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以某区域经济发展为例,说明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基础性考法:结合实例,分析自然条件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2.综合性考法:以某一区域为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并分析人类应如何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3.创新性考法:分析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谋求人地和谐。
考点1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1)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很优越,区域发展水平却不高。如南亚的孟加拉国。
(2)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依然能够发展得很好。如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日本。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2)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点拨】
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
便利的海运条件,发达的科技,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进口原料,出口产品,使经济获得了长远的发展。
【思考】
瑞士矿产资源缺乏,为什么能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
提示:瑞士位于大河上游,缺少矿产资源,但其依靠社会资源发展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业,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
[生活情境]都江堰水利工程
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穿行于高山峡谷,出岷山后向南从成都平原西缘穿过。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下图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任务驱动]
任务1:从土壤、水源及灾害等方面分析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前岷江对成都平原种植业生产条件的影响。
提示:有利影响:岷江流经该地,其挟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肥沃的土壤;流量大,为该地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
不利影响:流量季节变化大,导致该地旱涝灾害多发。
任务2:讨论该地地形地势特点是如何使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其功能的。
提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利工程顺应地势自流引水灌溉;位于出山口位置(冲积扇顶端),汛期水位高,经过低矮的飞沙堰可分流至外江部分水量,减轻洪水期灌区的涝灾;内江位于凹岸,河床较深,流量较大,保证枯水期灌区的灌溉用水。
任务3:有人建议在都江堰上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你是否赞同 并说明理由。
提示:赞同:可以调节径流,更好地配合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的功能;可以发电,促进经济的发展。
或不赞同:改变了天然河流的自然状态,破坏生态环境;影响都江堰工程功能的发挥。
1.地理位置与区域发展:
2.自然要素与区域发展:
3.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条件的改造影响区域发展:
自然条件 改造方式 对区域影响
气候条件 发展温室大棚,改造热量条件 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率
人工降雨 缓解区域旱情
地形条件 山区发展梯田,进行立体种植 发展农业、保护生态
水文条件 建设水利工程 防洪、排涝、灌溉
过度开发 导致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
生物条件 过度捕捞、引进物种 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入侵
破坏植被 区域生态问题严重
角度1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南长滩村地处宁夏、甘肃两省区交界处,因黄河黑山峡冲刷淤积形成狭长河滩地而得名,是黄河进入宁夏的第一个行政村,素有“宁夏黄河第一村”之称。南长滩村村民大多数姓拓,是古代西夏党项后裔,并保存有完整的族谱。村中古宅庭院错落有致,石砌小道环绕其中。村里有一大片梨园,上千棵古梨树,有的树龄达四百多年。2008年12月,南长滩村被确定为宁夏首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00年以后,南长滩村实现了通车、通电、通电话。下图为南长滩村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南长滩村所在地吸引村民祖先定居的优势条件是 ( )
A.文化底蕴深厚 B.交通条件便利
C.土地资源丰富 D.自然灾害隐患小
2.增加南长滩村居民收入的最佳措施是 ( )
A.扩大梨树种植面积
B.发展旅游观光业
C.发展航运及相关产业
D.发展舍饲畜牧业
【解析】1选C,2选B。第1题,南长滩村位于河流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土壤疏松肥沃,有利于耕作业发展,C正确;村民祖先定居前并无人定居,文化底蕴是由定居后创造的,A错误;2000年以后,南长滩村才实现通车,定居时交通落后,B错误;南长滩村因黄河黑山峡冲刷淤积形成,自然灾害隐患大,D错误。第2题,南长滩村自然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还有上千棵古梨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知名度较高,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适宜发展旅游观光业,B正确;南长滩村属于黄河淤积河滩,耕地面积有限,不适合大规模发展梨树种植业,A错误;黄河的航运价值较低,不适合发展航运及相关产业,C错误;舍饲畜牧业的污染大,会破坏南长滩村的环境,D错误。
角度2 自然条件分布差异
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西南地区共有1 912个传统村落被列入保护名录,其分布受海拔、河流、人口、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地政府对不同生态环境状况的传统村落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下图示意西南部分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相较于川渝地区,滇黔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更为密集的主要原因是 ( )
①气候宜人适宜居住
②村落受外界干扰小
③少数民族分布广泛
④传统农耕历史悠久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滇西北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而传统村落分布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数量少,受当地居民破坏小
B.地形起伏大,连片可利用土地少
C.水热条件好,适合居住区域众多
D.人口流动大,对当地环境压力大
5.生态环境脆弱的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措施最可行的是 ( )
A.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优势产业
B.加大政策扶持,优化配套基础设施
C.修复保护为主,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D.兼顾相邻村落,统筹规划优势互补
