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系列 第十二章 第二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复习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系列 第十二章 第二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复习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8 22:3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1.基础性考法:结合区域背景资料,理解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原因及分类。 2.综合性考法:通过实例,说明我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3.创新性考法:通过实例,理解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因及意义。结合实例,了解我国海洋的基本国情,并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考点1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必备知识 排查】
1.主体功能区规划:
(1)目的: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
(2)考虑因素: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
(3)我国现状。
①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②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③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主体功能区类型:
类型 分布区域
优化开发区域 城镇化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
重点开发区域 城镇化地区,如兰州-西宁地区
限制开发区域 农产品主产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
禁止开发区域 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
3.长江经济带的优势条件:
条件 具体体现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①以长江为轴线,是承东启西的纽带;②多条南北铁路干线在此交会,配合完善的高速公路网,接南济北
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 地表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丰富
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 ①是我国重要农业区;②是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①城市密集,数量超过全国的1/3;②人口众多,居民收入水平高,市场广阔
4.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
(1)总体定位。
①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格局;
②建立:区域协同合作机制;
③推进:长江上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
(2)发展方向。
【思考】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全省都属于限制开发区域。这个说法对吗
提示:不对。山西省不同地区差异显著,全省可划分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等主体功能区。
【深研】
读教材图5.20,思考: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优化开发区域对未来全国经济贡献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重点开发区域对未来全国经济贡献较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思考】
为什么说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提示: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点拨】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建立地区间、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高考真题 剖析】
(2021·辽宁选择考)依据林区自然环境特点和林木状况进行间伐(有选择地砍伐部分树木)是林区管理的有效途径。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南部某林区对部分区域进行不同强度的间伐,而后继续封山育林。2011年研究人员在该林区选择自然环境相近的4个样地进行调查。下表为部分调查结果。据此完成(1)(2)题。
样地 幼苗密度 /株·hm-2 乔木蓄积量 /m3·hm-2
无间伐区 1 500 3 935
轻度间伐区 1 900 2 721
中度间伐区 2 300 2 066
重度间伐区 5 700 1 983
(1)依据表格信息可得 (  )
A.间伐强度强的林区,幼苗生长条件好
B.间伐强度强的林区,林间裸地面积大
C.无间伐区光照条件最弱,幼苗生长环境最好
D.重度间伐区枯枝落叶层最厚,土壤肥力最高
(2)该林区间伐主要是为了 (  )
A.控制森林成林比例,节约水资源
B.增加地表径流,防止土地沙化
C.促进森林更新,维护生物多样性
D.增加土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
[考场速解模式]
抓信息 ①地点→甘肃省南部某林区 ②事象→林区间伐区对幼苗密度的影响
建联系 第(1)题:判读表格→重度间伐区幼苗密度最大→幼苗生长条件好 第(2)题:由材料“依据林区自然环境特点和林木状况进行间伐(有选择地砍伐部分树木)是林区管理的有效途径” →间伐有利于幼苗生长→促进森林更新→维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1)选A,(2)选C。第(1)题,由表格可知,重度间伐区幼苗密度最大,说明幼苗生长条件好;重度间伐区幼苗密度最大,说明裸地面积小;重度间伐区间伐强度大,枯枝落叶层较薄,土壤肥力较低。第(2)题,由材料可知,间伐是林区管理的有效途径,间伐有利于幼苗生长,促进森林更新,维护生物多样性;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且间伐后幼苗长出,耗用水资源,故不是为了节约水资源;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不间伐也不会加剧土地沙化;林区间伐是一种管理途径,不是为了发展林下经济。
【核心要点 突破】
1.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背景:
现状 影响
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决定了我国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不利于大规模开发,如过度开发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不适宜通过大规模扩展面积来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提高已开发区域的空间利用效率,缓解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需要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2.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类型 区域状况 方向
优化开发区域 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饱和或开始减弱的区域 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群的协调发展
重点开发区域 目前开发基础较弱,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限制开发区域 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农产品主产区 首要任务是保障我国的农产品供给
生态环境脆弱、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必须将保护和修复环境放在首位
禁止开发区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 依法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3.我国国土的战略格局: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未来国土空间将形成如下战略格局:“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4.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空间格局。
一轴 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两翼 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
三极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
多点 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2)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优势。
优势 表现
交通 便捷 长江黄金水道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会,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资源丰富 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丰富
产业优势 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农业产业基础好
