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系列 第六章 第一节 植被与土壤 复习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系列 第六章 第一节 植被与土壤 复习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8 22:2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植被与土壤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基础性考法:结合图像认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2.综合性考法:理解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说明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3.创新性考法:观察土壤剖面,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对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考点1 植被与环境
【必备知识 排查】
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3)天然植被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2.森林植被:
类型 分布地区 森林特征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多藤本、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3.草原植被:
类型 分布 植被特征
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 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有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温带草原 温带地区的大陆内部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4.荒漠植被:
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点拨】
1.植物群落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1)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我国北部某些地区的半流动、半固定沙地逐渐固定,转化为固定沙地,其植物群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比如草原地区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草场退化,植物群落的组成发生变化,进而发生荒漠化,草原退化成荒漠。
2.森林的垂直结构:
一般都有乔木、灌木和草本三层,以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为复杂,可以分成5~8层,各层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其他森林类型分层较简单。
【思考】
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枯黄的原因是否相同
提示:不同。热带草原干季草类枯黄是适应气候干旱的结果,温带草原冬季草木凋零是适应气候寒冷的结果。
【高考真题 剖析】
(2022·辽宁选择考)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质)的量,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据此完成(1)(2)题。
(1)自然状态下,下列选项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我国 (  )
A.7月的热带季雨林
B.12月的热带季雨林
C.7月的落叶阔叶林
D.12月的落叶阔叶林
(2)最可能提高祁连山区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 (  )
A.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
B.月平均风速均减小
C.生长季降水比例降低
D.月平均温度均降低
[考场速解模式]
抓 信 息 水分利用效率的理解: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越小,而蒸散发量越大,水分利用效率越低
建 联 系 第(1)题:抓住植被特点和气候特征进行分析→12月的落叶阔叶林,光合作用几乎为零,气候干旱,蒸散发量仍较大→水分利用效率低。 第(2)题:提高祁连山区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减少蒸散发量→运用排除法: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说明温度降低,减缓光合作用的速率,从而导致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减少;生长季降水比例降低,导致植物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减少;月平均风速减小会减少蒸发量和蒸腾量,从而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解析】(1)选D,(2)选B。第(1)题,水分利用效率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要使水分利用效率最低,也就是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较小,而蒸散发量较大。我国7月的热带季雨林,高温多雨,降水量大,因此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较大;7月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因此夏季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较大,因此水分利用效率较大;12月的热带季雨林,气温较高,气候干旱,因此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较小,且由于气候干旱,蒸散发量较大,因此比值较小,而12月的温带落叶阔叶林,12月属于冬季,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树叶已经掉落,没有叶面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第(2)题,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祁连山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深居内陆,海拔较高,其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因此要提高水分利用率,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水量,使其水分增加,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的合成有机物质总量增加;高寒草甸的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说明气温降低,而气温降低,将会减缓光合作用的速率,从而导致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减少;月平均风速减小会减少蒸发量和蒸腾量,从而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核心要点 突破】
1.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环境对植物分布和个体形态的影响:
光照 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林中上层或阳坡分布喜光植物;密林底层或阴坡分布喜阴植物
热量 从赤道到两极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
水分 ①从沿海向内陆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布状况;②影响植物形态
风 迎风面树枝受损,背风面树枝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热量和 水分 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3.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非常显著。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如表所示。
固碳释氧, 净化空气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涵养水源, 保育土壤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积累营养 物质,保护 生物多样性 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
【高考预测 精练】
角度1 植被类型及分布
(2020·海南等级考)下图示意从赤道到极地的典型植被景观类型。据此完成1、2题。
1.一年中景观外貌四季变化鲜明的植被类型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山地中有丁植被类型分布的是 (  )
A.巫山 B.五指山
C.富士山 D.大分水岭
【解析】1选B,2选C。第1题,温带地区的气温在一年中变化较大,植被的景观随气温而变化明显,因此变化较大的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而自然带(森林)由赤道到两极的更替依次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甲为热带雨林,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丙为针叶林,丁为苔原。第2题,丁地的植被类型为苔原。五指山地处热带,巫山地处亚热带,海拔均相对较低,难以发育出苔原;大分水岭总体位于热带与亚热带,海拔也不高,发育不出苔原;富士山地处温带,且海拔有3 700多米,能发育出苔原。
角度2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2022·徐州模拟)短命植物是一类特殊的草本植物。它们早春萌发,在夏季来临前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这类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有学者这样描述短命植物的生长情况:“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有较多积雪。开春后,短命植物迅速生长。4-6月,沙漠里草绿花鲜,繁花似锦……”下图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气象站10月至次年9月各月降水量统计图。据此完成3~5题。