【解析】3选C,4选B,5选C。第3题,川渝边界位于四川盆地内,气候较滇黔地区更为宜人,①错误;滇、黔是少数民族分布广泛的区域,交通较为闭塞,村落景观受外界干扰较小,传统村落易于保存下来,②③正确;川渝地区传统农耕历史较滇黔地区悠久,④错误。第4题,受当地居民破坏小,并不会导致传统村落多,A错误;滇西北位于高海拔区,地形起伏大,可供连片利用的土地较少,居民点呈片状或带状密集分布在河谷两侧,B正确,C错误;该地交通闭塞,人口流动少,D错误。第5题,生态环境较好的村落可以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同时加大政策扶持,优化配套基础设施,A、B错误;生态环境脆弱的村落应以修复保护为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C正确;兼顾相邻村落并非本地区实现生态环境优化的最佳选择,D错误。
【加固训练】
(2022·郑州模拟)水资源是众多产品生产所必需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耗费的水资源数量,是以“虚拟”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水,如生产1kg粮食需要1m3的水,那么粮食的虚拟水量就是1m3/kg,由此可以透过产品看到其蕴藏的虚拟水量。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区对我国其他区域虚拟水贸易量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造成青藏高原地区对我国其他地区虚拟水贸易量各不相同的主要原因
有 ( )
①气候特色差异
②交通条件差异
③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④水资源数量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华东地区对青藏高原地区虚拟水贸易量输出较多的产品可能为 ( )
A.木材 B.工业品
C.特色农产品 D.乳制品
【解析】(1)选C,(2)选B。第(1)题,气候特色差异导致青藏高原地区农产品品质高,东部市场广,是虚拟水输出较多的原因,①正确;从数据看,交通状况对虚拟水贸易量的差异影响较弱,②错误;青藏高原地区经济落后,以第一产业为主,东、中部地区经济发达,农产品需求量大,需要输入大量农产品,③正确;东部水资源数量多,但属于虚拟水输入较多的地区,④错误。第(2)题,华东地区经济发达,和青藏高原地区相比,具有工业发展水平高的优势,工业产品输出量较多;而木材、特色农产品以及乳制品青藏地区自给程度较高,或是需求量较小。
考点2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1)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发展阶段 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
农业社会 土地资源
工业社会 矿产资源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点拨】
资源诅咒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是指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时可能会对经济发展有害,而非有利。有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反而要比资源稀缺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更慢。代表的国家就是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所以又称“荷兰病”。很多资源丰富的城市,在资源枯竭之后发生的经济衰退,都被打上了“资源诅咒”的标签。
1.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途径 要求
适度 开发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利益 兼顾 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环境 保护 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的生存环境的目标
公众 参与 应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2.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评价 角度 评价内容
资源 条件 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与其他资源的匹配度等方面评价
开采 条件 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
市场 条件 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交通 条件 可从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分析
角度1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2022·洛阳模拟)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电力能源及粮食主产地,是“一带一路”沿线和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作用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及各省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综合指数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发展水平,指数越高,区域发展协调度越高。下图为2007-2017年黄河流域及各省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综合指数均值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甘肃综合指数最高,得益于 ( )
A.农作物单产高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能源丰富多样 D.气候条件较优越
2.山西综合指数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煤炭消费量大,利用效率低
B.多山地丘陵,粮食生产面积小
C.位于干旱地区,降水总量少
D.热量条件差,作物生长周期短
【解析】1选C,2选A。第1题,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粮食单产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A、B、D错误;甘肃风能、水能、太阳能以及煤炭等能源资源丰富,为当地经济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能源,有利于区域整体协调发展,C正确。第2题,山西省能源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量大,能源利用率低,A正确;山西省地形以高原为主,B错误;山西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相对丰富,C错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D错误。
角度2 区域可持续发展
尧治河村地处鄂西北山区,村落依河而建,周边森林茂密、磷矿丰富。尧治河村由一个偏远落后的山村,发展成为“纵向一体化”涉及多项产业,年生产总值50多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8万元的幸福村落,成为壮大集体经济和助推乡村振兴的新样本。下图示意尧治河村的发展历程。据此完成3~5题。
3.早期,尧治河村通过横向兼并,购买周边磷矿的开采权,主要是为了 ( )
A.延长产业链
B.扩大生产规模
C.降低劳动力成本
D.延缓资源枯竭
4.从1996年起,尧治河村由横向兼并向“纵向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是 ( )
A.管理先进 B.市场庞大
C.人口众多 D.资源丰富
5.尧治河村的发展历程对周边乡村的启示有 ( )
A.沿河布局乡村民居
B.积极发展矿产开采
C.禁止开发林业资源
D.做好区域产业规划
【解析】3选B,4选D,5选D。第3题,尧治河村通过横向兼并,购买的是采矿权,产业链并没有延长,A错误;通过购买采矿权,尧治河村的集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B正确;购买采矿权,扩大经营,不会降低劳动力成本,C错误;购买采矿权,是为了开采更多的资源,D错误。第4题,尧治河村森林茂密,磷矿丰富;依托水电站和山林,发展生态旅游业,丰富的资源为尧治河村“纵向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市场、人口、管理都不是“纵向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其他村庄人口、市场、管理可能也比较好。第5题,很多乡村都是沿河布局乡村民居,A错误;积极发展矿产开采,容易导致环境破坏,B错误;禁止开发林业资源,不符合经济发展,C错误;做好区域产业规划,“纵向一体化”发展,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