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系列 第六章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复习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系列 第六章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复习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8 22:2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基础性考法: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地带分布图,分析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分布特点,认识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自然景观的特点。 2.综合性考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以及不同山体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 3.创新性考法:结合具体区域,解释地方性分异规律。
考点1 地域差异及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必备知识 排查】
1.地域差异:
(1)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差异。
①同纬度的沿海和内陆。
地区 沿海地区 大陆内部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 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
水分 湿润→干旱
景观 湿润区景观 干旱区景观
②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寒带不同的景观。
(2)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空间尺度 特征
全球性 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较小尺度 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
更小尺度 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
2.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 从沿海向内陆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海陆分布
分异基础 热量变化 水分变化
分布规律 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及中纬度地区一定范围内 中纬度地区
【点拨】
自然地带与典型植被的区别
植被是自然地带最明显的标志,因此自然地带多以植被名称命名,表现为“温度带+植被类型+带”的形式,如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是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后边加个“带”字,则代表自然地带的名称,二者不可混淆。
【思考】
亚欧大陆东部自南向北的自然带依次有哪些
提示:
【高考真题 剖析】
(2022·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  )
A.纬度 洋流
B.地形  洋流
C.纬度 大气环流
D.地形  大气环流
[考场速解模式]
抓 信 息 位置:图中经纬度→北半球,东经度→欧洲中东部区域; 自然带分布:由北向南自然带依次为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建 联 系 第(1)题:自然带呈现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第(2)题:欧洲中东部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对西风阻挡作用弱,利于来自大西洋水汽深入→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发育和分布提供了有利条件
【解析】(1)选C,(2)选D。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②③④自然带东西延伸,由高纬度到低纬度南北更替,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是高山地区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更替;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表现为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的更替;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地形、洋流等地方因素影响下自然带的表现。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为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根据图示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由于该地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大气环流;深入内陆的分布区距离海洋较远,受洋流影响较小;纬度位置主要影响热量,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主要是因为水分条件较好。
【核心要点 突破】
1.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任何一个自然地带都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都与所处区域的气候有一定的相关性。世界陆地上的自然地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2.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思路。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思路。
【高考预测 精练】
角度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2·益阳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自然地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自然地带的分布变化符合 (  )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与1月平均气温0 ℃等温线的分布大致重合的区域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选A,2选B。第1题,由图示可知,从右往左的自然带体现了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变化,符合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1月平均气温0 ℃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图示中这条界线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分界线。
角度2 气候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2022·珠海模拟)读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完成3、4题。
3.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4.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为 (  )
A.热带草原 落叶阔叶林
