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基础性考法:结合图示和材料,说明交通运输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及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2.综合性考法: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发展对区域经济及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3.创新性考法:观察、概括交通运输的空间格局,综合分析、说明、评估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考点1 交通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必备知识 排查】
1.优化资源配置: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
2.缩短时空距离:便捷的交通,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地。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可以直接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深研】
读教材P89案例“陕西省武功县发展交通脱贫致富”,思考:武功县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是重要因素,建设乡村公路网,扩展公共交通服务,在解决农产品外运的同时,还推动了特色经济的发展。
【高考真题 剖析】
(2022·浙江1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局部示意图,线路途经东北地区,并配套建设地下储气库。该管道工程管径大,试压残留水难以彻底清除,天然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遇水易生成水合物。投产后东北地区整体供气格局将呈现“北气南下、就近供应、海气登陆”的特点。
说出中俄东线投产对东北地区天然气市场的影响。
[考场速解模式]
抓信息 ①地点→中国东北 ②事象→中俄天然气管道建设对东北地区天然气市场的影响
建联系 材料“投产后东北地区整体供气格局将呈现‘北气南下、就近供应、海气登陆’的特点”→俄罗斯天然气资源丰富→中俄东线投产后→给东北地区增加天然气供给,缓解天然气短缺;天然气是相对清洁的能源→污染小,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后→推动天然气替代煤炭,优化能源供应结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后→改变供气格局
答案:增加供给,缓解天然气短缺;推动天然气替代煤炭,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改变供气格局。
【核心要点 突破】
1.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影响对象 具体影响
对城市 的影响 沿重要的交通线可以形成城市轴线,交通线处往往可以形成新的城市
对农业 的影响 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乳畜业、园艺业等的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也要沿交通线分布
对工业 的影响 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一般都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
对商业 的影响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都布局在重要交通线沿线
对旅游业 的影响 交通通达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新的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对人口 的影响 一般来说,交通便利的地方,人口分布的密度大,有利于人口流动,扩大人口迁移规模
对区域经 济的影响 带动相关产业,促进落后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高考预测 精练】
角度1 交通运输方式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如图示意公路、高铁和航空三种交通运输方式在不同运输距离上的市场份额。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公路与高铁两种运输方式市场份额竞争最激烈的运输距离在 ( )
A.50~150 km B.200~300 km
C.700~800 km D.950~1 050 km
2.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高铁运输,航空运输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有 ( )
①压缩、淘汰部分中、短途航线
②增加航运班次,节省候机时间
③长途航线采取直线飞行,减少成本,降低票价
④开发广大农村地区市场,大力建设航空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1选B,2选D。第1题,首先要判断①②③所代表的三种运输方式:①短途所占市场份额比例最大,为公路;②中途所占市场份额比例最大,为高铁;③长途所占市场份额比例最大,为航空。第2题,结合图示和各交通运输的优势分析解决问题。
角度2 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023·喀什模拟)城市功能用地布局与道路线空间格局具有相关性。下图为长春市2003—2013年轻轨4号线沿线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变化图(缓冲带是指距轻轨沿线距离)。据此完成3、4题。
3.依据图示资料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轨道交通对沿线商服用地具有排斥效应
B.轨道交通对沿线工业用地具有排斥效应
C.轨道交通对居住用地具有远距离排斥效应
D.轨道交通对所有功能用地都具有吸聚效应
4.下列关于长春市城市功能用地布局与道路线建设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交通路线对沿线城市功能用地作用效应具有相似性
B.城市道路建设使沿线土地区位条件与市场吸引力发生变化
C.城市道路沿线土地空间可达性水平以交通路线为轴线由内而外递减
D.城市道路建设使城市各类用地在交通道路不同影响区之间进行重新区位选择
