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练习 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练习 A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8 16:00:2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练习 A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在距今八千多年前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中,发掘出土了成排的房屋遗址、大量炭化黍粟标本和精心打磨的石铲、石磨盘等工具。由此可以证明,兴隆洼的原始居民(  )
①已经筑屋定居 ②进行农作物种植 ③使用磨制石器 ④懂得饲养家畜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类似家蚕吐丝,说明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已掌握养蚕技术。这件艺术品的出土,可以证明(  )
A.嫘祖“养蚕缫丝”确有其事 B.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起步
C.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世界 D.远古传说区别于真实历史
3.(2021七上·昭通期中)商朝建立后,王室内部连续发生争夺王位的纷争,都城也几经迁徙,很不稳定。商王盘庚为了扭转局面,迁都于殷,进行改革,“行汤之政”,政治中兴。由此可以看出,“盘庚迁殷”(  )
A.标志着商朝正式建立 B.是商朝历史的重大转折
C.标志着商朝由盛转衰 D.说明商朝内部再无纷争
4.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于骊山下。……周王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以上史实说明当时(  )
A.周天子为酬谢功臣进行分封
B.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C.“国人暴动”导致周天子逃亡
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
5.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兵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域,并乘机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就是成语“楚王问鼎”的来历。这件事说明(  )
A.楚庄王很好奇,想知道鼎的大小轻重
B.九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想取代周天子
C.楚庄王想送给周天子更大更好的九鼎
D.楚庄王想帮助周天子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6.《管子》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耒、一铫(大锄)、一镰、一铚(短镰刀),然后成为农。”这说明当时(  )
A.石器作为工具已被取代 B.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C.青铜农具的使用尚未普及 D.铁制农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7.(2021七上·临清月考)“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理念。下列主张与其相近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所著《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把春秋战国称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当时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9.(2022七上·高明月考)秦王嬴政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的时间是在(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10.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嬴政在中央设立的政府职位是(  )
①太尉 ②丞相 ③御史大夫 ④郡守 ⑤县令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④⑤ D.①②③
11.下列不属于大泽乡起义的史实是(  )
A.公元前209年爆发
B.领导人是陈胜、吴广
C.推翻了秦的统治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12.(2020·咸阳模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该言论产生的背景是(  )
A.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B.汉初休养生息,政权稳定
C.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D.明朝以《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的的主要内容
13.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  )
①焚书坑儒 ②书同文,车同轨 ③颁布“推恩令” ④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⑤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⑤
14.易中天菩作《品三国》,曾经登上各书店销售量第一。“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是(  )
A.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的胜利
C.赤壁之战孙、刘击败曹操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15.(2019七上·乾县期末)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
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16.(2020九下·江津期中)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B.使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C.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D.促进了民族交融
17.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8.“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特有的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9.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玄芙西行,研习佛法
C.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D.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20.国家统一繁荣是人民的福祉。五代十国是国家分裂的时期,下列描述中,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的是(  )
A.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B.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C.南方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土
D.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60分。
21.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以“从传说时代到早期国家诞生”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灿烂的传说时代】
材料一:舜把帝位传给禹,天下大权来相许,崇尚德行把贤举,不丢规矩有次序,外不避嫌把仇取,内不偏袒把儿去,贤能之人就给予。
——摘编自《荀子成相》译文
【早期国家的孕育】
材料二:夏王朝的诞生,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一件大事,他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夏王朝处于国家形成后的早期阶段,夏启时,夏王朝已经建立起一支有一定规模、组织比较严密的军队。为了巩固政权,强化对反抗势力的镇压,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禹刑》。帝芬时造“圜土”,即圆形高大的围墙,这就是早期的监狱。
【成熟的社会制度】
材料三: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注:周朝国姓,周天子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从典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称其为君。
——梁颖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选择继承人的标准是什么?谈谈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官员选拔有何借鉴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夏王朝采取的统治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夏王朝诞生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22.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田地间纵横的小路,这里引申为不同田块之间的界限),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三:《史记》记载:守旧贵族由于利益受损,他们和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商鞅。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商鞅失去了支持,被诬陷为“谋反”,“车裂”而死。
材料四: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 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说说“管仲相桓公”成就了齐桓公怎样的千秋伟业?
