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系列 第十五章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复习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系列 第十五章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复习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8 22:4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1.基础性考法:了解地区产业结构的概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综合性考法:分析影响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产业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创新性考法:分析某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表现及影响因素。
考点1 地区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1.地区产业结构: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受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因素的影响。
(3)作用: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2.产业结构升级表现:
(1)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2)产业结构升级体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下图所示:
3.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比较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丧失,而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政策 国家或地区政府政策的引导,促使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技术创新 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人类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产生一系列的新兴产业,带动相应地区的产业升级
【思考】
第一产业比重小是不是说明农业不发达
提示:不是。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并不完全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小,但农业发达;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大,但农业不发达。
【点拨】
三次产业的关系
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
【思考】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有哪些
提示:矿产缺乏,能源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实力不如京津唐、长三角雄厚;经济腹地较小,发展空间不足。
 (2021·浙江6月选考)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1)(2)题。
地区 全国 甲 乙 丙 丁
人口增幅/% 3.4 -1.7 4.5 2.6 4.2
三次产业 结构/% 第一产业 7.2 13.2 4.6 8.2 11.0
第二产业 39.1 34.4 38.9 41.8 37.9
第三产业 53.7 52.4 56.5 50.0 51.1
(1)甲是 (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2)四大地区中 (  )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
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考场速解模式]
抓信息 ①地点→全国及四大地区; ②事象→人口增长幅度、三次产业结构统计; ③考查→人口变化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关系
建联系 第(1)题:人口大量外迁→人口减少;农业发达→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第(2)题:人口增长最多→经济最为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三产业比重最高→东部地区
【解析】(1)选D,(2)选B。第(1)题,表格中甲地区最突出的特点是人口减少,东北地区人口大量外迁,加上出生率低,人口数量减少,且东北地区农业发达,第一产业比重较大,故甲是东北地区。第(2)题,表格中乙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高,人口增长最多,经济最为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是东部地区;结合人口增幅和三次产业结构分析,丙是西部地区,丁是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主导因素是技术和劳动力,而非高科技;东部地区人口增幅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吸纳外资能力最强的是乙地区;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但东部地区主要以轻工业为主。
1.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2.产业升级的路径:
路径 具体内容
产业 延伸 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发展下游产业,建立起关联与配套的产业群,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完善配套服务,促使集聚效益的产生
产业 更新 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建立替代产业群
综合 发展 在转型初期,采取产业延伸模式,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区域功能逐渐完善,新兴产业相继崛起,遂向综合性方向演化
技术 突破 技术积累突破关键技术限制,实现产业转型的整体升级
企业 收购 通过企业收购,获取技术或品牌,实现跨越式升级
 【知识拓展】技术创新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角度1 地区产业结构的表现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是指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产业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可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当E>1时,表示产业超前发展,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当E<1时,则表示产业相对滞后发展,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粤东地区、粤西地区和粤北山区是广东省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习惯上被合称为“粤东西北”,属于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下面两表分别示意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超前系数(表1)和2001—2013年制造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表2)。读下表,完成1、2题。
表1
时间/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1—2005 -2.35 0.87 0.52
2006—2010 -1.10 2.13 1.35
2011—2013 -0.88 0.21 1.31
表2
劳动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 资金技术密集型
1.51 0.66 -0.08
1.2001-2013年,“粤东西北” (  )
A.第一产业滞后发展趋势加快
B.第二产业超前发展趋势波动
C.第三产业超前发展趋势不稳定
D.地区三大产业发展趋势相同
2.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能
是 (  )
A.第二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B.产业经济效益在持续降低
C.制造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
D.三大产业结构趋于不合理
【解析】1选B,2选C。第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2001—2013年,“粤东西北”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小于1,结合材料信息“当E<1时,则表示产业相对滞后发展,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可知,第一产业滞后发展,但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的数值在增大,说明第一产业虽然滞后发展,但滞后发展的趋势减慢;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先小于1,后大于1,再小于1,说明超前发展趋势不稳定;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先小于1,后大于1,但2006—2010年和2011—2013年产业结构超前系数相差不大,说明第三产业超前发展趋势趋于稳定;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地区三大产业发展趋势存在差异,并不相同。第2题,由表2可知,2001—2013年,“粤东西北”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超前系数大于1,说明其超前发展,资源密集型和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超前系数小于1,说明其滞后发展,综上得出各类型制造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分工协作程度较低。
角度2 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
  (2023·濮阳模拟)下图示意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口老龄化的响应,图中正值越大,表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作用越强,负值反之。据此完成3、4题。
3.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 (  )
A.在1期之后阻碍产业升级
B.只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C.最终一定会促进产业升级
D.3期后阻碍作用日益加重
4.3期后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口老龄化的响应,其成因是 (  )
A.老年群体消费支出增加
B.劳动力减少“倒逼”手工艺品向机械化生产转变
C.人才储备和供给减少
D.劳动者创新能力提高但逐渐脱离生产一线
【解析】3选D,4选C。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正值越大,表示人口老龄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作用越强。图示1~3期保持正值,3期后变为负值,阻碍作用日益加重,A错误,D正确;老龄化造成劳动力不足,可能反向“倒逼”企业用资本、技术代替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B错误;人口老龄化不一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C错误。第4题,人口老龄化3期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为阻碍作用,体现在劳动力供给减少、人才储备不足,不利于生产效率提升,从而增加社会负担。老年群体消费支出增加,加大社会生产的压力、政府的负担,但不是根源。
 【加固训练】
  产业联动是指在一个区域的产业发展中,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内产业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从而达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目的。新疆伊犁河谷地区工农业发展均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但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下图为2007-2013年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三大产业绝对联动程度。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第一和第二产业绝对联动程度不高主要受制于 (  )
