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1.基础性考法: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 2.综合性考法: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 3.创新性考法:结合资料,理解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发展消费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
考点1 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必备知识 排查】
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类型 产生原因
自然资源枯竭 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2.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
类型 主要表现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城市与乡村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填绘】
填写①②代表的相关内容,画出③④的箭头方向。
提示:①物质、能量 ②废弃物 ④箭头一个指向环境,另一个指向人类社会。
【深研】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严重
提示: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高考真题 剖析】
(2022 湖南选择考)华北地区某河流水体溶解氮浓度较高,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中氮肥的过量施用。某规划设计院在该河下游建设人工强化湿地,通过泵站将河水引入湿地,净化后流入水库。下图示意人工强化湿地各种水生植物、拦水坝等的布局。
据图指出该湿地净化溶解氮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考场速解模式]
抓 信 息 ①地点→华北地区某河流 ②事象→湿地净化溶解氮的具体措施 ③考查→人工湿地的作用
建 联 系 读图→人工强化湿地中有多种具有净化溶解氮功能的水生植物→净化溶解氮;同一种水生植物分散到多区种植→水生植物采用分区交替混合种植的方式→增强脱氮效能;拦水坝→湿地面积增大;弯曲的水道→延长水流停留时间→溶解氮充分净化
答案:选择多种具有净化溶解氮功能的水生植物;采用分区交替混合种植的方式,增强脱氮效能;通过拦水坝,延长水流停留时间。
【核心要点 突破】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两大原因:
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2.环境问题的危害分析思路:
(1)分析环境问题危害的思维链。
(2)分析环境脆弱地区环境危害恶性循环的思维链。
3.环境问题表现的两种区域差异: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主要 问题 主要表现 形成原因
城市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 生态 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物种灭绝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类型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 中国家 较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发达国家将污染较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资源密集型工业,且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严重
发达 国家 较轻,以污染为主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知识拓展】把握“一降”“一减”,应对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
(1)一降:降低严重程度,从而降低危害程度。
①源头降:从源头上防控环境问题的产生。
②治理降:及时发现和治理环境问题,积极应对已发生的环境问题,降低其伤害程度。
(2)一减:减轻受害的程度,从而降低危害程度。
①巧规避:避免在环境高危地区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
②强自身:提升人类社会对环境风险的承受水平。
③妥善后:增强人类社会对环境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善后处理能力。
【高考预测 精练】
角度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表现
(2023·河北联考)读黄河流域图,回答1、2题。
1.甲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重要的国际湿地,但近年来面积不断缩小,其主要原因是 ( )
A.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强烈,湖水急剧减少
B.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C.大面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小
D.跨流域调水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2.图中乙、丙两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 B.酸雨、水土流失
C.荒漠化、水土流失 D.水土流失、荒漠化
【解析】1选C,2选C。第1题,由图可知,甲湖为青海湖,近年来面积不断缩小,其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即大面积引入湖河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小。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强烈,不是主要原因;青海湖是咸水湖,周围不适合围湖造田;没有建设从青海湖跨流域调水的工程。第2题,乙地地处贺兰山以西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丙地地处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角度2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
(2023·南宁模拟)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千亿件,但同时也增大了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压力。下面为漫画《“盛装”快递》。据此完成3、4题。
3.快递数量剧增造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压力增大,主要原因是 ( )
①电商平台营销诱导 ②物流产品过度包装
③非降解耗材用量大 ④节假日转运分拣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缓解该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是 ( )
A.研发环保包装材质,制定快递包装标准
B.提高社会环保意识,重点发展线下销售
C.实行耗材奖惩机制,杜绝沿用传统包装
D.提高快递运输费用,限制物流产业发展
【解析】3选B,4选A。第3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压力增大主要是快递包装多导致的,电商平台营销诱导不是主要原因,①错误;物流产品过度包装、非降解耗材用量大会导致城市垃圾增多,处理压力增大,②③正确;节假日转运分拣慢不会增加城市生活垃圾,④错误。第4题,研发环保包装材质,制定快递包装标准有助于减少城市生活垃圾,A正确。网络销售有其优势,重点发展线下销售不利于经济发展,B错误。在新的包装材料出现之前,传统包装不可能杜绝,C错误。提高快递运输费用,限制物流产业发展,做法不合理,D错误。
【加固训练】
在风力较小、逆温、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多而导致大气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现象叫霾。下图为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各月霾日数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以下关于霾的时空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
A.夏季多于冬季
B.冬季多于夏季
C.三省市夏季差异最大
D.北京全年皆高于其他两省市
(2)造成河北霾日数季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
A.春季降水多,霾日数少
B.夏季多大风,霾日数多
C.秋季晴朗天气多,霾日数少
D.冬季燃煤取暖,霾日数多
【解析】(1)选C,(2)选D。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天津和河北雾霾日数冬季大于夏季,北京雾霾日数夏季大于冬季,因此A、B错;北京冬季雾霾日数低于天津,D错;根据图中雾霾日数可知,三地区雾霾日数夏季差异比其他季节都大,C正确。第(2)题,河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降水多,冬春季节降水少,A错;冬季大风日数多,夏季较少,B错;虽然秋季晴天多,但雾霾日数较春季多,C错;河北冬季气温在零下,居民需要燃煤取暖,煤炭燃烧释放出大量的悬浮颗粒物,使能见度降低,霾日数增多,D正确。
考点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必备知识 排查】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3)遵循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共同努力的艰巨任务。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2)主要途径。