(2)根据材料二,回答“商君”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材料三表明商鞅在变法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4)根据材料二、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这次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5)目前,我国也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读材料一,中医药学相当神奇,小偏方治大病,让你寻找一些防止新冠疫情的小偏方,你会查阅锦旗上哪个人写的哪本书?
(2)材料二中提到“书圣”闻名中外的代表作是什么?造纸术是由谁总结发明的?如果让你当造纸厂厂长,你该准备哪些造纸原材料,写出两种材料。
(3)材料二提到的纸和竹简相比有什么优越性?
(4)你认为材料三中两个人的说法对不对,说出中学生要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24.(2021·榕城二模)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孙无忌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世家大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
——白寿彝《中国通史》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资治通鉴》
材料二: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主要是批判和责难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各界积极肯定武则天。
——摘编自罗元贞《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
材料三: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1)你如何认识材料一中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作出的不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则天在20世纪20年代受到肯定评价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距今八千多年前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中,发掘出土了成排的房屋遗址、大量炭化黍粟标本和精心打磨的石铲、石磨盘等工具。”可知,兴隆洼的原始居民已经筑屋定居,进行农业生产,并使用磨制石器,因此,①②③正确,C选项正确;
材料无法打得出兴隆洼的原始居民懂得饲养家畜,含有④的AB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兴隆洼的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兴隆洼的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类似家蚕吐丝,说明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已掌握养蚕技术。”可知,这件艺术品的出土,可以证明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起步,B选项正确;
材料无法说明嫘祖养蚕确有其事,A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提现丝织技术领先世界,C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的区别,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远古的传说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远古的传说的相关知识点。
3.【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 据题干可知,“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重大转折,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选项B正确;
选项 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盘庚迁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于骊山下。……周王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可知,诸侯国为保护周天子,因此被分封为诸侯,说明了周天子为了酬谢功臣进行分封,A选项正确;
材料没有强调诸侯王的义务,B选项错误;
“国人暴动”发生于周厉王时期,C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秦襄公受封于富饶地区,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对象。
5.【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过来依附强大的诸侯,各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九鼎是王权的象征,“楚王问鼎” 说明楚庄王想取代周天子,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楚王问鼎”。
6.【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农之事,必有一耒、一铫(大锄)、一镰、一铚(短镰刀),然后成为农。”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D选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石器时代被取代”,A选项错误;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于春秋时期,B选项错误;
青铜农具出现于商周时期,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的使用与推广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铁器的使用与推广的相关知识点。
7.【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体现的是学习方法,与题意无关;
B项“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体现的是管理方法,与题意无关;
C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老百姓的重要性,符合题意;
D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体现了道家思想,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题意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题意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及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C选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春秋战国时期竞相改革,B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诸侯争霸,B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商业繁荣,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百家争鸣的影响。
9.【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3世纪末,符合题意,B项正确;
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3世纪末而非公元前3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3世纪末而非公元前2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3世纪末而非公元前2世纪末,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建立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秦朝建立的时间有所掌握及知道历史时间的换算法即可。
10.【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因此, ①②③正确;D选项正确;
郡守、县令是地方长官,排除含有④⑤的ABC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政府官职。
11.【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夏,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成守长城。他高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被迫停止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了押队的军官,对众人说:“我们因遇雨误期,是要被斩首的;即使去成边也要死十之六七。壮士不死则已,死要立下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斩木为武器,举起反抗的旗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发展很快。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不断壮大。陈胜派主力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秦二世紧急调集大军进行反击。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因此,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大泽乡起义的相关知识点。
12.【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 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不符合题意;
B. 汉初休养生息,政权稳定,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强调的是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思想的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明朝以《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的的主要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现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的含义,由于这是文言文,需要学生先读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其产生的背景,注意读懂题干含义是关键。