3.短命植物只在4-6月生长旺盛的原因是 (  )
①降水丰沛 ②土壤水分较多
③热量适宜 ④日照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推测短命植物的形态特征是 (  )
A.根系短浅 B.多肉有刺
C.叶面阔大 D.植株粗壮
5.制约7月短命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
A.光照 B.干旱 C.温度 D.放牧
【解析】3选B,4选A,5选B。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短命植物只在4-6月生长旺盛的原因是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土壤水分较多,此阶段水热组合好,适合短命植物的生长,故②③正确;10月降水更丰沛,①错误;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更充足,④错误。第4题,短命植物吸收积雪融水,根系短浅;该类植物生长周期短,不会形成多肉、叶面阔大、植株粗壮的特点。第5题,图中7月份降水量较多,但气温高,光照充足,蒸发旺盛,导致干旱缺水。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解析】第(1)题,从图文中可知,“小老头树”出现在黄土高原的西部,其环境条件及其对树木发育的影响是降水量少,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是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严重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是我国西部地区和黄土高原的典型特征,易使树木根系动摇。总之,正是缺少水分和根系不稳才使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地区出现“小老头树”。 第(2)题,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黄土高原区域的典型景观应为草原,故在该区域进行植树造林活动,不符合植被分布规律,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首先是缺水的环境使耗水量较高的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其次是树木(“小老头树”)影响了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最后是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第(3)题,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是不符合树木生长对水分需求的,启示我们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启示我们对像黄土高原西部这样生态脆弱的地区,应尽量减少大规模人工干预,通过适当人工干预引导走自然恢复的道路。
答案:(1)年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考点2 土壤
【必备知识 排查】
1.土壤的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1)土壤颜色: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砂土 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壤土 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 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剖面构造:
类型 剖面层 特点
森林土壤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续表
类型 剖面层 特点
耕作土壤 耕作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4.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因素 作用
成土母质 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生物 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气候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貌 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5.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
(2)养护。
①对于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的土壤,需要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
②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如采用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方法。
【点拨】
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
(1)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有冻土。
(2)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3)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4)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层,土层深厚、肥沃。
【深研】
阅读教材P94案例,思考:
(1)分析该地区盐碱地的形成原因。
提示:自然: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烈,地下水位高;旱涝灾害频繁;冬春季节多大风。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
(2)归纳水盐运动规律。
提示: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土壤夏季盐度降低,春秋升高,冬季相对稳定。
【点拨】
1.母质、土壤与岩石的相互关系:
2.土壤养护的两种措施:
(1)休耕:土地耕作一段时间后,暂停一段时间种植农作物,以恢复土壤肥力。
(2)轮作:在田地中轮换种植不同农作物,从而可以调节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种类和含量。
【高考真题 剖析】
(2022·山东等级考)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 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1)(2)题。
(1)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2)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考场速解模式]
抓信息 ①地点→黑龙江小型山间盆地(小尺度); ②事象→植被分布、土壤剖面; ③考查→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土壤剖面差异
建联系 第(1)题:结合图中海拔→地形的起伏导致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植被分异明显;小尺度区域热量和降水差异较小。 第(2)题: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丙地为塔头薹草,该植被为湿生草甸植被,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湿生环境缺失淋溶层
【解析】(1)选 C,(2)选C。第(1)题,图示区域的海拔差异较小,热量条件差异较小;该地位于黑龙江省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差异较小,降水的差异较小;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形成地方性分异现象,植被分异明显;岩性差异不会形成图中比较明显的植被分异。第(2)题,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丙地为塔头薹草,该植被为湿生草甸植被,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湿生环境缺失淋溶层,符合②土壤分层;甲处、乙处、丁处都有淋溶层分布,不符合②土壤剖面图。
【核心要点 突破】
1.土壤的组成:
组成 特征 作用
矿物质 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 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 ①多集中在表层; 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 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空气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 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水分
2.运用图示突破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3)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4)气候与土壤。
气候既可以直接影响土壤,也可以通过影响其他要素继而影响土壤。
(5)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6)人类活动与土壤。
 
     【知识拓展】土壤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性质 影响因素
土壤含水量 ①“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 ②“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 ③“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
