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系列 第二十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复习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系列 第二十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复习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8 22:1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十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
环境战略与行动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1.基础性考法:厘清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保障资源与环境安全的战略、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2.综合性考法:理解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3.创新性考法: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结合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具体环保计划或对已制定的环保政策、采取的环保措施进行评价。
考点1 走向生态文明
【必备知识】排查
1.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1)不同时代的人地关系演变。
社会发展阶段 生产力水平 人与环境的关系
采集渔猎时代 生产力低下且发展缓慢 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农业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工业社会时期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 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环境问题对人类构成威胁
现代 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逐步向生态文明转变
(2)生态文明的含义: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我国的做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2.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1)生态文明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2)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①本质: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②要求:一是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二是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3)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
①根本上: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
②具体要求。
【思考】
洞庭湖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反映了人地关系的何种变化
提示:围湖造田反映了人类中心论的思想,而退田还湖是人地伙伴论思想的具体体现。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反映了人类不能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了能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点拨】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的途径
(1)绿色农业:农业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2)绿色工业:绿色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对排放的废弃物进行环保处置。
(3)绿色服务业: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服务业;服务过程清洁化;流通领域节能减排;优化运输结构。
【思考】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否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提示:不一定。环境问题是人类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导致的结果,合理的人类活动和对环境友好的态度不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核心要点】突破
1.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
2.运用图示理解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知识拓展】示意图法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高考预测】精练
角度1 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2023·浙江联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据此完成1、2题。
1.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是 (  )
A.人类半依附自然 B.人类崇拜自然
C.人与自然矛盾尖锐 D.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念的是 (  )
A.在丘陵山地退耕还林
B.全面关停重化工业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D.在缺水地区增加地下水开采
【解析】1选D,2选A。第1题,人类半依附自然是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人类崇拜自然是采集渔猎时代的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矛盾尖锐是工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现代,人类认识到应主动谋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不能继续对自然一味地征服、索取和破坏。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第2题,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丘陵山地退耕还林,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全面关停重化工业,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大力改造传统的重化工业;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破坏生态环境,且湖泊面积减小,易加剧洪涝灾害;增加地下水的开采,易产生地面沉降等问题。
角度2 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安全观
  (2022·日照模拟)协调度反映系统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长江经济带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6%,钢铁工业污染物成为区域工业最大的污染源。2018年4月26日,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会议上决定,要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下图示意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的协调度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该时期长江经济带 (  )
A.钢铁工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波动趋势较为一致
B.生态环境协调度先降后升,环境质量日趋向好
C.2000年到2006年区域经济协调度迅速提高,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D.2010年区域经济高协调度以钢铁工业超负荷运转和牺牲环境为代价
4.有利于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
A.鼓励创新,提技术
B.降低能耗,零排放