13.【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书同文,车同轨都是秦始皇在位时的做法,汉武帝时期, 颁布“推恩令”,消除了诸侯国的威胁; 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加强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消除了匈奴的威胁,故③④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题肢回答,这就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
15.【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准确理解,回顾已学知识可加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客观原因。ABD都是主观原因。故答案选C。
16.【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晋武帝司马炎先后灭掉了魏国、蜀国和吴国,建立的西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结束。故B符合题意;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促使中原文化得到发展并促进了民族的交融,A、C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所给选项内容降低了做题。理解和识记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7.【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大运河的开通;遣唐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反映的是隋唐时期史实,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强盛,交通便利,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所以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不符合题意;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不符合题意;
D. 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一个都不能少,切记。
18.【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非洲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地区都有往来,主要史实包括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等,因此,①②③正确,C选项正确;
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发生于元朝时期,因此,AB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的史实。
19.【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这属于历史史实,是对唐朝建立的客观真实记录,A选项错误;
“玄奘西行,研习佛法”这属于历史史实,B选项错误;
“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这属于历史观点,C选项正确;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这属于历史史实,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点。
20.【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因此五代十国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是国家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不符合题意;
C. 南方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不安,不符合题意;
D. 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21.【答案】(1)政治制度:禅让制。标准:德行与才能。借鉴意义:用人要发扬民主,重视贤人;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拔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2)措施:建立军队;制定法典;设置监狱。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文明时代。
(3)特点:分封对象以同姓宗亲为主;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舜把帝位传给禹,天下大权来相许,崇尚德行把贤举,不丢规矩有次序,外不避嫌把仇取,内不偏袒把儿去,贤能之人就给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禅让制。尧、舜、禹都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都是通过民主推选的办法传位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办法叫做“禅让制”。禅让制选择继承人的标准是德行与才能。禅让制对当今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用人要发扬民主,重视贤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2)根据材料二“夏启时,夏王朝已经建立起一支有一定规模、组织比较严密的军队。为了巩固政权,强化对反抗势力的镇压,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禹刑》。”可知,夏王朝采取的统治措施是制定法典;根据“帝芬时造‘圜土’,即圆形高大的围墙,这就是早期的监狱”可知,夏王朝采取的统治措施是设置监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都城在阳城。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文明时代;
(3)根据材料三“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注:周朝国姓,周天子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概括可知,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分封对象以同姓宗亲为主;根据“从典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概括可知,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实行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故答案为:(1) 政治制度:禅让制。标准:德行与才能。借鉴意义:用人要发扬民主,重视贤人;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拔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2) 措施:建立军队;制定法典;设置监狱。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文明时代。
(3) 特点:分封对象以同姓宗亲为主;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题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3)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纳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2.【答案】(1)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
(3)奴隶主贵族的阻挠。
(4)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①改革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进步。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途。②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③还需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根据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田地间纵横的小路,这里引申为不同田块之间的界限),教民耕战。”可知,“商君”采取的改革措施有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根据材料“守旧贵族由于利益受损,他们和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商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表明商鞅在变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奴隶主贵族的阻挠;
(4)根据材料二“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和材料四“……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及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尊定了基础;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改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挫折;只有坚持改革,才能发展;改革要顺应时代;
故答案为:(1) 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 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
(3) 奴隶主贵族的阻挠。
(4)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 ①改革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进步。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途。②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③还需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2)(3)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在紧贴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回答;
(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理解,理解之后再进行概括回答;