消除贫困 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从公平性原则看,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发展 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提倡 可持续消费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可持续消费旨在通过每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点拨】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答题要点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
(2)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3)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和消费观。
(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思考】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增长吗
提示:不是。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因而只能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方面。
【高考真题 剖析】
(2022 广东选择考)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图)。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
A.进水区 B.出水区 C.水稻区 D.螺沟区
[考场速解模式]
抓 信 息 ①地点→广西稻田 ②事象→“稻—螺”生态循环最为复杂的区域 ③考查→生态循环经济的原理
建 联 系 水稻区→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生长各种动植物、微生物;自然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周围其他各系统的关系→水稻区是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
【解析】选C。水稻区既包括水稻、田螺,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其他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并且水稻区里面的光照、热量、水分和养分相互作用以及水稻田与螺沟区、进水区和出水区的关系,是生态循环过程中最为复杂的区域。
【核心要点 突破】
1.把握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
2.认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例证
公平性 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我国的扶贫攻坚计划
持续性 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我国沿海渔场实行伏季休渔制度;牧场实行轮牧制度;倡导节约用水
共同性 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联合国举行气候峰会,应对气候变暖;建立世界环保联盟
3.全面把握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化、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1)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或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农业资源 得到再生 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理论调整了农业结构,保护了农业资源,使资源再生,永续利用
综合效益 突出 生态农业科学地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良性 循环 生态农业可以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合理发展,并可调节气候,减少灾害
【知识拓展】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思路 具体内容
分析地理 背景 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与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分析优势 条件 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来进行分析
分析限制 因素 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分析 可持续 发展措施 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 ②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
【高考预测 精练】
角度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023·河北联考)传统乡村厕所改革中设计了不同的类型。三联通指厕所、畜禽舍和沼气池相连通,人和畜禽的粪便分别经卫生厕所便器和畜粪池收集后进入发酵间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由活动盖上的沼气管输出。下图为三联通沼气式厕所结构。完成1~3题。
1.提出乡村厕所改革主要是为了 ( )
A.提高生活质量 B.改革生活陋习
C.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D.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2.华北地区推广三联通厕所的优势有 ( )
①投资少,见效快
②实现物质回收利用和能源再生
③解决了粪便产生的污染问题
④不需要管理清洁,且可全年使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尽快实现乡村厕所改革,需要 ( )
A.振兴乡村经济
B.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C.根据环境设计不同功能厕所
D.积极宣传改良生活习俗
【解析】1选A,2选C,3选C。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乡村厕所改革可以使得人畜粪便得到合理的处理和利用,有利于减少污染和传染病的发生,提高农村人们生活质量,A正确;只能减少而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C错误;对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改革生活陋习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B、D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在华北地区大规模推广三联通厕所需要建设大量沼气池,故投资较大,①错误;但可以实现物质回收利用和能源再生,同时解决了粪便产生的污染问题,②③正确;沼气池需要定期维护和清洁管理,以保证其正常运行,④错误。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传统乡村厕所改革中设计了不同的类型”,故为了尽快实现乡村厕所改革,需要根据环境设计不同功能的厕所;振兴乡村经济和宣传改良生活习俗思想都是进行乡村厕所改革的保障,但最主要还是要因地制宜设计出不同地区适用的厕所。
角度2 循环经济
“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谐社会”是目前中国人民经济生活的主旋律。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是 ( )
①火力发电厂为钢铁厂提供电力
②甘蔗制糖,蔗渣造纸
③自然资源的低投入、低利用
④废弃物的低排放、资源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5.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的优点是 ( )
①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②产品的价格高
③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
④使非可再生资源变成可再生资源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4选C,5选B。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循环经济是将废弃物重新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经济模式,④正确,③错误;火力发电厂为钢铁厂提供电力,没有将废弃物重新利用,①错误;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提高了废弃物的利用效率,实现了循环经济,②正确。第5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①正确;可以有效地保护非可再生资源,但不能将非可再生资源变成可再生资源,③正确,④错误;不会提高产品的价格,②错误。
【加固训练】
北京获批成为国家首个服务业清洁生产试点城市,市民将感受到各行各业的清洁生产给生活带来的安全便利。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清洁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清洁的环境、清洁的产品、清洁的包装
B.清洁的环境、清洁的产品、清洁的厂区
C.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D.清洁的厂区、清洁的设备、清洁的原料
(2)下列属于清洁生产的是 ( )
①生产可在自然界分解的包装纸
②生产过程中使用矿物燃料
③加强对生产末端环境污染的处理
④及时清理垃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选C,(2)选B。第(1)题,清洁生产是指从生产的源头能源和燃料、生产过程、直至产品都是清洁无污染残留的生产,并非局限于外在的清洁包装以及外部设备、厂区和环境。第(2)题,使用矿物燃料会直接产生污染,及时清理垃圾也不能保证垃圾都可回收利用,也有可能会产生污染,都不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②④错误;生产可在自然界分解的包装纸,加强对生产末端环境污染的处理是清洁生产方式,①③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