,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故答案为:(1)群落(2)自我调节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解答】C选项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解答】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若乙的数量增加,会大量捕食甲,造成甲的数量下降;甲数量减少,对丙的捕食数量减少,所以丙的数量增加;丁以乙为食,乙数量增多,导致丁的食物充足,大量繁殖,使丁的数量增多,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答案】B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被捕食者增加、捕食者也增加;捕食者的增加又导致了被捕食者的减少,被捕食者的减少,从而又使捕食者减少。
【解答】A、由曲线可知,捕食者的数量与被捕食者的数量是有必然的联系,A不符合题意;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影响,被捕食者增加、捕食者也增加,使种群数量发生有规律的波动,B符合题意;
C、捕食者的数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也受捕食者的影响,捕食者的增加可导致被捕食者的减少,C不符合题意;
D、被捕食者的数量受到被捕食者的控制,但捕食者数量的变化受被捕食者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答案】(1)非生物;消费者
(2)溪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降低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根据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特征可将生物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反之越小。
【解答】(1) 从溪流生态系统的组成看,水中的溶解氧属于非生物成分。按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特征分,溪流中的鱼类属于消费者;
(2) 人工改造后的溪流,生物的种类减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大大下降。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生态平衡的知识分析,其本质原因是溪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降低。
故答案为:(1)非生物,消费者;(2)溪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降低
15.【答案】当旱季来临时,草原上的草逐渐枯萎,以草为食的动物如长颈鹿、斑马等就会迁往他乡,草原鼠类也会因为缺乏食物而繁殖能力下降,从而减轻对草原的压力;当雨季到来时,风调雨顺会使草原上的草生长茂盛,草原鼠类又大量繁殖,食草动物也会重返故里,就连凶猛的狮、豹等肉食动物也会尾随而来,这样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