(5)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3.【答案】(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兰亭序》蔡伦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3)轻便、便宜等
(4)符合题意即可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提到的纸和竹简相比的优越性在于轻便,便于书写,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4)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认为材料三中两个人的说法都不对,中学生应该全面发展,学会每一门课程,社会发展需要人们掌握各种科学文化知识,需要复合型人才。
故答案为:(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兰亭序》蔡伦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3)轻便、便宜等。
(4)我认为材料三中两个人的说法都不对,中学生应该全面发展,学会每一门课程,社会发展需要人们掌握各种科学文化知识,需要复合型人才等。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及《伤寒杂病论》、王羲之与《兰亭集序》、蔡伦改进造纸术等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张仲景及《伤寒杂病论》、王羲之与《兰亭集序》、蔡伦改进造纸术等相关史实。
24.【答案】(1)由于武则天的举措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打击了反对派和门阀势力,所以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此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司马光主要评价了武则天的用人措施,既指出她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
(2)原因:20世纪20年代,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民主科学精神,解放妇女权利,男女平等。
(3)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党和政府提倡“双百方针”,主张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推动了学术讨论和研究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和“四人帮”对文化思想的控制,导致文学艺术上出现“一潭死水”,甚至歪曲历史史实,严重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使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春天。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的“长孙无忌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世家大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武则天的举措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打击了反对派和门阀势力,所以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此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依据材料一的“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主要评价了武则天的用人措施,既指出她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
(2)根据材料二的“到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各界积极肯定武则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在20世纪20年代受到肯定评价的原因是:20世纪20年代,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民主科学精神,解放妇女权利,男女平等;
(3)根据材料三的“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是: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党和政府提倡“双百方针”,主张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推动了学术讨论和研究的进步;根据材料三的“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和“四人帮”对文化思想的控制,导致文学艺术上出现“一潭死水”,甚至歪曲历史史实,严重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根据材料三的“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是: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使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春天;
故答案为:(1) 由于武则天的举措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打击了反对派和门阀势力,所以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此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司马光主要评价了武则天的用人措施,既指出她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
(2) 原因:20世纪20年代,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民主科学精神,解放妇女权利,男女平等。
(3) 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党和政府提倡“双百方针”,主张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推动了学术讨论和研究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和“四人帮”对文化思想的控制,导致文学艺术上出现“一潭死水”,甚至歪曲历史史实,严重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使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春天。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他们的观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回答,注意看懂材料含义,这是文言文,需要首先读懂其含义;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再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分析回答;
(3)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首先分析理解,理解之后在进行归纳回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测试练习 A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在距今八千多年前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中,发掘出土了成排的房屋遗址、大量炭化黍粟标本和精心打磨的石铲、石磨盘等工具。由此可以证明,兴隆洼的原始居民(  )
①已经筑屋定居 ②进行农作物种植 ③使用磨制石器 ④懂得饲养家畜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距今八千多年前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中,发掘出土了成排的房屋遗址、大量炭化黍粟标本和精心打磨的石铲、石磨盘等工具。”可知,兴隆洼的原始居民已经筑屋定居,进行农业生产,并使用磨制石器,因此,①②③正确,C选项正确;
材料无法打得出兴隆洼的原始居民懂得饲养家畜,含有④的AB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兴隆洼的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兴隆洼的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2.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类似家蚕吐丝,说明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已掌握养蚕技术。这件艺术品的出土,可以证明(  )
A.嫘祖“养蚕缫丝”确有其事 B.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起步
C.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世界 D.远古传说区别于真实历史
【答案】B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类似家蚕吐丝,说明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已掌握养蚕技术。”可知,这件艺术品的出土,可以证明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起步,B选项正确;
材料无法说明嫘祖养蚕确有其事,A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提现丝织技术领先世界,C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的区别,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远古的传说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远古的传说的相关知识点。
3.(2021七上·昭通期中)商朝建立后,王室内部连续发生争夺王位的纷争,都城也几经迁徙,很不稳定。商王盘庚为了扭转局面,迁都于殷,进行改革,“行汤之政”,政治中兴。由此可以看出,“盘庚迁殷”(  )
A.标志着商朝正式建立 B.是商朝历史的重大转折
C.标志着商朝由盛转衰 D.说明商朝内部再无纷争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 据题干可知,“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重大转折,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选项B正确;
选项 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盘庚迁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于骊山下。……周王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以上史实说明当时(  )
A.周天子为酬谢功臣进行分封
