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8 22:0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辛亥革命——时局变幻与个人抉择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主题定为侵略与探索,与第五、七、八单元共为一个主题,讲述了近代中国面临的各种民族危机与不同阶层为拯救民族危亡进行的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本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主要为资产阶级的探索。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革命,建立中华民国,然而却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革命成果落入军阀手中,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说明资产阶级的探索是失败的,不能领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道路。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和“辛亥革命的意义”,线索清晰明了,以时间顺序完整再现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对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学习,对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已经掌握。然而在内容上,对辛亥革命的原因、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和影响方面缺乏深度认识;在素养达成方面,在历史解释上尤其是形成历史结论和作出历史评价方面需要培养。
教 学 目 标 1.以时间为主要线索,梳理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的基本史实,落实时空观念的培养。 2.通过研习史料,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临时约法的性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3.通过史料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体会资产阶级为拯救民族危亡进行的艰难探索,同时认识到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4.以袁世凯为线索,用不同的史料全面再现辛亥革命的历史,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客观全面分析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资源 PPT、多媒体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出示材料: 近世治民国史者,对袁公为“乱世之奸雄”这一评语,大致是没有二话的。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设问:历史学家唐德刚是如何评价袁世凯的? 改革开放前,受革命战争年代的影响,尤其是陈伯达《窃国大盗袁世凯》胡思敬《大盗窃国记》等,对袁世凯的评价完全否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改革开放后,开始从正面审视和评价袁世凯。这也未免有为他翻案的嫌疑,全是正面评价,这就不得不令人担忧。回到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 ,看复杂历史人物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客观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 阅读材料,引发思考,回答问题。 以袁世凯这样一个特殊历史人物,用不同历史时期史家对袁世凯的不同评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发学生思考。不同时空定位下,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人们的历史认识会产生不同。因此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客观认识辛亥革命。
新政立宪的旗手(革命的背景) (一)清末新政——清政府的自救·背道而驰的走向 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时年袁世凯时年42岁,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指导学生阅读P108“历史纵横”栏目,分析新政的影响。 材料1: 政治 改革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经济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视野办法军事 编练新军,拟编36镇,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教育废除科举,兴办学堂,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阅读“历史纵横”材料,逐条分析新政的影响。 政治方面,满洲贵族集权,引起人民的不满;经济方面,打破“重农抑商”观念,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军事方面,新军为革命党人掌握,袁世凯充实个人政治资本;形成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 深化对清末新政的认识,重点是引导学生思考“新政”带来的影响,认识到清政府的自救,是一场背道而驰的运动。“新政”不仅没能实现自救,反而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发展了革命力量,同时也为袁世凯后期获取革命果实储备军事实力。
预备立宪——“名为立宪,实为专制” 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袁世凯说服慈禧,实行立宪。 出示材料,引导分析。 材料2:图片“皇族内阁”。 材料3:“大约此数月之内,萧蔷之变必作,而各省一切物价,腾涌如沸,举国人民无所得食,殆皆饿死。大乱之起,绝不能出两年以外。” ——1910年5月,梁启超给弟弟梁启勋的私信 分析图片史料和文字史料,认识预备立宪的影响。 通过分析两则史料,使学生认识到预备立宪揭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本质,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只有推翻这个清政府,国家才有出路,强化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一)组织准备: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孙中山,出身广东农民家庭。哥哥孙眉在美国养牛,在檀香山与二十几个华侨创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后续中国创办了许多团体。 同时出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先后成立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组织和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图片史料。 观察图片,分析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组织与同盟会的不同,认识同盟会的性质。 重点使引导学生认识到前期的革命组织缺乏统一领导,同盟会的出现,使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使得革命有了强有力的领导组织。
(二)思想准备: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1.出示《民报》书影,并指出《民报》发刊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引导学生对以下内容连线。 2.设问:结合学思之窗,三民主义有什么积极性和局限性? 1.阅读材料,思考两个活动内容,进行连线。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属于民族主义,是民族革命;创立民国属于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平均地权属于民生主义,是社会革命。 2.讨论后得出,三民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揭示民主革命的主题。但是没有明确反帝;没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学生初中教材已经有接触。因此对于内容的把握,采取连线的形式,快速让学生回忆基础知识。但是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和意义,属于重点内容,也属于教材的思考点,因此需要学生具体分析。
