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系列 第七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复习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系列 第七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复习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8 22: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地质灾害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1.基础性考法:依据图文资料,分析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综合性考法:结合具体区域,理解区域特征与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创新性考法:结合案例,辩证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1 地震灾害
【必备知识 排查】
1.地震的成因与分布:
2.震级和烈度:
项目 震级 烈度
含义 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 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
特点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 因素 取决于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 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关
3.危害:
直接危害 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间接危害 破坏当地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次生灾害 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思考】
我国多地震灾害的原因。
提示:我国东南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带,西部地区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故地震多发。
【点拨】
地震构造
C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B震中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BC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AB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D等震线 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核心要点 突破】
1.影响烈度的因素:
因素 具体影响
震级 震级越大,破坏程度越大
震中距 震中距越近,破坏程度越大
震源深浅 震源越浅,破坏程度越大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越稳定,破坏程度越小
建筑的稳定程度 地面建筑物越坚固,稳定程度越高,破坏程度越小
2.我国地震多发区:
3.我国地震灾情:
(1)特点:东重西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2)地震灾情的变化。
①人员伤亡有所减少。原因是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逐步趋于完善。
②经济损失加重趋势。原因是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高考预测 精练】
  (2022·台州模拟)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震中距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海岸约160千米)发生40年来最强地震(美国地震情报中心测得震级为8.7级,中国测得震级为8.5级)。地震在印度洋海域引发的海啸袭击了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国沿海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据此完成1、2题。
1.地震发生时,美国测得的震级与中国测得的不同,原因是 (  )
A.震中距不同
B.测量中的误差
C.两国的破坏程度不同
D.采用的震级标准不同
2.此次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罕见的人员伤亡,主要原因有 (  )
①震级较高
②震中距印度尼西亚等国较近
③建筑物抗震性差
④地震突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选B,2选D。第1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发生时,美国测得的震级与中国测得的不同,是测量中的误差造成的。震中距不同、两国的破坏程度不同不影响震级测定。采用的震级标准是相同的。第2题,此次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罕见的人员伤亡,原因有震级较高,海啸强度巨大,①正确;震中距印度尼西亚等国较近,对其人员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大,②正确;印度尼西亚经济落后,建筑物抗震性差,受灾严重,③正确;地震突发,预备不足,灾情较重,④正确。
  2022年6月24日,美国阿拉斯加州南部安克雷奇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完成3、4题。
3.此次地震是由 (  )
A.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引起
B.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引起
C.太平洋板块和北冰洋板块碰撞引起
D.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引起
4.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本次地震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
【解析】3选A,4选D。第3题,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该交界地带为板块碰撞边界,板块较为活跃,多发地震。第4题,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要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加固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明史》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文字信息:
①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危害大;
②地震发生在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
③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波及范围广,受灾人口多;
④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房屋倒塌严重;
⑤河、渭大泛→水灾等次生灾害严重。
答案: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考点2 滑坡、泥石流
【必备知识 排查】
1.滑坡:
(1)形成。
(2)多发区的特点。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滑坡多发。
2.泥石流:
(1)形成。
(2)多发区的特点: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3)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①滑坡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②泥石流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③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点拨】
1.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各种地质灾害具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同时各灾害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地壳活动强烈,导致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若逢降雨集中,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壳活动强烈,也可能导致地震频发,引发地裂、火灾、海啸等次生灾害。
2.泥石流和滑坡形成示意图:
【高考真题 剖析】
(2022·海南等级考)下图分别为意大利那波利(那不勒斯)和美国蒙特雷的地理位置。
两地所在区域均位于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分析其自然原因。
[考场速解模式]
抓 信 息 ①地点→意大利那波利(那不勒斯)(地中海沿岸)、美国蒙特雷(太平洋东岸); ②事象→泥石流灾害高风险; ③考查→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建 联 系 泥石流形成的三大因素→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①图中海拔→地势起伏大,地形陡峻;②位置→都位于板块交界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岩体破碎→有大量松散的冲积物;③地中海气候→西风迎风坡→山地降水集中
