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1.基础性考法:解读等高线图上的地理信息,描述地形部位的特征,学会等高线的相关计算。 2.综合性考法:观察不同的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当中的表达,并应用于生活生产之中。 3.创新性考法:通过解读等高线图,论证和探讨等高线地形图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考点1 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
(1)海拔(H):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又称为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ΔH):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
(1)区分等高线和等深线。
项目 等高线 等深线
概念 把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 把地图上海洋或湖泊中深度相同的点连成线
(2)基本地形部位。
字母 地形 等高线特征
A 山峰 闭合,数值内高外低
B 山谷 凸向数值大
C 山脊 凸向数值小
D 陡崖 多条等高线重合
E 鞍部 两侧闭合,山谷最高处,山脊最低处
【填绘】
绘制并区分海拔(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
(1)海拔(绝对高度):如图中甲点海拔为1 500 m,乙点海拔为500 m。
(2)相对高度:如图中甲与乙的相对高度是1 000 m。
【思考】
陡崖处一定有瀑布吗
提示:不一定。有瀑布的地方一定是陡崖地形。但陡崖处,若等高线数值里高外低,水不会在陡崖上方汇集流下来,若等高线数值里低外高,水可能在陡崖上方汇集流下来,形成瀑布。
一、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计算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两地之间的海拔,就可以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如图中甲处,假设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Δ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大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小的。则图中n=4,Δd=100 m,H大=400 m,H小=100 m,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计算:
(1)陡崖的相对高度(H)。
计算公式为(n-1)Δd≤H<(n+1)Δd。因此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300 m≤H<500 m。
(2)陡崖的绝对高度。
①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②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Δd3.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0.6 ℃·H相)/100 m。
4.闭合等高线区域内海拔的计算(图中a>b):
(1)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若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其等高线的值。如图,若c=b,则d(2)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若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其等高线的值。如图,若c=a,则d>a,即“大于大的”。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判读地形类型:
地形类型 等高线特征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较密集
高原 海拔高(1 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 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
2.判读气候特征及差异:
判断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坡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判断
判断 气候 差异 气温 差异 求出高度差,再用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计算温度差,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降水差异 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
光照差异 阳坡多于阴坡,同一种植被在阳坡的分布上界高于阴坡
3.判读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4.区位选址中应用:
(1)选“点”。
点的类型 区位要求 图示
坝址 应选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其次还应避开地质断裂地带,并要依据坝高考虑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
港口 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港湾地区,保证陆域平坦、港阔水深
航空港 ①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②地质条件好;③注意盛行风向且保持与城市适当的距离等
疗养院 应建在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
(2)选“线”。
线的类型 区位要求 图示
公路、铁路 一般要求坡度平缓、尽量在等高线之间穿行,线路较短,尽量少占农田、少建桥梁,避开陡崖、陡坡等,通往山顶的公路,往往需建盘山路等(右图中公路选线为EHF)
引水路线 首先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再结合距离的远近确定(右图中①线更合理)
(3)选“面”。
面的类型 区位要求 图示
农业生产布局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处
角度1 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的判读
下图为我国某高原(石灰岩广布)局部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了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计划修建一条由周边地区通往P地的公路。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貌类型为 ( )
A.冲积扇
B.三角洲
C.黄土地貌
D.天坑
2.在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可能发育有瀑布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选D,2选A。第1题,由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地貌外高内低,大致呈盆状,材料中提到此地是位于我国石灰岩广布的某高原,故最有可能是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在喀斯特地貌中,这种地形叫天坑;冲积扇、三角洲和黄土地貌的地形都不呈现这样的盆状。第2题,观察四地可发现,四地都位于陡崖附近,但是只有甲地的等高线向高处凸,说明甲地位于山谷中,可能有河流发育,容易形成瀑布;而其余三地没有这种特点。
角度2 等高线地形图中坡向、坡度的判断
3.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 m 、 n 、 p 、 q 四地中 ( )
A.m 地位于阴坡,坡度较其他三地陡
