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系列 第十四章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复习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系列 第十四章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复习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8 22:4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1.基础性考法:厘清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征,并初步了解其成因。 2.综合性考法:以某资源枯竭型地区为例,分析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创新性考法:归纳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方向,为城市的发展献计献策。
1.资源枯竭型城市:
(1)基本概念。
①资源型城市:通常把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称为资源型城市。
②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的城市。
(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①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如大庆。
②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如阜新。
2.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
(1)产业兴起。
①19世纪末,焦作市大规模开采煤矿,修建铁路,聚落因煤而兴。
②1956年建市之初,成为全国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
③20世纪80年代,形成以煤炭为基础的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2)产业衰落。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多数国有煤矿先后宣告无煤可采而封井,经济连年下降,环境问题突出。
3.焦作市的转型之路:
措施 表现
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 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化工及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 着力打造“焦作山水”等旅游品牌,利用独特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重点培育优质粮食等农产品品牌,并发展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
【填绘】
绘制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图
A新生期;B衰退期。
【点拨】
产业链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思考】
焦作市产业结构是怎样调整的
提示:重化工业比例过高是焦作市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产业结构调整不但是降低重化工业的比例,还应延长产业链,提高其产品附加值,适度发展其他产业。
【点拨】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资源枯竭型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转型发展,并不是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措施都是一样的。
[生活情境]资源型城市转型
20世纪下半叶,个旧市采选业产值曾占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进入21世纪以来,个旧市经济增长速度趋缓。2008年,个旧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之一。下图示意个旧市位置。
[任务驱动]
任务1:指出个旧市锡矿开发可能给当地带来的环境污染。
提示: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任务2:从矿业发展方面,分析个旧市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原因。
提示:长期过度依赖矿业开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主要矿产资源枯竭,采选业进入衰退期,资源优势丧失。
任务3:为避免“矿竭城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出个旧市应采取的对策。
提示:提升改造传统矿业,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工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发展替代产业,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利用生物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发展壮大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整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1.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四大共同特点:
(1)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2)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3)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
(4)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2.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
3.归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一般措施:
(1)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支持力度。
(2)发展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深加工程度;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3)寻求替代资源,或引进资源,缓解资源短缺状况。
(4)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
(5)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多种经营。
(6)理顺体制机制,实施大小企业、公私企业集约整合战略。
(7)发展循环经济,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生态。
(8)促进就业,多途径转移剩余劳动力,改善民生。
(9)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10)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角度1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阶段
  黑龙江省鹤岗市是东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百年煤城。目前,鹤岗市在尚有26亿吨煤炭资源有待开发的条件下,自身发展却面临诸多困难。据统计,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鹤岗市常住人口为89.1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9万人相比,减少16.8万人,下降15.86%。鹤岗人正努力把鹤岗从“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读图,完成1~3题。
1.鹤岗市在城市发展水平中,目前处于 (  )
A.成长期 B.兴盛期
C.衰退期 D.再生期
2.鹤岗市今后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其外部因素主要是 (  )
A.环境污染严重 B.国际市场萎缩
C.新技术的冲击 D.煤炭资源枯竭
3.鹤岗市“多业并举”可行的有 (  )
①发展煤化工业,延长产业链
②加大技术研发,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
③实行科技振兴,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工业
④加大开采力度,促进煤炭资源综合利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选C,2选C,3选A。第1题,鹤岗市2020年常住人口比2010年下降,表明城镇化水平下降,说明鹤岗市目前处于衰退期,C正确。第2题,环境污染严重属于内部因素,A错误;目前世界能源短缺,国际市场前景较好,B错误;鹤岗市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C正确;鹤岗市尚有26亿吨煤炭资源有待开发,没有出现煤炭资源枯竭,D错误。第3题,鹤岗市今后的发展方向应仍以主导产业——煤炭为主,发展煤化工业,延长产业链,并对废弃物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缓解环境污染问题,①②正确。目前鹤岗市工业基础较薄弱,科技水平较低,没有较好的高新技术产业环境;煤炭开采应有序进行,不能盲目加大开采力度,③④错误。
角度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德累斯顿位于德国东南部易北河谷地,目前是欧洲绿化最好的大城市、“德国硅谷”的核心。这里曾是传统采矿、炼钢的重工业区,20世纪90年代,传统工业陷入停滞阶段。转型初期,当地政府关闭和改造采矿、钢铁等企业,修复矿区,治理污染场地;利用众多的研究机构,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经济促进计划;同时,依托世界遗产和保护区,重新规划城市各区域,构成德累斯顿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有的包含着古老的乡村核心;有的几乎完全保存着乡村的布置;有的是社会主义时期建造的公寓楼……转型后的德累斯顿经济发展了,却没有染上“转型后遗症”。据此完成4~6题。
4.转型初期,德累斯顿经济促进计划中可能优先发展的产业是 (  )
A.电子信息 B.化工制药
C.机械电机 D.国际贸易
5.重新规划城市各区域的作用,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
A.减少城市交通的拥堵
B.提供洁净优美的环境
C.提高旅游的接待能力
D.提升城市的规模等级
6.下列属于城市“转型后遗症”的是 (  )
A.人口的老龄化加重
B.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C.产业布局协调发展
D.战略投资日渐增长
【解析】4选C,5选B,6选A。第4题,由于是重工业区改造,转型初期,应立足于本地的优势进行产业布局,优先发展机械电机产业。第5题,依据“依托世界遗产和保护区,重新规划城市各区域,构成德累斯顿独特的文化风景线……”的规划方式可知,重新规划城市各区域的作用是提供洁净优美的环境。第6题,人口的老龄化不利于城市发展,属于城市“转型后遗症”问题,其他三个选项属于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
【加固训练】
  某校同学调查了重庆市万盛区的相关资料,并制成简历。下图为万盛区在重庆市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简历
姓名:重庆市万盛区
特长:可供开采矿产有20余种,其中煤炭、白云石、石灰石和石英砂等矿产储量较大、品位较好;但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采炼,现有煤矿库存量较少。
发展简历:
1.重庆南桐煤矿始建于1938年,为抗日战争时期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资源。1940年,成为当时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
2.1993年南桐矿区更名为万盛区。
3.2009年3月,万盛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
4.2010年后逐渐实现转型发展。
(1)重庆市南桐矿区发展为当时著名煤炭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有 (  )
①地形平坦开阔,开采条件好
②临近河流,内河航运发达
③煤炭丰富,原料充足
④国防需求,政策支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重庆市万盛区转型发展的措施有 (  )
①开发新资源,培育新产业
②修建梯田,发展水稻种植
③重点整合小煤矿,扩大规模
④治理环境,发展旅游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1)选D,(2)选B。第(1)题,重庆市南桐矿区位于重庆西南部且位于矿区,地形条件和开采条件差,①错误;重庆市南桐矿区距离长江较远,②错误;可供开采矿产有20余种,且煤炭储量大、品质优,③正确;为抗日战争时期钢铁工业发展提供急需物资,说明其区位条件有国防需求,政策支持,④正确。第(2)题,重庆市万盛区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煤炭矿产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针对措施有开发新资源,培育新产业和治理环境,发展旅游业,①④正确;该地区地势起伏大,不适宜发展梯田,②错误;煤炭矿产资源枯竭,扩大规模不正确,③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