A.生态环境恶劣 B.干旱缺水严重
C.加工业水平低 D.基础设施落后
(2)为提升伊犁河谷地区产业联动程度,应该 (  )
①调整产业布局,优先发展重化工业 
②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二产业 
③以各产业技术升级增强产业联动效应
④利用区位优势发展高科技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选C,(2)选B。第(1)题,该地区农牧业条件较好,第一产业农牧业较发达,但该地地处西北内陆,远离东部市场,科技、教育较落后,工业基础较薄弱,第二产业加工业水平低,造成第一和第二产业绝对联动程度不高。第(2)题,由图可看出伊犁河谷地区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应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二产业,②正确。以各产业技术升级增强产业联动效应,③正确。重化工业污染较大,且投资较大,当地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重化工业发展,①错误。该地科技水平较低,发展高科技产业优势不明显,④错误。
考点2 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案例分析
1.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近现代以来其产业结构经历了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转变过程,其中工业经历了从轻纺工业―综合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升级过程。
2.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
时期 表现
工业化初期 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
20世纪50年代开始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 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
【点拨】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表现
(1)拥有全国最大、最先进的工业体系,是我国的工业中心。
(2)是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是中国的金融中心。
(3)拥有我国最大的港口,是国际航运中心之一。
[生活情境]上海市产业结构
下图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统计图。
[任务驱动]
任务1:结合图示,说明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市三大产业的变化特征。
提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降低,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任务2:预测今后上海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
提示: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将会下降,第三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 原因 主要工业部门
以轻纺工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 接近原料产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消费市场 毛纺、棉纺等纺织工业,面粉、卷烟等轻工业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 国家重工业化战略决策引导、技术和劳动力优势 形成以冶金、化工、机械设备、纺织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高新技术和金融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国家建立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良好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研实力 以电子信息工业领衔、现代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众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促进金融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2.我国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思路:
(1)坚持自主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
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转型的直接动力。自主创新,不是放弃技术引进,而是要强化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
(2)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
各地区要按照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加强对全社会投资的宏观调控。
(3)积极合理地引导外资的流向。
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要通过有关政策措施的导向,使外商投资结构的变化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调要求基本上趋于一致,改变外商投资结构的不合理格局。
角度1 产业结构变化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苏州市的产业格局由“二、三、一”逐渐转变为“三、二、一”,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跨越。结合苏州市1990年和2021年的产业结构饼状图,完成1、2题。
1.1990—2021年,苏州市 (  )
A.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B.产业结构得到升级
C.第一产业已经没有发展空间
D.制造业已经完全退出
2.苏州市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有 (  )
①城乡差异扩大 ②比较优势的变化
③政策的引导 ④劳动力资源短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1选B,2选B。第1题,1990-2021年,苏州市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由17.3%下降到1.2%;第二产业比重由61.0%下降到48.0%,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由21.7%上升到50.8%,说明苏州市经济发展迅速,且产业结构得到升级,A错误、B正确;1990-2021年,苏州市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但第一产业仍有发展空间,第一产业可逐渐向高科技、集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C错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不可能完全退出,D错误。第2题,苏州市的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比重最大,转变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其主要原因是原有的比较优势减弱或者丧失,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加上政策的引导,第三产业得到大力发展,②③正确;随着苏州乡镇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异不断缩小,①错误;苏州市人口数量多,劳动力资源丰富,④错误。
角度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的比值。比较劳动生产率高说明产业效益高,相应的国民收入也高。读1988-2018年青海省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统计表。完成3、4题。
年份 各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88 0.45 2.17 1.44
1994 0.42 2.48 1.30
2000 0.27 3.28 1.38
2006 0.24 2.67 1.15
2012 0.25 2.41 0.85
2018 0.26 1.98 1.10
3.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青海省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路径是 (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4.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省 (  )
A.农业的投入与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B.三次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
C.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增加小于产值的增加
D.经济与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地优化
【解析】3选A,4选D。第3题,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最低,呈波动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最高且波动变化;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也呈波动变化。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应该是从最低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产业向最高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产业转移,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4题,农业的投入与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使第一产业效益增大,A错误;三次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减小,B错误;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说明产值的增加大于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增加,C错误;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不断缩小,可推断经济与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地优化,D正确。
 【加固训练】
  近年来,我国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建设迅速,这些特色小镇既有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旅游等支撑未来发展的产业,又有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并注重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下图为该省首批特色小镇产业分类统计图,完成(1)(2)题。
(1)在该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型中,所占比重超过20%的是 (  )
A.高端装备制造 B.旅游产业
C.信息经济产业 D.历史经典产业
(2)加强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利于 (  )
①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②扩大中心城市的功能与绿地面积
③产业集聚、升级与拉长产业链
④延缓人口老龄化与提高空气质量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1)选B,(2)选B。第(1)题,该省首批一共有37个特色小镇,其中旅游产业小镇为8个,所占比重超过20%。第(2)题,特色小镇建设与中心城市功能扩大无关,②错误;特色小镇建设不能延缓人口老龄化,④错误;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形式,可以就地实现产业集聚和升级,促进农村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①③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