B.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C.“国人暴动”导致周天子逃亡
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于骊山下。……周王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可知,诸侯国为保护周天子,因此被分封为诸侯,说明了周天子为了酬谢功臣进行分封,A选项正确;
材料没有强调诸侯王的义务,B选项错误;
“国人暴动”发生于周厉王时期,C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秦襄公受封于富饶地区,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对象。
5.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兵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域,并乘机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就是成语“楚王问鼎”的来历。这件事说明(  )
A.楚庄王很好奇,想知道鼎的大小轻重
B.九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想取代周天子
C.楚庄王想送给周天子更大更好的九鼎
D.楚庄王想帮助周天子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过来依附强大的诸侯,各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九鼎是王权的象征,“楚王问鼎” 说明楚庄王想取代周天子,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楚王问鼎”。
6.《管子》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耒、一铫(大锄)、一镰、一铚(短镰刀),然后成为农。”这说明当时(  )
A.石器作为工具已被取代 B.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C.青铜农具的使用尚未普及 D.铁制农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农之事,必有一耒、一铫(大锄)、一镰、一铚(短镰刀),然后成为农。”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D选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石器时代被取代”,A选项错误;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于春秋时期,B选项错误;
青铜农具出现于商周时期,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的使用与推广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铁器的使用与推广的相关知识点。
7.(2021七上·临清月考)“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理念。下列主张与其相近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体现的是学习方法,与题意无关;
B项“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体现的是管理方法,与题意无关;
C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老百姓的重要性,符合题意;
D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体现了道家思想,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题意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题意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所著《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把春秋战国称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当时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及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C选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春秋战国时期竞相改革,B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诸侯争霸,B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商业繁荣,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百家争鸣的影响。
9.(2022七上·高明月考)秦王嬴政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的时间是在(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3世纪末,符合题意,B项正确;
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3世纪末而非公元前3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3世纪末而非公元前2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3世纪末而非公元前2世纪末,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建立的相关史实。只要学生对秦朝建立的时间有所掌握及知道历史时间的换算法即可。
10.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嬴政在中央设立的政府职位是(  )
①太尉 ②丞相 ③御史大夫 ④郡守 ⑤县令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④⑤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因此, ①②③正确;D选项正确;
郡守、县令是地方长官,排除含有④⑤的ABC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政府官职。
11.下列不属于大泽乡起义的史实是(  )
A.公元前209年爆发
B.领导人是陈胜、吴广
C.推翻了秦的统治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夏,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成守长城。他高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被迫停止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了押队的军官,对众人说:“我们因遇雨误期,是要被斩首的;即使去成边也要死十之六七。壮士不死则已,死要立下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斩木为武器,举起反抗的旗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发展很快。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不断壮大。陈胜派主力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秦二世紧急调集大军进行反击。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因此,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大泽乡起义的相关知识点。
12.(2020·咸阳模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该言论产生的背景是(  )
A.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B.汉初休养生息,政权稳定
C.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D.明朝以《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的的主要内容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 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不符合题意;
B. 汉初休养生息,政权稳定,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强调的是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思想的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明朝以《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的的主要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现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的含义,由于这是文言文,需要学生先读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其产生的背景,注意读懂题干含义是关键。
13.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  )
①焚书坑儒 ②书同文,车同轨 ③颁布“推恩令” ④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⑤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⑤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书同文,车同轨都是秦始皇在位时的做法,汉武帝时期, 颁布“推恩令”,消除了诸侯国的威胁; 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加强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消除了匈奴的威胁,故③④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题肢回答,这就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4.易中天菩作《品三国》,曾经登上各书店销售量第一。“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是(  )
A.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的胜利
C.赤壁之战孙、刘击败曹操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
15.(2019七上·乾县期末)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
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准确理解,回顾已学知识可加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客观原因。ABD都是主观原因。故答案选C。