B.n 地位于鞍部,地势较其他三地高
C.q 地位于山谷,在 m 地的东北方向
D.p 地位于山脊,处于盛行风迎风坡
【解析】选A。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m 地位于山地北坡,为阴坡,且该处等高线较其他三地密集,则坡度较其他三地陡,A正确。 n地位于谷地,地势较q 地低,B错误;q地位于山脊,在 m 地的西北方向,则C错误;p地位于山谷,由图中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应位于欧洲西部,p地处于盛行风背风坡,D错误。
【加固训练】
下图示意金沙江某段河流及附近等高线地形图,某日突发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体阻断了金沙江。据此完成(1)~(3)题。
(1)山体滑坡之前,河流①②段 ( )
A.①处流向②处 西南流向东北
B.①处流向②处 西北流向东南
C.②处流向①处 西南流向东北
D.②处流向①处 东北流向西南
(2)若堰塞体上游河流流量稳定,在堰塞体自然崩溃之前,①处水位变化为 ( )
(3)山体滑坡发生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滑坡处的相应等高线 ( )
A.没有变化
B.向高海拔处凸出
C.向低海拔处凸出
D.趋于平直
【解析】(1)选B,(2)选A,(3)选B。第(1)题,由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可知,图中河流由①处流向②处;结合指向标,可确定由西北流向东南。第(2)题,①处位于堰塞体上游,在堰塞体自然崩溃之前,①处水位持续上涨;结合沟谷下窄上宽的特点,在河流流量稳定的前提下,①处河流水位上涨先快后慢。第(3)题,山体滑坡发生后,滑坡处地势较两侧低,则相应等高线向高海拔处凸出。
考点2 地形剖面图
1.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第1步:确定剖面线。在等高线图上画出一条剖面线(可能为已知,如图中的A~B)。
第2步:建坐标。纵坐标表示高度,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
第3步:确立比例尺。垂直比例尺一般是原图的5、10、15、20倍,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水平比例尺一般与原图一致。
第4步:描点。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或仅描关键点,如最高点、最低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
第5步:连线。用光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
2.意义:地形剖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它在平整土地,修建渠道,建筑铁路、公路和进行其他工程时,以及确定通视问题上都可作为重要依据。
【填绘】
在下图中分别绘制MN和OP的剖面图
提示:
【点拨】
坡的类型
(1)陡坡:等高线密集。
(2)缓坡:等高线稀疏。
(3)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
(4)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
(2022 湖南选择考)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 )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
(2)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 )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场速解模式]
抓信息 ①地点→太行山南段东麓; ②事象→“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 ③考查→影响等高线地形图、气候、河流的关系
建联系 第(1)题:根据比例尺推断,在近50米的水平距离中就有20米的高度抬升→山地高度变化大;受地形影响,降水汇集速度快→易发山洪。 第(2)题:a处靠近河流且等高线稀疏→地势相对平坦;位于两河交汇处的正上方→受洪涝影响小。 第(3)题:“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截留雨水与河流水分→减轻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山林有利于蓄积水分→植被生长较好→防止本地水土流失→减轻山洪对环境及居民带来的危害
【解析】(1)选A,(2)选A,(3)选C。第(1)题,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降水量并不大;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不是易发山洪的主要原因;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第(2)题,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处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在a、b、c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两处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处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因此a处应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第(3)题,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以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该地起伏大,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因此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所以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明显。
通视问题的判读
方法1:看两点之间是否有山脊、山峰的阻挡
阻挡 不阻挡
两点间有山脊,即地面呈“下降—上升—下降”,若隆起点挡住视线,则不能通视 两点间有山脊,即地面呈“下降—上升—下降”,若隆起点未挡住视线,则可以通视
方法2:看凸凹坡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坡”;凹坡可通视。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坡”;凸坡不能通视。
方法3:根据是否穿越较高的山丘(山脊)判断
如果穿越较高的山丘,山丘后的地方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如下图)。
角度1 通视问题的判读
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
A.地形 B.水源
C.植被 D.坡向
2.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 )
【解析】1选D,2选B。第1题,据图可知,甲地位于山脉南坡山麓地带,乙地位于山脉北坡山麓地带,两者皆为山麓地带,植被相似,但坡向不同,甲地位于阳坡,乙地位于阴坡;甲、乙两地所在的山麓地带皆离山谷中的河流较远。第2题,根据左图可知,建筑物北侧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建筑物所在地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形和缓。结合右图可知,建筑物南侧分布有大量农田,地势相对低平。
角度2 绘制地形剖面图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某县部分区域的地形。确定合适的水平比例尺,在下面框中分别绘制两条虚线对应的地形剖面。
【解析】选取1∶200 000的比例尺,然后根据图上的等高线数值,找出最高和最低点的数值和位置,描点连线即可。主要关注起止点海拔范围、水平比例尺(合适即可),补充剖面方向。
答案: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