土壤透气性 受土壤孔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 ①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 ②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透气性差(水分充足易导致空气受到排挤,土壤温度下降,透气性减弱,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 肥力 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 ①“收”:外力搬运输入;自身有机质、矿物质产出(岩石风化、生物分解);人类活动补充(施肥)等; ②“支”:植物吸收;雨水淋溶、径流侵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土壤酸碱度 ①母质:基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碱性,酸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酸性; ②气候:湿润地区往往与酸性土壤的分布一致;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作用弱,往往是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分布区; ③人类活动:增施生石灰可中和土壤酸性;酸雨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等
【高考预测 精练】
角度1 土壤观察
  (2022·大连模拟)浙江省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红壤野外观测实践,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中写道:红壤,剖面呈土红色,腐殖质含量高,质地较黏重,透气性差,呈酸性。并绘制了土壤剖面图(见下图)。完成1、2题。
1.该报告的两处明显错误是 (  )
①质地较黏重
②腐殖质含量高
③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
④母质层和母岩层位置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红壤形成过程中 (  )
A.成土母质决定淋溶层厚度
B.母岩层是其有机质主要来源
C.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D.地形坡度影响其土层厚度
【解析】1选B,2选D。第1题,红壤具有腐殖质含量低、酸性强、土质黏重的特点,①正确,②错误;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淀积层应位于淋溶层之下,③错误;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母质层位于母岩层之上,④正确。第2题,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中的养分状况。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主要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气温高,微生物活跃,分解速度快,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地形坡度大小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从而影响土层厚度。
角度2 土壤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2020·浙江1月选考)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3、4题。
3.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  )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4.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解析】3选B,4选B。第3题,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实现,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成土母质和地形相对稳定,不会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第4题,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温度高,生物残体分解快,陡坡和缓坡温度差异不大。陡坡的矿物养分流失快,缓坡的矿物养分流失慢。
角度3 土壤养护
  (2022·杭州二中模拟)浙江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学活动,发现考察地土壤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据此完成5、6题。
5.该地土壤腐殖质少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
①风化作用弱,提供有机质少
②水热条件好,分解作用快
③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
④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小明从研学地点带回一袋土壤想用于阳台种植花草,以下改良措施及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
A.倒入茶叶渣—减缓土壤氧化
B.掺入河沙—增加土壤透气性
C.加入化肥—增加土壤有机质
D.浇纯净水—降低土壤盐碱度
【解析】5选D,6选B。第5题,土壤腐殖质是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风化作用不能给土壤提供有机质,①错误。水热条件好,微生物分解作用快,有机质被大量分解,②正确;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有机质被侵蚀搬运走,③④正确。第6题,通过材料“发现考察地土壤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可知,需要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透气性、改善土壤的酸碱性。倒入茶叶渣可以改变土壤的酸碱性;掺入河沙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加入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浇纯净水不能降低土壤中盐分量,纯净水蒸发后,土壤中盐分没有变化。
    【加固训练】
  土壤微生物(细菌、古菌、真菌等)是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中较为活跃的因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热量等要素呈正相关。下图为岷江上游河谷在土层0~10 cm不同季节各类植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布图。完成(1)(2)题。
(1)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影响主要是 (  )
A.通过新陈代谢,生成大量有机质
B.将氮、磷等元素合成为有机质
C.搅动土壤,改变土壤有机质分布
D.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
(2)推测该地土壤肥力最高的季节及主要依据是 (  )
A.春季 有机质积累量最大
B.夏季 微生物分解作用最强
C.秋季 大量枯枝落叶进入土壤
D.冬季 微生物分解作用最弱
【解析】(1)选D,(2)选C。第(1)题,微生物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影响。第(2)题,材料中提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热量等要素呈正相关”,据图可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夏、秋季时整体偏高,而秋季枯枝落叶量远大于夏季,因此秋季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夏季植物落叶量有限,微生物生物量主要与温度有关,所以夏季微生物分解作用最强,肥力消耗也最大,因此夏季土壤肥力低于秋季;据图可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冬、春季时整体偏低,说明土壤肥力较低。
主题探究系列 土壤肥力及土壤改良
【主题情境】
  黑土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多分布在地势平缓辽阔的漫岗。黑土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腐殖质含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耕作层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如图),黑土肥力下降明显。有专家建议,采用“少耕深松”的耕作方式有利于保护黑土。
  红壤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其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土质黏重,肥力较低且呈酸性,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
【探究视角1】分析肥力高低,探究影响因素
[探究问题]说明东北地区黑土腐殖质含量较高的气候原因。
[思考角度]在分析土壤肥沃的原因时一般按照“有机质来得多、去得少”的思路,结合气候分析植物生长量大,但有机质分解慢。
[尝试作答]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冬季冷湿(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
[思维升华]
角度 分析思路
植被 植被茂盛(草类茂盛、森林丰富),多枯枝落叶(腐殖质),积累大量的有机物
微生物分解作用 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含量高
外力侵蚀作用 降水适中,淋溶作用弱,无水土流失,可保持土壤肥力
人类活动 人工培育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如秸秆还田、使用农家肥等
【探究视角2】关注土壤养护
[探究问题]红壤贫瘠的原因是什么 改良红壤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思考角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改良措施主要针对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等问题考虑。
[尝试作答]有机质缺乏。使用有机肥、施加熟石灰、在土壤中加沙等措施。
[思维升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