【解析】3选B,4选A。第3题,读图分析,两图2003年与2013年同类用地类型的占地比例进行比较,可知工业用地占地比例有所减少,轨道交通对沿线工业用地具有排斥效应,排斥效应强度基本符合以轻轨为中心自内而外依次减弱的距离衰减特征,B正确。比较2003年与2013年居住用地占比有所减小,轨道交通排斥效应强度最高值分布在200m以内,对居住用地具有近距离排斥效应,C错误,D错误。同理可知轨道交通沿线商服用地占比增大,说明具有吸聚效应,A错误。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轨道交通对商服用地具有吸聚效应,对沿线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具有排斥效应,因此交通路线对沿线城市功能用地作用效应具有差异性。城市道路建设使沿线土地区位条件与市场吸引力发生变化。城市道路沿线土地空间可达性水平以交通路线为轴线由内而外递减。城市道路建设使城市各类用地在交通道路不同影响区之间进行重新区位选择。
【加固训练】
大连市于1899年建设港口,并迅速成为东北第一大港,城市也一直以老港区为核心发展。2005年7月,大连港老港区开始向新市区的大窑湾搬迁改造,大连市成为国际重要航运中心。随着大窑湾港口建设,老港区主要功能也转向新港,形成新的临港产业园。下图示意1995—2010年大连中心城区建成区空间变化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大连将港口主要功能转向大窑湾港区的原因有 ( )
A.现代船舶大型化、运输集装箱化的需求
B.现代临港产业园发展需要优美环境
C.老港口不断填海造陆,使港口变小变浅
D.老港区陆运条件差,难以持久发展
(2)大连老城区并未因港口主要功能转出而衰落,推测其目前主要产业有 ( )
A.传统纺织、普通服装制造等产业
B.综合物流、船舶维修等第三产业
C.现代金融、商贸、文娱等服务业
D.高端电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解析】(1)选A,(2)选C。第(1)题,新港建设,应该是老港区出现城镇化问题等,总之老港区不能满足未来海运及城市发展的需要。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窑湾港口建设后,老港区未衰落,说明老港区城镇化问题不是主要问题;大窑湾港口建设后,“大连市成为国际重要航运中心”,说明新港建设主要是现代航运发展的需要,“现代船舶大型化、运输集装箱化”需要更广、更深的港区,A正确;临港产业园,首先需要的是大型港口以及地价低、面积大的土地,而不是优美的环境,B错误;大连将港口主要功能转向大窑湾港区并非老港口不断填海造陆,主要是现代航运发展的需要,C错误;老港区连接老城区,陆上交通便利,且新港仍然在大连,依旧依靠大连的陆运交通,D错误。第(2)题,结合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发展等相关知识可知,港口主要功能转出后未见衰落,说明其有更好的功能(产业)发展促进了整体发展。老城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港口功能迁出后腾出较多的空间,本着城市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路考虑,城市核心区宜发展中央商务区的功能,C正确;传统纺织、普通服装制造等产业属传统低效产业,不合适,A错误;综合物流、船舶维修应与港口相临,B错误;高端电子等属高新技术产业,最可能趋向于城市郊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新区,D错误。
考点2 交通运输影响聚落发展
【必备知识 排查】
1.交通枢纽对城市的影响:
2.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3.交通线路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点拨】
交通枢纽处往往会发展为规模较大城市
交通枢纽是旅客和货物集散、周转的地方,并由此吸引餐饮、旅馆、装卸、包装、批发和零售等相关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在客、货吞吐量大的交通枢纽,还会形成与货物相关的制造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并促使其他产业的发展,往往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
【高考真题 剖析】
(2022·浙江1月选考)高铁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产业升级和居民出行影响显著。高铁新城产业发展方向与其依托城市密切相关。下图为某高铁新城空间结构示意图。该高铁新城空间结构,布局合理的是 ( )
A.Ⅰ主要功能为科研、行政等
B.Ⅱ主要功能为商贸、商务办公等
C.Ⅱ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均大于Ⅰ
D.Ⅲ主要功能为居住、文化、教育等
[考场速解模式]
抓信息 ①地点→某高铁新城 ②事象→三个圈层适宜布局的城市职能
建联系 Ⅰ核心层与高铁站关联性最强→提供便利、高速、便捷的服务→交通集散、商业商贸、商务办公等;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更大 Ⅱ圈层对Ⅰ圈层功能进行补充、延伸拓展→办公、商务、居住、文化、教育、医疗、产业等 Ⅲ圈层与高铁站交通枢纽关联性较弱→住宅、文化、教育等
【解析】选D。Ⅰ核心层与高铁站交通枢纽关联性最强,是高铁站交通服务区域,为旅客出行提供便利、高速、便捷的服务,匹配高铁客流商业、办公、酒店住宿等。所以该圈层主要功能包括交通集散、商业商贸、商务办公等。科研机构应布局在环境较好、高等教育发达的地方,A错;Ⅱ圈层是对Ⅰ圈层功能的补充及相关功能的延伸拓展,功能包括办公、商务、居住,以及文化、教育、医疗、产业等,B错;Ⅰ核心层主要功能为商贸、商务办公等,所以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更大,C错;Ⅲ圈层相对于Ⅰ、Ⅱ圈层,在功能组织、空间结构等方面,与高铁站交通枢纽关联性较弱,属于在Ⅰ、Ⅱ区域的兴起带动下,周边人流的聚集区域,大部分为住宅、文化、教育等,D正确。
【核心要点 突破】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影响聚落形成。
(2)交通运输影响聚落形态。
聚落的空间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受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交通运输方式不同,对聚落的形态也有不同的影响,如图所示:
(3)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影响聚落发展速度。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 许多商业网点聚集在高速公路与城市接合部