军事准备:武装起义积累革命经验 出示史料,引导分析。 材料1:图片“广州起义”; “陆皓东烈士坟场”; “秋瑾、徐锡麟像”; “革命烈士被俘像”; “与妻书书影”。 材料2: (1)1895年10月广州起义,事泄,陆皓东被捕殉难; (2)1900年10月广东惠州起义,后史坚如、杨衢云、郑士良等陆续蒙难; (3)1906年12月江西和湖南一带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刘道一等殉难; (4)1907年5月广东潮州黄冈起义; (5)1907年7月光复会领导安徽安庆起义,徐锡麟、秋瑾等先后被捕牺牲; (6)1907年9月两广交界的钦州、廉州、防城起义; (7)1907年12月广西镇南关起义; (8)1908年3月两广交界的钦州、廉州、上思起义; (9)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 (10)1911年4月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革命志士牺牲尤烈。 过渡:出示“1911年《东方杂志》袁世凯头像和钓鱼画面”。 洹上渔翁——袁世凯,时年52岁,抱病在家,表面上超然物外,实际上坐拥无形的政治影响力。 阅读两份材料,理解在武昌起义发动前,各种革命团体发动的反清起义约近三十次;其中兴中会及中国同盟会广泛联合华侨、会党乃至新军,筹划、发动与领导的不下十次。 为革命的发展做了军事准备。 辛亥革命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辛亥革命包含在1895年以来革命团体发动的一系列起义。通过分析史料,使学生认识到,前期的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是为革命积累了军事经验,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奠定基础。革命党人的牺牲,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了铺垫。有利于培养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偶然事件——四川保路运动提供有利时机 出示材料,引导分析。 材料1:1908年发行的商办川汉铁路股票,漫画《农民热心路事》 材料2:保路运动抗争雕塑 结合教材内容,阅读史料,分析保路运动的影响。 保路运动的发生,使得武汉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作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辛亥革命背景的重要内容。
(一)武昌起义 播放“武昌起义”视频。 观看视频,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 武昌起义的过程初中已经学过,因此通过视频帮助学生回忆即可,不必展开。
(二)民国诞生与南北议和 1.出示图片史料 “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 “孙中山与黄兴人像”;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合照”。 出示图片史料 “3岁和6岁溥仪人像”; “清帝退位诏书”。 出示以下文字史料,引导分析。 材料1:然斯时民国未建,鞑虏尤存,黎、黄双方为自解计,竟分电袁世凯。袁如倒戈反清,当公举之为民国大总统。斯时归国途中的孙中山亦有相同的表示,安定中国“非袁不可”。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2:同盟会是一个自由散漫与分裂的组织。章太炎不同意三民主义;共进会在东京成立,将平均地权改成人权;陶成章成立光复会总会;孙武脱离同盟会,另建“民社”。 ——朱忠颐《评袁世凯“窃取”政权》 材料3:辛亥革命采用“南北和谈”、妥协、法治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避免了社会进一步动荡,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三维设计》 设问:革命果实是被“窃取”还是“落入”袁世凯手中? 观察图片,结合教材,梳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诞生的基本史实。国旗为五色旗,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阅读图片史料,结合教材111页,梳理南北议和的过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2月15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北京政府成立。 阅读文字史料,讨论革命果实“落入”还是“窃取”,认识到革命果实的落入,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使得政权平稳过渡。这体现了革命党人的审时度势,适当妥协,最大的争取了民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民国诞生和南北议和过程,可通过图片史料加教材内容梳理。革命果实“落入”还是“窃取”,既涉及到对袁世凯的评价,也涉及到对革命党人妥协性的评价。传统观念带有主观色彩。通过这样的探究,创设多角度的史料,使学生回到特定的历史情境,结合特定的时空,客观认识辛亥革命的结果,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出示以下史料,并引导分析。 材料: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设问:《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原则?有何意义 阅读史料,结合教材,分析问题。 以上材料体现了《临时约法》具有主权在民、民族平等、自由平等、责任内阁的原则。 说明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重要文件。 《临时约法》的原则和意义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通过让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其内容,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出示材料,引导分析。 材料1: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在于,革命的发生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多年来似乎千古不变的封建专制——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材料2: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林伯渠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4: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新陈代谢》(1912年3月5日的《时报》) 设问:结合P112,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阅读材料,讨论分析。 辛亥革命开启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方面的变革。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本课的重点。教材有丰富的历史结论。因此通过提供多重史料,让学生理解书上呈现的结论。通过对史料分析解释,达到论从史出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出示材料,引导分析: 材料1:图片“北洋时期的皇帝——袁世凯” 材料2:图片“中华帝国国旗” 材料3:“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孙中山 材料4: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与我们民众大多数,毫无关系。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 设问: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有哪些? 阅读史料,讨论分析。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未能发动广大群众,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没有严密的政党。 用袁世凯逆时而行称帝的行径,引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后续北洋军阀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埋下伏笔,有利于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五、 主题升华 结语:一边是袁世凯,从应时而出到逆时而行;一边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坚实准备,审时度势。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做出了个人不同的抉择,留下了后人的褒贬议论。 当今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作为个人,我们该如何抉择?是沉沦还是重生? 联系目前的高考选科,你将来从事的职业,于国于民,有何作用?希望大家可以做一个沉思。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时间关系,在此不展开。我只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时光,利用好这三年,高考选科是一个抉择,将来的职业也是一种抉择。希望无论做什么,都能够在各行各业发光发彩。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通过讨论升华本课主题,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
六、 板 书 设 计 第19课 辛亥革命 ——时局变幻与个人抉择 主板书 新政立宪——应时而出,备受重用 二、武装起义待时而动,坐享其成 三、共和诞生——顺势而为,统一南北 四、北洋时期——逆时而行,千夫所指 副板书 袁世凯 革命党 待时而出 充实准备 千夫所指 审时度势 通过板书,将本课主线呈现出来,直白的让学生对本课复杂的历史事件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七、 参考 文献 1.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2.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