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我的小乐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7课《制作我的小乐器》。这是一节STEAM类型的科学探究课。教学需要以学生的探究实践为主体,基于STEAM的设计理念,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的设计,制作,调试,评价,改进等活动,互相合作,共同去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我是按这八个流程来进行今天的说课。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声音”的范畴。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有关声音的科学概念,包括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和振动的快慢有关。本节课是单元的总结运用课,全面检验学生对声音的认识,丰富学生对声音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在本单元中起到总结和实践创新的作用。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学习是有一定的知识认知基础的。这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但这些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学生来说,由分散到系统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科学探究: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过程,并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3.科学态度: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
这四个目标中,对于科学探究这个目标,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平时的生活联系起来,将制作带入课堂,进入学生的视野,在调试改进的过程中实现目标,获得成就感。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把“根据所学科学知识,自行设计并制作小乐器”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内容的本身和学生的年龄及其认知特点,我们把“根据设计图来制作并调试小乐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问法,活动探究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实验法,分析问题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乐器、制作小乐器的各种材料
小组准备:制作小乐器的材料各一组、工具、设计单
材料准备可以由教师准备一套,其他类型的材料提前布置学生分组去准备,样式多样,材料不限。这可以在课堂上出现有创新的作品,有新的生成,大大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六、教学过程(下面重点介绍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6个环节)
1.导入,引出研究主题
出示一排彩色吸管,提问:今天老师想把它变废为宝,回顾所学科学知识,想把它做成什么?
2、设计(根据材料,进行头脑风暴。)
(1)展示学生的小乐器并演奏。(2)出示制作小乐器的材料。
(3)讨论选择什么材料,如何方便发声,如何发出有规律、高低不同的声音。(4)设计小乐器,敲定方案,画出制作小乐器的示意图。
3.制作
(1)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小乐器;(2)一边制作一边修改设计稿;
(3)制作完毕调试小乐器。
4.展示
(1)小组上台展示自制的小乐器;(2)说说自己组做的小乐器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3)其他组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给出合理建议。
5.评价
各小组将自制的小乐器和设计图放展示台上,全体同学拿着小红花贴贴纸对各组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6. 改进
改进和调试本组的小乐器,并为小乐器写一张使用说明书。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中考虑到设计意图和效果,针对实际,突出重点。板书内容抓住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特点,加以提炼,概括成为标题式语言,反映了教学内容及其逻辑关系。能引起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时考虑的是一个课时完成,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时间非常紧张,评价的阶段不够充分,可以将改进和评价放到下一节课,这样一来时间上会更加充足。学生对于小乐器的制作兴趣浓厚,但改进的过程兴趣下降过快。学生在设计的规范性上仍要加强指导,教师自身的设计规范也要不断的学习。评价可以更公平,全面,简单,有效,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建立成就感。
总体来说,本节课是一节STEAM类型的工程课。从科学课本身的设计来看,从教学目标出发,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工程教学的理念贯穿在整个课堂内。这种新型课的教学仍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