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城市交通的改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应运而生
城市中心交通拥挤,郊区交通发达 大型综合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等,多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城市中心区不再是最便捷的购物场所
【知识拓展】城市的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出现大型超市或批发市场的原因
(1)郊区环路或高速公路附近交通运输便利。
(2)城市中心商业区建筑物密集、道路狭窄,汽车通行能力受限制,驾车购物不便。
(3)郊区城市化,人口、企业向城市郊区集聚。
(4)城郊地区土地价格较低。
【高考预测 精练】
角度1 交通运输对聚落的影响
(2023·江苏联考)公元8世纪开始,基尔瓦逐渐成为非洲东海岸的商贸中心。15世纪初郑和船队曾从不同航线到达基尔瓦。17、18世纪随着世界贸易格局不断改变,基尔瓦商贸地位逐渐衰落。1981年基尔瓦所在地的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郑和船队航海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公元8世纪基尔瓦作为商贸中心兴起时,其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是 ( )
A.阿拉伯海沿岸 B.南海沿岸
C.几内亚湾沿岸 D.地中海沿岸
2.公元17、18世纪基尔瓦商贸地位逐渐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
A.资源枯竭 B.风沙影响
C.气候变暖 D.航道变迁
【解析】1选A,2选D。第1题,结合时间“公元8世纪”可知,当时有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存在。据图,基尔瓦位于非洲东海岸,东临阿拉伯海,故判断其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是阿拉伯海沿岸,A正确;南海沿岸当时人口数量较少,商贸不发达,B错误;几内亚湾沿岸位于非洲西部,距离基尔瓦较远,商贸不发达,C错误;地中海沿岸距离基尔瓦较远,不是其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D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公元17、18世纪基尔瓦商贸地位逐渐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航道变迁,因为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让基尔瓦显得有些鸡肋(基尔瓦仅仅是由于早期航海家们需要一个落脚点,充当桑给巴尔岛和索法拉之间的中转站),稍有吨位的船只,都可以从好望角直接抵达索法拉,然后直航到桑给巴尔,再转进印度等东方口岸,不需要在基尔瓦再作停留。资源枯竭,风沙影响,气候变暖均与该地商贸地位逐渐衰落关系不大。
角度2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023·乌鲁木齐模拟)快捷支付是一种全新的支付理念,具有方便、快速的特点,是未来消费的发展趋势,其特点体现在“快”。下图示意快捷支付流程。读图,完成3、4题。
3.快捷支付使某些部门收益倍增,这些部门包括 ( )
①政府部门 ②金融部门
③电信公司 ④实体商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互联网+商业”使得影响商业网点区位的因素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 ( )
①交通对商业网点区位的影响减弱
②市场对商业网点区位的影响增强
③政策对商业网点区位的影响不变
④地价对商业网点区位的影响减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3选B,4选D。第3题,根据快捷支付流程图可知,快捷支付平台涉及银行、互联网、手机、电话等,由此可知,快捷支付使金融部门和电信公司获益较大,②③正确;快捷支付多通过手机、电话、互联网支付,其特点在于“快”,快捷支付只是改变了支付方式,并不能使实体商店的收益倍增,也与政府部门关系不大,①④错。第4题,“互联网+商业”的组织形式,让商户可以拥有众多的网络顾客,也就是说,商户可以不用在人流量稠密、交通便利的市中心拥有实体店,一样可以进行很多商品交易活动,因此交通对商业网点区位的影响是减弱的,①正确;通过互联网销售,市场范围不再具有局限性,能够扩大销售范围,增加销售渠道,减少销售成本,从而使得市场对商业网点区位的影响减弱,②错误;政策对商业网点区位的影响会有所变化,③错误;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市场范围的扩大,商业网点的位置选择变得灵活,因此地价对商业网点区位的影响减弱,④正确。
【加固训练】
(2023·湖北联考)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工作、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区域中心。下图为TOD开发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假如你生活在图示区域,最可能在 ( )
A.A区公园散步 B.B区居住
C.C区购物 D.D区工作
(2)TOD开发模式可以 ( )
A.完全取消交通工具
B.增大城市人口流动性
C.加剧城市交通拥堵
D.集约化利用土地
【解析】(1)选C,(2)选D。第(1)题,图示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在城市用地类型中,一般商业区会布局在公交站点周围,人流量大,交通便捷,距离最近,所以C是商业区;占地面积最大的是居住区,A是图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应为居住区,并非公共空间;B区距离公交站较近,布局在商业区外围,可能是办公区;D区是公共空间,可能是公园。第(2)题,该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进行城市用地开发,由图可知,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快速高效的公交网络,A错误;该模式以公交站为圆心,集商业、工作、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区域中心,可以减少私家车辆,增加公交使用量,降低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可减少人口流动导致的交通拥堵,B、C错误;TOD开发模式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