B.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C.热带荒漠 温带草原
D.温带荒漠 亚寒带针叶林
【解析】3选D,4选A。第3题,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的变化为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草原、荒漠-(亚寒带)针叶林,表明热量减少;沿Y方向的变化为热带/温带荒漠-温带草原-常绿林/针叶林,表明降水增加。所以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第4题,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沿Y方向降水增加,甲位于热带荒漠的降水增加方向,则可推断出甲为热带草原,乙位于温带草原的降水增加方向,即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加固训练】
  末次冰盛期(末次冰期的全盛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最近的一个极端寒冷期。在末次冰盛期内,受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与现今差异较大。如图为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末次冰盛期,图中②和③自然带分别是 (  )
A.温带荒漠带,温带森林带
B.寒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C.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
D.寒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
(2)造成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③自然带形成的原因,下列说法最不可信的是 (  )
A.亚欧大陆雪线降低,冰川冻土面积增大
B.冬季风势力增强,气温偏低
C.亚洲低压的势力较弱,夏季风逐渐减弱
D.海岸线偏东,受海洋影响小
【解析】(1)选D,(2)选B。第(1)题,与现今相比,末次冰盛期中国东部季风区大陆自然带位置偏东、偏南;图中②远离海洋,受冰川覆盖影响大,是寒温带荒漠带;末次冰盛期时,夏季风影响弱,黄河中下游地区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③是温带草原带。第(2)题,末次冰期盛行时,亚欧大陆雪线降低,冰川和冻土覆盖面积增大,A可信;冰面反射阳光,陆地增温慢,亚洲低压势力减弱,吸引的夏季风能力降低,夏季风弱,C可信;末次冰盛期时,海岸线偏东,黄河中下游地区距海较远,加之夏季风弱,受海洋影响小,形成温带草原带,D可信;季风的形成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末次冰盛期北半球各地温度低,海陆热力差异小,冬季风势力增强说法错误,B最不可信。
考点2 垂直地域差异及地方性分异规律
【必备知识 排查】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分异原因:海拔的变化导致水热状况不同。
(2)分异规律:从山麓到山顶分布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①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
②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2.地方性分异规律:
(1)概念: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2)实例:温带湿润区植被随高度变化。
【思考】
是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并非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出现。
【点拨】
草甸和草原的区别
(1)草甸多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草层高而密,种类多,植物在不同季节开花,如高山草甸。
(2)草原属于半湿润和半干旱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如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
【高考真题 剖析】
(2021·山东等级考)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  )
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
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
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
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
(2)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东南季风 B.局地环流 C.山地坡度 D.土壤肥力
[考场速解模式]
抓 信 息 ①区域定位:大兴安岭中段东坡→区域环境特征:东坡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②察尔森以下区域海拔低,坡度小→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较少,水分条件差;察尔森以上区域海拔高,坡度大→地形抬升作用明显→降水较多,水分条件好。 ③平台以下区域是山麓洪积扇→洪积扇越往边缘,地下水水位高,水分条件越好。 ④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西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不易降水且蒸发旺盛→区域水分条件差
建 联 系 第(1)题:大兴安岭东坡受东南季风影响,察尔森以上海拔高、坡度大→降水较多而水分条件稍好→草原Ⅰ水分条件好。平台以下虽降水较少,但位于山麓洪积扇→地下水水位高,水分条件较察尔森以上更好→草原Ⅲ水分条件比草原Ⅰ好。 第(2)题:冬春季节,该区域受西北季风影响→山地东坡气流下沉增温→海拔越低,空气越干燥;夏季平台至察尔森地区的山体海拔较低且地面坡度较小→地形的抬升作用不明显,东南季风对该区域的水分条件影响小→草原Ⅱ所在区域水分条件差
【解析】(1)选C,(2)选B。第(1)题,结合区域认知,大兴安岭东坡受东南季风影响,察尔森以上草原区域因海拔更高、坡度较大,降水较多而水分条件稍好,分布有草原Ⅰ。平台—察尔森的地势坡度小,降水较少,分布有草原Ⅱ。平台以下虽降水较少,但位于山麓洪积扇,所以地下水水位高,水分条件较察尔森以上更好,分布有草原Ⅰ和草原Ⅲ。综上所述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顺序依次为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第(2)题, 根据该山体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山体在冬春季节,山地西坡冷空气堆积,东坡形成下沉焚风,因此海拔越低空气越干燥。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众多山脉的阻挡,到达该地区时水汽含量低,加之该段山体海拔较低且地面坡度较小,地形的抬升作用不明显,因此受局部环流的影响形成了草原Ⅱ。
【核心要点 突破】
1.垂直带分布特点:
(1)垂直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2)山麓的垂直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陆地自然地带相一致。
(3)山地垂直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
(4)同一垂直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如下图所示:
2.山地坡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南北走向的山地。
山地东坡和西坡的热量差别不大;降水对两坡向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如东坡为来自海洋水汽的迎风坡,生物多样性丰富;西坡为来自海洋水汽的背风坡,生物多样性不丰富。
