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课例
——以“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化”为例
教学指导思想
近年来国内外一大批学者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聚焦到了“大概念”(“即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具有生活价值”)上,并逐渐形成了“大概念是落实素养导向教学的抓手”这一共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也提及“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而以大概念作为教学指导的教学也是应对统编教材“大容量”“纲要体”困境的有效策略。
教学背景分析与本课教学立意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是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根据大概念由“具体-抽象-具体”的生成机制,再纵观纲要上1-4单元的单元内容,我们可以提取出“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概念作为中国古代史的大概念进行四个单元的知识重组和课程设计。具体来说,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为主题分为四个子单元,分别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与形成(先秦-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铸与繁荣((魏晋-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扩展与深化(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化与挑战(明清)。第四个子单元《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则指出本专题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由于这里讲“明清”,所以不能忽视明朝的作用,要注意明清两朝的连续性);二是认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包括经济、文化领域)的变化和面临的危机(这里强调两个指向,一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出现了许多重大变化,特别是16世纪以来的变化,在许多方面影响到了现代社会,二是这些变化与这一时期的世界变化是同步的)。所以这一专题的难点是在于如何把握两个学习要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把500年的明清历史浓缩为这两个内容,解决的办法就是把国家对于边疆的关注和经略放到整个世界变化的框架中去。”仔细阅读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言”,我们能找到明清时期(本单元指1368-1840)的时代特点:专制强化、国家巩固、版图奠基、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新发展等;突出中外时空的关联和中西发展的逆势。通过研读本单元下设的3课内容,我发现教材文本试图从不同角度阐释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及其“面临的挑战”。但是,如果只是按照教科书的内容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很难理解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时代。另外,明清史研究明、清两个王朝统治时期的中国历史,“作为一个长达五个半世纪的历史时段,明清承前启后,在中国历史上是几千年帝制终结的时代,在世界上是早期全球化发生发展的大时代。…所以这一时期是一个特殊的作为一个整体时代的历史。中国自身特有的历史主题与全球历史变迁的主题交融纠结,在中国历史上呈现出空前复杂的历史画卷。”因此,有必要在遵循课程标准要求和教科书原有内容的前提下,从单元整体建构的角度出发,对本单元知识要素进行合乎逻辑的拆分与重组。学生情况分析初中历史教材对明朝建立的过程、明太祖废丞相的原因与影响、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占领澳门、李自成起义以及清军入关等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因此,学生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不陌生,但学生欠缺了解的是这些事件和概念背后的价值判断与内在联系。教学立意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化与挑战”的主题,以“明清时期的国家治理”作为切入点,以“继承与发展”“变化与挑战”为主线,将其拆分成两个课时:课时1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化(13、14课)(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梳理具体举措、认识治理效果,侧重纵向分析明清时期国家治理举措的继承及发展,其中重点突出“面向世界的见与不见、边疆经略的稳与不稳、制度演进的变与不变”);课时2: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挑战(通过分析时代背景、呈现多方变化、评价治理思想,侧重横向分析明清时期国家治理方面的变化及挑战)
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1368-1840年中外历史上的重要大事、明清时期陆上、海上面临的主要威胁认识世界形势的变化及统一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了解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强化的具体措施教学难点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强化的历史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子单元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化与挑战课时1: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化一、机理(大时段分析强化背景)时间:世界与中国空间:陆上与海上认识:明朝与清朝二、机制(全方位梳理强化措施)面向世界:见与不见边疆经略:稳与不稳制度演进:变与不变三、绩效(多视角认识强化结果)(1)中国版图的奠定(2)中国帝制的收结(3)中华文明的内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公元13-17世纪,是中国的元、明、清(前期)时代。在这数百年间,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政体不断强化,同时,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经历了一个由发展到最终完成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西方势力逐渐东侵的形势下,中国各民族面临着抵御外侮的共同职责和义务,需要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可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世界历史潮流面前,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瞿林东《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设问: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最终完成?在世界历史潮流面前,它又将进入一个怎样的新阶段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同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让学生初步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及面临的挑战。
一、机理(大时段分析强化背景) 时间:世界与中国(时间轴)设问1:结合教材13、14课内容,梳理1368-1840年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空间:陆上与海上(三幅地图)设问2:结合明朝形势图1433年、明朝中后期形势图、清清朝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统一形势图及13、14课的内容分析指出清朝陆上、海上面临的主要威胁?认识:明朝与清朝(四则材料)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治天下也。 ——张德信等编《洪武御制全书》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详。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详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之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并把当时所知道的海外国家、地区基本上都列为不征之国。 ——朱元璋《皇明祖训》夫中外者,地所画之境也; 上下者,天所定之分也。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 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 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 ——《清世宗实录卷130》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清高宗实录卷1435》设问3:结合以上4则材料概括明、清朝的民族观、世界观的内涵? 