人力 资源 优势 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市场广阔 人口密集、城市众多
(3)推动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措施。
战略方向 具体措施
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加强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统筹建设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 发挥大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统筹城乡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5.京津冀协同发展: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及其对协同发展的影响。
背景 地理条件 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
地理 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三地位置邻近 有利于三地的协同发展,三地有长期协同发展的基础
交通 交通运输便利,形成连接三地的快速交通网 有利于加强三地之间人口、产业的流动,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资源 水资源短缺;有较为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但供应较为紧张 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不利于区域发展;加强资源跨区域调配
人口 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分布不均 人口流动不合理,加强人口流动的管理
经济 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显著,京津发展水平高,河北发展水平低 没有形成良好的地区间经济合作机制,缺乏良好的地区分工与合作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
内容 主要措施
交通 一体化 构建快速交通网(公路网、铁路网等);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缩短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换乘时间;推动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客运联程联运,实现主要城市交通“一卡通”
产业 一体化 加强区域间产业规划与合作;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升级与扩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建设产业带、构建区域间产业链
生态 环保 一体化 以联合立法、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资源共享,统一规划、利用及保护;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京津冀生态系统承载力
【知识拓展】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1)下游地区地势平坦,不利于泄洪。
(2)同时中下游地区大量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的蓄水能力。
(3)上游地区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减少了森林的保水能力,河道堵塞。
(4)夏季风弱,停留在长江流域的时间长,长江流域的降水多,造成洪涝。
【高考预测 精练】
角度1 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
  (2023·商丘模拟)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长江经济带内可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下图为长江经济带部分主体功能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个主体功能区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域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丁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为 (  )
A.充分发挥传统制造业优势,扩大经济规模
B.积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C.发挥海运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
D.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发展高端制造业
【解析】1选A,2选D。第1题,读图可知,甲区域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中上游生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禁止开发区域,A正确。乙区域位于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为限制开发区域,B错误。丙区域位于长沙及附近地区,为重点开发区域,C错误。丁区域为沪宁杭地区,为优化开发区域,D错误。第2题,丁区域为优化开发区域,应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A错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是其经济发展方向,B错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发展高端制造业,有利于促进其经济可持续发展,D正确。随着丁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价格上升,其发展出口加工业的优势已经不显著了,C错误。
角度2 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读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完成3~5题。
3.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成渝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是 (  )
A.资金和劳动力资源充足
B.矿产和水力等资源丰富
C.人才和技术力量雄厚
D.海陆空交通运输便利
4.在长江经济带国土开发和保护中要 (  )
A.坚持经济发展优先
B.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C.适当限制中小城市的发展
D.优先发展成渝周边地区
5.下列措施有利于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是 (  )
①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
②整治航道
③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
④控制和治理沿江水污染
⑤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3选B,4选B,5选A。第3题,结合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成渝地区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B正确。与长三角相比,成渝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资金和技术力量不如长三角,A、C错误。长三角地区海陆空交通更为便利,D错误。第4题,在长江经济带国土开发和保护中要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B正确。应坚持生态优先,A错误。适当限制大城市的发展,C错误。优先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D错误。第5题,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有可能占据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不合理的养殖密度和化肥农药的投放可能污染水质,威胁其他生物的发展,所以应该要有序开展养殖业,适当关闭伤害大的养殖业,⑤错误。加强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控制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能够保护生物栖息地,①正确。整治航道能够规范航运对长江流域的影响,②正确。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可以防止外来生物入侵,③正确。控制和治理沿江水污染能够改善长江生物栖息环境,④正确。
 【加固训练】
  (2023·福建联考)某区域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化可反映该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下图示意1999-2017年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经济圈第三产业占比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与京津冀经济圈相比,长江经济带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  )
①科研人才较少
②农业、副业生产发达
③私营工业比重较大
④资金投入不足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京津冀经济圈中北京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功能定位 B.科研人才集中
C.名胜古迹众多 D.金融行业发达