(2)东西走向的山地。
①在阴、阳坡降水差别不大的情况下,阳坡的光照条件好,气温高,蒸发旺盛,水分条件较差,生物多样性可能略少。
②在阴、阳坡降水差别较大的情况下,若阳坡的降水多,热量条件又好,则生物多样性较丰富;若阳坡的降水少,蒸发又较旺盛,则生物多样性较少。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附近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一般与温度、降水、坡度等有关。具体情况如下:
因素 影响
温度 (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坡度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反之偏低
自然环境变迁、 人类活动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 等因素的 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4.影响山地林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5.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
表现 具体原因
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
改变 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约束 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如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狭窄
块状 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高考预测 精炼】
角度1 山地垂直分异规律
  (2022·青岛模拟)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森林植被茂密,植物种类繁多,其中黄山松呈明显的单向生长的旗状树特征。下图示意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类型分布及旗状树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推测黄山松的生长环境特征为 (  )
A.地势低平 B.土壤肥沃
C.热量充沛 D.风力强劲
2.甲、乙两处可能的垂直自然带类型分别是 (  )
A.高寒灌丛、高山草甸
B.高寒灌丛、温带针叶林
C.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
D.温带针叶林、积雪冰川
【解析】1选D,2选C。第1题,根据材料“黄山松呈明显的单向生长的旗状树特征”和结合图片可以推测黄山松的生长环境特征为风力强劲,在风的吹拂下形成了旗状树特征。黄山松所在地黄山属于山地地形,不符合地势低平的环境特征。由于黄山松生长于山地地形,地形陡峭使得土层较薄,土壤不满足肥沃的特征。黄山地区虽位于我国南方,但由于地势高使得热量降低,因此热量充沛错误。第2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1 650~1 700 m,甲地下部为针阔混交林带,乙地位于1 900~2 158 m,乙地下部为苔藓矮曲林带。随着海拔的上升,热量和水分及其组合影响自然带的分布,自然带垂直递变规律与自然带纬度递变规律有相似之处。根据甲地下部为针阔混交林带和上部为苔藓矮曲林带可以得出甲地可能的垂直自然带类型为温带针叶林;由于甲地上部仍为森林,因此甲地不会出现灌丛。根据乙地下部为苔藓矮曲林带和自然带的递变规律,推测苔藓矮曲林带上部应为草原或草甸分布,结合选项推测最可能的是高山草甸,而不会直接递变为冰雪带。
      【知识拓展】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角度2 地方性分异规律
  (2022·全国甲卷)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3~5题。
3.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  )
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
4.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  )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
5.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解析】3选B,4选D,5选C。第3题,据材料可知,杭盖草原为蒙古族的牧场,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强烈,气候寒冷。选择有山地的地区南坡即阳坡越冬,相比北坡而言,一方面日照时间较长,光热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较温暖;山地的水源、食物相比浅丘和河谷没有优势;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猎人以狩猎为生,故围猎场所与游牧民族选择山地越冬关系不大。第4题,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坡度较小,降水降落到地表后形成的地表径流流速较慢,地表水下渗较多,土壤水分含量较多,径流较少,牧草生长更好;杭盖草原的缓丘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距离较近,气候特点相似,气温和年降水量差异不大,蒸发差异也不大。第5题,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鼠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没,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河谷位于缓坡之间,冷空气集聚作用不明显;河谷与缓坡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
    【加固训练】
  (2022·珠海模拟)垂直地带性植被的常见更替顺序是从山谷到山顶依次分布乔木—灌木—草甸。我国横断山区随着海拔降低,地形越来越封闭,出现了植被逆向分布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倒置的垂直地带性”。下图示意金沙江(28°15'N)河谷两岸的植被垂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自然带依次是 (  )
A.干旱灌丛带—半干旱灌丛及半湿润针叶林带—针叶林带
B.半干旱灌丛及半湿润针叶林带—干旱灌丛带—针叶林带
C.针叶林带—半干旱灌丛及半湿润针叶林带—干旱灌丛带
D.半干旱灌丛及半湿润针叶林带—针叶林带—干旱灌丛带
(2)金沙江河谷两岸出现①自然带的影响因素是 (  )
A.局地环流      B.西南季风
C.流水作用      D.土壤肥力
【解析】(1)选A,(2)选A。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④高寒灌丛草甸带,且出现倒置的垂直地带性,即从山谷到山顶依次分布草甸—灌木—乔木,又因为金沙江河谷受下沉气流影响,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形成干热河谷,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差,谷地形成干旱灌丛带,向上蒸发减弱,水分条件逐渐好转,依次是半干旱灌丛及半湿润针叶林带和针叶林带。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①自然带为干旱灌丛带,地处金沙江,说明谷底是干热的。金沙江干热河谷一方面是因为地处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的山谷风影响,白天垂直方向上谷地盛行下沉气流,起增温作用,这两方面原因使得谷地蒸发旺盛,所以金沙江河谷两岸出现干旱灌丛带是局地环流造成。由前面分析可知,金沙江河谷两岸干旱灌丛带的形成不仅仅是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还受东南季风及山谷风的影响;干旱灌丛带的形成与流水作用和土壤肥力关系不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