16.(2020九下·江津期中)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B.使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C.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D.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晋武帝司马炎先后灭掉了魏国、蜀国和吴国,建立的西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结束。故B符合题意;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促使中原文化得到发展并促进了民族的交融,A、C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所给选项内容降低了做题。理解和识记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7.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大运河的开通;遣唐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反映的是隋唐时期史实,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强盛,交通便利,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所以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不符合题意;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不符合题意;
D. 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一个都不能少,切记。
18.“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特有的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非洲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地区都有往来,主要史实包括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等,因此,①②③正确,C选项正确;
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发生于元朝时期,因此,AB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的史实。
19.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玄芙西行,研习佛法
C.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D.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这属于历史史实,是对唐朝建立的客观真实记录,A选项错误;
“玄奘西行,研习佛法”这属于历史史实,B选项错误;
“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这属于历史观点,C选项正确;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这属于历史史实,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点。
20.国家统一繁荣是人民的福祉。五代十国是国家分裂的时期,下列描述中,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的是(  )
A.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B.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C.南方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土
D.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答案】A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因此五代十国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是国家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不符合题意;
C. 南方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不安,不符合题意;
D. 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回答,这类知识点,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60分。
21.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以“从传说时代到早期国家诞生”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灿烂的传说时代】
材料一:舜把帝位传给禹,天下大权来相许,崇尚德行把贤举,不丢规矩有次序,外不避嫌把仇取,内不偏袒把儿去,贤能之人就给予。
——摘编自《荀子成相》译文
【早期国家的孕育】
材料二:夏王朝的诞生,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一件大事,他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夏王朝处于国家形成后的早期阶段,夏启时,夏王朝已经建立起一支有一定规模、组织比较严密的军队。为了巩固政权,强化对反抗势力的镇压,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禹刑》。帝芬时造“圜土”,即圆形高大的围墙,这就是早期的监狱。
【成熟的社会制度】
材料三: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注:周朝国姓,周天子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从典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称其为君。
——梁颖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选择继承人的标准是什么?谈谈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官员选拔有何借鉴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夏王朝采取的统治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夏王朝诞生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答案】(1)政治制度:禅让制。标准:德行与才能。借鉴意义:用人要发扬民主,重视贤人;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拔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2)措施:建立军队;制定法典;设置监狱。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文明时代。
(3)特点:分封对象以同姓宗亲为主;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舜把帝位传给禹,天下大权来相许,崇尚德行把贤举,不丢规矩有次序,外不避嫌把仇取,内不偏袒把儿去,贤能之人就给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禅让制。尧、舜、禹都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都是通过民主推选的办法传位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办法叫做“禅让制”。禅让制选择继承人的标准是德行与才能。禅让制对当今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用人要发扬民主,重视贤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2)根据材料二“夏启时,夏王朝已经建立起一支有一定规模、组织比较严密的军队。为了巩固政权,强化对反抗势力的镇压,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禹刑》。”可知,夏王朝采取的统治措施是制定法典;根据“帝芬时造‘圜土’,即圆形高大的围墙,这就是早期的监狱”可知,夏王朝采取的统治措施是设置监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都城在阳城。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文明时代;
(3)根据材料三“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注:周朝国姓,周天子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概括可知,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分封对象以同姓宗亲为主;根据“从典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概括可知,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实行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故答案为:(1) 政治制度:禅让制。标准:德行与才能。借鉴意义:用人要发扬民主,重视贤人;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拔干部;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2) 措施:建立军队;制定法典;设置监狱。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文明时代。
(3) 特点:分封对象以同姓宗亲为主;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题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3)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纳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2.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田地间纵横的小路,这里引申为不同田块之间的界限),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三:《史记》记载:守旧贵族由于利益受损,他们和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商鞅。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商鞅失去了支持,被诬陷为“谋反”,“车裂”而死。
材料四: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 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说说“管仲相桓公”成就了齐桓公怎样的千秋伟业?