C.关闭高炉,去产能
D.整合工厂,增产量
【解析】3选D,4选A。第3题,由图可知,钢铁工业协调度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区域经济协调度则是先快速上升后下降,二者波动趋势不一致;生态环境协调度2006年前先降后升,2006年至2010年不断下降;2000年至2006年区域经济协调度迅速提高,此阶段生态环境协调度也呈上升趋势,环境质量区域向好;2010年区域经济协调度达到最高,此时钢铁工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度达到阶段低点,结合材料“钢铁工业污染物成为区域工业最大的污染源”可知,该时期区域经济高协调度是以钢铁工业超负荷运转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第4题,根据材料“要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可知,长江工业持续发展要重点考虑环境因素。通过鼓励创新,提高工业技术,既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竞争力,也可以减轻钢铁工业带来的污染;加大科技的投入能降低能耗,但钢铁工业难以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通过关闭高炉从而实现去产能,不利于工业的持续发展;整合工厂增产量只从经济的角度分析,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
    【加固训练】
  (2022·潍坊模拟)近年来山东省寿光市政府积极推行“企业+蔬菜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全面促进绿色农业集群发展。截至2022年,寿光成功连续举办了二十三届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产品远销国内外许多城市。据此完成(1)~(3)题。
(1)助力绿色农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资源  B.人才
C.土地 D.政策
(2)举办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直接目的是 (  )
A.提高蔬菜产量 B.增加农民收入
C.促进交流合作 D.培育国际市场
(3)寿光绿色农业集群发展可以明显提高蔬菜销售的 (  )
A.物流效率 B.竞争活力
C.管理水平 D.专业水平
【解析】(1)选D,(2)选C,(3)选B。第(1)题,由材料“近年来山东省寿光市政府积极推行“企业+蔬菜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全面促进绿色农业集群发展”可知,近年来山东政府积极推行绿色农业集群发展,说明绿色农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策;与资源、 人才、土地关系不大。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提高蔬菜产量应该通过扩大面积或者采用技术实现,与举办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无关;举办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主要是宣传寿光品牌,扩大市场,提高知名度,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所以增加收入是根本目的;举办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可以直接达到与其他地区交流合作的目的;开办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可以扩大知名度,利用大城市的平台,产品走向国际,这不是直接目的。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集群发展的意义是便于加强农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蔬菜的市场竞争活力;绿色农业集群发展对提高蔬菜销售的物流效率、管理水平及专业水平都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使蔬菜销售明显提高。
考点2 国家战略与政策 国际合作
【必备知识】排查
1.国家战略与政策:
(1)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
①目的: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持续、可靠和有效地供给,其中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运输尤为重要。
②主要措施:
(2)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
①目标:保障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②主要措施:
(3)推动公众参与。
①推动公众履行相关法律义务。
②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
③推动公众参与资源、环境事务的社会监督。
2.国际合作:
(1)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角度 内容
必要性 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 ,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需要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国际视野,在保障本国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时,都不能以邻为壑,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安全为代价
主要 途径 资金援助;签署公约及履约;签署多边、双边合作协议;人员交流和能力建设;技术援助和科技合作
(2)中国在行动。
①我国批准了一系列环境公约和议定书,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成效显著。
②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资源、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形成高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合作局面。
③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不仅有利于解决自身资源、环境问题,还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建立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深研】
阅读教材图4.8,思考:
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石油储备基地
提示: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是中国为了满足国内石油的需求,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健全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思考】
作为公众,我们应有的环保义务有哪些
提示:①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②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③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④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点拨】
《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减排目标作具体规定的原因
全球变暖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且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占的份额较大,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发达国家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思考】
为什么我国加强资源、环境安全领域国际合作
提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履行国际公约和进行国际合作的责任和义务。
【核心要点】突破
1.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的措施:
措施 具体内容
有效管控战略资源的开发 根据本国的资源储量和消费需求,结合国际市场,国家制定战略资源开发的战略
通过具体的规划进一步细化战略资源的开发战略
加强战略资源储备 储存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作用的战略资源,以备非常时期利用
根据本国战略资源的特点,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明确储备资源的种类及其储备规模