【解析】(1)选C,(2)选A。第(1)题,农业、副业属于第一产业,私营工业属于第二产业,长江经济带由于农业、副业生产发达,私营工业比重较大,第一、第二产业比京津冀经济圈比重大,因此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②③正确;长江经济带科研人才较多,资金投入多,①④错。第(2)题,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由于城市功能定位使北京第三产业GDP比重最大;科研人才集中、名胜古迹众多、金融行业发达说法也正确,但不是北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的主要原因。
考点2 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必备知识 排查】
1.我国的海洋国情:
角度 表现
海域范围 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海水水文 南北跨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北部海域冬季海面有结冰
海洋资源 油气资源、金属矿物储量多,生物资源种类多,海洋能资源丰富
海洋灾害 灾害种类多,如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
生态系统 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如河流入海口、珊瑚礁、红树林
海洋环境 部分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2.发展规划:
3.维护海洋权益:
(1)海洋权益的概念: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些权利和利益,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及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
(2)我国海域分布众多岛屿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①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经营。
②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固有的领土。
(3)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可以为海洋开发活动提供和平、稳定的周边及外部环境。
②能够巩固海防,打击海上恐怖活动、走私和跨国犯罪,营造和平、良好的国际海上安全秩序。
【思考】
我国在南海拥有的海洋权益主要有哪些
提示:①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
②中国南海诸岛拥有内水、领海和毗连区;
③中国南海诸岛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④中国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权利。
【深研】
读教材图5.24有关海洋权益的几个概念,完成下列要求。
①总结一个国家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有哪些。
提示: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
②找出公海的范围。
提示:国家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
【情境探究 提升】
[生活情境]东海防空识别区
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范围图和我国钓鱼岛照片。
[任务驱动]
任务1:简述我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意义。
提示: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强化公民海洋意识;树立公民海洋国土观念。
任务2:说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提示:从历史看,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从地质看,钓鱼岛地处我国东海大陆架,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钓鱼岛与冲绳诸岛相隔约440千米,已经超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专属经济区范围。
【核心要点 突破】
1.不同区域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1)海洋水资源开发利用。
①海洋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海水淡化。
②海水淡化的优势:安全、稳定,不受降水季节变化影响。
③海水淡化厂的主要分布地区:沿海干旱、半干旱地区,淡水供应困难的岛屿或矿区,沿海城市。
(2)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
①海水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在处理一次海水时提取多种元素。
②海盐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盐田法、电渗析法和冷冻法进行海盐的生产。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目前,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产业是海洋渔业,还有少量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开发。
2.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3.海洋环境问题:
项目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海平面上升
原 因 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的变化 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危 害 危害海洋生物,也能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损害人类 破坏海岸湿地和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发生赤潮等 加剧风暴潮,淹没沿海低地,渔业资源受损,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沼泽和湿地等环境,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上升
【高考预测 精练】
  (2023·聊城模拟)2022年6月7日,在距离青岛海岸线120多海里的黄海深处,我国首座深海渔场——“深蓝1号”网箱中,首次喜收大西洋鲑(三文鱼的一种),取得规模化养殖高价值冷水鱼类的又一成功。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青岛深海渔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隶属我国领海海域
B.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C.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D.开发海洋空间资源
2.“深蓝1号”网箱养殖相对于近岸养殖而言 (  )
①养殖空间更大
②生态环境更优
③品种数量较多
④水产品品质较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1选A,2选C。第1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宽度不超过12海里,200海里为专属经济区,在距离青岛海岸线120多海里的深海渔场不属于我国领海海域,在专属经济区的范围内建深海渔场,可以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开发海洋空间资源。第2题,“深蓝1号”网箱与近岸养殖相比,距离陆地较远,同时也距离人类活动较远,因此海域污染小,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生态环境更优越,养殖的鱼类品质更好,故②④正确;网箱养殖空间较小,品种数量较少,故①③错误。
主题探究系列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
【主题情境】
  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与保护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大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和保护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探究视角1遵循“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经济发展新理念,分析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探究问题]为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应采取哪些措施
[思考角度]“生态优先”发展措施可从植树造林、产业结构、综合整治、法律法规等方面回答。
[尝试作答]上游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促进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环保意识。
[思维升华]
探究视角2调查长江上游地区农业、农业发展现状。
[探究问题]四川省某县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野外考察活动时,发现农村局部地区出现了“耕地无人耕种”的现象。假如你是该小组成员,请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思考角度]可从提高农民积极性、收入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农产品销售角度分析,另外加强土地管理。
[尝试作答]①政府牵头引导土地向少数有能力的种田大户流转;②宣传教育,提升粮食战略意识;③减少农民负担,加大补贴,加强收购,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思维升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