(2)根据材料二,回答“商君”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材料三表明商鞅在变法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4)根据材料二、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这次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5)目前,我国也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1)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
(3)奴隶主贵族的阻挠。
(4)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①改革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进步。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途。②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③还需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根据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田地间纵横的小路,这里引申为不同田块之间的界限),教民耕战。”可知,“商君”采取的改革措施有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根据材料“守旧贵族由于利益受损,他们和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商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表明商鞅在变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奴隶主贵族的阻挠;
(4)根据材料二“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和材料四“……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及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尊定了基础;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改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挫折;只有坚持改革,才能发展;改革要顺应时代;
故答案为:(1) 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 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
(3) 奴隶主贵族的阻挠。
(4)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 ①改革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进步。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途。②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③还需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2)(3)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在紧贴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回答;
(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理解,理解之后再进行概括回答;
(5)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读材料一,中医药学相当神奇,小偏方治大病,让你寻找一些防止新冠疫情的小偏方,你会查阅锦旗上哪个人写的哪本书?
(2)材料二中提到“书圣”闻名中外的代表作是什么?造纸术是由谁总结发明的?如果让你当造纸厂厂长,你该准备哪些造纸原材料,写出两种材料。
(3)材料二提到的纸和竹简相比有什么优越性?
(4)你认为材料三中两个人的说法对不对,说出中学生要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答案】(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兰亭序》蔡伦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3)轻便、便宜等
(4)符合题意即可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提到的纸和竹简相比的优越性在于轻便,便于书写,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4)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认为材料三中两个人的说法都不对,中学生应该全面发展,学会每一门课程,社会发展需要人们掌握各种科学文化知识,需要复合型人才。
故答案为:(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兰亭序》蔡伦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3)轻便、便宜等。
(4)我认为材料三中两个人的说法都不对,中学生应该全面发展,学会每一门课程,社会发展需要人们掌握各种科学文化知识,需要复合型人才等。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及《伤寒杂病论》、王羲之与《兰亭集序》、蔡伦改进造纸术等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张仲景及《伤寒杂病论》、王羲之与《兰亭集序》、蔡伦改进造纸术等相关史实。
24.(2021·榕城二模)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孙无忌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世家大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
——白寿彝《中国通史》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资治通鉴》
材料二: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主要是批判和责难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各界积极肯定武则天。
——摘编自罗元贞《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
材料三: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1)你如何认识材料一中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作出的不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则天在20世纪20年代受到肯定评价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
【答案】(1)由于武则天的举措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打击了反对派和门阀势力,所以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此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司马光主要评价了武则天的用人措施,既指出她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
(2)原因:20世纪20年代,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民主科学精神,解放妇女权利,男女平等。
(3)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党和政府提倡“双百方针”,主张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推动了学术讨论和研究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和“四人帮”对文化思想的控制,导致文学艺术上出现“一潭死水”,甚至歪曲历史史实,严重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使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春天。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的“长孙无忌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世家大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武则天的举措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打击了反对派和门阀势力,所以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此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依据材料一的“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主要评价了武则天的用人措施,既指出她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
(2)根据材料二的“到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社会各界积极肯定武则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在20世纪20年代受到肯定评价的原因是:20世纪20年代,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民主科学精神,解放妇女权利,男女平等;
(3)根据材料三的“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是: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党和政府提倡“双百方针”,主张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推动了学术讨论和研究的进步;根据材料三的“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和“四人帮”对文化思想的控制,导致文学艺术上出现“一潭死水”,甚至歪曲历史史实,严重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根据材料三的“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是: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使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春天;
故答案为:(1) 由于武则天的举措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打击了反对派和门阀势力,所以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此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司马光主要评价了武则天的用人措施,既指出她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
(2) 原因:20世纪20年代,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民主科学精神,解放妇女权利,男女平等。
(3) 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党和政府提倡“双百方针”,主张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推动了学术讨论和研究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和“四人帮”对文化思想的控制,导致文学艺术上出现“一潭死水”,甚至歪曲历史史实,严重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使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春天。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他们的观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回答,注意看懂材料含义,这是文言文,需要首先读懂其含义;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再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分析回答;
(3)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首先分析理解,理解之后在进行归纳回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