完善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资源进口运输通道单一且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一旦遭遇封锁、禁运,国家资源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冲击
主要能源进口国为保障石油运输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措施:
措施 具体内容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所圈定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
在生态红线内的区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工程建设
强化环境风险的预警和防控 风险预警是通过对风险信息的分析、推断,发布具有警示性的信息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
风险防控是根据风险预警的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升应急响应水平和风险规避水平
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建立系统、严格和规范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是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基础
应急管理制度一般规定了规范的流程和相应的责任主体,以实现科学、有序、高效地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3.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
(1)公众参与环境宣传教育,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风气。
(2)上升到公众自身的环境友善行为。积极参加环境建设;坚持做好本职工作中的环境保护;改变消费观念,做绿色消费者。
(3)鼓励公众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保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参与那些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社区决策以及对决策执行监督。
      【知识拓展】三大绿色产业的内容
类型 内容
节能环保 产业 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环保服务
清洁生产 产业 清洁生产设计 面向源头削减或避免污染物产生的生态设计活动
清洁 原料 实现源头削减污染而实施的原料生产、原料替代、原料减量等活动
清洁生产技术 降低或避免污染物产生、提升清洁生产水平的技术活动
清洁生产装备和产品 降低或避免污染物产生的装备和产品生产活动,以及改善管理活动和精细管理活动
清洁生产服务 贯穿产业始终的相关咨询、管理等服务活动
清洁能源 产业 核能、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沼气)、地热能、潮汐能
【高考预测】精练
角度1 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措施
  (2022·湖州模拟)我国于2018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辽宁、吉林、安徽和新疆等地明确应纳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适用税额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确定的最低限额征收,而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普遍对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执行较高的适用税额。据此完成1、2题。
1.京津冀等地执行较高的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税额的主要原因是 (  )
A.排污总量大
B.环境压力大
C.环境容量大
D.经济实力强
2.征收环境保护税对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 (  )
A.降低企业成本
B.增加政府税收
C.减少原料投入
D.促进产业转型
【解析】1选B,2选D。第1题,京津冀等地的环境压力大,且环境容量小,执行较高的税额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京津面积小,排污总量不是最大;经济实力强不是执行较高环保税额的主要依据。第2题,征收环境保护税会增加企业成本;增加政府税收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征收环境保护税对原料投入没有直接影响;征收环境保护税可以促使企业节能减排,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角度2 国际合作
  (2022·滨州模拟)塞内加尔河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是西非一条国际性河流,海水可上溯到河口以上200千米。该河流下游河谷地带人口稠密,河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1972年,塞内加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三国联合成立了开发塞内加尔河的组织——塞内加尔河流域治理开发委员会,负责流域治理开发规划和工程实施。下图是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塞内加尔河河口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
A.受海水污染严重
B.下游地区需水量大
C.全流域降水量少
D.气温高,蒸发量大
4.三国联合成立了开发塞内加尔河的组织,说明有些资源开发需要 (  )
A.全球共同行动 B.开展多边合作
C.寻求资金援助 D.开展技术合作
【解析】3选C,4选B。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海水可上溯到塞内加尔河河口以上200千米,说明塞内加尔河受海水污染严重,导致淡水资源短缺;该河流下游河谷地带人口稠密,需水量大,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据图可知,塞内加尔河上游地区降水量大,因此并非全流域降水量少;该流域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水资源消耗量大。第4题,三国联合成立了开发塞内加尔河的组织,说明该国际性河流的水资源分配等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特点,对其治理开发需开展多边合作;河流的治理开发问题是区域性问题,不是全球性问题,无需全球行动;材料中并没有寻求资金援助、开展技术合作的相关信息。
    【加固训练】
  (2022·淄博模拟)八国集团领导人发表声明,宣布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声明称,八国寻求2050年实现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但环境保护人士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官员对声明提出批评,认为八国应承担更多责任。据此完成(1)(2)题。
 (1)八国集团领导人声明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  )
A.酸雨问题    
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
C.臭氧层日益减少 
D.汽车尾气排放过多
(2)环境保护人士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官员认为八国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其主要原因是 (  )
A.消耗的能源少  
B.排放的污染物多
C.防治技术先进  
D.经济发达
【解析】(1)选B,(2)选B。第(1)题,由材料可知,八国集团领导人声明要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故声明要解决的问题是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酸性气体排放易引发酸雨,酸性气体不是温室气体;氯氟碳化物等物质的排放易造成臭氧层空洞,但不是温室气体;汽车尾气包含酸性气体等物质,但不属于温室气体。第(2)题,发达国家消耗资源和能源多,排放的污染物多,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多,所以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八国经济发达、防治技术先进,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援助,但不是八国在温室气体减排中应承担更多责任的主要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