答案:降水集中在冬季,汛期流量大,流水冲刷能力强;位于山区,地表起伏大,落差大,有利于洪流快速汇集;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地表岩石破碎,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核心要点 突破】
1.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
(1)自然原因。
①地质: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剧烈,地质构造复杂,易发生地震。
②地形: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地势高差大,山高谷深,易发生滑坡。
③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山区易发生泥石流。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违规开矿、乱砍滥伐等人类活动,破坏了植被和岩层的稳定性,易诱发或加剧滑坡、泥石流。
(3)危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威胁铁路、公路等交通安全;破坏生态环境。
2.三个角度剖析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有利于泥石流的贮集、运动和停淤。
①沟谷形态:泥石流形成的空间场地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个区。
形成 空间 地形特征 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上游 形成区 山高坡陡,三面环山、一面出口,比较开阔 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
中游 流通区 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 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泄
下游 堆积区 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 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
②沟谷纵坡降:沟床纵坡降是影响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
③沟坡坡度:坡面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源地,坡度大小影响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规模大小。
④斜坡坡向:与阴坡比较,我国山脉的阳坡也多是迎风坡,降水量较多,冰雪消融快,岩石风化程度高,更容易发生泥石流,如秦岭和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上产生的泥石流比北坡要多。
(2)固体碎屑物来源丰富。
因素 影响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越复杂,褶皱断层变动越强烈,特别是规模大、活动性强的断层带,岩体破碎,常成为泥石流丰富的固体物源
地震 地震带岩体结构疏松,易触发大量滑坡、崩塌发生,为泥石流提供足量碎屑物来源
地层岩性 一般软弱的岩性层和软硬相间的岩性层易遭受破坏,提供的松散物质也多;而岩性均一和坚硬的岩性层相反
地形 山高坡陡地区,斜坡岩体裂隙发育,坡脚多有崩塌物堆积;滑坡、崩塌、倒石锥、冰碛物等越发育,松散物也就越多
人类活动 工程活动越强烈,人工堆积的松散层也就越多,如尾矿、工程弃土堆积、严重的砍伐森林等,都会增加松散物质
(3)水源充足。
来源 作用
降雨 降雨集中,多暴雨和特大暴雨,是促使泥石流暴发的主要动力条件
冰雪融水 是现代冰川和季节性积雪地区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水源。当夏季冰川融水过多,涌入湖泊,造成湖泊溃决溢水而形成泥石流
水库 (堰塞湖) 溃决溢水 水库或堰塞湖溃决时,水量集中,坝体或堰塞体松散物集中,更易形成泥石流
      【知识拓展】分析某地地质灾害多发的方法
(1)思考角度——形成机制。
滑坡 不稳定的山坡、软弱面的存在、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泥石流 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2)关联性分析。
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而这些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具体如下所示:
【高考预测 精练】
角度1 滑坡的形成及危害
  (2020·山东等级考)如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  )
A.由北向南 B.由西向东
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北向西南
2.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解析】1选C,2选D。第1题,由图中信息判断古河道位于图中东部,海拔较低,树枝状冲沟位于西部,并且根据形状可以判断河流自西部流向东部,因此西部地势最高。滑坡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滑坡体整体下滑的现象,因此滑坡体会向东南低处区域滑动。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古河道最先存在,因此③最早,古河道曾为本区域海拔最低的地区;山体发生滑坡掩埋了古河道东侧的阶地,因此②发生相对较晚;堰塞体堵塞古河道在①处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湖水不断上涨,在堰塞体西侧地势较低处,河流侵蚀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④。
角度2 泥石流的形成及危害
3.(2021·山东等级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硕多岗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下而上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 峰脊区6小时降水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水-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主要是流域内的碎屑物。结合图可知该区域有断层、崩滑体、雪山等地理事物,都可以产生碎屑物和堆积物,岩石的风化物也是重要的物质来源。第(2)题,结合图中等高线的特征,可以判读三处的地形特征及河流的流向。泥石流的产生需要具备物质和动力两个角度,所以分析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三处地形对泥石流的物质和动力条件的影响。第(3)题,结合整体性原理,泥石流对该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主要是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坡度,水源,松散物质等角度分析。
答案:(1)冰碛物,风化碎屑物,崩滑体堆积物,断层破碎物。
(2)AB: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
BC:地形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
CD: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通过速度。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冰雪融水,泥石流多发生在高海拔区,发生隐蔽,难以被发现。
    【加固训练】
  (2022·北京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2018年10月11日凌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境内(位置见下图)因连续降水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蓄水量达2.9亿立方米,对下游造成了巨大隐患。
 
(1)描述金沙江堰塞湖的形成过程。
(2)分析该地区容易形成堰塞湖的自然原因。
(3)指出堰塞湖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
【解析】第(1)题,据材料信息“因连续降水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可知,强降水引发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金沙江堰塞湖。第(2)题,据材料信息“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可知,该地堰塞湖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剧烈、地形起伏大、降水强度大、河道狭窄等有关。第(3)题,堰塞湖内水量增加,泥沙堆积,造成堰塞湖溃决,形成巨大危害。防御措施从组织管理、工程建设、加强监测、人工疏导等方面分析。
答案:(1)连续的降水致使坡面物质不稳定;在诱发因素和重力作用下,滑坡体进入河道并淤塞河道;阻止河水下泄,致使河道水位迅速上升。
(2)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质不稳定;地处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坡面物质稳定性差;多山地地形且落差较大;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上游河道较窄,容易堵塞。
(3)危害:堰塞湖的堵塞物受到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破坏,湖水会漫溢倾泻,造成洪灾。
措施:组织沿岸及下游受影响群众紧急转移;相关水库、电站做好预泄腾库准备;加强监测,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人工疏导和爆破作业,消除河道堵塞物,疏浚河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