结合教材13、14内容,梳理1368-1840年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结合明朝形势图1433年、明朝中后期形势图、清清朝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统一形势图结合材料概括明、清朝的民族观、世界观的内涵? 通过中外时空的关联,学生一方面可以熟悉教材,初步体会到工业文明持续发展,农业文明则处于相对“静态”的繁荣;通过四则材料认识到明清统治者在民族观上差异,在世界观上相似性,从而体会到统治者的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二、机制(全方位梳理强化措施) (1)面向世界:见与不见(出示“以中国为核心的白银贸易网络图、郑和下西洋图”及材料)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 ——《清仁宗实录》设问4: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认识这种变化?(2)边疆经略:稳与不稳(出示明清形势图)设问5:结合13、14课第二三子目梳理明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结果如何?设问6:在设问5的基础上比较明清两朝边疆经略政策上的特点?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特点?(出示材料)设问7:结合教材84页“历史纵横”与下列材料,思考与明相比,清陆疆经略政策有何发展?西南土司自明中叶以降,渐多强暴恣横,藐视朝廷。至是益以骄纵,争官夺印,大小兼并,叛乱不绝,土司制度荡然无存。——凌纯声: 《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 ( 下) 》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 ——《明史》卷 91 《兵三》凡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事务,则统之于奉天将军,凡民人事务,则统之于奉天府尹。 ——《清朝文献通考》卷 271 《舆地考三》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清圣祖实录》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的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出示材料)设问8:结合所学及下列材料思考清前期中国疆域能最终奠定受哪些因素影响?从夏、商、周到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相沿基本不变,并未发生政治上的断裂现象。…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原先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不懈的接触、混杂和融合,不断出现的分裂和消亡,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 ——成崇德《清代前期便将通论(上)》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大权从无旁假。 ——《清高宗实录》制度演进:变与不变(出示军机处位置图、雍正奏折批示示意图(部分))设问9:清前期的统治者是如何做到“乾纲独断”的?(出示明清权力结构图)设问10:清朝对明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发展?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结合材料对比分析明清时期对外关系上的继承与发展?2、自主梳理明清政府边疆经略的主要举措,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边疆经略上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在何处?3、结合材料总结清前期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影响因素有哪些?4、通过对比明清时期的权力结构示意图,比较明清时期政治制度演进中的继承与发展? 了解到明清统治者在民族观、世界观上的态度后,也就明晰了明清统治者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主导思想。通过对明清“对外关系”“边疆经略”“政治制度”的对比分析,一方面可以明晰明清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更能展现出明清在国家治理政策上的连续性与发展性。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中国处于人类历史上深刻转变的一个“大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种种发展变迁卷入了全球大变迁的宏大历史过程,中国自身特有的历史主题与全球历史变迁的主题交融纠结,在中国历史上呈现出空前复杂的历史画卷。明清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既是中国性的,又是全球性的。
三、绩效(多视角认识强化结果) (1)中国版图的奠基(出示清朝疆域图、现代中国地图、材料)设问11:为什么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中国帝制的收结(出示材料)中国历史上一个明显的单元就是帝制时代。…明清时代延续这种体制,但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皇权政治、官僚政治运行衍生出种种新异状态来,宦官干政、党争、治理能力状况等皆与此密切相关。… 其综合结果是,皇权在少数族裔贵族群体与官僚体系的共同烘托下,达到空前强化,此前漫长帝制时代曾经几度活跃的士大夫政治完全消失,工具化的官僚主义与皇权专制一起达到顶峰。这个体制在18世纪还有效运行,到19世纪中期也没有自行解体而演变为另一种政治体制的确切迹象。所以,中国的帝制是在没有自行走向否定之否定的状态下,受全球化大变局冲击而骤然走向解体的。 ——赵轶峰《明清史宏观研究的问题意识》设问12:结合材料谈谈如何理解明清时期是“中国帝制收结”的内涵?(3)中华文明的内聚(出示战国、西汉、明形势图、废长城的材料)设问1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每个时期长城的特点?并据此分析长城的历史功用?观察清朝疆域图,长城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指出废长城有何历史意义?长城之设,成为边疆与中原的分界线、“华夷”分处的民族分界线,也是“华夷”不同文化的分界线。这三个“分界线”,便形成世代传承的“华夷之辨”的民族观,坚守近两千年,至清代废长城,这三个“分界线”便不复存在,才真正合为新的中国,变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政治共同体。 ——李治亭《长城新释》 观察不同时期的形势图,材料,分析并理解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化在地理上、政治上、文化上的重要意义 本部分侧重引导学生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化在地理、政治、文化上的重要意义,落实课程标准。同时认识到中国是一个通过几千年文明内聚运动形成的国家,这一内聚运动在明清时代仍在进行,且有重大进展,在清代实现文明覆盖地域与国家管理区域范围基本重合的局面。
课堂小结 (出示材料)“合“内外”华夷为一家,即“天下一家”; 合“内外”疆域为一国,即中国; 合“内外”文化为一体,即中华文化; 合“内外”之心为一心,即国家认同。此乃清朝对“大一统”理念发展的划时代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边疆地区真正被纳入到“中国”范围内,成为中国牢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远远超越了传统“中国”的范围,这也是清代对“中国”观的重塑。” ——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小结:明清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既是中国性的,又是世界性的。在这个时代,中国有着自身特有的历史主题。但也是在这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种种发展变迁也被卷入了全球大变迁的宏大历史过程中,那在全球历史宏大的历史图景中,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又展现出怎样复杂的历史画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探讨。 通过展现清对“中国”观的塑造,认识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交流联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教学反思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化”是第四单元的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重组后的内容,内容多,容量大,所以要求学生对必备知识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大概念是落实素养导向教学的抓手,同时也必须借助情境进行教学,所以在核心素养的渗透上必须重视情境的创设和融合,所以大单元备课时,要能创造出有内容有温度有价值的情境,并能将情境自然融入到课时当中,让情境真正能发挥激趣和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由于采用的主要是问题式导学,探究的问题范围广,时间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倦怠心理。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